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瑛(湖南科技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精神关怀视域下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研究
王瑛
(湖南科技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高校贫困生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弱势群体,其成长和发展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论文从精神关怀的视角,根据高校贫困生的个性特点,切实关注高校贫困生的精神世界,探索强化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促进高校贫困生全面、健康成长。
高校贫困生;精神关怀;思想政治教育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工作报告中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过程中和我国高校各项收费政策的屡次调整中,全国高校中特困学生总人数已近400万。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是他们因贫困而产生的问题及其对自身发展、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并未因获得经济资助而得到解决。面对如此庞大的贫困群体,单纯的经济资助已显得力不从心,人文关怀在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已经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推崇。作为人文关怀重要的组成部分,精神关怀对促进和增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突破口。在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和加强精神关怀能够有效的促进贫困生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经济上的困难并不可怕,党和国家已经制定并有效执行了较完善的资助政策。可怕的是由于经济拮据而产生的沉重心理负担,极有可能使他们形成错误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准绳。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指导,这些危险的观念很有可能会影响高校贫困生一生的发展,甚至还会威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强化精神关怀对于加强和改进当前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必要,而且刻不容缓。
(一)强化精神关怀是高校贫困生成长发展的迫切需求
经济资助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学生外在经济压力,能确保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去难得的受教育机会,但这并无法改变贫困生内心深处与日俱增的恐慌、焦虑、不自信。高校贫困生要形成完善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是最关键的时期。他们正处青春年华,风华正茂,他们需要沟通、他们追求时尚,期盼爱情,向往和憧憬有美好的前途。而贫困生由于长期存于内心强烈的自卑感如不加以正确的引导,有的人就会失去信心和勇气,自暴自弃,甚至有轻生的念头和现象。
(二)强化精神关怀是增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环节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模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精神关怀,就是要引导高校贫困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高校贫困生在逆境中培养自身学会生存,学会与人沟通,帮助和指导他们主动评价自我,追求真理和完善人格,逐步把他们塑造成为具有良好精神追求和健康人格的优秀公民,继而推动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强化精神关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举措
在党的十八大工作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在 2020年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高校作为培养国家合格建设者和可靠加班人的重要阵地,更应义不容辞围绕这个宏伟目标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多做贡献。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是国家十分宝贵的人力资源,强化精神关怀能够有效促进高校贫困生人性的优化、全面提高高校贫困生的精神品位,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
经济资助固然能一定程度上帮助贫困生解决学业和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但无法解决思想深处的各类问题。我们强调精神关怀就是要通过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让贫困生正确看待暂时的贫困、全方位提升综合素质,从而实现从思想上真正脱贫。
(一)引导树立正确的“三观”
高校作为国家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其重要的职责之一就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为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的人生走向。当前高校贫困生思想状况的主流是健康和积极的,但由于受西方消极思想的侵蚀和网络上许多低俗、暴力、色情信息的充斥,再加上社会上一些有害言论的冲击,一些贫困生思想状况逐渐发生了变化。一些学生把对家庭出身的不满转化为对他人、对社会的仇恨,在这种极端危险思想的影响下,极易走向错误的人生道路。因此,加强和改进对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着力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要发挥高校两课教学、党校、团校等阵地正能量宣传和教育作用。通过专项课程的学习,让高校贫困生懂得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才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究竟有哪些危害作用。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第二课堂的作用,强化活动育人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特别注重学生活动的设计和安排,要真正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把三观教育融入到具体的学生活动中进行,既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又能真正受到教育。第三,要注重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的典型示范作用的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特别是学生辅导员直接和学生接触,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意自身的形象和修养,经常深入学生宿舍、教室或网络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潜移默化间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教育。第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重视高校贫困生的共性和个性特点的分析,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积极运用个体教育和集中教育有机结合的方法,激发出他们努力学习和成才的动力,认清人生意义,树立远大的理想。
(二)大力培养高校贫困生自立自强精神
自立自强精神,是引导高校贫困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的思想保证。高校贫困生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的真正、彻底、有效的解决,最终要靠高校贫困生的自我教育。面对社会的考验,高校贫困生不可能永远靠接受来自国家和学校各方面的资助,最终要他们独自应对。一旦国家和学校各方面的资助停止了,高校贫困生还能否勇敢的接受来自生活的考验和社会的挑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树立了自立自强精神。大力培养高校贫困生自立自强精神就要帮助他们走出自卑的阴影,以自信、乐观的心态面对困境、从而改变困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抓住大学生思想的可塑性、独立性的特点,通过宣传身边的优秀高校贫困生典型,激励高校贫困生。同时要充分重视学校丰富的校友资源优势,邀请曾经生活贫困,通过自己艰辛努力并已取得成功的校友来校宣讲,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来影响和激励高校贫困生。这比老师的说教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从而帮助高校贫困生树立信心和勇气,以正确的心态看待暂时的经济困难。总之,培养高校贫困生的自立自强精神可以让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正确看待暂时的困难,顺利完成学业,进入社会后仍然坚持以自信、阳光的态度面对各种困难,走向成功,从而回报社会。
(三)坚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活动
近年来国家、社会和学校等方面力量重视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全面加强了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和关怀。这就在某种意义上说,造成了高校贫困生处于被施恩的地位,这种被施恩的地位与状态让少部分的高校贫困生容易产生“这是理所应当”的错误认识,就不懂得以感恩之心去对待他人、面对国家、回报社会。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就此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活动,来引导高校贫困生认识到他们今天所拥有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条件有多么珍贵。感恩教育的目的也就是通过系列活动让高校贫困生心怀感恩回报社会、帮助他人。高校可以通过校内安排义工岗位、组织四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小学校义教活动、“三支一扶”活动、志愿服务西部活动等形式鼓励和引导高校贫困生回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另外也可以积极发挥高校关工委的作用,邀请校内离退休老干部在贫困生中开展特殊团日活动、谈心活动、主题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来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达到增强高校贫困生的感恩意识的目的。
(四)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高校贫困生健康的心理品格
近几年,高校贫困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严重影响高校稳定事件屡屡发生,重视在高校贫困生中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高校贫困生所处相对弱势的地位,导致了他们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和其他大学生相比,贫困生对他人理解与认同上有着更强烈的需求。因此,高校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更要加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积极构建层级合理、责任清晰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统筹安排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负责支持和指导二级院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专项经费支持二级院系心理专干、学生辅导员参加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和考证。二级院系要自主、全面的开展本院系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第一,要以寝室为单位挑选心理信息员、以班级为单位挑选心理委员、以系为单位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部,从组织上建立完备的信息畅通渠道。坚持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开展对心理干部进行专题培训。第二,要根据院系的实际特点,结合专业有针对性的开展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切实引导学生培养健康人格。第三,要充分重视成长辅导室的作用发挥,搭建与学生沟通交流良性渠道。在学生宿舍建立成长辅导室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者更加全面、准确了解学生情况,它集心理辅导、就业创业指导、成长辅导、学业辅导、谈心聊天等多功能于一体,是教师和学生面对面沟通交流的重要园地。
其次,把握重点与特点,积极推进分类援助工作。贫困生中的心理问题比普通同学情况更加复杂和严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给予高校贫困生更多的关注,带着诚心和热情,用既有感染力又富技巧性的语言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同时,要注意到不同的高校贫困生,其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也是不同的。这就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从宏观上考虑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后,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表现出的不同的心理问题的高校贫困生进行分类,有针对性的一一解决。
最后,重视发挥网络联系的作用,积极开拓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新平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发挥网络资源和网络沟通的优势,积极通过网络加强与高校贫困生沟通交流,为他们健康成长解疑答惑。对于高校贫困生而言,网络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阵地,高校贫困生大多不善与人交流,也不愿意通过积极主动参加集体活动来缓解压力,但实际上他们内心也非常迫切的期待与他人交流。网络平台的虚拟性正好满足了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需求,学校通过建立知识性强、趣味性浓的心理微博、专题博客、QQ群等。这种方式不仅能有效弥补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也能够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更多地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杨克非,周书行.对高校贫困生加强精神关怀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5,(2):169.
[2]迟凤云.人文关怀视域下高校贫困生思想道德教育[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12):120.
[3]肖文学.浅论对高校贫困大学生人文关怀的策略[J].社科纵横,2008,(9):150.
[4]陈黎.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贫困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
(责任编校:张京华)
G416
A
1673-2219(2015)12-0074-03
2015—09—23
王瑛(1980—),男,湖南湘潭人,湖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兼副院长,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