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喆教授针刺风池穴病案举隅

2015-03-20 22:56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针感风池穴风池

沈 倩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 310053)

指导 刘 喆

刘喆教授为博士生导师,临床擅长针灸治疗男性生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尤擅长针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笔者有幸随师出诊,刘喆教授以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理论为依据,善运用风池穴治疗临床诸病,效果常立竿见影。风池穴,别名“热府穴”,主中风偏枯,少阳头痛,为临床常用穴,对多种疾病都能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文通过枚举导师以风池为主穴针刺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椎动脉型颈椎病、过敏性鼻炎的典型病案,以供同道参考。

1 风池穴的定位及临床应用

关于风池穴,《针灸大成》云:“耳后颞颥后,脑空下,发际陷中,按之引于耳中,手足少阳、阳维之会。”指出足少阳胆经腧穴风池,是胆经与阳维脉、阳跷脉的交会穴,位于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头为高巅之处,唯风可到”,本穴在项侧凹陷如池、风邪易侵之处,故能祛内外风,对多种疾病皆有良好疗效。风池穴的针刺操作有向鼻尖方向斜刺,有向对侧眼球刺,有向同侧眼球刺,有向咽喉方向刺,还有横刺透风府的,且进针深度也各有不同(0.5~1.5寸)。不同的针刺方向与深度,因其到达的解剖层次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针刺效果,也是针刺取效的关键。针刺方向朝鼻尖、对侧内眦和对侧眼球,随着进针角度逐渐增大,危险性也递增。刘教授认为,针刺风池穴应押手指切,刺手持针在枕骨下缘,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中缓慢进针,捻转行针得气,并询问患者针感走向,以患者耐受为度,但切勿一味追求针感上行而忽视针刺安全。风池穴针刺深度在1.5寸之内一般较安全,但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尤其是瘦小、体质差和患儿尤应注意。操作时应注意询问患者有无触电样感觉向四肢放射,如发现患者有晕针反应、休克或呼吸心跳骤停等表现时,应立即拔针,进行相应抢救。刘喆教授认为,虽然风池穴深部紧邻延髓,如操作不当会有生命危险性,但“善医者善用毒”,应用好风池穴,常能使“针到病除”,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2 病案举隅

2.1 脑梗死恢复期 患者,女,55岁,2014年11月15日初诊,主诉: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伴麻木2个月。患者于2个月前突感头晕,随后出现右侧肢体瘫痪、麻木,于当地医院就诊,头颅CT示:左侧基底节腔隙性脑梗塞,常规治疗后诸症减轻。刻诊:神志清楚,形体虚胖,右侧肢体活动不利,麻木不仁,时感头晕,无语蹇,无口眼斜。查体:右侧肢体肌张力稍高,右上肢肌力Ⅱ级,右下肢肌力Ⅲ级;BP:160/70 mmHg;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西医诊断:脑梗死;中医诊断: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恢复期),证属风痰瘀阻型。取穴:双侧风池,左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右侧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风市、中渎、阳陵泉、足三里、丰隆、阳陵泉、血海、三阴交、太溪。操作:左手指切风池穴,右手持1.5寸毫针,向同侧眼球方向缓慢进针1~1.5寸,手法轻柔。余穴常规针刺,捻转补泻,留针30 min,中间行针1次,隔天治疗,7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诸症好转;2个疗程后,查体右侧上肢肌力Ⅲ级,右侧下肢肌力Ⅳ级;3个月后基本痊愈。

按:脑梗死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本患者属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本病案患者喜食肥甘厚味,易损脾胃,脾失健运则痰湿内生,脾胃生化乏源则气血亏虚,风阳夹痰阻络,发为此病。治当祛风化痰、行瘀通络。取病变感觉区、运动区腧穴,镇静安神,通调局部气血;患肢取穴以阳明经、少阳经腧穴为主,刺激经络,鼓舞气血生长;风池穴祛风散邪;合谷、丰隆、三阴交,活血祛瘀、化痰通络,诸穴共奏祛风化痰、行瘀通络之功。另针刺风池穴可以促进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使脑血管扩张,脑血流量增加,丰富脑部血液循环,改善脑功能[1]。导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予手法诱导针感,加强疗效,如针感通过枕骨大孔、延髓中枢而达颅内,则效果更佳。

2.2 椎动脉型颈椎病 患者,女,40岁,2014年11月2日初诊,主诉:反复眩晕伴耳鸣3个月余,加重1周。患者感眩晕,头颈右转时加重,时伴耳鸣,无恶心呕吐,无胸闷不适,神疲,心烦、腰膝痠软。查体:颈椎第5~7棘突旁压痛,肌肉僵硬,活动不受限,旋颈实验(+),臂丛牵拉实验(-),压顶试验(-),血压125/80 mmHg,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细。颈椎CT示:生理曲度变直,颈5~7椎体后缘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盘轻度膨出。西医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诊断:眩晕,证属肝肾阴虚。取穴:双侧风池、天柱、颈夹脊、百会、听宫、翳风、合谷、三阴交、悬钟、足三里。操作:左手指切风池穴,右手持1.5寸毫针,朝对侧眼球缓慢进针0.5~1.5寸,手法轻柔,进针同时询问患者,以针感从局部扩散至颞部或前额部为佳;余穴常规操作,留针30 min,中间行针1次,隔天治疗,7次为1个疗程。嘱患者注意颈部保养,1个疗程后诸症减轻,2个疗程诸症基本消失。

按: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中医学“眩晕”范畴。患者为中年女性,肾精亏虚,髓海不足,无以充盈于脑,发为眩晕,耳窍失养以致耳鸣。治当滋养肝肾、填精益髓。颈椎退变引起的颈椎失稳和长期低头工作造成的颈部局部软组织创伤性炎症,可刺激颈椎管内外的交感神经丛,激惹交感神经使椎动脉血管收缩造成椎-基底动脉缺血,从而导致眩晕[2]。刘教授认为,各种类型颈椎病均可选用风池穴。针刺风池穴可以调节椎动脉、静脉神经,解除基底动脉痉挛,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取颈部、耳部局部腧穴疏通气机;合谷、三阴交活血补血;悬钟、足三里填精益髓,补养脾胃,调补先后天;以上各穴共奏滋养肝肾、疏通经络、调气活血、调整全身阴阳平衡的作用。

2.3 过敏性鼻炎 患者,女,30岁,2014年9月2日初诊,主诉:鼻塞流涕1周余。既往有过敏性鼻炎史5年余,以晨起及气候环境变化时发作明显,发作时喷嚏不断,双侧鼻塞,夜不能寐。平素常感精神倦,纳差,便稀,苔薄白,脉弱。西医诊断:过敏性鼻炎;中医诊断:鼻鼽,证属肺脾气虚。主穴:风池、上星透神庭、印堂、上迎香、迎香、合谷、列缺;配穴:肺俞、脾俞、足三里、丰隆。操作:先坐位取双侧风池穴,向鼻根方向斜刺入1~1.2寸,捻转至得气,使针感放射至前额或鼻根部;仰卧位,毫针快速刺入上星穴,沿神庭穴方向推至帽状腱膜下层,指下感觉紧而不松;印堂穴、迎香穴、上迎香穴向鼻根方向平刺0.5~0.8寸,针感均以放射至鼻部为佳;合谷、列缺、肺俞、脾俞、足三里、丰隆,常规针刺,留针30 min,中间行针1次,隔天治疗,7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诸症基本消失,3个疗程巩固治疗,1年后电话随访,未复发。

按:过敏性鼻炎属于中医学中“鼻鼽”范畴,“鼻鼽者,鼻流清涕也。”患者脾胃虚弱,生化乏源,土不生金致肺气虚弱,又脾虚生痰,壅阻于肺,肺失宣降,故遇外邪可反复发作鼻塞、打喷嚏。治当疏风宣肺通鼻窍,调气化痰健脾胃。风池是足少阳经穴位,少阳主半表半里,为一身之枢机,具有祛风解表散寒、使少阳枢机得利、气血调和之功。上星、神庭、印堂穴,皆位于督脉循行线上,能起到振奋阳气之作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能治鼻疾。上迎香与迎香皆位于鼻旁,为治疗鼻病的要穴。合谷、原络配穴法,起到疏风解表、宣肺通鼻的作用。肺俞、脾俞、足三里、丰隆补益肺脾,诸穴共奏疏风宣肺通鼻窍、调气化痰健脾胃之功。印堂、迎香、上迎香穴下有三叉神经的感觉支和翼神经的交感支和副交感支,通过针刺可刺激鼻黏膜自主神经功能恢复,达到治疗目的。

3 结 语

刘喆教授以传统中医与现代西医理论为依据,认为风池穴对多种脑血管疾病[3](脑卒中后遗症、偏头痛、颈性眩晕等)、神经系统疾病[4](失眠、神经衰弱、抽动症等)、五官疾病(鼻炎、面瘫、耳鸣、喑哑、复视等)都有显著疗效,施针时循经络与循神经相结合,合理配伍他穴,必能起到良好效果。

[1]马睿杰,高维滨.项针临床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7):1016-1017.

[2]陈双辉,唐晓菊.综合治疗颈性眩晕80例[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15(1):13-14.

[3]叶雷,刘喆.刘喆教授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经验[J].现代中医药,2014(2):4-5.

[4]邓朴,刘喆.刘喆教授针刺治疗儿童抽动症1例[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7(4):59-60.

猜你喜欢
针感风池穴风池
针感量表的研究现状及新量表的设计思路
受风寒风池穴上贴蒜片
按风池穴缓解颈椎不适
针感及其物质基础相关研究进展
感冒露苗头 速按迎香、风池和大椎穴
三种经典题型带你玩转勾股定理
基于数据挖掘对郑启仲小儿风池气池诊法经验的规律研究❋
视觉针感量表在脑卒中手痉挛状态治疗中的应用※
新型安慰针产生“安慰针感”的随机对照试验*
风池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