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凌,汤 军
(泸州医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
地方医学院校基础学科“80后”教师职业倦怠浅析
李佳凌,汤 军
(泸州医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
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不断发展,面对医学教育改革提出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的要求,医学院校教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随着地方医学院校规模的扩大、招生人数的增加,地方医学院校医学教师教学任务变得更加繁重。基础学科“80后”教师作为医学教师队伍中的特殊群体,面临着更多的困难,以致职业倦怠现象日渐明显。为引起地方医学院校对该问题的重视,并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缓解,归因分析地方医学院校基础学科“80后”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并探讨相应对策。
地方医学院校;基础学科;“80后”教师;职业倦怠
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不断发展,面对医学教育改革提出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的要求,医学院校教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地方医学院校基础学科“80后”教师作为医学教师队伍中的特殊群体,面临着更多的困难,以致职业倦怠现象日渐明显。这不仅给医学专业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影响,也对医学教育教学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将会阻碍地方医学院校医学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归因分析地方医学院校基础学科“80后”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并探讨相应对策,对提高地方医学院校对基础学科“80后”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重视、积极探寻解决办法具有重要意义。
1.1 基础医学教学的特点
本科医学教育一般为五年制,分为基础医学教学和临床医学教学,两部分教学各占两年半的教学时间。基础医学知识概念多、内容抽象,要求任课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并掌握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
基础医学知识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再加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医学知识日新月异,因此医学生很难提高对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兴趣,甚至觉得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既枯燥又乏味。基础医学教学要求基础学科教师不仅拥有融会贯通的能力,还必须具备较高的课堂教学技术,能够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为医学专业低年级学生构建出一个系统性强、完整性高的基础医学知识框架。这大大增加了基础学科教师的工作负担,造成教师备课时间长、精力消耗大。
近年来,随着地方医学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招生人数逐渐增加,医学基础课教师的教学任务变得十分繁重。即使采用大班集体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也会在一周或两周的时间内,对不同专业或相同专业的班级就同一章节内容进行重复授课。这就使教师的成就感降低,久而久之,对教学工作失去了热情,难免产生职业倦怠。
1.2 医学院校“80后”教师群体特点
“80后”医学教师能及时接触最新的医学知识,但知识的深度不够。而教学既要体现当前的教育宗旨,又要满足社会所需,这就要求“80后”医学教师在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上与国际接轨,更新教育结构、教育方法和手段[1]。大部分“80后”医学教师认为,与其他专业、其他类别教师相比,对医学教师工作的要求更高。随着医学院校的扩建、扩招,“80后”医学教师普遍感到工作负荷重、科研压力大。工作日忙于备课、课题申报、撰写论文,寒暑假忙于带领学生进行实验研究或者进行个人的科学课题实验研究,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再者,这样的工作强度与待遇不成正比,进而加重了职业倦怠。
1.3 医学教育发展提出新挑战
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医学教育改革提出了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的要求,这就需要进一步提高医学院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即医学院校教师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能力必定要通过某些方式得到进一步提高,比如参加学术会加强学术交流,通过研讨会加强对科研课题更深层次的研究,参加培训会更新现有教学技能,通过进修、考试提升现有学历等方式,进一步丰富专业知识等。基础学科“80后”教师作为当前基础医学教师队伍中的生力军、未来基础医学教师队伍中的主力军,面对医学教育改革提出的挑战,理应首当其冲。然而本职工作以外的精力消耗过大,容易导致“80后”医学教师疲惫不堪,从而形成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大量研究表明,工作压力本身并不一定导致职业倦怠,但如果个体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之下,压力无法得到释放,这期间又没有系统支持,这些不可调节的压力就会发展成为职业倦怠[2]。
1.4 地方医学院校考评与考核因素
职称考评与绩效考核是所有高校教师面对的重要压力。随着绩效工资的实行,地方医学院校纷纷出台了绩效考核制度,但目前不少地方医学院校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并不完善,考核制度中存在的问题给基础学科“80后”教师带来了较大的心理负担,使他们过度焦虑。这不仅没有起到大力推动教学改革的作用,反而挫伤了基础学科“80后”医学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当前,地方医学院校人事考评制度普遍存在严重的“重科研,轻教学”问题。职称评定时,科研考核所占比重明显大于教学考核所占比重,并以科研成果的级别来衡量医学教师的实力;在科研方面,基础学科“80后”教师由于资历浅、职称较低,在申报较高级别课题如省部级、国家级课题时,会受到许多限制,想发表高水平论文,却因没有课题经费开展科研而困难重重。种种因素使得“80后”教师的科研工作难以开展,久而久之,他们产生了职业倦怠[3]。
2.1 开展基础课程的教改研究[2]
从教学手段上入手,利用多媒体教学,开展网络教学和程序化教学,针对学生知识背景和能力差异制作课件,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将基础医学知识和学生今后工作、实际生活相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教学方法入手,加强学科教学方法的研究和经验交流。基础学科教师通过与同行的交流学习,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效果,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有效预防职业倦怠心理的产生[2]。
2.2 提高“80后”医学教师的待遇
地方医学院校应切实改善“80后”教师的生活条件,加强对“80后”教师生活状况的关心。适当提高青年教师的待遇,这样“80后”教师才能心无旁骛地投入教学与科研中。
2.3 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地方医学院校应鼓励医学基础学科各教研室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指导“80后”教师制订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对他们放宽进修的条件,并拓宽基础学科“80后”教师申请课题的渠道。
2.4 优化考评,完善考核
地方医学院校应该完善绩效考核机制,针对科研型和教学型教师的不同特点,制订切合实际的评价体系。就基础医学学科而言,在教学中,允许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允许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用风格独特的教学吸引学生,这样有利于防止职业倦怠心理的产生[2]。地方医学院校的人事考评制度可以尝试参照绩效考核机制,对科研型和教学型两种类型的教师制订不同的职称评定标准。对于特别优秀的教学型基础学科“80后”教师,在职称评定时,可在满足基本科研要求的前提下,适度给予一定政策倾斜。这样既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又能鼓励教学型教师积极推进学院医学教学改革。
医学知识的特殊性对医学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医学教育的改革、发展,地方医学院校基础学科“80后”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还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为推动医学教学更快地向前发展,地方医学院校应对基础学科“80后”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给予足够重视,并积极探寻解决办法。
[1]朱蓓蕾.论医学院校“80”后青年教师的师德养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2):253-255.
[2]黄小兰,谢鹏,王卫红.医学院校专业基础课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1):14-16,34.
[3]闫海玉.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2014,31(2):80-82.
G640
A
1671-1246(2015)06-0011-02
四川省教育厅课题(12SB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