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与分析

2015-04-10 08:09:10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媒介问卷素养

杨 攀

(湖南科技学院 人事处,湖南 永州 425199)

信息化社会中,人人都全天候的处在信息的裹挟之中,既逃避不开,也应接不暇;信息带给我们喜忧参半的爱与哀愁,这种趋势,表现出越来越迅猛的态势,既扑向我们对于未来的幻想,也渗入我们日常生活的点滴。作为时代浪潮中最为年轻的当代大学生,他们身上总是承载着时代的方向。大学生们对于信息化社会中的传播媒介的接触、认知、使用、态度、方式、发展趋势以及对于各种传播媒介的评价,是了解时代现状的良好抓手,更是窥视未来发展端倪的有效触角。有关大学生媒介素养,有众多学人展开了研究,近五年来,整体呈上升趋势。较早的有覃川[1]、黄永宜[2],近年的有王莲华[3],也有人展开过有关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调查研究[4][5],还有不少博硕士论文,主要探讨大学生媒介教育[6][7]、现状[8]、提升[9]等方面。这些文章都在一定范围内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做出了有益探讨,值得借鉴。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变换,大学生们的思维也在不断更新,对这个问题展开新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立足于湖南省,利用最新的数据,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做出更进一步的调查与分析。

一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开展时间在2014 年9 月到11 月,对象为湖南省二类本科院校:湖南文理学院、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湘南学院、长沙师范学院、怀化学院、衡阳师范学院、湖南理工学院、湖南科技学院这9 所院校的1200名大学生。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取的主要工具是纸质调查问卷。该问卷是我们参照了大量学者的科学问卷,并结合湖南省二类本科院校的学生学习实际情况而专门是设计的。该问卷分为五个部分:一是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二是媒介接触与利用的情况,有8 个题目;三是媒介认知状况,分为两个小点,第一是对媒介现状的认知,第二是对媒介发展趋势的认知,共有13 道题目;四是媒介问题及评价,有6 道题目,除第一部分外,其余均为多项选择。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在被调查的院校中,湖南文理学院、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湘南学院、长沙师范学院、怀化学院、衡阳师范学院、湖南理工学院各发放问卷100 份,湖南科技学院发放问卷400 份,共计发放问卷1200 份,收回问卷1142份,有效率为95.17%。男女比例为1:1.58,58%的学生处在19-20 岁之间,30%的学生处在21-22 岁之间,50%的学生读大一,45%的学生读大二、大三,学生的学科分布比较平均,整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问卷收回以后,我们花费大量时间,对1142 份问卷按照题目设计的选项,进行了仔细认真的统计,以便对本次调查进行具体分析。

二 调查结果与讨论

(一)媒介接触与使用

1.以报纸、广播、传统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已经淡出当代年轻人的视野。在媒介的载体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最为老一辈人熟知的媒体已经逐渐淡出了当代大学生的视野。表示一般不再接触报纸和广播这两类媒体的学生达752 人和585 人,分别占到65.85%和51.23%。一般高校图书馆都设有报纸阅览室,校园里也有报纸阅读长廊,这为报纸在学生的视野中争取到了一点地位,但高校之外的大学生,则这样的机会比较少,除了一些正规的公司有类似的设置,大部分已经参加工作的同龄人,对于报纸接触的比例应该会大大低于这个比例。在校就读的学生,因为条件的限制,学习的需要,有时候还会听一下广播,有331 名学生表示每天有半个小时以内的时间会收听广播。而校外的同龄人,则一般不会有这种机会和需要。电视机曾经一度是群众了解世界最重要的窗口,而现在也已显出颓势,有553 名学生表示一般不再接触电视机,达48.42%。当然,大学生因为在校读书条件的关系,这个比例应该会比校外的同龄人低,但至少也表明了一种电视机不再是人们生活中的重点媒介的趋势。杂志处在一个尴尬的状态。有348 名大学生表示一般不接触杂志,达30.47%,这个比例不算高,但也前些年相比,一定是下降了。杂志的特点在于,对于事件和观点有深度的追踪和分析,是其他传统媒体不能取代的,即便如此,其衰势也已呈现。图1 一目了然的体现了大学生对各类媒体的选择情况。

图1.不接触各类媒体的情况

2.互联网以不可阻挡的迅猛态势席卷了年轻人的时间。在当代年轻人的时间安排中,与互联网的接触呈现出压倒性不可比拟的趋势,有1129 人表示会每天接触网络,比例高达98.87%,其中有789 的人表示经常上网,占69.08%。加上这两年微信快速崛起,伴随智能手机的全面普及,年轻基本上人手一机,利用通讯网络上网,就成为随时可以做到的事,这个比例也就完全在情理之中了。

(二)媒介认知状况

1.媒介是传播新闻信息的工具和社会公共舆论机关。媒体在塑造大众文化方面,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有600 人认为媒介是传播新闻信息的工具,占52.53%;有400 人认为媒介是社会公共舆论的机关,占35.03%。多年以前,媒体曾经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是发动群众的工具,是整合社会的工具,是党的宣传工具 ,这些说法年纪稍大点的人都不陌生,而对于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来说,却几乎是历史资料中才能见到的。这既体现出市场经济的繁荣,社会文化的繁荣,也体现出公众言论自由和政府执政的自信。

2.媒介娱乐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作为大众文化传播和塑造者的媒体,越来越体现出娱乐化、浅薄化的倾向,无论如何,老一辈人是不会同意这种观点的,然而,这并不影响新一代的年轻人对之趋之若鹜。调查显示,有1142 人对于现在媒体的娱乐化倾向表示“无意见”或“支持”,占100%。有74.17%的人同意以开发娱乐的手段来获取市场竞争力,可见自由市场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万物皆可解构。对于媒体泛娱乐化的原因,有35.03%的人认为是媒介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有16.27%的人认为是由于大众品味不高。至于媒介娱乐化带来的最大后果,有75.31%的人持积极态度,认为媒介娱乐化满足了受众对于快乐的追求,及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人的生存状态,通过娱乐这个共同点,媒体抓住了越来越多的受众,获得了客观的经济效益。

3.网络媒体将毫无疑问的成为未来媒介的主流。没有纸质报纸,人们依然会读报——无纸的报纸(手机报、网络报),有50.70%的人对于这种有报无纸的时代表示习惯和接受。即便是现在数字广播、数字电视等网络媒体大范围的兴起,然而依然有47.99%的人认为现在的传媒渠道还可以更丰富。而对于是否同意“网络媒体一定会取代传统媒体”这一观点,则有59.02%的人表示“说不清”,这种保守的态度,既有年轻人对于传统媒体的留恋,也有对网络媒体这一新鲜事物在未来发展的不确定,其实也包含着对于网络媒体发展的默认。

(三)媒介问题及评价

1.互联网成为大家了解新闻的主要媒介。在问到:“当发生重大突发性新闻事件时,你首先选择的新闻媒介是?”备选的新闻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报纸这几种媒体,大学生们的选择分别是128 人、274 人、100 人、671 人、27 人,可以明显的看出互联网以671 人,58.76%的比例高居榜首。互联网最大的优势就是,随时随地,快捷迅速,这比所有其他几个媒体都能够满足大众关于新闻资讯时效性的需求。

图2.发生突发事件时选择新闻媒体

2.新闻媒介的可信度不高。和时效性相比,真实性是新闻消息的第一生命,而这个新闻媒体首要保证的特点,在大学生看来,做的并不好。有69.09%(789 人)的受访者对我国新闻传媒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可信度表示为“一般”,仅有1.49%(17 人)的人表示对新闻传媒非常可信,有22.50%(257 人)的人表示比较可信,有11.20%(137 人)的人表示不太可信或非常不可信。在问到:“你最反感媒体的是下列哪个问题”时,有54.55%(623 人)的人遥遥领先的选择了“虚假消息太多”。可见,绝大部分人对于媒体在确保新闻真实性方面并不满意。

3.媒介广告越来越被接受。有53.76%的人对于媒体上的广告表示能够接受。广告的兴起,本身就是经济自由繁荣的标志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告的密度和力度,只会越来越高,从商业的角度讲,一些时候正是由于广告业的发展,促进了大众文化的繁荣,加快了媒体娱乐的进程,带给了人们日益丰富的文化,这既不可避免,也无需逃匿,因为广告的存在本身,就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体现,它带给人们生活的指导,并非全都是令人厌的。

三 思考与启示

1.媒体责任重大,大众对于媒体抱有很高期待。大学生的这种态度,不仅能够代表他们自己,更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大众媒体是塑造大众文化的主要力量,而媒体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直接决定着大众文化的内容和品质。目前一些媒体体现出明显的唯利是图,唯点击率是图的倾向。为博得网民眼球,不惜进行夸大、夸张甚至虚假宣传。有的媒体不是以客观世界发生的事情为中心,而是以点击率为指挥棒,以至于体现出对报道内容的选择性倾向于那些能够被更多点击的新闻,而对于其他世界中真实发生的有意义的新闻,并不重视,甚至故意忽视。有的媒体没有担负起引导并提升大众文化方向的责任,而只是一味迎合大众现有趣味。不是以高雅、丰富为新闻的品格,而是专门寻找噱头,制造不必要的担忧、恐慌和暂时肤浅的满足感。在我们的调查中,在问到:“你认为影响我国媒介公信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时,有22.50%的人认为是因为媒体内容低俗化导致的;有35.38%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强化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加强媒体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建设”。

2.年轻人有鲜明的爱国情怀。在目前这个自由思想日益为大众所接受的今天,有许多人担忧爱国主义思想过时了,不再是大家关心的了。根据我们的调查,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在问到可以提高媒介公信力的途径时,占据第一的是“应该强化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加强媒体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建设”,有35.38%;占据第二的是,31.97%的大学生认为应该“把好媒体政治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可见大学生们对于媒体塑造的现有文化的隐忧和期待。

3.互联网发展势头迅猛,接受互联网思维势在必行。在中国知网中输入“互联网思维”,可以鲜明的看到,相关的研究文章,从2008 年到2015 年9 月的研究文章分别有:29篇、28 篇、54 篇、106 篇、122 篇、996 篇、12990 篇、16408篇,由此数量的剧增,足以见到互联网思维的普及和受到重视的程度。“我对互联网思维的定义是:在互联网对生活和生意影响力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企业对用户、产品、营销和创新,乃至对整个价值链和生态喜人重新审判的思维方式。互联网不是技术思维,不是营销思维,也不是电商思维,而是一种系统性的商业思维,而且不只适用于互联网企业,而是适用于所有企业。”[10]据我们的调查显示,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人,已经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对互联网的高度重视。不仅是年轻人,每个人都不得不接受互联网思维。这必将对我们自身,对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可想象的巨大改变。

[1]覃川,王磊静, 张嵩印, 刘浩宇.当代大学生媒介行为和媒介素养实证研究[J].当代传播,2007,(4).

[2]黄永宜.浅论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J].新闻界,2007,(3).

[3]王莲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4]生奇志, 展成.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及媒介素养教育策略[J].东北大学学报,2009,(1).

[5] 张男星, 王炳明.当代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报告[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9).

[6]李星.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3.

[7]陈慧羲.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吉林大学,2014.

[8]周柳明.在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

[9]吴德政.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10]陈雪频.定义互联网思维[J].上海国资,2014,(2).

猜你喜欢
媒介问卷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问卷网
问卷大调查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