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俊(湖南城市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外国公开课字幕翻译
何俊
(湖南城市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外国公开课作为一样既具教育性又具欣赏性的新兴事物,常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给受众呈现不同的美学感受,而字幕译文起着传递美感不可或缺的作用,论文从翻译美学理论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两方面进行探讨,归纳总结外国公开课字幕翻译的美学标准,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外国公开课;字幕翻译;审美主体;审美客体
随着高等教育需求的巨幅增长,传统依托于学校教学的教育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现有需求,而国外大学视频公开课的 引进极大地弥补了教育空缺,不仅让国内受教育者们接触到了世界顶尖的教育资源,同时也让国内教育者们与国际接轨。不过,由于语言的障碍,这些视频公开课必须借助字幕才能为绝大部分中国学习者所接受。不同于英美影视剧字幕翻译,视频公开课的字幕翻译有自身鲜明的特点,所提出的要求也高于影视剧字幕翻译,除了能传递丰富的信息量之外,视频公开课的字幕译文需能从视觉上和内容上满足学习者的审美需要,从而起到传递智慧、启迪心灵的作用。
翻译的审美客体是指“具有审美价值,因而能满足人的某种审美需要的审美客体”,在这是指具有信息价值的字幕原文。丹麦学者 Nedergaard-Larsen 则指出:“字幕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转换形式:它是将主导的口语原文翻译为书面的浓缩的形式”(1993:212)。其包括语际信息传递,语篇的简化或浓缩,以及口语转换为书面语。本文只讨论公开课的英语字幕问题。但所涉及的原则和规律也可用于广泛意义上的字幕翻译,所用译例均出自权威网站上公开课的的英语字幕。从客体上来说,译文须符合如下的审美标准。
(一)公开课字幕翻译的内容准确美
公开课作为传播知识的重要平台,字幕翻译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知识传播和接受的准确性,字幕的偏差可能造成理解不畅乃至造成错误知识的传播。错译、关键信息省译和过度翻译都是违反翻译美学原则的。
比如在牛津大学的古英语介绍公开课中,教授需要使用粉笔写字,粉笔被堆在黑板的下方角落里,所以他一边拿粉笔一边说:There is a chalk mountain here.接着粉笔第一下没写出字,他补充说到:There is a chalk mountain that doesn’t work.这个根据教授的动作可以推断他是要表述“这儿有一小堆粉笔”,“这堆粉笔不怎么好用”之意,网站上的译文原文却是与上下文毫不搭调的“这儿有一座CM城市”,“这儿有座无用的CM城市”,此错译不但未能将教授随性的风格传递出来,还会误导学习者的思路。
根据翻译美学理论,达意和约定是基础阶段的最重要的审美原则,即要准确和适宜,并具有时尚性、适应性和专业性。比如公开课源语中的专业术语必须采用准确的双语约定式,而且必须一以贯之,不应一词二译。比如在“奥蒂斯艺术设计学院公开课:画室课堂演示”的一系列公开课中常见的英语词汇具有了专业性质,译者将 value,walm,cold相对应地译成了“明度”、“暖色调”和“冷色调”。
字幕翻译成品常常存在许多需要改善提高的地方,因此许多网站都设有专门的字幕纠错论坛,让网友对译文提出建议,进而继续完善。
(二)公开课字幕翻译的形式简洁美
由于字幕翻译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繁复冗长的译文会破环画面美感,因此在翻译时如何简练地传达源语信息是研究的关键问题。由于公开课的学术性,使得从句的使用比较常见,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翻译出各类从句准确简洁的译文也是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字幕翻译的评价标准就在于能否在有限的时空内配合画面和声音最有效地提供相关性最强的信息。但它仍旧要受到时间性和空间性等的制约,比如单行字幕显示时间一般为两秒,一般都是一行且字数不超过15 个,所以字幕翻译应如何做到简洁精确,相应策略的采用如长句的切分与调整等则显得尤为重要,如在翻译以下这个长句时,译者为适应读者的视觉审美习惯,将其拆成了六部分:
Philosophy estranges us from the familiar(哲学让我们对熟知事物感到陌生)not by supplying new information(不是通过提供新的信息)but by inviting and provoking a new way of seeing(而是通过引导并激发我们用全新方式看问题)but and here’s the risk(但这正是风险所在)once the familiar turns strange(一旦所熟知的事物变得陌生)it’s never quite the same again(它将再也无法回复到从前)
为达到简约美,四字格成语的使用也常见于公开课字幕译文中,例如在以下译例中译者巧妙地使用四字格将源语中的表达进行出彩的传达,这种处理方式简洁灵活,既节约了字幕空间,又贴切地传达了原文。In other words as the judge said what’s always moral isn’t necessarily against the law.换言之,正如法官常说的,情有可原,未必不可法外容情。That was a stupid dream.那是痴人说梦。Actually when I was young and crazy...其实我年少轻狂时……
为使信息量以最有效的方式传达,省译也是常见的策略,常见于人名的翻译,口误的翻译等。如在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中涉及的哲学家名字就使用了常见译名,Aristotle(亚里士多德),John Locke(洛克),Immmanuel Kant(康德),John Stuart Mill(约翰·密尔),Jeremy Bentham(边沁),虽然原文使用的是全名,因为有前面知识的铺垫,在不会造成误解的前提下,只译读者熟悉的姓更能加深学习者的印象,吸引其注意力。。
简约美的呈现还常见于将原文中的语气词和口误词的省译,语气词常常是授课者的语言习惯,无实际意义,口误则更无需将其全盘译出,如以下两例:Take the example of,well, a classic example…一个典型的例子…The right thing to do individually or collectively is to maximize, acting a way that maximizes the overall level of happiness.关于个人或集体的正确的事就是最大限度提高了整体的幸福水平。
翻译的审美主体就是翻译者,在这是即字幕翻译者,其双重任务是对美的认识和鉴赏以及对美的再现和创造。从翻译主体上来看,译者审美能力影响着译文美感的传递。译者从获取、理解、表达等多个层次影响着译文美感的再现,由于公开课的涉及面广,具有学术性和专业性,翻译者往往会受到知识面的客观制约,刘宓庆先生在其《翻译美学》一书中就提到翻译审美主体受制于原语形式美可译性限度,原语非形式美可译性限度和双语的文化差异等,因此译者需通过相关的审美经验触类旁通,另外译者还要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和专业修养来发掘出公开课中的语言亮点,并将其美感完整的传达。
外国公开课的普遍特点是例证丰富、有说服力、课程形式灵活多变、注重启发思维,国外老师讲课的语气表达和肢体语言也比较丰富,在公开课字幕翻译时需适时适量地传递公开课源语中的美感。公开课程的风格主要由授课老师来决定,或风趣幽默,或沉稳内敛,可通过翻译再现这些幽默和睿智的话语,翻译时要采用符合授课者身份的译文,尤其是授课老师采用的比喻、暗讽、夸张等修辞往往使课堂增色不少,可通过直译、仿拟等方法使课堂效果最佳化。
[1] Nedergaard-Larsen,Birgit.Culture-Bound Problems in Subtitling[A]. Ed.Cay Dollerup.Perspectives:Studies in Translatology[C].Denmark:Museum Tusculanum Press,1993.
[2]包晓峰.影视翻译的网络化存在——字幕组现象剖析[J].电影文学,2009,(4).
[3]李和庆,薄振杰.规范与影视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5, (2).
[4]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7).
[5]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责任编校:张京华)
H315.9
A
1673-2219(2015)12-0184-02
2015—10—10
2014年度湖南城市学院科研立项课题研究。
何俊(1982—),女,湖南益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