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名师之能与范

2015-03-19 06:35胡党生胡天雪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名师教育教师

胡党生,胡天雪

(1.长沙广播电视大学,湖南长沙 410005;2.长沙市明德中学,湖南长沙 410009)

我不是名师,可能一辈子也做不了名师,但我对名师有话要说,但决不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拿名师说事,是因为当今名目繁多的名师,不是我心目中的名师,也不是社会公认的名师,而是教育行政部门评出来的名师,只具行政性,不具权威性。评价教师的权威应该是一所学校的同事和教师所教的学生。

有专家认为,名师泛指师德高尚、理念先进、风格独特、业务精湛、家长赞美、学生喜欢、同行尊重、超越自我的教师。可谓“德能正其身,才能称其职,言能明其志,笔能成其文”,斯为“名师”。我对前一种定义是不敢苟同的,因为那只有超人才能做到,但对“德、才、言、笔”的标准,是比较认可的,因为这正是一个有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教师应该追求的目标。

一、有教无类:好生教优,中生教强,差生教好

我对名师或想做名师者首先提出如下粗浅的看法:所谓名师,既能把好生教优,又能把中生教强,更能把“差生”(后进生)教好。

俗话说,十个手指不一样齐。这说明万物都有差异,也正因如此,世界才呈现出纷纭复杂,千姿百态。我们不能只关注拇指,看重食指和中指,而忽视无名指,瞧不起小指。对待一个班级的学生也是同样道理。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仍然是我们的座右铭,应该是教师永远坚守的职业底线。然而很多教师并非如此。由于升学率的压力,很多学校在分班时,人为设置重点班、实验班、特色班,因此很多教师对这些班趋之若鹜,一旦任教这样的班便有一种被重用的荣耀感;而对普通班、择校班、派位班避之不及,如果摊上这样的班就有怀才不遇的愤懑情。然而无论何种班级中,学生在学习态度、认知能力、思想觉悟、行为习惯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何对待这些各有差异又各有千秋的学生,教师的情感态度十分重要。

(一)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相信学生

每个班级的每个学生是每个家庭的希望之所在,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之所在,放弃一个学生就是放弃一个家庭,偏爱某个学生就是对其他学生的伤害。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不能只厚爱“优生”,冷落“差生”,而是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进步,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材。“优生”身上有缺点,“差生”身上也有特长,问题是老师能不能发现这些学生的缺点或特长,并指导他们扬长避短,逐步成才。教师一定要看到每个在读学生不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每个学生根据不同目的和需求用各自的感官和方式吸收精神营养,即使对个别所谓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教师也不可能代劳替学生读书、感知、思考和分析。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独立的倾向和要求,教师必须非常重视学生的“独立性”,承认学生的这一根本特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主选择,这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一个必要前提和基础。因此教师必须关注、关爱、关照每一个学生,在班级成长的团队中,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掉队,一个也不能出次品,更不能出现废品和危险品。师道尊严已成过去,期望学生言听计从是不可能的,现代社会要求师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政治上、法律上、人格上和真理面前是民主平等的。作为求学者,若想学到真知和技能,就必须有不耻下问的态度,对教师尊敬,有礼貌,虚心聆听教师的教诲,服从教师的正确指导;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学生,为人师表,诲人不倦。而教与学又不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的,师生之间必须通力合作,才能达到教与学的目标,教学相长,师生之间双向互动交往,相互学习。

(二)教师要有正确的成绩观:分数不是唯一,素质最为重要

长期以来,学习成绩是衡量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参数,但绝对不是唯一的标准和参数。教师应该看重学生的成绩还是素质呢?尽管实际操作中,有一部分教师的选择是前者,但我相信,在绝大部分教师内心深处,他们看重的是学生的素质。事实上,对于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的教师,都明白学习者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太多的因素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及策略、学习风格、智力水平、学习环境等生理心理,内外因素。学习成绩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整体素质。学习成绩好只能从某些方面反应出一个学生在某门课程的某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度高,但它并不能完全客观准确的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潜能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习成绩具有阶段性和可变性,就一般情况而言,小学与初中阶段,女生优于男生,高中甚至大学阶段,男生强于女生。学生时代固然是最佳的读书阶段,同时也应该具有丰富多彩的人生,教师不能把学生铸造成做题与考试的机器,为了追求高分而忽视甚至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事实证明是损人误国的,高分低能屡遭诟病,教师又何苦做这种费力不讨好的蠢事呢?一个有眼光有远见的教师应该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所谓学生素质的培养,具体来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科学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先天禀赋,提出发展方向的建议;二是内化学生的身心素质,将人类创造的文化文明成果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食粮。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和遵循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促使他们的基本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为使他们成为适应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而又具有健康个性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打下基础。21世纪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以形成思想品德、文化科学、生活技能、身体心理方面的基本素质为目的,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及其他育人环境,使学生按照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社会的主人、创造的主人的系列目标主体性的和谐发展。

(三)教师要有正确的发展观:渐进发展、持续发展、终身发展

发展观就是对学生发展的过程、目标以及促进发展的手段的看法和态度。学生发展观体现了教师对自己教育劳动的期待和教育对象的期待,是教师工作的动力和方向。学生时期既是人的身心成长时期,又是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可变性和不可预见性。教师必须用发展性评价观和整体性评价观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和学生的每一个方面,绝不可因一场考试或一件小事或一次竞赛或一个学期而轻率地给学生评断定性。古人说: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学生的成长发展是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的结果,其中教师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引导得法,学生潜能得到发挥,人生发展一切皆有可能;引导乏力,学生逆反心理滋生,人生发展可能要走弯路。《园丁之歌》中的陶利由淘气而转变成好孩子,就是引导得法的结果,而这样的情况在学校里非常普遍。谁能预见到数学和美术成绩一塌糊涂的毛泽东能指点江山成为共和国的缔造者,初中阶段考试经常不及格的黄永玉会成为美术大师,理科成绩很差劲的韩寒能成为知名作家,平时成绩中不溜秋的学生在高考中脱颖而出考上名牌大学。这是因为一个人的发展是多极的,潜能也是多极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业一旦形成专攻,必有脱颖而出之时,大有作为也就指日可待了。教师要看到学生发展是渐进式的、曲折型的,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因此,我心目中的名师就是要有这样本领:起点高的学生要让他保持高水准,起点低的学生要让他朝着高远急起直追,起点一般的学生要让他有赶上并超越位居前列者的心理冲动和实际行动,也就是把好生教优,中生教强,“差生”(后进生)教好。达到这个“优、强、好”的目标,先决条件就是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三观”,当然学识、能力、方法也是必备的,但这些都是技术方面的,而态度则决定一切。这样才无愧名师的称号,或者说这样才能成为名师。

二、全责角色:呵护成长,引领成人,指导成才

名师对待学生的责任,不应该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所谓名师,既是学生成长的呵护者,又是学生成人的引路者,也是学生成才的指导者。其实不只是名师,凡是教师都应如此,只是名师更应该做得更出色一点,更能示范于人。

韩愈给教师定义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直到今天,哪怕是现代教育思想理念、方式方法、技术手段已全面超越传统,但韩愈关于教师职责的界定仍不失为准确而经典。因此,不论是学何专业、教何课程、是否当班主任,每一个教师都必须把促进学生成长成人成才作为唯一职责,尽最大义务,倾一腔热血。但有相当多的教师或管教不管导,或不愿做班主任,教不得力,导不得法,缺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些都是对教师职责理解不深履行不力的表现。

(一)全身心呵护学生成长是教师之本

学生时期是一个人的成长期,所谓成长,就是身体发育、智商增进、情商形成、“三观”树立,人的成长既是一个渐进渐变的过程,也是一个突飞猛进的过程。教师对学生成长的关注与呵护,伴随着整个学段,具有长期性,同时学生的成长渐变中蕴含着骤变,骤变时体现渐变,教师对学生成长的某一个阶段某一个细节又必须重点关注,表扬要及时,批评要中肯,疏导要艺术,提醒要温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而学生是否健康成长,就要看他们身体发育是否正常,心理是否阳光,生活是否有规律,智力发展是否与年龄增长身体增高同步,所谓呵护就必须从这些方面入手,并做到持之以恒。

(二)引领学生成人是教师之职

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工作,首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道德的自我教育——即激发起学生要当一个好人的愿望,实质上是从自豪感、自尊心、劳动的尊严感开始的,而缺少了这一点,学校、学生集体都是不可思议的事。”学会了做人,就学会了做事,做人做事都要从行为习惯的养成做起,从一言一行一点一滴做起。德育工作的重任之一就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学会了做人和做事,才能成长成才。教育的职责在于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首先得把学生培养成“人”。陈毅元帅就红与专讲过这样一段令人深思的话,一个空军飞行员,如果开不好飞机,那总不好吧;然而,飞机开得再好,开到敌人那边去了,反过来打自己的国家,那就很糟了。这段极为深入浅出的话应该引起教师的深思。无能是笨蛋,做不成什么事,固然不好;无德是危险品,蚁穴溃长堤,就更不好;才高而德缺,随时给社会造成灾难,防恐不及。因此,做人应先于做事,人性应重于灵性,情感应贵于智力。如今,家庭、学校最关心的往往是孩子的智力而非情感,是灵性而非人性,是做事而非做人,也就是过多关注分数和名次,过多关注书本和课堂,过多关注升学和出国。在这种偏离了正轨的社会大潮中,教师应该“手把红旗旗不湿”,坚持育人为本,以自己健全的人格去影响学生,把教育学生成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才是教育的根本。

(三)指导学生成才是教师之能

顾明远教授指出,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责任心,教师要建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成才观、学生观。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首先要明确“才”是多方面的,通常说的有专才、全才、怪才,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兴趣、天赋及勤奋、自觉程度,帮助学生制订成才计划,树立奋斗目标,找准努力方向。其次要授之以渔,教而得法。教师传授现成的知识只是教育的基本义,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才是教育的引申义和拓展义。传统的“读”、“听”、“记”、“练”、“说”、“思”仍不失为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教师之教不在博、多、难、怪,而在专、精、趣、用,即教会学习、激发兴趣、养成习惯、开启智商、提升能力,研究教法的同时一定要研究学法,灌输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激发兴趣,严格要求的同时一定要养成习惯,举一反三的同时一定要开启智商,强化训练的同时一定要提升能力。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成才的一种类型;说好ABC,世界任往来,也是成才的一种类型;登台会演讲,上场会打球,动手会操作,又何尝不是成才的另几种类型呢?考上重点学校不是衡量成才的唯一标准,成绩名列前茅也不是成功的绝对标杆。有人说世上没有绝对的人才,要说人才个个都是人才,有技术和某方面专长的人就可以称得上人才,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确有道理。教师就要树立这样的成才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有教无类,有热发光,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乐,学有所成。

三、完人目标:师德楷模,教育行家,科研能手

古今无完人,凡人皆知之。我之所以提出这个命题,实在是教师的职业定位和社会的高期望值所决定的,明知不可成完人,但必须努力成为完人。因此,我心中的名师既是师德的楷模,也是教育的行家,又是科研的能手。

(一)德高者方能为师,身正者才可示范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调查:问一位年轻的教师恋人,你为什么选择教师?得到的肯定回答是因为教师职业高尚、神圣、受人尊重;问学生家长对教师最大的要求是什么?得到的共性答案是有责任心,能为人师表;问学生敬佩的老师有那些共同特点?得到的普遍答案是正直、公正、热情、尊重别人、善待别人、宽容别人、理解别人、工作一丝不苟。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需求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倾向:教师应该而且必须是道德的楷模。这是因为教师作为职业,其服务对象不是一般消费者,不是以物换钱,而一般商业服务员的形象与态度对顾客不会产生本质影响,教师则是以育人为目的,服务对象是受教育者,教师负有教育人、培养人、造就人的重任,同样对国家、对家庭、对学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是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身份与职责决定了教师必须做到言传身教,必须加强师德修养与职业修养,做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二)有思想才有方向,有技艺才能成事

有了第一位的职业道德操守,还只是成为名师的先决条件,名师必须是本学科、本学校、本地区甚至是更大范围的教学行家。成为行家,无非就是有自己的教育理念、独特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提升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水平。这意味着,教师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立场,在教学教育过程中,把学生当作完成教育使命和塑造人类灵魂工程的合作者和实践者,以基于学生个性的观点和人道主义的态度对待学生,摒弃师道尊严,培养学生“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态度和勇气。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立场要让学生认同,就必须在教学教育过程中讲究策略和方法,寻求更完备、更顺利、更深远、更准确,甚至更完美、更精巧的途径,在机智应变中创设和利用教育情景,因人因事因情因景因教学内容的不同而采取灵活得当的方法,即真实的故事艺术地讲授,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美国教师名人堂顶级教师阿兰·保罗·哈斯克维茨撰文分析了优秀教师最显著的11个特征:永不自满;高期待,严要求;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知识渊博且了解学生;有洞察力;有幽默感;有灵活性;办法多样;精益求精;不循规蹈矩;沟通能力高超。总之,只有实现了教学的高效性与创造性的教师,才能成为智慧型的教学行家。

(三)学习、反思、总结,由“经验型”变成“研究型”

教书匠与教育家的区别之一就是看是否有教育思想与教育研究。很多教师(包括已评为名师中的一部分)工作一辈子仍然只是教书匠,原因就在于没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没有及时总结教育活动的得失感受,没有课题研究与著作论文,稍有心者也不过是参编了几本教辅资料,自觉学习自觉研究自觉提升者甚少,而吃老本应付教学得过且过的居多,这是当前教师队伍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有的教师认识上有偏差,或者是为自己的懒惰找托词。总认为教学科研是专门从事教学研究的人搞的,必须花费专门时间和精力。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工作任务繁重,事情繁杂,每天既要上课,管理学生,还要处理随时发生的事件,没有那么多时间搞研究。如果不是为评职称,是懒得花心思去搞空洞的研究的。其实这是意识问题,没有认识到教学科研的重要性,没有搞清楚教学和教研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到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有专家甚至给出了“怎样才能花最少的精力,出最好的成绩”的答案:就是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

在我看来,教师首先是一个终身学习者,其次是一个及时反思者,再次是一个适时研究者,尤其名师要做出示范。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教者首先是一个学者,教然后知不足,唯学才能弥补教之不足,才能更新知识,增长才智,才能为教学提供活水,在课堂上做到高屋建瓴,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你就会把一堂抽象的政治课讲得深入浅出、妙趣横生,把一堂深奥晦涩的物理课讲得通俗易懂,豁然开朗,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和掌握知识,爱上老师爱上这门课。

有的教师习惯于吃老本或嚼别人嚼过的馍,教一辈子书,却没有留下一点感受之类供同行借鉴,压根儿就是一个教书匠。真正的名师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坚定自己的教学立场,坚定自己独立的教学研究精神的,还要通过自己的教学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养成科学研究的习惯。搞教学研究并不神秘,也并非找不到方向,教师最要研究的对象就是教材、学生、课堂,最要掌握的研究方法就是课堂观察、案例研究、校本研究。只要用心积累,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将自己的教育思想转化为教育行动,更好地利用课堂这个教育的主阵地,自觉探索与遵循教育规律,系统思考,发现问题,做一个传道、授业、解惑有方得法的好老师。改变费力不讨好的满堂灌,留一点空白,给学生一点自由、民主、想象、争论的空间,变“教师的课堂”为“学生的课堂”,变“书本的课堂”为“生活的课堂”。让学生求知若渴的目光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穿越,在个体和社会之间明察,给学生营造一个真正鲜活的“大课堂”。

教育对象是鲜活有思想的,也是千差万别的,教学内容与要求也是常变常新,没有一劳永逸的教育行为,也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教学方法,教师必须懂得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及时反思教育活动和教学过程。反思什么,就是思考过去——理思路,找问题,寻出路,从思想上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不断积累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自主学习和提高的过程,也是不断反思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教师行为的改变。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给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这就说明反思这一步很重要,因为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深则能透,思透则能明。反思要用“吾日三省吾身”的心,“跳出庐山看庐山”的胆,“处处留心皆学问”的眼,“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手,整理自己的教学思路,清理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捕捉课堂教学时的关键细节,及时记下课堂中的一个精彩的小插曲或倏忽而至的灵感,使教育思想日趋成熟、教学艺术日臻完善,从而使自己成为研究型的名师乃至教育家。

四、心智模式:独当一面,合作共事,提携他人

心智模式又叫心智模型,是指深植人们心中关于自己、别人、组织及周围世界每个层面的假设、形象和故事。并深受习惯思维、定势思维、已有知识的局限。“心智模式”是一种思维定势,是指认识事物的方法和习惯。当心思与物象相符时,才能有效的指导行动;反之,当心智模式与认知事物发展的情况不相符,就会使自己好的构想无法实现。所以,教师要保留心智模式科学的部分,完善不科学的部分,取得好的成果。所谓名师的心智模式,就是既能独当一面,又能合作共事,更能提携他人。

(一)凭智慧和担当,在工作中独当一面

在一所规模较大平行班级较多的学校工作固然有很大的压力,但也有一个可以偷懒的好处,那就是背靠大树好乘凉,班级的事有年级组管,教学的事有教研组管,一切都是统一管理,流水作业,如果只是一名普通任课教师,管好了课堂上好了课,那日子真过得优哉游哉,这就是很多教师喜欢到城市里的大学校工作的原因之一。在教育战线有高文凭的教师不可胜数,但能独当一面的教师却凤毛麟角,很多教师沦为平庸的教书匠。只有那些一人校的教师教复式班,一切全包,真是难能可贵,也真是为难他们,其独当一面独立作战的能力是城市里大学校老师要好好学习的。依赖和偷懒是人的天性,然而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教师,必须要自尊自立自强,在工作中一定要有独当一面的意识和能力,这样领导才信任你,同事才尊重你,学生才崇拜你。所谓“独当一面”,就是单独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并且能够掌握全局,但并不是拒绝合作,而是在融入一个团体的过程中变成一个领袖式的人物。这就需要很强的交际能力,能与不同性格的人都打成一片,并注意适当地表现出自己利他主义、敢做敢当、认真负责的精神。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得维护自己的形象,久而久之大家都会认可你,支持你,即使在你独当一面的时候,身后还是有很多支持者。作为教师,当班主任要能带出一个优秀班级,当任课教师要能教出出类拔萃的成绩,搞活动要积极参与体现出很强的组织能力。

成为独当一面的教师一要智慧,二要担当。“智慧要求远见,要求眼光,要求对于对象的整体性把握,要求不仅经得住一时一地一事的考验,而且经得住较为长期与全面的检查。智慧要求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要求有所不为,有所作为,要求学有新意,事有新意,言有新意”(王蒙《说知论智》,转引自《读有所得〈17〉》,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出版)。担当要求正视现在,胸怀未来,对于自己有着充分的认识,知道自己的定位,知道自己的发展状态,知道自己的路会走向何处;担当要求敢于直面困难,勇挑重担,碰到困难,从不退缩,从不回避,把困难当做人生中难得的经历,把解决困难视为成长的标志和能力的体现,敢于独自面对,奋力挑战,从战胜困难中获得自我的认同;担当要求勇于承担责任,从不逃避,绝不放弃,把责任扛在肩上,放在心中,不会辜负任何人的期望;担当要求不夸夸其谈,脚踏实地,用实际行动向人们宣示自己的务实和沉稳,用辛勤奋斗去表明自己的姿态。

(二)善于沟通合作,必然左右逢源

教师是面向学生围绕学生而开展工作,实现人生价值的,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有合作共事的良好意识和为人做嫁衣裳的奉献精神,单打独斗是很难达到目标的,不做自我牺牲也是很难赢得别人尊重的,因此,合作共事、沟通协调是决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教育活动中,师生不断交互、互相影响,师生关系是否和谐一致,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成效。在现实中由于师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职责、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念有不同,也由于教师对学生的情况和个性的缺乏了解以及学生某些行为的不合理,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师的一种职业态度和职业能力,也是教师精神风范的基本要求。首先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是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根本。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服务者、激励者。教师必须首先具备公正平等与合作共处的意识,自觉遵守“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的基本原则,平等地看待师生关系,公正、平等地对待所有学生。其次实现“师生平等共处”是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关键。尊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既要做到平等友好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尊重和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独立人格,又要善于自制,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自我把握教育态度和行为,善于向学生学习,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诚心诚意向他们学习,切切实实做到“教学相长”。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与周围其他教师发生联系,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还要开发和利用社区教育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理解看待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时要多沟通、多合作、多配合,与各种社会关系共同构成教育的“合力”。教育工作既是教师个体的独立劳动,又是教师集体的协作劳动,只有统一行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才能有效地实现教育劳动的目标。教师要关心和依靠教师集体,维护集体利益。教师之间要相互尊重,团结互助,做到尊重其他教师的劳动,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形成教育教学的连贯性。教师要正确看待同事的成绩,虚心向先进教师学习,学会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教师必须正确处理与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配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要体谅学生家长的心情,真诚地关心和爱护学生,要尊重学生家长,虚心听取学生家长的教育意见。要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的密切的联系。

(三)帮助提携年轻教师,促进共同成长进步

一个名优教师,绝不能满足自己有所成就而独享尊荣,必须要让同事同行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成果,帮助和提携同事同行成长进步。这也是很多地方组建名师工作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希望首席名师和他的团队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整体提升教师队伍水平,这也是名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名师当然不能好为人师,但给予同事同行适当的指点,帮助他人找到成功的路径,少走或不走弯路,避免探索的艰辛是十分有益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经验既要传承,又要创新,要让教育事业生生不息,就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名师,形成名师辈出的蓬勃景象,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离不开对年轻教师的有效培养。无论官方评出的名师,还是学生同事公认的名师,都应该履行对一般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帮助、指导、提携的义务。为了加快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很多学校都采取派对的形式,开展拜师收徒的传、帮、带活动。

作为导师的名师,要做一个胸怀宽广的人。因为只有怀着一颗宽容的心,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地在对年轻教师的传、帮、带的过程中进行分析;导师只有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去认真地感知年轻教师的需要,才能正确应对年轻教师思想、工作、学习中的变化,作出合理的决定。关心和善待年轻教师,善于发现、挖掘年轻教师的潜力;帮助年轻教师确立成长发展目标,定期对目标达成情况进行检查与督促、总结、反思。定期上研讨课、示范课,不断深入课堂,通过听课、评课等途径,既为教育教学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又能给年轻教师以启发和思考,而且也锻炼、提高了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一举两得的事,何乐而不为呢?须知,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不要担心自己的诀窍被年轻人学去了,挤占了自己发展空间,经验只证明昨天的成功,今天和明天还要不断探索,和年轻人共同探索共同进步共同提高既是一种心境和姿态,也是一种促进和升华。

要履行好引领示范指导提携之责,名师必须做到以身作则,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研究。不但要学习、研究专业领域的知识,同时还要提高人文素养,“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学”和“带”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不足的地方、困惑不解的地方,并可以从年轻教师身上吸取长处,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和年轻教师一起成长;同时,在导师的感染、潜移默化之下,年轻教师也会成为一个乐学、善学、成功的人。有的教师太看重经验,只知“年年岁岁花相似”,却不知“岁岁年年人不同”。思考是一种境界,名师要把思考看成是自己精神需求的一部分、伴随自己成长的永恒的过程,时时刻刻有这样一种意识,要时时“思”,事事“思”,在思考中思辨,在思考中提升,尤其要善于反思。名师应该是研究型教师,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当作自己研究的对象,把校园、把教室当作自己的实验室,在实践中掌握第一手资料,在实践中渗透自己的教学思想,在实践中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带着问题研究,积累资料研究,主动创新研究,让生命之树结出教研之果。

猜你喜欢
名师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