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艳
(兰州城市学院 外国语学院,兰州 730070)
【外语教学与语言文化研究】
高校英语口译课程教师素质调查:问题与建议
——以甘肃省为例
李 艳
(兰州城市学院 外国语学院,兰州 730070)
以甘肃省15所全日制普通高校从事英语口译教学的教师为调查对象,探讨甘肃省高校英语口译教师的素质状况,采用问卷调查形式,涉及英语口译教师的年龄、性别、学历、职称和研究方向等要素。调查结果显示:口译师资队伍结构不理想;教师自身业务水平不高;教师社会文化知识薄弱。教学主管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口译课程的价值;鼓励教师提高业务水平;不断更新知识;稳定口译师资队伍和教材。
高校;英语;口译;教师;素质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各行各业对口译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口译课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全国各大院校都陆续开设口译课程。然而,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的口译课程对口译师资的配备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本研究针对甘肃省高校英语口译教师队伍进行调查,目的在于了解地方高校英语口译教师素质状况和英语口译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改进的措施,旨在为有关部门制定教师培养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
本研究调查对象是甘肃省高校英语口译教师,调查问卷的设计是基于了解甘肃省高校英语口译教师的素质状况和从事英语口译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探讨其改进的措施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1.调查对象
研究对象为甘肃省15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从事英语口译教学的教师。在所调查的高校中,其中教育部所属重点院校1所,国家民委所属院校1所,省属重点院校1所,其他12所为省属普通高等院校。
2.调查内容
在设计问卷调查思路时,笔者全面考虑了影响高校英语口译课程的主要因素,即本问卷调查包括英语口译教师的个人基本情况、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情况、教师的知识面域、课程的开设情况及单位的支持情况等。
此问卷内容涉及34个信息点:个人基本情况,如性别、年龄、学历、学位、专业、英语口译教龄、主要研究领域、主要科研成果、个人强项、发表英语口译方面论文篇数、每周课时、每周口译课时、职务、兼授其他课程/工作、职称;个人从事口译教学的能力,如研修口译课程、研读口译论著、制作口译课件、上网选取口译资料、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观摩现场口译活动、个人口译经历、研读西方文化论著、跟踪当代文化发展、授课穿插文化介绍;口译课程的开设情况及单位相关信息,如课程类别、开设时间、授课对象、教材选择、学校类别、口译资源、硬件设施、组织模拟口译现场、提供口译研修机会等。
3.调查实施
口译是翻译的一个子学科,鉴于从事口译教学的教师数量较少,笔者给15所高校的65位曾任与现任口译教师都发放了问卷调查表,为了确保被调查者提供真实信息,调查表注明所获取的信息仅用于科研资料,提供信息者不用填写姓名。调查持续了2个多月,最终收回了58份调查表,均为有效问卷,反馈率为89 %。
本研究数据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教师个人基本情况
图1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高校口译师资队伍结构不够理想:在年龄结构方面,口译师资的平均年龄是34.7岁,应该说正是处于年富力强、精力充沛的黄金年龄段,表明中青年教师是口译师资队伍中名副其实的主力军;在学位结构方面,硕士和博士是口译师资的主流,但博士仅占9%,未达到较为理想的状态;在职称分布方面,高级职称只占22%,尚未形成正态分布;在研究领域方面,口译教师由各种学科背景的教师兼任,从事口译研究的教师少之又少,说明大多数高校为了课程开设的需要,临时拼凑师资;在科研能力方面,人均发表口译方面的论文数量为1.2篇,表明口译教师不能以科研促进教学;在教龄方面,口译教龄平均在4年左右,表明口译教师的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在个人强项方面,教学型的口译师资适中,而学术型口译师资和应用型比较匮乏;在性别比例方面,男性占16%,女性占84%,男女教师比例失衡,女教师比例远远高于男教师比例,这与戴曼纯、张希春[1]所做的高校英语教师素质抽样调查结果一致。另外,所有口译教师都兼任其他课程,致使其不能把精力都集中在口译教学与研究上。
图2 教师从事口译教学的能力
从图2中可以看出,甘肃省口译教师自身业务水平不高,社会文化知识薄弱。数据表明只有少数口译教师系统研读口译论著、口译教程及西方文化论著,绝大多数英语口译教师不重视扩充自己的社会文化知识面域,也不主动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对口译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均知之甚少;虽然能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处理授课内容,并能制作简单的教学课件,但掌握口译相关的计算机技术者人数甚少;能跟踪当代文化发展并能在授课时穿插文化知识介绍者寥寥无几。其主要原因是口译课时安排极其紧张及英语教师目前的工作负担较重,对口译课程的精力分配不足,加之大多数高校开设口译课程却没有适当的评估措施,所以使得口译教师的以上问题更加显而易见。此外,口译教师观摩现场口译活动的机会较少,只有个别教师有口译经历,但都是在级别较低、不太正式的场合;绝大多数口译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口译训练,对此课程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均不强,因课程开设的需要而“临危受命”,只能在教学过程中摸索前行。
调查结果还表明,接近一半的英语口译教师擅长的研究领域分别是教育学、英美文学和英语语言学,这说明口译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尚不完善,在剩余的55%的口译教师中,即便他们的研究特长是翻译学,但对口译知识的拥有量还是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使得口译授课面临严峻挑战。为了能够胜任教学任务,英语口译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需要全面重新整合,无论是学科知识结构还是跨学科知识结构,都需要调整、充实、提高。[2]
图3 口译课程开设及单位支持情况
图3表明,绝大多数院校把英语口译课程作为选修课,而且仅开设1个学期,开设对象基本都是英语专业本科学生,也有些院校给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选修课开设,就目前本科口译课的课时量来说,不管采用多么有效的教学方法,要全面掌握口译技能,确实勉为其难,因为口译课程的时数和训练的难度及密度是决定教学目的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3],教材的使用情况及单位对口译课程的支持情况也不尽人意,一少半的院校使用正式出版教材,多数院校使用自选教材;口译资源好、硬件设施强、组织模拟口译现场、提供研修口译机会的院校也不多。
合格口译教师应具备:扎实的英汉双语基本功;熟悉中西方文化[1];能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不断更新的广博社会文化知识[4];丰富的现场口译经历及口译教学经验等。
1.充分认识口译课程的价值
与其他课程相比,英语口译课程具有题材广泛,体裁丰富,形式多样,内容新颖,语言现代,类型多样,结构灵活,词语实用,英汉互译的双向性、现场性和时效性等鲜明特点,决定了英语口译教学的“现代性、复合性和实用性”[4],因此具有很好的教学价值。教学管理部门应使用行政手段加强此门课程建设;充分开发和利用这门课程的价值,给英语专业师范类的班级至少开设2个学期,而翻译方向则应开设3个学期以上,让学生真正掌握口译技能,并从中受益。此外,充分发挥该门课程的优势可以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从而提高办学竞争力,确保事业可持续发展。
2.口译教师应主动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口译教师素质的提高一要靠必要的客观条件,二要靠教师的主观努力。适时进修或访学是提高英语口译教师素质的一条必由之路。教学科研相长,口译教师能将进修或访学时所学到的系统知识运用于教学之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构建高效课堂;参加学术会议也不失为一种提高口译教师业务水平的有效途径。教师能向与会的专家、学者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与经验,从而提高教学能力,同时促进科研工作,使理论研究与教学研究相结合[5]。另外,口译教师应积极创造机会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职业意识和业务能力。张瑞娥、陈德用指出:从事口译教学的教师在口译实践的层次、次数和题材方面必须有硬性的要求,让口译教师进入业界进行实习才能给学生提供专业性和职业性的指导。[6]此外,“教师只有了解翻译的认知过程,才能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做出切中要害的指导”[7]。
3.口译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
如上所述,英语口译课程题材广泛、体裁丰富、形式多样、内容新颖、语言现代、词语实用、类型多样,结构灵活,以及英汉互译的双向性等特点,加之口译资源浩如烟海,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科技、外交、体育、医疗卫生、宗教信仰、时尚娱乐等生活的各个方面,正是口译课程自身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口译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时代意识、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教师知识越丰富,驾驭课程的能力就越强”[4]。所以,在当今社会,世界风云瞬息万变,社会文化日新月异,口译教师自己要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机会补课、学习、提高;要主动在施教过程中利用各种资源不断更新知识,持续充电,帮助学生建立口译学习的知识体系。
4.保持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和教材
教师可以在一次又一次的授课实践中积累经验,改善教学方法,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效果最优化的有力保障。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应该稳定口译等技能性较强学科的师资队伍,并提供定期参加培训或学术会议的机会,以便口译教师掌握必备的教学能力,并对其不断更新,同时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口译动态。
理想的口译教材“应融入时代性、知识性、实用性、科学性、系统性和趣味性”[8],而临时收集选编的教学材料虽然可以确保内容新颖,却难以保证“教材的系统性、全面性、准确性和科学性”[4],如果选用相对固定、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正式出版的权威教材,适时配以内容较新的时事新闻和当前热点话题,这样既可以保证教学质量,又可以使教学内容新颖,趣味横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调查结果表明,甘肃省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在一线从事英语口译教学的教师的基本情况大致相同,即对英语口译课程重视不够,大部分口译教师教学经验不丰富,自身业务水平有待提高,社会知识面域也急需拓宽。因此,要提高口译教学质量,口译师资素质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是课程的具体操作者,课程能否顺利进行、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在于教师”[9]。英语口译课程由于其自身特点,使之不仅具有良好的教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故而建议高校教学主管部门应厘清问题所在,明确发展方向,加强此门课程建设,充分开发和利用这门课程的价值,稳定口译教学师资队伍,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英语口译教师队伍。
[1] 戴曼纯,张希春.高校英语教师素质抽样调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42-46.
[2] 杨忠,张绍杰,谢江巍.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现状与问题分析[J].外语教学,2001,(6):79-83.
[3] 鲍川运.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J].中国翻译,2004,(5):27-31.
[4] 端木义万,王慧玉,张琳.高校英语报刊课程教师素质抽样调查[J].外语研究,2012,(1):61-65.
[5] 刘和平.口译理论研究成果与趋势浅析[J].中国翻译,2005,(4):228-231.
[6] 张瑞娥,陈德用.中国翻译师资基本状况变化分析[J].外语研究,2012,(2):67-71.
[7] 鲍川运.翻译师资培训:翻译教学成败的关键[J].中国翻译,2009,(2):45-47.
[8] 李泮池.英语报刊教学的几点思考[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1,(3):57-61.
[9] 冉永红.新形势下的本科口译教学[J].中国翻译,2013,(5):44-48.
【责任编辑 贺 晴】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Based on a Survey of English Interpretation Lecturers’ Quality in Gansu Province
LI Y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Lanzhou City College, Lanzhou 730070, China)
The paper is based on a survey of interpretation lecturers in Gansu Province to analyze the quality of theirs. Questionnaire is a main method employed in the paper, and the content ranges from age, gender, qualification and research areas. The results show the followings. Firstly the structure of interpretation lecturers is irrational. Secondly the teaching qualities of interpretation lecturers are low. Thirdly their general knowledge is weak. The researcher suggests that teaching administration should fully realize the value of interpretation course, supervise interpretation lecturers to improve their teaching qualities, encourage them to renew their general knowledge and stabilize the ranks of interpretation lecturers and the teaching materials.
universities; English; interpretation; lecturers; quality
H315
A
1009-5128(2015)24-0075-04
2014-12-13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甘肃省地方高校英语专业本科口译教学定位与课程模式研究(GS[2014]GHB0350)
李艳(1978—),女,甘肃天水人,兰州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