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曲阜市书院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 孔庆磊
《品德与社会》课程倡导“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在教学实际中只有让鲜活的生活情景进入课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绽放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魅力,让学生思想品质得以升华,真正“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
良好的教学开端,是学生学习进入最佳状态的关键,它可以感染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游戏、猜谜、录像、音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例如,学习四年级品社第九课《小小一粒米》我便让学生读儿歌、猜谜语。“小小米粒白如银,煮出饭来香喷喷,世上如果没有它,肚子饿的叫咕咕”。激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再如,学习第十一课《走进商场》一课,我这样导入:“天冷了,老师想买件羽绒服,可以到哪去买?怎样买?谁给老师想办法呢?”一句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争先抢答。从大商场到小摊点,从面料到羽绒,从生产日期到保质期,从生产厂家到质量三包,从手摸到鼻子闻来判断好坏等,足足交流了半节课,几乎每个同学都发言。“看来买东西的学问可真多啊,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商场吧!”马上板书课题第十一课《走进商场》,学生个个兴致盎然,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不是一个依靠知识灌输和传递过程,而是要依靠学生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的,无论教师的讲授多么精彩,都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结果。只有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去,知识才能真正领悟,能力才能得以真正锻炼和提高,情感才能被触及和调动,态度和价值观才可能真正改变或形成。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活动:采访、调查、辩论、表演、辨析等,学生在活动中成长,课堂也就充满魅力。在教四年级品社第九课《小小一粒米》一课中,课件展示水稻的生长图片后,让学生模仿其中的插秧环节,孩子们弯着腰手拿一支笔模仿农民种植水稻插秧,我故意让每个孩子插秧大约三分多钟就感觉累的腰痛了,便问他们:“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呢?”真正体会出大米饭来之不易,懂得要节约粮食,爱惜农产品,尊重农民的劳动。
在品社课堂教学中,要全面通过情感陶冶,充分调动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潜能,使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情绪愉快饱满和精神放松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如在教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在学校工作的人》一课时,先让学生调查在学校工作的有哪些人?他们都做了哪些工作?了解他们的一天生活。在感知了有那么多人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后,我创设了一个情景:没有了老师,我们的学习会变得怎样?没有了保安,我们的安全会怎样?没有了清洁工人,我们的楼道和校园又会怎样…… 学生自主地发表意见,有的说:“没有了老师,我们无法学习。”也有的学生说:“没有了清洁工,我们就要生活在垃圾堆里了。” …… 让学生体会到为我们学习、生活服务的人是多么重要。我又利用实践活动课,让同学们亲身感受工作人员的辛苦,学生自然而然地获得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能做的事就让他们自己做;能发现的事让他们自己发现;能思考的问题让他们自己独立完成……解放他们的双手,达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知行合一”的境界。如四年级第一单元《生我养我的地方》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通过展示家乡的美景(世界文化遗产三孔);家乡的历史名人(孔子及其弟子、鲁班);家乡的变化(搜集吃穿住用旧照片)等。在生生、师生的探究活动中,感受到了家乡的美,让学生能主动学习、体验感悟。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只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养成良好道德习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真正让《品德与社会》课堂魅力绽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