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功能语法关照下的大学英语精读课堂多模态教学模式探究

2015-07-01 23:46:12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4期
关键词:话语模态交际

谭 焕 新

(渭南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外语教学与语言文化研究】

系统功能语法关照下的大学英语精读课堂多模态教学模式探究

谭 焕 新

(渭南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在系统功能语法的多模态理论基础上,探讨现代技术条件下的多模态资源在大学英语精读课堂新模式构建中的应用。通过与部分高校英语教师的座谈,对大学英语精读课堂现状和多模态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进行分析,研究多模态输入和英语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旨在建立一种高效的多模态大学英语精读教学的新模式。

系统功能语法;多模态;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一、系统功能语法关照下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现状

基于系统功能语法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始于社会符号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1]36-38关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最早的研究是R.Barthes于1977年在论文《图像的修辞》(Rhetoricoftheimage)中探讨的图像在意义表达与语言的相互作用;G.Kress & van T.Leeuwen将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纯理功能思想拓宽到了视觉模式,奠定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他们研究了模态与媒体间的关系,探讨了多模态现象规则地表达意义的现象,包括视觉图像、颜色语法以及报纸的版面设计和不用媒介的作用等;[2]63-72T.Royce研究了不同符号在多模态话语中的互补性以及在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多模态的协同性等。[3]曾有许多学者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对语言之外的模态现象进行分析,把语言的社会符号功能延伸到了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并把各种符号看作彼此独立而又互相影响的符号资源,在分析语言特征的时候还强调图像、色彩、声音等视觉、听觉和行为等方面的符号模态在话语交际中的作用。2002年首届国际多模态话语研讨会在奥地利萨尔斯堡召开并出版会议论文集perspectivesonmultimodality;2006年在意大利Pavia召开的第三届多模态大会,涵盖了身体符号学、数字和因特网语类、多媒体翻译、多模态文化和教育、视觉艺术和电影等七个主题。2009年我国第一本多模态话语专著《视觉环境下的多模态化和多模态话语研究》出版。以往对于话语分析的研究,大都是以文本为研究重心的,即偏重语言本身,而忽视其他意义的表现形式。而实际上,话语交际过程中的许多意义是由非语言因素表现出来的,例如变化语调声调、做表情、打手势等;此外,人们还可以利用其他媒介(例如电子设备或网络等)进行有效的话语交际,在这些方式下发生的交际话语即被称为多模态话语。许多学者认为源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多模态话语分析能有效弥补以往的单一模态话语的缺陷。[4-6]张德禄探索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综合理论框架,他强调大部分的话语含义是通过非语言因素表达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可直接作为多模态话语研究的理论框架,因此它被认为是最适合于研究多模态话语交际的理论模式。相比之下,在传统的课堂中,语言教学多侧重对语言本身的教学,过分依赖语言的文字模态,而并不重视其他模态在语言的教与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随着多模态理论研究的发展,语言教学开始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使用多模态化教学模式。

二、多模态研究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局面,加大教改力度,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它“体现了当代来自哲学、语言学、文学批评、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先进理论,如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7]《课程要求》以培养大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英语听说能力,要求大学生能够运用英语进行有效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对全国范围内各类各层次高校的调研数据为依据,以研究为支撑,提出建设多层次多元化教学目标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在《指南》中,大学英语课程设定了三级目标体系,基础目标是英语入学水平较低的学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提高目标是大多数大学生应达到的目标要求,发展目标是针对各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特殊需要以及学生的能力、需求和兴趣而提出的多元目标要求。[8]

这些新的目标要求大学英语教学研究要以提高学生实际语言应用能力为主要方向。因而,鼓励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尽可能多地利用多种模态的教学媒介进行语言教学是尤为必要的。事实上,利用多模态教学媒介就是指超越作为社会符号的语言,使用两种或者多种符号资源(语言、图像、音乐、空间、手势等)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通过读、看、听和触摸等方式来实现对于话语含义的理解。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多媒体及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为中国英语教学的改革热点,随之教育观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培养复合型人才成为新时期的重点任务。“由于计算机网络所具有的教学信息扩展功能、教学过程交互功能、学生地位主体性功能、教学情景虚拟化功能等,它的运用既扩充了教学内容又开放了教学环境,所以它的发展和应用正逐步由教育改革的边缘走向中心”。[9]在实际交流中,话语的发生具有多模态性,人们在具体情境中,总是运用多种多样的符号资源完成意义建构。[10]1-3多元的、多媒体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必然要依赖话语交际的多模态性。新的教学模式将摆脱老套陈旧的观念,引导学生全面、高效、系统地学习英语语言知识,了解异国文化,从而适应社会中多样、个性的英语交际需求。

三、 多模态与大学英语精读教学新模式

1.大学英语精读课堂的现状分析

大学英语精读课是我国大学生英语学习的一门主要课程,它是相对于泛读课而设立的,是一门教授学生听、说、读、写、译五大基本技能并同时拓展英语文化知识、培养英语知识分析及运用等实际能力的综合性英语教学课程,教学环节包括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对段落的理解、对语法和词汇的讲解等繁杂过程。其中以培养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听说能力为首要任务。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和束缚,精读教学的改革步伐与当前社会对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相比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11]根据对西安几所高校大学英语精读课的问卷调查和师生访谈,从几个方面对当前大学英语精读课堂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见表1。

表1 西安地区高校大学英语精读课情况统计表

具体问题有:(1)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依然是“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记”的传统模式,课堂气氛很不活跃,这就导致学生对英语精读课逐渐失去兴趣;(2)将近70%的教师课堂用语达不到全英文,尤其是在讲解语法和文章结构的环节,这在无形中恶化了学生本就薄弱的听力和口语能力;(3)大部分学生习惯过分依赖教材和课堂教学环节,没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不能被充分调动;(4)过于注重做题能力的培养,课堂中的文化渗透不够,局限了学生的文化视野;(5)作业布置内容单一,批改方式普遍流于形式,教师通过网络答疑的方式使用较少,让学生误认为精读课就是记忆单词、翻译句子,忽视了对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2.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多模态选择的必要性

随着多媒体技术及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发展,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多模态化越来越明显。选择多模态教学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顺应全球多文化间交际和多模态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多模态教学模式能有效帮助大学生培养多元识读意识和提高多元识读能力。当今,多元的社会文化相互渗透、科技迅速发展,交际不再以单一模式进行,各种模态的符号载体例如声调、语调、手势、身势、面部表情以及 PPT、音频设备、网络等都是表达意义的交际模式。在一定语境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模态有效地进行传递话语意义是关键问题。因此要求学生不仅要提高英语读写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多元识读意识。Stein提出多模态教学法(multimodal pedagogy),他提出把教室看作符号空间,课程设计、教学实践等活动必须围绕学习环境中的模态特征而展开;这样课堂上所有的交际行为都是多模态的。[12]英语教学选择模态的三个角度分别是:为英语教学提供情景和便利条件;为英语教学提供辅助条件;为多模态话语交际提供通道意义表达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目前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普遍采用的 PPT 就是通过给学生展示图像、传递声音等手段进行交际的过程。在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运用全方位、多感官的协同运作,进行多层次联想,达到牢固记忆,并最终不知不觉地、较轻松愉快地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大学英语精读课堂中进行多模态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在多模态环境下提高阅读各种信息的能力,而且能帮助他们建构并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更好地迎接语言文化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3.多模态互补对大学英语精读教学新模式构建的优势

英语课堂教学本来就应以多模态为主要特征,但在英语精读课堂教学中,口语模态一般不是主模态,实现教学目的的主要手段是靠文本信息的输入,这本身就不符合语言的学习规律,阻碍了学生的有效语言习得,不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记忆,因此需要其他模态来补充以提供形象和具体的信息。在传统教学中,主要采用补充方式是教师和学生的肢体模态和黑板上的文字,当开发出新的教学技术之后,新技术为口语模态提供了较强的支持。目前,大学英语精读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实际语言技能的培养有机结合,授课时所采用的模态主要以视(教材、课件) 和听(口授和问答) 为主。例如大学英语教学中词汇和语法的学习仍然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很多教师都感觉到词汇难教,学生感到词汇难学。其实,词汇之所以难教、难学,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和学的方式不够科学,因此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很多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直接把词汇的中文意思告诉学生,然后让学生跟读、拼写。这种看似直截了当、效果明显的教学方式并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词汇的意义和用法。如果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多模态的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和感受来理解词汇的意义和用法,学习效果必然会好一些。通过调研,现对于多模态互补的英语课堂教学的具体优势分析如下:(1)多模态间的有机结合能使课堂中的话语交际达到最佳效果,多媒体及网络平台不仅为师生提供大量的语言文字学习资料,还提供各种丰富生动的视频学习资料,例如可以利用视频模拟精读课文中的场景,给学生提供逼真的交际语境,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对于稍显枯燥的精读课文的学习兴趣和热情。(2)选择多模态教学模式为英语课堂中的话语交际环节提供了多种方式的意义表达,从而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对摄入信息进行深层次理解和记忆。在大学英语精读课中,进行多模态形式的结合,例如给教材上的文字配上相应的图画或配上声音甚至动画效果等,这将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进而提高精读教学的效果和效率。(3)使用多模态教学能够让学生有兴趣、有机会操练口语和听力,让他们真正获得英语语言实际应用能力。教学模式涉及模态间的协作,例如教材和课件间的协作,教师可利用播放课件中的画面进行讲解,或通过运用不同字体或不同的颜色的字或图形等方法直观地为学生重点展示该节课的重要教学信息,而教材可作为讲解的补充信息,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穿插问答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观察来判断学生是否听懂讲解。在这种听觉模态和视觉模态相互配合的教学模式中,信息的传递变得更快捷、更清楚,学生的听力和口语技能不知不觉地得到了提高,这样的精读课堂才能使学生更全面、更轻松地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

四、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精读课是英语基础知识最主要的输入渠道之一,它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相对重要,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和相关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需不断改进,只有在优秀教学理念引导下的教学模式才能使大学英语精读课发生质的飞跃。实施多模态教学是交际多元化背景下教学实践发展的必然趋势,多模态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新模式有助于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目前研究者更加关注的是各模态间的互补作用,如语篇与图像的互补、说话与手势的互补、面部表情与语音识别的互补、面部表情与语音综合的互补等。[13]58-62只有借助师生的共同努力与合作,大学英语精读课的教学才会走出低效枯燥的境况。如何使多模态教学达到最佳效果,还需要众多教育研究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多模态话语的广泛应用也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学科交叉研究以及多模态结合研究将是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必然趋势。

[1] Halliday M. A. 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London:Edward Arnold,1978.

[2] G.Kress,van T.Leenuwen 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C].London:Arnold,2001.

[3] T.Royce.Multimodality in the TESOL classroom:Exploring visual-verbal synergy[J].TESOL QUARTERLY,2002,36(2):191-205.

[4] 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1-8.

[5] 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1-10.

[6] 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82-86.

[7] 胡壮麟.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9):345-346.

[8] 原春琳.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举行[N/OL].中国青年报,2014-05-06(3).

[9] 曹卫真.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J].远程教育杂志,2001,(4):9-11.

[10] Kress Gunther, Theo van Leeuwen.Multimodal Discourse[M].London: Edward Arnold,2001.

[11] 杨瑾.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任务型教学”实践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2] Stein P.Rethinking resources:Multimodal pedagigies in the ESL classroom[J].TESOL QUARTERLY,2000,(34):333-336.

[13] 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再思考[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贺 晴】

On the New Multimodal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Models Based on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TAN Huan-xin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China)

Based on the multimodal theory of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it is discussed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ng the new model of college English intensive reading classroom with multimodal resources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modern technology. Through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intensive reading classroom and multimodal teaching advantage with the help of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the interview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ltimodal input and English learning effect is studied in order to form the new efficient multimodal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models.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multimodal; college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H315

A

1009-5128(2015)24-0071-04

2015-04-02

陕西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多维视域下大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研究(14JK1227);渭南师范学院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关照下的地方院校大学生英语输入质量研究(13SKYB006);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中学英语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2014JYKX006)

谭焕新(1976—),女,辽宁盖州人,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和英汉翻译研究。

猜你喜欢
话语模态交际
情景交际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交际羊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22
国内多模态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基于HHT和Prony算法的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模态识别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人生十六七(2014年7期)2014-07-31 12:19:38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0
由单个模态构造对称简支梁的抗弯刚度
计算物理(2014年2期)2014-03-11 17:01:39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当代修辞学(2014年1期)2014-01-21 02:3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