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瑜
河南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外科 漯河 462000
粘连性肠梗阻是普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多与腹部手术有关。肠管粘连成角、扭转或粘连带压迫使肠腔狭窄均为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病基础[1-2]。对保守治疗相关不佳、梗阻反复发作或发生肠绞窄的患者,应手术治疗。传统开腹手术的术后并发症多,恢复慢,有可能成为再次粘连的重要因素,使患者陷入“手术-粘连-再手术”的恶性循环[3]。实施腹腔镜手术创口小,较开腹手术对肠管翻动、牵拉等机械各物理刺激轻,再粘连几率小,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较好的术式。但在造气腹或者观察孔时,有损伤与腹壁粘连的肠管的可能,增加手术风险[1]。为此,2012 -10-2013 -10 间,我们对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实施超声联合腹腔镜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 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38~66 岁,平均41.20 岁。手术史:阑尾切除术24例,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12例,胆囊切除术10例,外伤性小肠破裂修补术8例,剖宫产术6例。病程3个月~12 a,平均6.36 a。粘连类型:网膜与原切口形成束带粘连32例,肠管与原切口粘连成角12例,肠管间粘连扭转成角10例,肠管、腹壁、网膜间广泛粘连6例。入选标准[4]:(1)既往腹部手术史。(2)反复发作慢性腹痛并持续≥6个月。(3)疼痛部位相对较为固定。(4)经保守疗法,临床症状缓解者。(5)梗阻反复发作、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者。(6)有手术适应证。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 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全麻下采用常规腹腔镜肠粘连分解术治疗。治疗组:采用超声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术前应用超声定期或随时观察患者肠腔的大小、腔内积液情况、肠管的形状、肠壁的厚度、肠管的血供,肠蠕动的速度以及肿块的特征。检查的顺序为先从患者腹腔的右上部开始,采用顺时针的方向对整个腹部进行检查,然后再沿着扩张肠管进行追踪,找到梗阻的位置。在患者进行手术前由医生对患者再次行超声检查,掌握扩张肠管在腹部中占据的主要的部位,肠管粘连腹壁的具体位置,对初步穿刺孔位置进行初步确定后,在Esaote Mylab Fine 超声诊断仪的引导下,对患者腹腔进行扫查和建立气腹,实施腹腔镜肠粘连分解术。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手术开始到腹腔探查的时间为(11.04 ±2.39)min,短于对照组的(25.47 ±4.26)min。治疗组观察孔长度(13.26 ±1.12)mm,短于对照组的(27.64 ±3.08)mm,2 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治疗组患者发生并发症2例(6.67%),其中小肠损伤1例、肺部感染1例。对照组发生并发症4例(13.33%),其中小肠损伤2例,术后肠漏1例,尿路感染1例,2 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经过保守的治疗后,多能够得到缓解,但对于绞窄性肠梗阻,一旦延误手术治疗,可导致肠坏死穿孔。因此,对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不仅应明确作出诊断,而且必须在发生绞窄性肠梗阻之前实施手术治疗。准确选择手术时机需及时掌握患者病情变化,采用超声动态对患者进行监测,可及时发现肠壁变厚、血流信号变少、肠蠕动变弱等绞窄性肠梗阻征象,为及时手术提供依据。同时利用超声可在一定程度上判断出肠管明显扩张的区域和腹膜与肠粘连紧密的部位,以便在实施穿刺时选择合适的戳口,降低刺破肠管危险性[5]。本结果表明,治疗组手术到开腹腔探测时间、观察孔的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超声联合腹腔镜治疗急性肠梗阻的临床应用价值。
[1]苏芬莲,陈小勋,蒋卓晋,等. 超声联合腹腔镜治疗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价值[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3,30(3):421 -422.
[2]潘胜利,李恒.粘连性肠梗阻的腹腔镜治疗[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5):1 200 -1 202.
[3]Stratakis K,Tsepelaki A,Karallas E,et al.Bezoar:An unusual cause of intestinal obstruction[J].Hellenic Journal of Surgery,2014,86(1):29 -33.
[4]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56 -457.
[5]伍晓汀,周勇.肠梗阻的手术治疗时机[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9):695 -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