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PPT多模态课件培养师范生的英语多元读写能力
——以Silent Spring 一课为例

2015-03-20 19:35:32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4期
关键词:读写能力模态课件

李 会 琴

(渭南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外语教学与语言文化研究】

运用PPT多模态课件培养师范生的英语多元读写能力
——以Silent Spring 一课为例

李 会 琴

(渭南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随着学界对多模态话语意义构建的深入研究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依靠语言文字表达意义的传统做法应该与视觉、听觉、手势、图像和动作等其他表意方式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表情达意。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新要求最终促使语篇由单模态向多模态转变,并要求个体具有英语多元读写能力。文章在综述英语多元读写能力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究了运用PPT多模态课件培养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多元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

PPT多模态课件;多元读写能力;话语分析;地方师范院校;英语教学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对多模态话语意义构建和解读的深入研究,人们认识到传统的读写能力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把语言文字与视觉、听觉、手势和图像等其他符号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表情达意。这一需求促使语篇的呈现由单模态向多模态转变,并要求个体具有多元读写能力。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吸引了大量的海外人才和留学生,中国已经是一个科技迅速发展、语言和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英语在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人们的英语多元读写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是培养未来中学英语教师的摇篮,而占课时最多、耗费师生精力最多的课莫过于基础英语”。[1]因此,通过该课程培养学生的英语多元读写能力切实可行。只有这些未来的中小学英语教师掌握了英语多元读写能力,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才能更好地培养中小学生的英语多元读写能力,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打好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和思辨能力,基础英语课前要求学生做5到10分钟的英语演讲,内容不限。本研究以多元读写能力理论为指导,采用任务型教学法,通过让学生运用多模态PPT展示演讲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多元读写能力。

一、多元读写能力及其研究

自“多元读写能力(multiliteracies)”这一概念提出后,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1.理论研究

1994年9月,新伦敦小组(the new London group)首次提出多元读写能力这一概念,1996年,他们再一次完善了该术语的内容,提出了多元读写能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号召教育界运用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使其向更多符号系统(如图像、音效和绘画等)组成的多元读写方向发展,即对学生读写能力(literacy)的培养应该逐步扩展为多元读写能力(multiliteracies)的培养,以全新的多模态表达形式共同完成语言意义的建构。他们认为教学过程就是设计过程,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成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教师和学生应该通过设计多模态语篇等方式创设多模态的语言学习环境,以培养学生多元读写能力为目标。其理论框架包含“可资利用 的 设 计 ”(available designs)、“设 计 过 程”(designing)和“重新设计”(the redesigned)。教学设计中要考虑六个要素:语言、视觉、听觉、手势、空间和多模态设计。[2]22之后新伦敦小组又于1996年在《哈佛教育评论》上发表了《多元读写教学法:设计社会未来》一文,这是多元读写能力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9-36在Kress等人的影响下,新伦敦小组将批评语言学和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多元读写能力的研究中来,拓宽了研究的视角,丰富了研究的内容。Williamson认为多元读写能力指的是阅读各种媒体和模态提供的信息的能力。[2]149Gentle、knight和 Corrigan 认为多元读写能力由五种成分构成:语言(linguistic)、视觉(visual)、听觉(audio)、姿态(gestural)和空间(spatial)。

国内对多元读写能力的研究起步较晚,大约始于2006年,当时胡壮麟在对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PPT演示比赛的幻灯片进行了分析之后,认为传统教学方式培养的读写能力在多媒体时代已捉襟见肘。提出在教育目标上不能仅仅满足于单纯读写能力的培养,而有必要加强“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他认为multiliteracies应该理解为多元识读能力。[3]2007年,胡壮麟又对多元识读能力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他认为多元识读能力分为文化识读能力和技术识读能力,并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将其细分为九个层次。[4]2008年,朱永生指出教育管理层和广大教师都急需认识多元读写的重要性,把学生多元读写能力的培养提高到国家战略和国家利益的高度,并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提高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5]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国内外对学习者多元读写能力培养的研究多为静态研究,研究关注的焦点始终停留在对学习者构建的多模态语篇(如PPT)的分析、解读和评价上,着重的是结果分析;缺少对学习者在多模态语篇生产过程的动态研究,忽视了过程分析。因此,对学习者多元读写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有进一步延伸和拓展的余地,最终实现动态研究和静态研究相结合、过程分析与结果分析并重的目标,从而为学习者的多元读写能力培养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对multiliteracies的理解各有不同。韦琴红沿用了胡壮麟“多元识读能力”的提法,而朱永生、张德禄等人则认为“多元读写能力”的提法能兼顾语言的输出和输入,更为科学,本研究采用后者的提法。

2. 应用研究

最早进行应用研究的是参加由新伦敦小组主持的国际多元读写能力项目的一些教师学者团队,他们的研究成果介于1994年9月到1997年10月间。主要有三个研究团队。对我国师范教育有启迪意义的研究首先是来自于南非the University of Witwatersrand的Denise Newfield和Pippa Stein,他们是两位从事师资培训的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元教学法培养学生——一些中小学教师的多元读写能力,使这些教师在返回工作岗位时能利用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学生——中小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因为当时南非刚刚独立,文化和语言出现多元化,信息技术刚刚起步,有些偏远地方还没有网络,甚至电脑也还没有普及。这两位教师把这个项目分成几个板块,其中一个是“理论,评价和教材开发”(Theory,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Materials), 通过课堂让学生接触多模态教材,有学生学会了制作光盘,有学生以复述故事作为练习形式完善了教材。另一个板块“英语教育中视觉识读能力和多媒体的作用”目的在于开发挖掘多模态和媒体教育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视觉模态。[2]294我国好多偏远地方网络无法到达,甚至连多媒体都没有,这就要求师范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职前教育时,要着力于培养师范生的制作多模态教学材料和教具的能力,为在相对落后地区培养中小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打好基础。来自于非洲的David Bond 也参与了该项目,目的在于能完善教学大纲及发展多元读写能力理论,他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在批评建构阶段,学习者应该培养批评分析工具——隐喻的运用能力,因为隐喻揭示了暗含的假设。并且他让学生在课堂上用隐喻表达英语学习,使学生形象具体理解英语学习的内容和难处。[2]313来自于澳大利亚的Courtney B. Cazden主要以文化差异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讲故事(sharing time or storytelling time)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批判思维能力,构建学生自信心。之后对多元读写的研究多了起来。[2]3132003年,加拿大进行了一项全国性的多元读写项目,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适应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网络化给传统读写能力带来的挑战。[2]319-320美国教育界为培养学生多元读写能力而进行了艺术读写项目研究。现在整个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把培养学习者的多元读写能力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为孩子适应信息时代和多元文化及多语社会打好基础。[2]328-329由Marie Charles和Bill Boyle 撰写的“Using Multiliteracies and Multiliteracies to Support Young Children’s Learning”介绍多元读写理论和教学法指导下的培养少儿写作能力的十个具体教法。通过运用听、说、读、写、表演、展示等多模态使呈现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有趣。通过信息反馈评价帮助学生学习和自我发展,同时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设法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性。[7]2-3他们的做法对我国的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我们的师范教育也应注意培养师范生的各项技能,使他们能得心应手地培养自己未来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提高全民素质。

多元读写能力的研究对我国的外语教学有很大的启发性,我国学者和教师也做了大量的工作。韦琴红通过对所选取的30个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的PPT演示作品进行语篇类型和模态运用分析,认为目前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的多元读写意识和能力较弱,有待于进一步培养和提高。[7]张德禄研究了多元读写能力的学习和教学模式,建立了多元读写的理论框架,并探讨了多元读写能力培养的学习模式以及学习内容,最后建立了一个多元读写能力的教学培养框架。[8]然而对地方院校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读写能力的研究尚未发现。宋庆伟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多元读写能力培养模式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英语成绩。[9]超文本化是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体现出来的重要教学理念之一,超文本化教学理念和多元识读以及两者间的关系都是当今文化多元化和交际技术多样化的产物,教育部最近也颁布了《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其中强调了推动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和师范生学习方式。

本研究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聚焦于探索培养学生多元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以多模态话语理论和批评理论为基础,结合地方院校特色和局限性,运用多模态PPT课件培养大学生英语多元读写能力,以提高他们的英语多元读写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多模态PPT演示教学在 基础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PPT自诞生以来,被广泛应用在英语教学中,其研究主要有PPT课件的制作及利用、PPT课件的利与弊等。PPT课件的使用形象生动地再现了抽象、晦涩难懂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很少有人把PPT作为培养学生多元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PPT课件涵盖了听觉、视觉、文字、图片、视频等多模态语料,学生在制作PPT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并提高多元读写能力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多元读写能力尤为重要。基础英语课是英语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担负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任,课时占用较多,一周三次课,学生有充分的机会使用PPT展示演讲内容,提高自己的多元读写能力。本文以“Silent Spring”一文为例展示笔者是如何通过PPT展示来培养学生多元读写能力的。

1.课文介绍

“Silent Spring” 是基础英语课所使用教材《现代大学英语》第三册第5课的课文,该篇文章选自于由美国著名作家、科学家、生物学家,现代环境主义的先驱——Rachel Carson女士于1962年出版的书籍SilentSpring(《寂静的春天》)。这是一篇讲述环境问题的议论文。文章以一个虚拟小镇中环境的前后变化为故事的开头,提出了一个人们必须面对并且迫在眉睫要解决的环保问题,即化学药品的不断应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昔日鸟语花香、生气勃勃、万物复苏的春天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小鸟死了,小草死了,树木枯了,各种小动物销声匿迹了,春天死了。[10]108-112该篇文章从语言到立意不失为一篇佳作。

2.任务介绍

任务:本次任务是查阅完成以题为“Spring as I See”(我眼中的春天)的课文内容背景知识,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并以PPT课件展示成果,准备时间为一周。

目的:为更好理解课文内容做好充分准备;通过制作以大量的文字、图片、视觉和听觉等多模态资料培养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培养学生制作PPT课件的能力;以大量的文字、图片、视觉和听觉等多模态资料冲击唤醒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意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及解决环保问题的迫切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使学生养成“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和思辨能力。

3.分组

为了方便起见,经学生提议、教师同意,本次分组以宿舍为单位,本班共27名学生,25名女生,2名男生,女生5人一组,男生只有2人分一组。

4.学生的PPT课件呈现

经过一周的准备,各组学生均出色地完成了小组课题,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以PPT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呈现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我眼中的春天”,学生的研究从内容上可分为三类。

A. Contrast between Polluted and Unpolluted Spring (被污染了的春天和未被污染的春天的对比)

一部分学生通过对比,运用大量的图片、视频和文字等资料客观陈述了被污染和未污染的环境,尤其是对比表现了未经污染的春天的活力和已被污染的死气沉沉的春天。下面选取几个课件:

“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嬉笑玩耍的孩子,悠然锻炼的老人”(Under the blue sky dotted with white clouds, the children are playing and the elder people are doing exercises);“沙尘暴笼罩的城市,行人带着厚厚的口罩和帽子,像套中人一般”。(On the streets full of sand storm, the people are walking with thick masks and caps like the ones in covers)

“清澈见底的河水,游来游去的鱼儿”(The fishes are swimming pleasantly in the clean river.);“漂浮着各种垃圾的河面,一片死气沉沉”。(The spring is silent with the river covered with various rubbish.)

B. Beautiful Spring(美丽的春天)

一部分学生眼中的春天是美丽的,下面选取几个小组的课件: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是美丽的,是忙碌的,是生机勃勃的。同时,也是我最喜欢的季节。”(Spring is the beautiful and busy season full of rebirth and vigor.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my favorite season.)

“我的家乡在农村,每到春天,都会有一大片黄色的油菜花,春风吹过时,迎面而来的香气让你忍不住会多吮吸几口。”(I come from the countryside. Whenever spring comes, my lovely motherland is covered with beautiful rape flowers. With spring wind blowing, I can enjoy the sweet flowers.)

“我喜欢春天的生机勃勃,有那么多的美丽的蝴蝶在空中飞舞;我喜欢漫天的风筝和孩童们的笑声。”(I like spring full of life; I like the beautiful butterflies fluttering in the air; I like the kites flying freely in the blue sky as well as children’ s laughter.)

有些组的课件加入了中国的古诗及翻译,增添了美的意境,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Several peach flowers are blossoming over green bamboo leaves, and the ducks are swimming on the warm spring river.)

C. Ugly spring(丑陋的春天)

通过展示被污染的河流、被石油泄漏污染的大海和被石油呛死的小鸟、被污染的农田、被雾霾笼罩的天空,加强了大家的环保意识。

“雾霾笼罩的城市,一些老人戴着口罩在打太极拳,他们无法呼吸春天的新鲜空气。”(In the city shrouded in haze, some people are playing Taiji but they can’t enjoy the fresh air in spring for they wear large masks.)

“泄露的石油污染了碧蓝的大海,浑身沾满石油的小企鹅在挣扎,令人心碎。”(The leaking oil has polluted the blue sea and the penguins are struggling with the oil cloth . At the first sight of the scene, our hearts are broken.)

“一家工厂的管子正在排放着污水,已经被污染严重的河流在呻吟、在挣扎。”(The pipes of a factory are draining the waste water and the heavily polluted river is moaning and struggling.)

5.活动后的反馈

就学生的课件和演讲,从内容到形式,师生进行了点评。指出了课件中的优缺点和演讲中应注意的问题。就模态结构来讲,PPT主要是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文字模态展示的内容不够丰富,思路不够清晰,肢体模态运用不够充分得体。师生反馈得出如下结论:PPT只是辅助手段,演讲不能以播放PPT为主,而应该完美地结合各种模态达到最佳效果。

课后,就这次活动笔者与学生进行了座谈,95%的学生认为这次PPT课件的准备和呈现锻炼了他们制作课件、授课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多元读写能力,这样的活动应该常常开展。

三、结语

“多元识读是知识型社会对学习者读写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它代表当今多种识读文化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识读能力,更代表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11]本研究表明,学生通过制作多模态PPT课件并运用其展示演讲内容,他们的英语水平、思辨能力、对多模态文本的理解能力及制作多模态文本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此该实验证明在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中通过PPT课件展示演讲内容是培养学生英语多元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

[1] 李会琴.新课标理念下的师范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改革[J].陕西教育,2011,(7-8):99-101.

[2] B. Cope, M. Kalantais. Multiliteracies: Literacy Learning and the Design of Social Futures[M].London: Routledge, 2000.

[3] 胡壮麟,董佳.意义的多模态建构———对一次PPT演示竞赛的语篇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6,(3):3-12.

[4] 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1-9.

[5] 朱永生.多元读写能力及其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研究2008,(4):10-14.

[6] Marie Charles, Bill Boyle. Using Multiliteracies and Multimodalities to Support Young Children’s Learning[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 2014.

[7] 韦琴红.多模态化与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9,(2):28-32.

[8] 张德禄.多模态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外语研究,2012,(2):9-14.

[9] 宋庆伟.多模态化与大学英语多元读写能力培养实证研究[J].外语研究,2013,(2):55-59.

[10] 杨立民.现代大学英语:第三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11] 韦琴红,叶双燕,戴飞菲. 高校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的实验性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1,(12):65-68.

【责任编辑 贺 晴】

The Cultivation of English Majors’ English Multiliteracies in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 by Presenting Mini-speech with Multi-modal PPT

LI Hui-qin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China)

With the academic further research on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the IT development, increasingly people realize that the traditional literacy based on language should combine with visual, aural, gestural, video and other symbols. Meanwhile,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needs multi-mode texts instead of single-mode one and demands individuals should have English multiliteracies. Based on the review of the home and abroad research in the field,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developing English majors’ English multiliteracies by asking them to make multi-modal PPT and presenting their task with the PPT.

PPT multimodal course-ware; multiliteracies; discourse analysis;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 English teaching

H315

A

1009-5128(2015)24-0062-05

2015-06-12

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英语“多元读写能力”培养模式研究(15JK1243);渭南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英语“多元读写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G201309)

李会琴(1968—),女,陕西澄城人,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篇章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读写能力模态课件
Your trash for our books
英语学科读写能力培养与思辨能力测评衔接研究
提高小学生读写能力的方法研讨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7:56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国内多模态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基于HHT和Prony算法的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模态识别
由单个模态构造对称简支梁的抗弯刚度
计算物理(2014年2期)2014-03-11 17:01:39
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取与舍
如何提升海外华裔学生读写能力——以荷兰乌特勒支中文学校青年班教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