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有效设问策略研究

2015-03-19 01:02周玉明
化学教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化学教学情境教学教学策略

周玉明

摘要:教师在教学中应精心选择教学材料,巧妙安排教学结构,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和形式,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有效设问是情境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阐述了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情境问题化和问题系列化这两个阶段的设问策略。

关键词:情境教学;有效设问;教学策略;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1–0038–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情境,即情况环境,是由外界、事物和人物关系等因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境地。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巧妙“存疑”,将“问号”组藏在情境中,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疑解于问,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开拓学生思维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设问”,即设置问题,这是科学探究的起点,设问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影响情境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但有效设问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的呈现顺序,在知识衔接处,它能打开学生的思维通道,使教学过程顺畅有效;在授课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来设计问题,或者把一个跨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逻辑结构关系递进的小问题,能减少问题的难度,有利于教学难点的有效突破,因而创设课堂有效问题的策略显得很重要。从课堂教学问题的生成、实施过程来看,它一般遵循以下的一个链条:确定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情境问题化——问题系列化——反馈。从上述问题生成链来看,确定目标、创设情境是前提,情境问题化和问题系列化才是形成有效设问的核心环节。

1 情境问题化的设问策略

“问题”是个人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感到疑难的情境[1]。课堂教学中问题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问题的种类纷繁复杂,问题的解决需要进行一系列复杂的认知操作。而要实现问题的解决,首先要了解教学中问题呈现的特点,理解问题的表层和深层意义,识别问题的性质。根据问题的明确程度,可以分为界定清晰的问题和界定含糊的问题。情境问题化是指情境用问题来描述,“情境-问题”式教学是指在教过程中由情境引发问题,以情境为贯穿教学任务与活动的主线。

在情境问题化的过程中,要考虑问题的切入点,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问题的跨度等要素。一般来说,在新授课中设置问题的跨度宜小,而在复习课中宜大。

[课堂实录片断]“平衡综合应用”复习课例

在“平衡综合应用”复习课例中,我们设置了以下问题:化学中常有“以强制弱”原理,如强氧化性物质制弱氧化性物质、强酸制弱酸等。

问题1:工业上可用钠与氯化钾反应来制单质钾,请比较钠与钾的还原性,思考能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2:硫酸钡比碳酸钡难溶,我们能否用相应的方法使硫酸钡向碳酸钡转化?

通过上述两个问题,实现相应的跨越。培养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跳跃性,注重知识“面”上的相互联系,灵活地处理问题。

其次,问题的设置应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步步推进,层层深入,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实现设问过程的“梯度”。逐步建立知识系统,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课堂实录片断]“苯酚的性质”复习课例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们回忆,苯酚具有哪些性质?

学生回答:苯酚常温下难溶于水,到65℃以上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化学性质具有酸性、能与溴水反应、能与氯化铁发生显色反应、与甲醛发生缩聚反应等等。

教师在课堂上再进行整理……

[课堂观察与记录]学生对问题反应不灵敏。

[改进]背景呈现“2011年6月4日23时左右,一辆载有化学品苯酚的罐装车在建德市发生交通事故,导致部分苯酚泄漏并随地表水流入新安江中。

问题1:结合化学知识,对现场污染源可实施哪些应急处理方案?

问题2:对被污染的水体有哪些定性、定量的测定方法?

问题3:上述处置方案中体现了苯酚的哪些性质?

……

[教学反思]通过”新安江苯酚污染事件”的真实事件的背景呈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苯酚的热情,再通过递进式的设问,原来的沉闷课堂变得鲜活起来,顺畅地达成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一般来说,在教学内容既定的情况下,越新颖的背景材料越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探究的心理。设计问题时一定要选取新颖的背景材料,即使是老问题也要不断更新材料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一点对与生产、生活联系很紧密的化学课程尤为重要。

2 问题系列化的设问策略

问题系列化就是指情境用一系列的问题来表述,因为创设教学情境不应该只在讲解新课前发挥作用,它应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激发、推动、维持、强化和调整学生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实践活动等,在教学的全程发挥作用。为此,教学情境可以分阶段设计,逐步地扩展、深入、充实[2]。

2.1 利用同化-顺应效应,设置认知冲突

新知识总是由旧知识发展而来的,在新旧知识点的衔接或过渡处,学生就会碰到用旧知识无法完整解释的新问题[3]。情境教学理论把学习环境看成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则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认知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而逐步建构起来的,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个体不仅将他的生活和学习空间区分为新的区域,而且与此同时还对生活空间加以重新组织,根据自身与他人的关系改变或调整自身的认知结构[4]。

教师要在此因势利导,设置认知冲突设问,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学生可实现顺向的迁移,形成新的知识。

[课堂实录片断]“盐类水解”复习课例

问题1:在蒸馏水中加入少量下列物质:硫酸、氢氧化钠,水的电离平衡是否发生移动,如何移动?——旧知识。

问题2:在蒸馏水中加入少量下列物质:氯化钠、硝酸钾、氯化铝、碳酸钠,水的电离平衡是否发生移动,如何移动?——认知冲突。

问题3:为什么加入少量碳酸钠,可促进水的电离,而氯化钠则不能促进水的电离?其本质原因是什么?——新知识的雏形。

问题4:什么叫盐类水解,其实质是什么?——形成“水解”知识。

教材是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规律、学科特点等对知识进行编排的,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个体到一般、由宏观到微观等认知规律,具有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教师利用知识过渡处的认知冲突,巧妙设问,使学生了解知识是如何发展与深化的,这对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具有积极的作用。

2.2 根据思维定势,设置认知冲突

在学习科学概念的过程中,思维定势既具有积极的意义,又可能具有消极的影响[5],积极的思维定势使人们把自己头脑中已有的思维模式恰当地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用于学习和理解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教师要加强学生思维品质方面的训练,充分发挥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

[课堂实录片断]“原电池”复习课例

在复习原电池这节课中,复习完原电池的有关概念后,可再现铜-锌(稀硫酸)原电池。由于原有的思维定势,往往把注意力放在铜片上有气泡。此时可要求学生观察锌片表面的现象(也有气泡),与锌片失电子(不会有气泡)产生冲突。教师不失时机地提问:

锌片表面为什么会有气泡?

学生愕然。

这一“冲突”恰恰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的应用(锌片不纯,形成微小的原电池)。由于固有思维定势,导致学生对原电池概念的理解不深不透,教师应注意引导和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加深学生对概念更深层的理解。

3 结语

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信息交流,教学不应全是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持续生成教学内容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在“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认知冲突处设问;也可以根据课堂中学生的质疑、学生的错误、课堂中的意外情况等情形改变原先设计好的教学顺序灵活地设问。

参考文献:

[1][5]姜文.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师教学决策模式探讨[J].当代科学教育,2010,(16):35~37.

[2]耿莉莉,吴俊明.深化对情境的认识,改进化学情境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4,(3):72~75.

[3]刘成坤.新课程下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4):8~10.

[4]曹辉.情境的教学意蕴[J].中国教育学刊,2007,(1):57~59.

猜你喜欢
化学教学情境教学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多媒体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
化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构建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