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研究述评

2015-12-19 03:10杨崇磊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学界现代化特色

杨崇磊

(南京政治学院,江苏南京 210003)

一、引言

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由此,国家治理现代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议论和高度重视,不仅因为这是党内文献第一次提出“国家治理”一词,更因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深刻影响着全面深化改革与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走向。学术界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相关研究,更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犹如雨后春笋般集中涌现。为了科学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现有研究成果的特点,很有必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即既要从宏观的研究成果数量分布特点总结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重心与偏向,又要从微观的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的内容结构等窥见国家治理现代化未研究的特征与走势。

二、宏观层面: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数据分析

宏观层面的数据分析即从研究成果数量分布特点认识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重心与偏向,从而动态地、全面地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现状与特征,进而为分析其未来走势提供参考和依据。由此,文章将中国知网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文献的主要检索平台,将2005年至2014年的10年作为文献检索的时间区间,以“治理”、“国家治理”作为篇名进行检索,并借助中国知网的文献分类功能,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相关文献进行宏观的数据分析。

经过文献检索和文献梳理发现,以“治理”为篇名的研究成果近十年呈现稳步递增之势,而以“国家治理”为篇名的研究成果则在2013年之后,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呈现井喷之状(如图1所示)。这说明党中央的重要方针路线对国内学术研究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学界也能积极响应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议题。

图1 研究成果年度分布

进一步对研究成果检索来源整理分析(如图2所示),可发现学界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成果主要来源于在学术期刊和相关重要报纸,关于国家治理的硕士博士论文比较少,这也就说明了目前学界关于国家治理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研究成果。

图2 文献主要来源

再对近十年关于国家治理研究成果所属的学科分布情况来看,国家治理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行政管理领域,涉及中国共产党与政治学理论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具体如图3所示,这也就说明关于国家治理尚未形成综合的、跨学科的研究,未来在国家治理研究领域应该着重结合中国政治实际,从中国共产党、政治学理论等视角开展研究。

图3 研究成果学科分布

以上是从时间、学科、文献来源三个宏观层面对已有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成果的数据分析,较直观地呈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概况,但宏观的数据分析只能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进行粗线条的轮廓说明,并不能完全说明学界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具体情况。只有在此基础上,加以对关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进行内容结构剖析、视角方法的考察等,才能形成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较科学、客观的认识,从而能准确前瞻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未来走向。

三、微观层面: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内容剖析

宏观层面的数据分析能较快地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基本走势,而微观层面的内容剖析,则能较准地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具体结构。通过对已有成果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重心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议题的演进在时间序列上呈现出高度一致性,即从最初对基本内涵的分析随着实践探索深入而逐渐演进到到对现实路径的探索。在这个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过程中研究成果基本上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

1.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分析

学界基本上沿用了“治理——国家治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分逻辑,普遍将治理理论作为理论追溯的源头,由治理推演到国家治理现代化。俞可平是国内最早引介治理理论的学者,他在2000年出版的《治理与善治》一书中,较系统地介绍了治理理论。他认为:“治理是指政治管理的过程,包括政治权威的规范基础、处理政治事务的方式和对公共资源的管理,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治理是一种偏重于工具性的政治行为,是实现社会政治目标的手段。”①他从“权力主体、权力性质、权力来源、权力运行”②等多个向度比较了治理与统治之区别。有学者认为治理包括统治和管理的意思,包含一定的强制力和非强制力,是基于统治与管理之间的一种行为或者活动,其基本要素是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目标和治理方式。③有学者将治理特征概括为:治理的主体从一元走向多元;治理的结构从垂直型走向扁平化;治理的运作机制从垄断走向竞争。”④有学者按照治理的不同层面和领域将治理分为“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公司治理、法人治理、社区治理等”⑤。

在理论溯源过程中,学界充分认识到治理理论是西方国家市场失效与政府失效的双重结果,“其学术根源是社会中心论,主张从社会的诉求来规制国家和政府的职责和作为”⑥。众多学者在探讨国家治理内涵的过程中,牢牢扎根在中国大地之上以中国国情为分析起点,以中国发展为探究归宿。普遍认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并有着高度原则性的现代化议题:“中国共产党人讲的‘治理’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定方向上运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话语语境中展开,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⑦“国家治理是在扬弃国家统治与国家管理基础上形成的,吸收了治理和善治理论的合理内容,指国家政权的所有者、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等多元行动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目的是增进公共利益、维护公共秩序。”⑧在习近平对国家治理现代化作出权威解释之后,学界更是高度一致的认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官方定义,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⑨

2.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背景分析

新的政治观念和政治理想的出现,预示着社会和政治发展的新要求与新倾向的产生,它们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并非主观臆想之结果。学界普遍将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并立足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通过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认识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的背景。依据学界的分析逻辑,大致可概括为以下两类观点:首先,从纵向的历史演进逻辑分析,认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既是社会主义中国发展与治理历史经验的宝贵总结,也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目标的战略设计。中华民族起于鸦片战争的现代化发展之旅,一路荆棘密布、艰辛曲折,直至新中国成立,才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阶段。经过30 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众多发展资源,中国也由此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这个承前启后、极端关键的战略阶段。在深改元年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宝贵经验的总结,更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目标的战略设计。学界将国家治理现代化当作“中国共产党继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件大事’后,需要去实现的‘第四件大事’。”⑩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试图通过制度的升级,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人民的意志和意愿,更加符合国家治理的规律,更加契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于不败之地并永葆青春,永续发展。”⑪

其次,从横向的现实发展要求出发,认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既是对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实情的正确认识,又是对现阶段国家治理面临问题和挑战的主动回应。中国经过30 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成功地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社会结构与利益格局也出现重大变迁,国家治理面临着众多全新的问题与挑战。不少学者认为正是对中国现阶段发展条件的正确认识和对新问题、新挑战的主动回应,孕育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重大的历史命题。学界普遍认为:“我国国家治理存在着公共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与政府组织的有限容量之间的矛盾、经济高速发展与改革目标全面性之间的矛盾、威胁国家安全稳定因素越来越多与责任主体的相对单一之间的矛盾、国际“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与中国制度优势尚未完全彰显之间的矛盾等。”⑫各种矛盾的叠加导致国家“原有的治理职能的体制性衰退”引起的“决策权威和行政执行能力的系统性危机”⑬。此外在国际方面,还面临“建构文明国家形象、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需要”⑭。诸如此类的发展问题和时代挑战决定了中国在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欲实现进一步发展,不仅要有“刮骨疗伤”、“壮士断腕”的政治勇气,还要有统筹兼顾、着眼未来的政治智慧,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正是政治勇气与政治智慧有机融合的集中体现。

3.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路径的探究

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对现实路径的探索必然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重点,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界普遍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之内进行探究。以其研究切入点为依据,学界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路径的研究大致可概括为以下两大方面:

其一,以治理主体为分析起点,通过对党、政府、社会组织、人民群众等治理主体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作用分析,提出以治理主体自身的现代化发展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首先,学界普遍认为政党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主体,尤其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更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主体。政党是当今政治舞台上最活跃的主体,“政党治理是治理国家不可缺少的工具”⑮,尤其是在中国“党建国家”的政治逻辑的驱动之下,“中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力量,始终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变革的推动力量”⑯,所以将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作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其次,政府作为国家政治发展的重要驱动,也同样被寄予厚望。有的学者强调国家治理的转型首要是实现政府治理的转型,政府的转型发展“把以往形形色色的垄断租金消解到社会公众的福利中去”⑰。然后,公民社会的发育与逐渐成熟,赋予了公民和社会组织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角色。因此,“加强和完善制度化、组织化的公民参与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⑱。以上为学界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观点,虽然没能将学界关于治理主体研究成果一一列举,但我们不难发现:治理主体自身的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前提,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之下,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毋庸置疑的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主体,其自身执政能力现代化建设就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一条关键路径。

其二,以治理途径为观察焦点,主张以国家治理的体制机制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转型升级,作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倘若将以治理主体为分析起点的路径探讨比作线性的思考,那么以治理途径为观察焦点的路径探究则可理解为网状的考量。学界高度重视政治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并指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质就是实现制度现代化。制度现代化的集中表现和实现关键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⑲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最主要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家建设现代化;另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现代化,即实现国家基本制度现代化,并实现良治,确保国家利益最大化,全体人民福利最大化”。⑳这也从一定程度上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真理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同时要明晰制度伦理,提升制度体系的整体功能,“不断完善和发展民主、法治制度,构建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的制度,提升制度执行力,增强制度的有效性”㉑。更要总结地方治理改革创新经验,“及时将优秀的地方治理创新做法上升为国家制度”㉒。如此种种不胜枚举,但无可厚非的是制度建设普遍被学界认同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现实路径,制度资源尤其是政治制度资源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政治资源。

四、展望未来: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研究建议

经过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现状的综合与分析,不难发现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布局的展开,学界研究重心极有可能逐渐转移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路径之上。虽然目前学界尚未形成一整套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将遭遇瓶颈或是步入低谷,恰恰相反,正是在这种理论体系不完整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发展需要之间的尖锐矛盾驱动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全面展开。尤其是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现实路径方面的探究,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布局从中央到地方的落实,极有可能成为学术界和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战略时期一大研究热点与重点。在对既有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路径研究成果的考察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笔者认为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上将来应该注重以下几个维度。

一是正确认识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环境,厘清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学界在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内涵、背景和实现路径的探讨中,绝大多数学者并没有就西方治理理论而论中国的国家治理,更没有以西方的治理评价体系衡量中国国家治理的实践,而是植根中国基本国情,深谙中国是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民族多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虽然经过改革开放30 多年的发展,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有了巨大改善,但依然存在众多发展中国家所遭遇的问题。只有正确认识中国当下的政治环境,厘清全面深化改革时期政治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才能使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牢牢扎根于中国大地之上。

二是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所在,认清中国共产党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主体。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今后的研究中必然不能寄希望于面面俱到的路径探讨,还须立足于中国发展实情,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特色”所在,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经验,抓住主要矛盾、明晰建设重点、明确推进核心,牵住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牛鼻子”。“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㉓,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关键,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的关键。所以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更要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关键作用,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主体功能。

三是客观评估中国现阶段的政治资源格局,认准政治制度资源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资源。无论是在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分析中,还是在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路径的探索中,学界普遍都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切探讨的根本框架和基本底线,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则是这些探究的最终归宿。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宏大工程必须要将地基牢牢扎根中国大地,充分利用建党90 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 多年所开发和积累的各项政治资源,尤其是具有统领全局作用的政治制度资源。

五、结语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今后的研究中必然不能寄希望于面面俱到的路径探讨,还须立足于中国发展实情,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特色”所在,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经验,抓住建设重点,搞好顶层设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重要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还必须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允许范围内进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要盘活中国现有的制度存量,不断开发制度增量,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而又科学地现代化演进。因此,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未来研究,必须要在把握中国特殊国情与全新发展条件的基本前提下展开,才能保证研究成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注释:

①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5.

②俞可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前线,2014,(1).

③丁志刚.全面深化改革与现代国家治理体系[J].江汉论坛,2014,(1).

④唐亚林.社会资本与治理[J].探索与争鸣,2003,(8).

⑤许耀桐,刘琪.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分析[J].理论探索,2014,(1).

⑥徐湘林.“国家治理”的理论内涵[J].人民论坛,2014,(10).

⑦李龙.建构法治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工程[J].现代法学,2014,(3).

⑧何增科.理解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1).

⑨同上.

⑩桑玉成,刘建军.第四件大事:构建现代化的民主政治和完善的国家治理结构[J].新视野,2012,(6).

⑪江必新.国家治理现代化基本问题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2014,(3).

⑫郑言,李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1).

⑬徐湘林.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中国的经验[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5).

⑭陈金龙.国家治理理念的重要革命[N].中国教育报,2013-11-22.

⑮罗杰·希尔斯曼.美国是如何治理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⑯郑言,李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2).

⑰牛福莲.厘清政府职能边界,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N].中国经济时报,2014-3-4.

⑱徐琳,谷世飞.公民参与视角下的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⑲包心鉴.以制度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1).

⑳胡鞍钢.治理现代化的实质是制度现代化——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J].人民论坛,2013-11(下).

㉑陈朋.决定国家治理能力高度的三要素[N].学习时报,2014-3-10.

㉒俞可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前线,2014,(1).

㉓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

[1]包心鉴.以制度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1).

[3]陈家刚.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J].中国政协理论研究,2014,(1).

[3]丁志刚.全面深化改革与现代国家治理体系[J].江汉论坛,2014,(1).

[4]何增科.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1).

[5]胡鞍钢.治理现代化的实质是制度现代化——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J].民论坛,2013,11(下).

[5]李龙.建构法治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工程[J].现代法学,2014,(3).

[7]江必新.国家治理现代化基本问题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2014,(3).

[8]桑玉成,刘建军.第四件大事:构建现代化的民主政治和完善的国家治理结构[J].1 视野,2012,(6).

[9]汤梅,卜凡.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政府权力配置与运作[J].探索,2014,(1).

[10]唐亚林.社会资本与治理[J].探索与争鸣,2003,(8).

[11]王浦劬.全面准确深入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1).

[12]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J].求是,2014,(1).

[13]许耀桐,刘琪.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分析[J].理论探索,2014,(1).

[14]徐湘林.“国家治理”的理论内涵[J].人民论坛,2014,(10).

[15]徐湘林.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中国的经验[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5).

[16]徐琳,谷世飞.公民参与视角下的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17]宣晓伟.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安排——从社会分工理论观瞻[J].改革,2014,(4).

[18]虞崇胜.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

[19]俞可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前线,2014,(1).

[20]郑言,李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1).

[21]罗杰·希尔斯曼.美国是如何治理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3]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5]陈金龙.国家治理理念的重要革命[N].中国教育报,2013-11-22.

[26]陈朋.决定国家治理能力高度的三要素[N].学习时报,2014-3-10.

[27]牛福莲.厘清政府职能边界,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N].中国经济时报,2014.

猜你喜欢
学界现代化特色
边疆治理现代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学界亮点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业界·学界“微天下”
业界·学界:“微天下”
业界·学界“微天下”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