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石化第十小学 金建敏
自古以来,“无规矩无以成方圆”,大家族的家族史都有家规、家法、家教及家族的文化。家族文化是家族成员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事物的看法和在实践中所形成的处理问题的世界观及方法论,是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长大以后,大多数有抱负、有作为、有胸怀、有胆识,能成为未来的杰出人才。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来说今后能取得多大的成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往今来,有成就的人才比比皆是,有作为、有成就的人大多数都有一个不同凡响的家族在做支撑。
如司马光。司马光早年经历,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司马光出生,此时其父司马池任光山县县令,所以给他起名光;6岁时,司马池就教司马光读书,7岁时,不仅能背诵《左氏春秋》,还能讲明白书的要意;并且做出了“砸缸救友”这一件震动京洛的事。
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 ,司马光随父亲司马池从东京出发,一路经洛阳、潼关、宝鸡,过秦岭,前往四川广元,出任利州转运使,在栈道上遇着巨蟒,他沉着冷静地手持利剑,扎进巨蟒的尾巴上,使巨蟒疼痛得一震,滚下了深不可测的栈道下边。
司马光的博学来自多方面,一方面他好学强识,另一方面他的父亲也着意培养。他既诚实聪明,又十分懂事,深得父亲喜爱。同时,每逢出游或和同僚密友交谈,司马池总好把他带在身边。耳濡目染,使司马光不论在知识方面,还是见识方面,都“凛然如成人”。好多当时的大臣、名士,都很赏识司马光。 尚书张存主动提出将女儿许配给司马光。担任过副宰相的庞籍在司马池死后,把司马光当成自己儿子一样培养、教育。司马池辗转河南、陕西、四川各地为官,始终把司马光带在身边。所以,司马光在15岁以前就跟随父亲走过好多地方,在这些地方访古探奇,赋诗题壁,领略风土人情,极大地丰富了司马光的社会知识。
六、七十年代的家庭教育,由于当时每家都好几个孩子,物质生活也缺乏,老大两三岁就得看小孩了,到了5、6岁就顶大人使了,带着老二还要看着老三,还要喂猪、喂鸡养鸭、放羊,父母都要上班养家糊口,这一大堆的家务就落到了孩子们身上了。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多半是有谦又让,想着别人,做事努力认真,顾全大局。
再看现代的大多数家庭教育,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心目中的宝贝,是被父母捧在手心里长大的,是从一落地就开始娇生惯养的“温室花朵”。正是由于生活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使他们在成长中逐渐变得自我。家庭不懂教育就是“惯”。孩子是太阳,家庭成员都围着孩子转,不管孩子提出什么要求,只要能满足的就满足。家长一维的服从和讨好孩子。从孩子一出生就于自己的家庭亲密接触,孩子就在接受家庭教育,接受家族文化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孩子的思想灌输在今后的教育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于养成教育更是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些家长不注意生活用语,张口闭口骂人,使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恶劣的语言环境中,久而久之,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会形成一个错误的印象,潜意识就认为这些并不是什么缺点。重智育轻德育。有些家长整天让孩子做作业、作课外练习、辅导资料,没有一点玩的空间,认为孩子考出好成绩就是一个乖孩子,使一些孩子成了“高分低能儿”,而往往有一些孩子娇惯成性,像小公主、小王子一样没有自主能力,没有主见,遇到一点小事就要问爸爸妈妈,成了班内高傲、孤独的对象。还有些家长粗暴的打骂孩子。孩子不听话、考试没考好,就是一顿打,久而久之,小孩不是变得麻木不仁就是自暴自弃了。由此可见,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父母的影响是巨大的,家长要以自身的优良品质去教育和熏陶孩子,给孩子创建一个优良的环境。家长说话、处事意识不到后果和对孩子今后有什么影响,现代的物质生活丰富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比以前聪明了,身体好了。可是,他们的精神生活贫乏了,心理健康让人担忧了。
现在许多孩子缺乏爱心,动不动就出口成“脏”,在学校里喜欢打架,不尊重老师,作业经常不完成,上网玩游戏成瘾,没有好的行为规范……主要表现在上课自己不认真听课,还影响同桌或同学,甚至还故意去骚扰同学,最终演变成打架;做错事了不敢承认错误,还一直洋洋得意,心里没有一点的认错思想;再者有些学生看到老师不主动问好,这些种种都极度表现了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极差,同时也能够映射出这个社会大多数学生都是如此。许许多多的不良习惯已经在不少学生身上表现出来。因为孩子的这些不良品质的出现,我越发觉得现在的小学生不好教了,但同时使我认识到品德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品德影响着人的一生,陪伴人的一生,一个人将来发展如何,将取决于他做人的原则。因此,品德教育非常重要。我们要引导孩子道德要规范,形成学生对事物的是非、好坏、美丑、善恶的辨别和评价能力。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若能激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就能有效地促使他们发展。”我们应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职能,把学校作为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主课堂,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拥有良好的品德素养,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德育内容上,孩子的传统美德教育和公民教育。我国是一个有着丰富的道德教育传统的民族,如仁爱、孝悌、忠恕、克己、尊亲、敬长、利国、谦逊、勤敏、廉洁、公正、守信、和乐、助人、 好学、俭朴等传统美德至今仍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习惯的好公民,是孩子思想品德的基本教育。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公民素质养成教育。德育内容中的公民教育对实现人们个体社会化、从最基本、最切身的作为国家公民所必需的常识入手,从教人如何做“好孩子”“好学生”开始。把不谙世事的孩子培养成为品学兼优、积极进取的社会型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品德教育要从小抓起,细节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