中药学教学方法探讨

2015-03-20 22:56柳俊辉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530200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中药学探讨教学方法

柳俊辉(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

中药学教学方法探讨

柳俊辉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530200)

关键词:中药学;教学方法;探讨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重要课程,是中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各类从业人员必备的专业知识,也是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以及中药学其他学科的桥梁。现行全日制本科教材(《中药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陈蔚文主编)分总论、各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系统介绍了中药学的发展概况、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中药的炮制、中药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中药的作用、中药的配伍、以及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各论部分共收载全国各地区常用药530种,按主要功效分列21个章节进行介绍。

在中药学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一再强调这门课程在教学任务中的重要性。但从以上教材来看,中药学点多面广、内容复杂,学生普遍反映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容易混淆、难以记忆,不仅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而且还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鉴于这种现状,笔者认为,教师除了做好充分备课、熟悉教材内容及更新固有知识外,还应结合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1 启发引导做铺垫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如何将启发式教学熟练运用于中药学的教学中,是中药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中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对于初学中药学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中医理论作指导,在充分领会中医理论的基础上理解与把握中药学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课堂讲授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在教师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例如在讲到“第十一章止血药”的时候,概述部分告诉我们大部分的止血药炒炭以后止血效果更佳。此时要注意问学生,为什么有“烧灰诸黑药,皆能止血”或“红见黑则止”的说法,启发、引导学生运用中医理论进行思考,然后在进行适当提示:根据中医五行理论,黑属肾,红属心,肾与心对应水与火,肾水可以克制心火,两者之间是相克的关系,此时学生就会顿悟。于此同时,还应告知学生,上述说法只是“一般而言”,不可拘泥,并不是所有的药物炒炭以后都可以止血,也有例外(如生地黄、白茅根)。因此中药学与中医理论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只有在中医理论启发、引导的基础上,才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中药学的内容,以加深记忆。

2 药性理论为主线

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1]。它是中医临床组方用药的依据,是中药学最重要的学术特征,也是贯穿于整个中药学教材21个章节的主旋律。

例如在讲到泻下药“大黄”的时候,知道其性寒味苦,根据四气、五味理论,苦能泄、能燥,“苦能泄”有三层含义:一为通泄,能通实邪、泻下通便,治疗便秘,可推测其有泻下攻积、逐瘀通经的功效;二为清泄,能清除火邪,清上焦之热、清中焦之热、下焦湿热,可推测其有清热泻火、清利湿热的功效;三为降泄,降肺气上逆之肺热咳喘、降胃气上逆之胃热呕吐等,则推知其有清热泻火、解毒消肿、凉血止血的功效;“苦能燥”,苦能燥湿,性偏寒凉,则推测其可用于治疗湿热证(如湿热黄疸)。大黄入脾、胃、大肠、肝、心包经,根据归经理论,脾统血主运化、胃主受纳、大肠传导糟粕、肝藏血主疏泄,可推测其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消化道疾病。大黄力猛善下行,根据升降浮沉理论,其作用趋势向下,推陈致新,走而不守,斩关夺门,好比国家能平定祸乱,安内攘外的一名虎将,有“将军”之称。大黄无毒,根据毒性理论,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因其药性峻猛、泻下力强,在临床应用时要注意及掌握其用法、用量。这样学生对大黄这味药就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并能结合教材、通过思考逐步掌握其功效与应用。

3 对比归纳常挂念

中药学教材是根据药物的功效分类进行编排的,同一章节的药物既有相同的功效,又各有其特殊性;不同章节的药物各有其特殊性,又有相同的功效。因此运用对比、归纳的教学方法,可以事半功倍,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1对比法的应用通过比较分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方便学生加深理解记忆,更好地掌握药物的功效应用。①功用相似,名称相似的药物:羌活与独活;粉防己与木防己;怀牛膝与川牛膝;浙贝母与川贝母;决明子与石决明;南沙参与北沙参;天门冬与麦门冬等。②功用相似,名称不同的药物:桑叶与菊花;石膏与知母;黄芩与黄连、黄柏;附子与干姜;三棱与莪术;牡丹皮与赤芍;乳香与没药、人参与黄芪等。③名称相似,功用不同的药物:山茱萸与吴茱萸;黄连与胡黄连;柴胡与银柴胡;附子与白附子;茯苓与土茯苓等。④同一药物,不同的入药部位:麻黄与麻黄根;桂枝与肉桂;紫苏与苏叶、苏子;桑叶与桑枝、桑椹、桑白皮、桑寄生;槟榔与大腹皮等。⑤同一药物,不同的炮制方法:生姜与干姜、炮姜;生大黄与酒大黄、大黄炭;生半夏与姜半夏、法半夏、竹沥半夏;天南星与胆南星;熟地黄与生地黄等。

3.2归纳法的应用通过归纳总结,处理好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以求学生掌握药物之间的规律,使得教学内容清晰明了。①同类药物,功效相似:最典型的是清热燥湿药中的“三黄”:黄芩、黄连与黄柏均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临床常相须为用,治疗湿热、火毒之证。而三味药又各有特点:黄芩善于清上焦湿热及肺火;黄连善于清心火及中焦湿热;黄柏善于清下焦湿热。其次还有消食药中的“焦三仙”:炒山楂、炒神曲与炒麦芽均能消食化积,临床常相须为用,治疗饮食积滞证,然山楂善于消肥甘厚味之食积;神曲善于消饮食积滞兼有外感者;麦芽善于消米面淀粉之食积。②不同药物,功效相似:这些药物散在于不同的章节,但又有相似的功效,是临床用于治疗某种疾病的一类药物,例如:可以退黄的药物大黄、栀子、茵陈、金钱草、虎杖、郁金等;可以安胎的药物紫苏、黄芩、砂仁、桑寄生、苎麻根、艾叶、白术、菟丝子、杜仲、续断等;可以下乳的药物木通、路路通、王不留行、穿山甲等;可以治疗咽喉肿痛的药物牛蒡子、板蓝根、山豆根、射干、马勃、玄参、桔梗、胖大海等。③常规编排,习惯配伍:最典型的是利湿退黄药中的“虎杖”,虎杖为蓼科植物,具有较强的活血化瘀作用,可单独作为活血化瘀药使用,但常规编排是将其归于利湿退黄药,而非活血化瘀药;其次是化湿药中的“厚朴”,厚朴具有较强的行气作用,可单独作为理气药使用,但经常与苍术配伍使用,用于治疗湿浊中阻的病证,将其归于化湿药,而非理气药;最后是止血药中的“五灵脂”,五灵脂具有较强的活血化瘀作用,可单独作为活血化瘀药使用,但经常与蒲黄配伍使用,用于治疗瘀血所导致的出血证,将其归于止血药,而非活血化瘀药。

4 目录笔记来串联

教材目录是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目录尽管内容简单,但其中涵盖了很多重要的信息。通过教材目录不仅能找到教材编写的线索,还能发掘很多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浏览教材目录不仅是一种很好的阅读习惯,更是全面了解教材所述内容的必要手段。利用目录来记忆知识——尤其对于中药学而言,其目录是按药物的功效进行分类、编排——不仅可以准确定位药物所在的章节,实现快速检索,了解药物的基本功效;而且可以全面把握药物所有的知识,避免疏忽遗漏,掌握药物的功效异同。

例如在讲到清热药的时候,根据目录得知,整个章节分为五个小节: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虚热药。学生可以先识记教材目录,将目录印记在脑海中,识记内容包括:章目录、节目录以及节目录下所列药物。例如我们提到“石膏与知母”、“黄芩、黄连与黄柏”、“金银花与连翘”等,学生可以马上从脑海里读取及调用相关信息:这三组药分别位于教材目录的清热药一章的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此时就掌握了药物的基本功效——其实节目录的名称就是目录下所列药物的基本功效。

待教材目录的基本框架建立起来之后,学生就会对本章节的药物的基本功效有大概了解,而且可以实现药物的快速检索、准确定位。与此同时,可以把一个章节的目录记忆法引入至整个中药学教材的21个章节之中,甚至可以将教师在课堂上所讲述和强调的每个药物的知识点标注在目录上,建立教材目录的印象笔记,最终把所有知识点浓缩在不超过十多页的教材目录中。例如在讲到消食药的时候,可以把“山楂”相关知识点写到目录中的“……”上:①焦三仙之一,擅长消“肥甘厚味”,②兼有活血散瘀点功效,③山楂核治疗疝气疼痛。“神曲”相关知识点:①焦三仙之一,各种食积均可,擅长消“金石类药品”,②成分含解表退热药物,适用于食积兼有外感者;“麦芽”相关知识点:①焦三仙之一,擅长消“米面淀粉”,②兼有回乳的功效,但用量宜大,但授乳期妇女禁用……。最后,由少及多、以点带面,其他章节的药物记忆方法也是一样;由简到难、举一反三,甚至可以把“对比归纳”的方法纳入到整个目录记忆的框架中,以达到融会贯通,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要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中药学基本知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需要端正态度、认真对待,抓住重点、剖析难点,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与探索,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与记忆方法,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相长,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蔚文.中药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6.

(编辑蓝毓营)

中图分类号:R2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4441(2015)02-0125-02

收稿日期:2015-03-20

作者简介:柳俊辉(1982-),山西临汾,讲师,在读博士,从事中药基础理论教学与中药药效学研究

猜你喜欢
中药学探讨教学方法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刍议小学足球教学的训练教学方法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税收筹划的效应问题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中药学》教学引入拓展性教学的启示
云南省高等学校本科中药学实验教学中心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