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巍,徐均沅
浅谈培养培智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梁 巍,徐均沅
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接近1.5亿个。很多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家长除了无法代替学习外,几乎包揽了一切原本可以锻炼孩子自理能力的事情。特别是对智力落后儿童,家长普遍存在补偿心理,事事替孩子动手。近年来,一些高分低能的大学生,因不知道简单的生活常识,做出让人啼笑皆非的“傻事”,而被当作新闻见诸报端。正常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尚且有待提高,如何培养、提高培智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更是一个重要课题。
生活自理能力是正常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而智力落后儿童却因对此存在适应性障碍,成为制约他们自身发展的瓶颈。据不完全统计,有37.5%的中度智力落后儿童不具备一定交往及社会适应能力;56.3%的重度智力落后儿童不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和认知能力。
有诸多因素制约智力落后儿童自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一是家长代办现象较为普遍。智力落后儿童的家长多数存在补偿心理,凡事包办代替,孩子失去了许多锻炼生活自理能力的机会,养成依赖习惯,先天的缺陷逐渐转化为后天的“弱智”。有的家长虽意识到培养智力落后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但由于缺少正确的方法和时间有限等原因,很难系统规范地进行训练。二是学校忽视智力落后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对于智力落后儿童来说,培养、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学习更重要。而很多学校过于注重孩子的学习和其他的兴趣爱好,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中,对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方面体现得不明显。三是教师往往力不从心。很多教师做到了按部就班开展教学工作,因时间限制,在遇到孩子不能很好自己照顾自己的时候,多半采取直接代替的办法。略去教孩子怎么做的过程看似省事,其实正是这样的阻碍,使得智力落后儿童在回归主流、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困难重重。还有一些教师不但没有积极地给予学生帮助、引导、鼓励,反而采取怪罪、批评的态度,有的甚至会对其施暴,造成他们对做事失去兴趣而不愿再做。
随着特殊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走进学校,接受能够提高他们生活自理能力的学校教育。自理能力与儿童的智力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也不完全是一回事。自理能力与特殊儿童智力的联系没有那么密切,所以智力落后儿童具备生活自理能力是存在可能性的。智力落后儿童学会课本中的知识与具备生活自理能力比起来,显得无足轻重,一个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怎么可能在社会上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呢?因此,培养轻度智力落后儿童的交往与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已经迫在眉睫。
(一)增强培智学生的生活自理意识
通过正面教育,增强培智学生的生活自理意识。如利用学校已有的课程(生活适应课、生活语文课、养成教育课、生活实践课等),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开展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有能力为自己、为别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在做事的过程中体会到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和赞赏,享受成功的快乐,久而久之就会增强他们生活自理能力的意识。
(二)教给学生生活自理的技能
1.寓教于乐,引导培智学生掌握方法。根据学生喜欢听儿歌、背儿歌的特点,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把生活自理的技能编成儿歌、顺口溜,结合手指操及律动等,通过背诵,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方法。如《洗手歌》:排排队,挽挽袖,轻轻拧开水龙头;先湿手,打肥皂,手心相对搓一搓,掌心正对揉一揉;手指交叉搓手背,十指交错擦擦掌,扣实小手扭一扭;拇指为轴转转手,换手攥紧小拳头;手成小铲掌心划,轮流完成六步骤,洗得细菌无处躲;捧水三洗水龙头,龙头拧紧擦干手;好习惯,每天做,身体健康乐呵呵。
2.实施个别化教育。培智学生因智力损伤的程度不同而有差异,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3]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5]张澍军.德育哲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孙正聿.哲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7]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8]高清海.哲学的奥秘[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魏明程
辽宁省教育评价协会第一届教学改革与教育质量评价研究立项课题: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现状调查及课程改革研究(PJHYYB15159);大连医科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等医科院校医学生人文素养评估问题研究——以模糊综合评估法为视角(DYLX14B47)
梁巍,徐均沅/蛟河市特殊教育学校小学高级教师(吉林蛟河13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