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入画”观的审美特征

2015-03-20 19:35:32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4期
关键词:意境园林

李 根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西安 710119)

中国园林“入画”观的审美特征

李 根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西安 710119)

中国园林“入画”观的审美特征,是相对于山水画的概念对“入画”进行考察,园林的审美特征体现在山、水、花草与亭台楼阁的审美多样性上,叠山的自然趣味、理水的生态灵韵、植物的适心悦意、立轩的天人合一,这四种要素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共同营造出园林突出的审美意境。

中国园林;入画;美学;意境

在关于中国园林著述中,“入画”是一个内涵丰富和颇有研究价值的概念。从审美的角度看,中国园林与山水画不仅呈现内容相同,而且表达的意境相通,两者作为中国艺术的瑰宝,对中国园林审美意识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入画”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计成所写的《园冶》中:“掇石磨知山假,到桥若谓津通。桃李成蹊;楼台入画。”[1]44计成首次在园林中提到“入画”一词,强调各处景物须达到应有的实用价值和审美效果,可蕴含清幽的意境,各部分的合理安排使自然之美和谐如画。“入画”中的“入”,其一是指园林作为自然环境为人改造转化为艺术形式,即计成所讲 “虽由人造,宛自天开”,“人化”的园林在成型后不显人工痕迹,要回归成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使赏园者难以分辨自然抑或人为;其次, “入”还体现在审美过程中,自构建园林始,园林的构造设计均是对艺术与自然深刻理解的具象表达。“入画”作为一个过程,创作者的审美感受于心中成画并于作品中展现出其意境;观赏者身临其境,感受心神融入画面的审美体验。两个过程都是以“画”的存在为前提,而后才有“入”,所以 “入画”的审美特征,便是对“画”进行的审美。这既是对秀美自然风景的再现,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景观的艺术创造。一般而言,“入画”主要体现在园林的四个要素叠山、理水、植物与立轩上,这是审美特征的形象呈现。

一、叠山,山石之趣

《林泉高致》云:“画山水有体,铺舒为宏图而无馀,稍缩为少景而不少。看山水亦有体,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价低。”[2]44假山便为园林之体,在设计园林之始,首先要考虑山势,构园者堆叠假山,既是对艺术美的独到见解,又是对自然美的再现。“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计成认为对原有地势的合理改造是构园的第一步,适合建楼台处堆土填平,以便邀月招云。低沟处取土、引源、建池,则湖光山色。对于土石的加工,最主要的体现在假山上。《园冶》云:“深意画图,余情丘壑;未先山麓,自然地势之嶙嶒。”[1]154堆叠假山,可效法山水画的意境构石垒土,高低深远,参差错落,以山体的走势体现意境,不刻意于石的巧拙。随着对山石艺术审美需求的发展,假山已经不仅仅是花草鱼池的背景,或亭台楼阁的陪衬,而且还演变成文人墨客摆设于庭院、书房旁的观赏玩物,宜心悦性的艺术品。对山石的品玩,在不同环境中堆叠假山,艺术追求亦不相同(汪星伯提倡“大山用土,小山用石”)。

“园中掇山,非士大夫好事者不为也。”汪星伯讲小山用石,庭院中建假山受到大小的限制,多为“小景”,以奇石堆叠,景观中咫尺天涯,通常要达到缩龙成寸的艺术效果,便能引发观赏者深远联想。通常对山石有独特爱好的园主才会有这样的审美需求。石中首推“太湖石”。“太湖石”的珍贵之处在于不仅体态玲珑、色泽青润,而且兼具选石的四个标准。瘦,石体有傲骨,不臃肿;皱,石有纹理,清晰连贯;透,石多孔,四面玲珑有灵气;漏,有贯穿石体的通洞,上下左右均可相连[3]107-113。如上海豫园的“玉玲珑”,石纹突出连贯,四面通窍,石体内72孔均相通,可谓是一孔焚香,孔孔生烟;一窍注水,窍窍涌泉。厅堂前通常纵深小,视野受到限制,通常难有华美景致,如若掇峰建亭却无景可赏,反而可笑。计成认为,倘若在厅前栽种别致的树木,“稍点玲珑石块”于墙体中,将视野环绕,石与墙相结合可将墙体营造出自然之美感,若不适宜在墙内嵌筑壁岩,可于墙顶种植垂萝,便可构成幽深的意境。

“楼面掇山,宜最高,才入妙,高者恐逼于前,不若远之,更有深意。”[1]160《园冶》中,计成在分析楼山时,充分考虑了审美效果。山与楼不可相隔太近,人一眼望不见山的全貌,会有压迫之感,此法更适用于塑造崇高的审美形象,而在以意境为长的园林中却格格不入。楼山通常是园内最高的假山,叠山于远处,营造悠远、秀丽的“远景”,可使览者视野开阔,以清净的心境来欣赏自然美。汪星伯强调,大山选石以黄石为最佳,黄石产地多,易于开采,且文理清晰相近,便于堆叠组合,用黄石为基,石上以深厚土层覆盖,种植被以添山体灵性,而只露出星点石纹,便可“俨然佳山也”,可以放松观者心境,仰观俯察,别有情趣。

阁山是建筑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的叠山形式,“阁皆四敞也,宜于山侧”,靠山的开放式阁楼,可不拘泥于建台阶,以山体为蹬道,赏园者便沿山阶土道迂回而上,花木奇石夹道相迎,转折处豁然开朗,山水清幽尽收眼底。欧阳修便醉心于此“野放发而幽香,佳木秀而成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游者在视野封闭与开朗的转换中感受自然之趣,享受登临之乐。登上阁楼,景色尽数展现,阁与山宛如一体,令人心旷神怡,醉心其中。如苏州拙政园内的见山楼,三面环水,两面傍山,见山楼耸而不危,与周围景物构成一副和谐的图画。

“峭壁山者,靠壁理也。籍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静游也。”[1]164计成认为这是一种仿绘画的叠石形式。“皴”为国画画法,表现石纹理的脉络走向及阴阳相背,壁前叠山,是对山石自然美的合理组合,以石纹来体现山体的走势,呈现出立体感很强的画面。苏州网师园琴室庭院的峭壁山,以白纸般的墙壁为底,山石嶙峋其上,苍劲古朴,石前栽以佳木,三者前后相衬,犹如画中之物。

二、理水,园中之灵

水与山从来不可分割,《林泉高致》云:“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2]49水是生命之源,山石、花木、楼阁与水相连者都顿生灵气。计成在《相地》篇提到“立基先究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1]37。

园林在选址的时候,就应该充分考虑自然水体的优劣,引江河中的水或是凿井引地下水,在园林中蓄水成池,孕养万物,同时开源节流,使水体不断更新。水所占园林的比重体现出其重要性,《村庄地》云:“约十亩之基,须开池者三,曲折有情,疏源正可;余七分之地,为垒土者四,高卑无论,栽竹相宜。”[1]44苏州拙政园水体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三,构园者文徵明在理水时采取“大分小聚”原则,将水体分割,主次分明,如中园的水面宽阔,便在东南西三面各堆叠岩岛,以桥相连,岩山上雪香云蔚亭高耸居中,以短堤、小桥与两侧的荷风四面亭、待霜亭,使水体富于变化,这一景将湖水的自然美与社会美巧妙结合,放眼整个苏州,理水手法也属上乘。山和亭使得原本单调的水面增加了空间纵深,丰富了景观色彩,短堤和湖边的曲径树荫,又给湖面增添了几分诗意。

园林的理水方法不拘一格,才可增添情趣。若欲在水缸中养鱼,可在水道旁埋一只粗缸,将水引入其中,用山石掩去水缸,仿佛天然形成的水渊,赏园者更觉其巧妙难得。依天然地势起伏,将散流的水源聚拢于一处,低处可做涧,如网师园的“槃涧”,两岸用写意法叠成陡崖岩岸,藤葛蔓蔓,涧水幽碧,虽尺余宽,但似深不可测,两岸叠石寥寥,营造出了源头深远,寓意无穷的景致;若在高处积水,则如《园冶》所说:“先观有高楼檐水,可涧至墙顶作天沟,行壁山顶,留小坑,突出石口,泛漫而下,才如瀑布”[1]171-172,园林对自然瀑布的模仿,不但要使观赏者畅心悦意,同时要适目悦耳。潮湿的水汽沾湿衣裳,洗净风尘,不同水声萦绕耳旁,仿佛瀑布以其特有的自然之力量,净化着心灵。瀑布可在视、听、触三方面让人的在感觉回归自然,体验天人合一的境界。王羲之曾与好友以“流觞曲水”吟诗作赋,对自然水流的模仿在园林中则更贴近赏园者的审美需求,如北京潭柘寺中的流杯亭,水流从泉中涌入,得天然之趣;陕西的华清池,在长廊中修水槽引入温泉,流动的温泉令赏园者放松身心,槽上架木桌,品尝茶道,观赏美景,是将自然之美与社会之美的巧妙结合。“入画”的审美特点便突出体现在这种体验性,景色各自成趣,主体则置身其中,感受“山前倚杖看云起,松下横琴待鹤归”的适心悦意。对于园林表现出的意境,则陶醉在 “结庐在人境,心远地自偏”或“物外高隐,坐语道德,可以清心悦神”的理想美、人格美的追求中。

三、植物,适心之意

园林中另一个重要因素——花木,在山水楼台之间产生动与静、明与暗的艺术效果,同时人为的痕迹更可隐藏于花木之间而不显生硬,令园林更有自然之趣。《江南园林论》中杨鸿勋先生提出九项植物的功用:“蔽园墙,拓展空间;笼罩景象,成荫投影;分隔联系含蓄景深;装点山水,衬托建筑;陈列鉴赏,景象点题;渲染色彩,突出季相;表现风雨,借听天籁;散布芬芳,招蜂引蝶;根叶花果,四时清供。”[4]246这九点阐明花木如何在园林中体现自然之美,同时,也道出社会审美对于花木的需求,花木在中国文化中被寄予了丰富的文化表征信息,同时也是寄托情思的载体。如陶潜爱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也被誉为花中“隐士”,因菊的生长全靠人的细心培育,可调养人的品德,陶潜的审美感受不仅来自于美景,也是菊在手中把玩时的愉悦体验。李渔讲“予尝观老圃之种菊,而慨然于修士之立身与儒者之治业”,陶潜在养菊过程中体验了悉心而为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品性被菊淡然出世的品格所孕养,这正体现了园林审美中的可介入性,“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根据不同的生长习性与体态名称,花也被赋予了各种不同的象征意义:牡丹被称为“群花之王”,各花朝向不同,但仍可委屈地生长,唯独牡丹,向南则活,朝其他方向则死,不受人力的左右而生长,雍容华贵,有“天香国色”之美誉。梅花也称“花魁”,于严寒中傲然独开,有清香醒神,“墙头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极欣赏梅花的傲骨。李渔认为梅有两处缺陷,花开之处,尽是寒冬,奉送花香,亦送寒气;雪助花妍,但雪与花皆寒,令人不得去留。海棠花花色极美,尤以春海棠为最,李渔评价“春海棠颜色极佳,凡有园亭者不可不备”,海棠花虽有清香,却因其颜色常被忽视。被称为花中神仙有“香祖”之称的玉兰花花香清冽,玉兰是不叶之花,白色清净典雅,只可惜玉兰忌雨,一夜小雨,满园的玉兰便会全败,故又云“弄花一年,看花十日”。

藤本类的花木,需要扶植的器具才能生长,长成后如一面屏障,分割内外,在城市内的园林用来最妙,在城市中建园林,本就是为寻求清净自然之趣,并不是为了避开市井,而是为了避开市井中的熙熙攘攘、锱铢必较的世俗烦琐。在园林中欣赏是一个动静结合的过程,审美主体在花屏内外以静止状态欣赏不同景色,又可在一个运动的过程中将画面所带来的内涵相结合,整体把握园林的意境。藤本类的植物生长较快,构园者不必担心它无序地生长,可别出心裁,将花木修成与心性、风俗相符的形态,感受到花木一日一新的生命活力。李渔评价排在第一的藤本植物应为蔷薇,“其可爱者,则在富于种而不一其色”,赤、红、黄、紫、黑结在一张屏壁上,可在同一种花之间争艳斗彩,富于变化,若其他花类,单一的色彩则显得乏味。木香花的藤条远长,花紧密香浓,胜过蔷薇,只是花色单一,难以木香一种花来结屏,若与蔷薇合种,则优劣互补,各尽所长。月季花亦是做屏的佳选,俗语云“人无千日好,花难四季红”,月季又名“月月红”“长春”“斗雪”,是屏蔽的最佳点缀花种,只是苦于月季花难以长到很高,所以又称为“瘦客”。

园林中营造意境的树木,有松、柏、竹、柳、石榴、香椿、紫荆等,而其中竹被各阶层人士所喜爱,竹品格虚心而有气节,形象清秀高挑,“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常是文人骚客的寄托品行之物。苏轼亦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王之猷则说“不可一日无此君”。

山水画所展现的是一个时刻的景色,园林所能展现的是跨越时间的美,谢灵运在《山居赋》中说道“对百年之高木,纳万代之芬芳,抱终古之泉源,美膏液之清长”[5]26,经岁月沉积的古物,给园林带来古朴与深沉的美感,“日月投光于柯间,风露披清于嵔岫”随时间的推移,光与影的不同组合可使得景色变幻不断。只是松柏虽有遮阳的功效,却需要数年才可成荫,李渔云“种竹无时,雨过便移”,竹成荫快,易活,是园中植树的常选。

四、立轩,天人之境

建筑是园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反映着一段时期内的文化趋向,也是社会审美的具象表现。“亭不自为胜,而合诸景以为胜,不必胜之尽在于亭,乃以见亭之所以为胜”,亭的外观并不需要华美精致,建亭时所选的位置更体现其价值,绝佳的位置,才能收揽四周的盛景。亭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其社会功用性与自然审美性的结合上,计成云“方向随宜,鸠工合见;家居必论,野筑惟因”,园林中的建筑以审美需求为优先,普遍适用的建筑原则反而其次考虑,不必拘泥于一个完整的使用空间而建造三五间住宅。即使是半间书房,若在竹林深处,并能根据四时景物的变化来设计,便达到了园林建筑的审美要求。园林中的建筑追求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意境,赏园者身处其中便身心平静,体悟园林景色的林泉情志,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园林建筑中,以不同功用分为门楼、厅堂、斋、室、房、馆、楼阁、台、亭、榭,其中亭以其多变的设计形式以及易于与周围环境相结合的特点,为众多文人雅士所爱。亭最初为建在道路旁供人休憩避雨的场所,常建在长途路旁或山路之上,随着亭的发展,原本四面厚实的墙壁增加了窗,而后因为对审美的需求,敞开式的亭渐渐取代墙壁,不因旅途疲惫而无暇欣赏秀美景致。亭无论其造型设计,或是位置选择,都以贴近自然美为先决条件。李渔认为在设计造型时“取景在借”且能“娱人娱己”,他提出以扇形做窗,增添情趣,“以内视外,故是一副便面山水;以外视内,亦是一副扇头人物”。如拙政园所建的半亭“与谁同座轩”,并非常规的六角亭或四角亭,构园者匠心独运以“与谁同座轩”邻水靠楼的位置,将其建成一面向湖水打开的扇形,与湖岸形体相合,不仅打开赏湖的视野,而且使景色有收入亭内之感,背面的墙壁同样以扇形做窗,不仅“娱人娱己”,且极显雅致。对于构园者计成则总结为“借景”,即利用有限的园林空间,使其融入无限的天地中去,“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因时而借”,在视野开阔处建楼设窗,“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开放式的设计,可使一个有限的小空间收无限的宇宙于其内,赏园者“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身心融于自然的静怡,亭又是自然环境中的点睛之笔,“天人之际,合二为一”,亭与人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

对山石、花草、水源的理解是建园的基础,为的是效法自然,不去抑制或改变自然地生长趋势,顺势而为,即庄子所谓“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6]290,这正是道家对天人合一的深刻理解,建筑对于园林,是人对于自然地一种回归,为的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6]37。

[1] [明]计成.园冶[M].李世葵,刘金鹏,编著.北京:中华书局,2011.

[2] [宋]郭熙.林泉高致[M].周远斌,点校.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3] 曹林娣.中国园林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4] 杨鸿勋.江南园林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5] 盛鸿郎.谢灵运与山居赋[M].杭州:西泠印社,2014.

[6] [战国]庄周.庄子译注[M].王世舜,石晓平,周民,等,译注.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责任编辑 贺 晴】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Gardens with the Idea of “Being Painted”

LI Gen

(College of Literature,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119, China)

The aesthetics of Chinese gardens has its characteristics when we study them under the idea of “being panted”. “Being painted” means should research the concept of landscape painting, with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garden design. The idea of “being painted” mainly reflects in four aspects. The rockery becomes more natural, the water area is more changeful, the plant makes people comfortable and the construction lets us be an integral part of nature. Those four parts present in different ways but they build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gardens together.

Chinese; painted; aesthetics; artistic conception

J59

A

1009-5128(2015)24-0093-04

2015-03-18

李根(1988—),男,山西太原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园林美学研究。

猜你喜欢
意境园林
情融意境韵含美
中华诗词(2022年2期)2022-12-31 05:56:56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现代装饰(2022年3期)2022-07-05 05:52:36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清代园林初探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2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32
中國畫的意境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中华诗词(2018年5期)2018-11-22 06:46:22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金桥(2018年6期)2018-09-22 02:18:50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中华诗词(2018年2期)2018-06-26 08:47:34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现代装饰(2018年3期)2018-05-22 02:5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