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避讳辞格为例浅析积极修辞

2015-03-18 00:32刘思静
关键词:辞格陈望道

刘思静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以避讳辞格为例浅析积极修辞

刘思静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修辞学发凡》于中国修辞学史而言意义非凡。试以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研究成果(修辞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为基本根据,对避讳做以概述,借用古籍著作中相关避讳辞格的例子,并结合它与婉转辞格的异同,以此总结避讳辞格所表现出的“积极”特征,进而对积极修辞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认识。

避讳;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积极修辞

一 避讳概述

避讳的“避”字,《说文解字》曰:“避,回也。从辵,辟声。”段玉裁注:“此回依本义训转,俗作迴,是也。”《玉篇·辵部》:“避,迴避也。”本义为回避、躲开,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后可引申为避免,如《荀子·富国》:“为之宫室召榭,足以避燥湿。”

避讳的“讳”字,《说文解字》曰:“讳,誋也。从言,韦声。”《礼记·檀弓下》:“卒哭而讳。”郑玄注:“讳,避其名。”《说文解字义证》举例:“《史记·秦始皇纪》:‘秦俗多忌讳。’”

在汉民族文化中,讲究避讳的历史可以追溯至西周时期,有记载云:“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公羊传·隐公元年》写到:“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句话可以说是古代避讳的一条总原则。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的建立和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确立,使专制统治一步步加强,直接促使了避讳用语的形成。虽然“避”和“讳”的行文使用早在西周就已开始,而将避讳一词连用,是《淮南子·要略》:“故言道而不明终始,则不知所仿依;言终始而不明天地四时,则不知所避讳。”后半句意思是说只谈论事物的发展而不明白天文、地理和四季,就无法知道该怎样避开忌讳。此“避讳”就是避忌、回避的意思。

避讳通常有两种解释,《辞海》给出了明确的定义:

(1)封建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为示尊敬,避免说出或写出而改用他字,叫做“避讳”。如汉文帝名“恒”,就改恒山为常山。又如苏轼的祖父名序,轼作序时常改“序”为“叙”或“引”。《南史·王昆传》:“避讳过甚,父名怿,母名恭心,并不得犯焉,时咸谓矫枉过正。”

(2)修辞学上辞格之一。说话时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不直说该事物,用旁的话来表述。如:“现今还有香火、地亩,以备京中老了人口,在此停灵。”(《红楼梦》第十五回)其中的“老”,就是“死”的避讳词。[1]

《修辞学发凡》的定义是:

说话时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便不直说该事物,却用旁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者装饰美化的,叫做避讳辞格。[2]

由于避讳手法悠久的使用历史,本文探讨的避讳是以(2)为中心,也就是以陈的为据。而以定义(1)所描述的,比如部分名讳,以字为讳:“古人敬其名,则无有不称字者。《颜氏家训》曰: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名终则讳之,字乃可以为孙氏。孔子弟子记事者皆称仲尼。吕后微时,尝字高祖为季……”;皇太子名不讳:“沛王为皇太子,改崇贤馆为崇文馆,皆避名讳以遵典礼。”年讳,即因讳改年号:“唐中宗讳显,玄宗讳隆基,唐人凡追称高宗显庆年号多云明庆,永隆年号多云永崇。”等等,这些避讳的出发点仅为“以遵典礼”,折射出的就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家天下”的长久地位和强调尊卑有序的宗法观念制度。楚永安先生在《古汉语表达例话》中说:“避讳是文字表达上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只能造成语言上的混乱,而没有任何积极意义。”[3]笔者认为此观点略显武断,因名而讳的语词上的行文方式和习惯,有些可以看做是敬讳的一部分,只是这种由敬而生的讳,发展到清朝脱离了其最初的轨道,甚至成了取人性命的工具。即使是对后人阅读典籍造成了障碍,但在某种程度上讲,避讳,反映出的是华夏民族对孝道的重视和对礼德的崇尚,所以避讳是有它积极性的一面的。

二 避讳辞格

避讳从一种刻意使用的用字习惯,逐渐发展成为汉民族人民不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都会不自觉地运用的用语习俗,到现在逐渐进入了修辞学研究的视野。作为一种修辞格被研究,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直至现代修辞学的兴盛,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首次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

辞格把它纳入了积极修辞研究的行列当中。此书为我们学习作为辞格的避讳以及更透彻地认识积极修辞都大有裨益。

当然,一个事物的产生与出现必定需要历史的积淀。以名为讳的避讳是修辞避讳得以发生的基础,修辞避讳是名讳手法的升华,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本书的分类,大体依据构造,间或依据作用。”[2]在《发凡》中,意境上的辞格有比拟,讽喻,示现,呼告,夸张,倒反,婉转,避讳,设问,感叹这十种。这些意境上的积极辞格“都是通过将语言文字投放到某种特定的意境中,以获得某种修辞价值的积极修辞行为”。[4]这在某种程度上与文艺理论中对意境的认识相契合(意境是将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避讳作为一种意境上的积极修辞,就是在应合着情感和情境的需要,来实现积极修辞行为,正所谓“曲语之设,正为彼此互谅容头过身之地者矣”。

总体上,从情感表达方式角度看避讳可以分为直言的和曲言的。

1.直言的。

(1)夏,公追戎于济西。不言其来,讳之。(《左传·庄公十八年》)

(2)故黑壤之盟不书,讳之也。(《左传·宣公七年》)

(3)福不可请,祸不可讳。(《墨子·非命上》)

(4)华阳泾阳等击断无讳,高陵进退不请。(《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5)愿承间而效志兮,恐犯忌而干讳。(《楚辞·七谏》)

(6)又诸将备守各有境界,犹恐贼虏闻讳,恣睢寇窃。(《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

(7)十六年春,王正月,公在晋,晋人止公。不书,讳之也。(《左传·昭公十六年》)

直言的避讳往往是遇到或是身处于不好的事情当中,就直说避讳。

2.曲言的(以“大小便”和“病”为例)。

(1)令人不得前后溲。(《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2)朔常醉入殿中,小遗殿上。(《汉书·东方朔传》)

(3)坐乃起更衣,稍稍去。(《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4)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战国·赵策》)

(5)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孟子·公孙丑上》)

(6)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之忧。”(《礼记·曲礼下》)

(7)公去年违和。(《南史·刘沨传》)

在古代,人们遇到不干净或是不吉利的事情,往往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像以上例子那样采用曲折隐晦的表达方式。句(1)“前后溲”代指“屎尿”;句(2)颜师古注“小遗者,小便也”;句(3)《史记会注考证》说“盖宾主相见,不宜言秽亵之事。故如厕皆托言更衣”;句(4)《广雅·释诂》:“困、疲,郄也。”有所郄,就是指身体不舒服,有病;句(5)(6)采薪之忧、负薪之忧,指疾病,古代把上山打柴的辛劳作为疾病的代称;句(7)违和,也是病的委婉说法。

尤其是对“死”的避讳,在古籍中经常见到。《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范睢既相,王稽谓范睢曰:‘事有不可知者三,有不可奈何者亦三:宫车一日晏驾,是事之不可知者一也;君卒然捐馆舍,是事之不可知者二也;使臣卒然填沟壑,是事之不可知者三也。……’范睢不怿。”其中,“宫车晏驾”指皇帝本应早朝,车驾晚出,是说秦王已死,不能上朝了;“捐馆舍”抛弃馆舍,指范睢死;“填沟壑”称自己死。还有“崩殂”“万年之后”“没于地”“升遐”“溘逝”“物故”“羽化”“见背”等等。死,是让人伤心的事情,所以古人对死尤为避讳,对谁说,该怎么说,在什么场合说都得注意措辞。《浪迹丛谈》总结出古代“死”的别称有48种之多,有些学者甚至总结出死的别称有上百种之多。这种让人听着污秽的字眼或者是悲伤的事情,古人主动将它们换用吉祥洁净的词语加以掩饰、美化,“就在顾念对话者乃至关涉者的情感,竭力避免犯忌触讳的话头,省的别人听了不快。”[2]

有身份地位的人或是长辈做了不体面的事情,如果一定得提出来,也必须换用另一种说法,臣子和后辈们就要做到“子为父讳,臣为君讳”。例如:

(1)天子蒙尘于外,敢不奔问官守。(《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2)乘二圣蒙尘未久,虏穴未固之际,亲帅六军,迤逦北渡。(《南京上高宗书略》)

(3)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矣。(《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4)帝西狩至咸阳,唯韦见素、杨国忠、魏方进从。(《新唐书·张说传》)

(5)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李密《陈情表》)

(6)去病不早自知为大人遗体也。(《汉书·霍去病传》)

(7)高后自临事,不幸有疾,日进不衰,以故悖暴乎治,诸吕为变故乱法,不能独制,乃取它姓子为孝惠帝嗣。(《赐南粤王赵佗传》)

例(1)(2)“蒙尘”是为避说天子在外逃亡之事;例(3)“木”指棺材;例(4)不直说玄宗外逃,而是用“狩”,即在那儿打猎;例(5)封建社会妇女再嫁被视为失贞的表现,是自己的母亲,所以李密不愿明说,而用“舅夺母志”,舅舅夺去了母亲守节的志向;例(6)“大人遗体”,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霍去病是私生子,这对父而言也是不体面的事情,故委婉表达;例(7)吕雉专权,吕姓家族的王公贵戚趁机作乱,汉文帝不方便直说,就以疾病为吕后开脱。

三 积极修辞

辞格的分类众说纷纭。刘勰的《文心雕龙》约有10种以上,唐代日僧遍照金刚的《文镜秘府论》约有12种,南宋陈骙的《文则》有近20种,清代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所论辞格,分析较繁”,近人唐钺的《修辞格》共分27种,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共分为38种,季绍德的《古汉语修辞》共分为36种。可以看出辞格的划分是朝着细化和具体的方向发展。而且在很多时候,避讳辞格其实是和委婉辞格混淆的,甚至是将避讳辞格隶属于委婉辞格之下。直至陈望道才将避讳作为与其他辞格并列的辞格,并对其做出了明确的定义。避讳和委婉确实很难划清它们的界限,二者有同有异。相同点:都是不直说。不同点:遇有伤感的话题时,委婉辞只用委曲含蓄的话去暗示,大多使用典故或是旁的事情,即以彼事映射此事。而避讳辞大多是通过换词,来掩盖和美化不吉祥的字眼儿。

《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南京上高宗书略》:“乘二圣蒙尘未久,虏穴未固之际,亲帅六军,迤逦北渡。”

第一个是委婉修辞的表现。作为臣子,诸葛亮不能直接表达对后主刘禅亲小人疏贤者的不满,只能以后汉桓帝和灵帝二帝衰败的史实来含蓄影射当朝之事。第二个是避讳修辞的表现“蒙尘”,上文已分析,不再赘述。可以看出委婉比避讳更含蓄,更隐约,是以它事暗示本事,让听者思考其中的含义。而避讳不是,即使是不吉利的事,说者会换用另一个词表达出来,目的是尽量使听者不那么难受。所以说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而且,将避讳作为新辞格的研究,会帮助我们从别的视角探究和完善积极修辞。

“在先秦时代,已经有辞格论(积极修辞论)的萌芽了……隋唐时代,是中国修辞学发展的延续期,也是积极修辞(辞格)论的形成期。……积极修辞论,也是始盛于宋人的诗话、笔记之类的著述之中。”[5]可见积极修辞由来已久。《文字发凡·修辞》中龙伯纯借鉴了日本学者关于修辞现象的学说,将修辞分为语彩和想彩,二者又各分消极和积极两类,认为“积极的”是修辞最高的准备。之后“王易的修辞学最早把修辞现象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类。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发展了这个修辞原则”。[6]陈望道对积极修辞(辞格和辞趣)做了十分详尽和周密的分析,使得现代修辞学有了一个系统的体系。陈氏对修辞的两大分野是按内容和形式分割开。内容上,积极修辞主要是体验的、具体的,只有小部分是概念的;形式上,积极修辞兼顾着字行、字音和字义,它的终极目标就是取得美辞的效果。而避讳辞格的使用,就是“修辞是对语辞的调整和适用”的很恰当的例证,也是可以产生美辞的有效途径之一。

[1]辞海(第六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楚永安.古汉语表达例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

[4]冯寿忠.《修辞学发凡》的价值论贡献——《修辞学发凡》关于语言文字修辞价值的论述[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5]郑子瑜.中国修辞学史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6]霍四通.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建立:以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考释为中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On Positive Rhetoric Through Analysis of Figures of Speech of Taboo

Liu Sijing
(School of Liberal Arts,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 730000,China)

The Introduction of Rhetoric is of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rhetoric.Based on Mr Chen Wangdao research,the paper made an overview of figures of speech of taboo.With the examples of related figures of speech of taboo,and combined it with figures of speech of the indirect speech,the paper studied positive characteristics of figures of speech of taboo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the positive figures of speech.

ChenWangdao;The Introduction of Rhetoric;positive rhetoric

H15

A

1672-6758(2015)09-0154-3

(责任编辑:宋瑞斌)

刘思静,在读硕士,西北师范大学。

Class No.:H15Document Mark:A

猜你喜欢
辞格陈望道
到底是谁让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
陈望道: 误把墨汁当红糖吃
体育新闻中的辞格运用
信仰的味道(连载二)
二语教学中的辞格教学
巧缀辞格在诗词中的应用
如何使用拈连辞格
浅议广告语言的辞格创新
吴士文与陈望道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人生隐喻的辞格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