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残疾人安养院 龙婉君
健全的人格对于每一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社会的繁荣稳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智障儿童来说,也是如此。智力落后儿童由于大脑发育功能障碍,在认知能力、适应能力、个性发展等方面与正常儿童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而托养机构中的智障儿童,多是孤儿或者家庭无法提供照顾的孩子,他们由于缺乏家庭氛围,或长期缺席家庭角色,缺少了塑造健全人格的很重要的“家庭教育”因素,以致他们的个性发展、人格发展都受到限制,显现出各种问题,直接影响到智障儿童的学习、生活,为特殊教育增加了更多的挑战。为此,托养机构智障儿童的人格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健全人格,在教育学家看来,就是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协调发展。在社会学家的角度来说,健全人格是一个过程,是“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它表现为人对复杂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和良好的适应。而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一个人的身体结构和心理潜能的表征,认为人格是在适应社会关系中个体真实自我的体现。
总的来说,健康的人格是有机体主动灵活的适应自然、社会环境,学习、工作、生活诸方面都心情舒畅,做事情效率高。正如北师大高玉祥教授所说的:健全人格是各种人格特征的完备结合。高教授还从内部心理和谐发展、能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的运用到能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上等三个方面概况了健全人格的特点。
李祚山教授曾采用《缺陷儿童人格诊断量表》和《内田-克雷佩林心理测验》对77名智障儿童进行测查,得出结果:相当部分智力障碍儿童存在人格问题,前者健全人格比例为68.83%,后者为38.98%。
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张福娟教授曾对智力落后儿童人格特性作过研究,用日本学者桥本重治等研制的《缺陷儿童人格诊断量表》(PIH)的修订版进行测验对比。所选对象为上海五所辅读学校(市区4所,郊区1所)年龄7~15岁的弱智学生242人。对照组为上海市区二所中学、一所小学共80人。
受试的弱智学生均由熟知其情况的班主任进行测验。结果显示,智障学生独立性较小,依赖性较大,受他人影响较多,主动性较少,活动欠佳,情绪不稳定,自我中心大,比较固执,容易自卑。在人格特质上,智障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是有比较明显的差异,这说明IQ水平与个性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脑功能受损越严重,对个性发展的影响也越明显。
正确的家庭教育,对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家庭教育不当,儿童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可能对其成长造成不可逆的后果。“据某省一少管所对210名少年犯和少管的调查发现,父母经常打骂子女的占47.1%,缺少教育方式的占40%,放任不管的占34.3%,子女怕父母的占42.4%,教育不一致的占19.5%。”曾轰动社会的“马加爵事件”“周克华事件”、长春偷车贼掐死婴儿事件等,都是人格缺陷“惹的祸”。
把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儿童的个性、人格情况分成三类:
1.权威型教育模式
父母对儿童高度控制的同时又以温和的态度鼓励儿童独立自主。在这种教育模式下的儿童是最成熟的,他们有能力,有独立性,表现得自信、知足、爱探索,自控能力强,喜欢交往,能自我肯定。
2.专制型教育模式
父母滥用家长权威,不鼓励儿童与父母有不同见解,要求儿童服从、听话。这种教育下的儿童是中等成熟,他们具有中等程度的能力,比较自信,能自控,但相对的不太知足,不安全,表现忧虑、退缩,不喜欢与同伴交往。
3.放纵型教育模式
父母对孩子没有什么要求,奖罚不明,不训练儿童的独立性和自力更生的精神。在这种教育下,儿童最不成熟,他们有高度的依赖性,自控能力差,遇到新奇事物和紧张的事情就会退缩。
对于托养机构中的智障儿童来说,他们长期缺席家庭角色,缺少家庭教育和关怀,人格培养过程中缺失了最重要的家庭教育环节,这些孩子普遍表现类似“放纵型教育模式”。
鲁宾斯坦认为:个性是在人与周围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是很重要的因素,环境的好坏、和谐与否,对人的个性、人格塑造起着很重要的影响。
一个人在小时候形成的习惯以后很难改变,孩子离群索居,没有广阔的社会环境,没有良好的社会氛围,没有接受到适当的锻炼,在性格、能力、社会化行为的发展上都受到很大的影响,这也说明一个人小时候的生长环境及受到的教育对人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托养机构的智障儿童,多是孤儿或是家庭残缺、家庭无力照顾的孩子,他们的幼年时期的成长环境并不健康,导致他们在性格形成、行为能力的养成以及健康人格的塑造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影响。
人的能力、品格、观念都是从社会习得,都要在人与人、人与环境中不断的摸索、锻炼才能形成。智障儿童虽然由于自身因素造成其能力、人格、个性的不足,但还是可以通过后天的环境、教育来实现改变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人格理论研究就表明,个体自我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个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下才能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他认为每个人都天生具有学习的潜能,每个人都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但前提是在一个适当的环境中国才能变成现实。因此,智力障碍儿童也一样的具有发展出健全人格的可能,关键在于对其提供怎样的支持。
托养机构中的智障儿童,由于缺少家庭氛围、家庭教育,他们表现出来的行为问题更多,他们不能理解一般人觉得很“正常”的事,不能完整的体验亲情、伦理,对社会现象的不理解,接触社会的机会相对较少,所以他们的“社会性”比一般智障儿童要差。正因为智障儿童的先天不足,而又具有可塑性,能通过后天的合适的环境、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所以,托养机构中的智障儿童的人格教育更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