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的董子学研究概述

2015-03-20 06:40:32王天娇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22期
关键词:董子冯先生哲学史

王天娇

冯友兰的董子学研究概述

王天娇

冯友兰先生对汉儒董仲舒的学说非常重视,在其三个不同时期的著作中对董子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本文对冯友兰先生的董子学研究进行了阐述,并总结其研究特点。

冯友兰;董子学;经学时代;新理学;马克思主义

冯友兰先生在不同时期的著作中对董子学都有创造性的论述。理清冯先生董子学的研究脉络对我们进一步研究董子学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冯先生三个不同时期的哲学思想和哲学史著作入手,总结出冯先生三个不同时期董子学研究的特点,并进行深入分析,为进一步研究董仲舒思想和冯氏哲学发展脉络提供有力支撑。

一、冯友兰早期的董子学研究

冯友兰先生于1927年开始正式研究中国哲学史,分别于1931年和1934年出版了专著《中国哲学史》上下卷。鉴于董仲舒在中国哲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冯先生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中国哲学史》下卷第二篇“董仲舒与今文经学”一章中,冯先生从十二个方面分析了董仲舒及其学说。第一,阴阳家与今文经学家。冯先生认为阴阳家与儒家从一开始就在其各自思想的内部存在着融合的因素。第二,阴阳家思想中之宇宙间架。为了解汉代的思想特征,冯先生进一步分析了阴阳之学。第三,董仲舒在西汉儒者中之地位。“《春秋》一经……自经董仲舒之附会引申,而后儒所视为《春秋》之微言大义,乃始有系统之表现;盖董仲舒之书之于《春秋》,犹《易传》之于《周易》也”。[1]12第四,元、天、阴阳、五行。董仲舒讲的“天”,虽然有智力、有意志,但是并不是人格化的上帝,而是有意志的自然,有时也指与地相对的物质之天。第五,四时。董仲舒认为五行之中的木、火、金、水各主四时之一气,而土则居中策应。四时由于阴阳之气的盛衰变化而产生循环交替。第六,人副天数。这是为了突出人在宇宙中的最高地位。第七,性情。冯先生根据董仲舒的人性观,认为董子学中所言之性是“就孔、孟、荀之说而融合之”。[1]26第八,个人伦理与社会伦理。在董仲舒那里,要发展人性中的善端,达到至善的境界,必须实行诸德。就个人伦理来讲,必须有仁、义、智、德;就社会来讲,必须有“三纲五纪”。[1]30第九,政治哲学与社会哲学。董仲舒的社会哲学注重均贫富,主张实行井田制。而这种认识的根源,是“秦汉之际,新起之富豪多,贫富不均之现象显”。[1]36第十,灾异。这是论述天人关系。冯先生认为,“所谓灾异之原因果为上述二者中之何者,或兼为二者,董仲舒未言及”。[1]38十一,历史哲学。董仲舒的三统说(黑统、白统、赤统)“虽明知其为不真,要之在哲学史上不失为有系统的历史哲学也”。[1]43十二,《春秋》大义。董仲舒以孔子受天命,托《春秋》而立新王之制,遂有“十指”“五始”“三世”等大义。[1]46

冯先生在早期著作《中国哲学史》和《秦汉历史哲学》中对董子学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开创性地提出了许多观点,涉及董仲舒哲学思想的很多方面,用新的观点和方法对董子学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考察。

二、20世纪40年代冯友兰的董子学研究

20世纪30年代末,冯友兰先生由哲学史研究进入哲学创造阶段,至1946年先后出版了《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即“贞元六书”,创立了“新理学”,构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以哲学家的眼光重新理解董仲舒,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董子学研究。

1948年,冯先生英文版的《中国哲学简史》出版。在书中,他把董仲舒称为“将汉帝国理论化的哲学家”。其中对董仲舒的宇宙论、人性论以及历史观进行了深层次梳理。第一,宇宙论。在《中国哲学史》中,冯先生曾提及董仲舒的宇宙论,认为董仲舒所讲的“天”是有意志的自然之天,但是语焉不详。在《中国哲学简史》中,他对董仲舒的宇宙发生论进行了比较透彻的分析。第二,人性论。在《中国哲学史》中,冯先生曾简略地把董仲舒的人性论分为性和情两个方面,但对性和情的关系及其内容的论证并不完善。而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先生指出,董仲舒在不同的地方论述的“性”的内涵和外延是不一样的:从狭义讲,“‘性’是有别于‘情’,又是与‘情’相对的”;从广义讲,“性者,质也”(《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而“人的质,就包括‘性’(窄义)和‘情’”。[2]215第三,历史观。冯先生指出,董仲舒修改了邹衍的“五德”说,“认为朝代的更替不是依循五德运行的顺序,而是依据‘三统’,即黑统、白统、赤统的顺序”,而“每一个朝代都依循一统,每统又各有其为政的系统”。[2]219

这一时期的冯先生对董子学的认识更加深刻,与《中国哲学史》相比,《中国哲学简史》中对董子学把握更加成熟。

三、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冯友兰的董子学研究

20世纪80年代,冯先生七册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陆续出版。其中他在第三册第二十七章,用十三节分别从时代背景、思想源流、政治观、宇宙论、人性论、知识论、历史观等方面,对董仲舒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第一,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阐释董仲舒思想。首先,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来分析西汉初期的社会状况和董仲舒的历史地位及其思想。冯先生认为,秦统一中国后建立了封建的经济制度,中国社会进入封建时代,必然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在汉朝初年,中国社会需要有一整套的上层建筑,也需要有一个具有这样广泛的哲学体系,这是那个时代的要求”。[3]48而建立这个哲学体系的就是董仲舒。他通过解释《春秋》大义赋予了“‘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新的内容”。[3]51其次,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理论来分析董仲舒思想。冯先生认为,董仲舒讲“阳德阴刑”“阳尊阴卑”,就是在自然界的运行中加入道德目的论,把阴阳二气的运行神秘化了,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自然观,是把“物质性的概念作了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歪曲”。[3]71再次,用唯物史观分析董仲舒的历史观。董仲舒的“三统”说将社会中的最高原则“道”看成永恒不变的,而可变的东西只是外在的礼乐制度,王朝的更替只不过是一种循环。因此,冯先生指出,“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的宇宙观”,是“唯心主义的历史循环论”。[3]96

第二,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分析董仲舒思想。首先,用阶级分析法把董仲舒的思想看成是为“地主阶级的统治提出了一套哲学的根据”。[3]52冯先生把法家不讲“天命”和不“法古”看成是“地主阶级在反对奴隶主阶级时的革命态度,是‘攻’的态度”,把儒家思想“奉天法古”看成是“地主阶级改‘攻’为‘守’”[3]60的态度。其次,用对立统一规律来分析董仲舒的阴阳学说。冯先生认为,董仲舒只强调阳的作用而不强调阴的作用,是“否认对立面的矛盾是发展、变化的根源,由此否认了辩证法”。[3]70

第三,解读了董仲舒的逻辑思想。冯先生指出,“董仲舒接触到了一些逻辑问题”,[3]97主要是有关“名”的问题。董仲舒曰:“名生于真,非其真弗以为名。名者,圣人之所以真物也。名之言真也。故凡百讥有黮黮者,各反其真,则黮黮者还昭昭耳。”(《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冯先生把这一段话的最后一句理解为“一种事物,如果有了名,本来是不清楚的就可以清楚了”。[3]97作为一种逻辑思想,这种说法是合理的。但是,冯先生认为董仲舒所说的“名”是一种任意的、轻率的、瞎说的抽象,并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进而把董仲舒的“名”说成是“‘天意’的表现”,[3]98是“‘圣人’所制定的”,把“名”“实”关系看成是“实必须合乎名,要用名校正实”。[3]99“名”是第一位的,“实”是第二位的。这显然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把董仲舒的逻辑思想简单地归于唯心主义。

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冯先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对董仲舒思想进行了新的阐释。与新中成立前的著作相比,对董仲舒的研究和评价有了明显的改变。而这种变化,也基本上实现了他在《中国哲学史新编》序言中表达的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重写一部中国哲学史的心愿。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丁金荣

I206

:A

:167-6531(2015)22-0022-02

王天娇/河南大学公共与管理学院在读硕士(河南开封475000)。

猜你喜欢
董子冯先生哲学史
《企鹅哲学史》
工会博览(2023年3期)2023-04-06 15:52:34
President speech in foundation conference
古地理学报(2022年4期)2023-01-29 13:16:09
太饿的董子皓
宽堂先生(特写)
滇池(2019年1期)2019-02-14 02:36:54
谢林与黑格尔论笛卡尔——以《近代哲学史》和《哲学史讲演录》为例
哲学评论(2017年2期)2017-04-18 01:14:50
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自由观”——庄子现代诠释的重要进路及其反思
董子健:别在吃苦的年纪选择了安逸
学生天地(2016年22期)2016-03-25 13:12:08
可爱的刘老师
晴空一声霹雳
爱你(2015年10期)2015-04-19 23:59:48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