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财政补贴与社会效果:新农保制度的绩效评估
——以西藏自治区为例

2015-03-18 11:01郑军朱甜甜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财政补贴新农农牧民

郑军 朱甜甜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安徽蚌埠 233041)

政府财政补贴与社会效果:新农保制度的绩效评估
——以西藏自治区为例

郑军 朱甜甜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安徽蚌埠 233041)

新农保制度的绩效评估研究对新农保制度设计和政府责任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基于政府绩效相关理论,以西藏自治区为例,通过构建客观效果和主观感受指标来评价和衡量新农保制度的社会效果,并对各指标进行了量化和综合,进而对政府财政补贴影响新农保社会效果的程度,进行了实证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民选择的缴费额与缴费年限对新农保制度社会效果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政府财政补贴是影响新农保制度社会效果的重要因素,但由于政府财政补贴的力度较弱、地方政府对不同缴费档次的补贴差额较小,因而对新农保制度社会效果具有抑制作用。

政府财政补贴;社会效果;新农保制度;绩效评估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脚步的加快,农村养老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民生问题之一。《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文件)等政府文件已明确规定了各级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各自承担的财政补贴额度。[1]这对加快城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制度建设,解决广大农民尤其是西部贫困地区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增强制度的社会效果,提升参保农民的家庭社会地位及对制度的满意度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藏作为西部地区的典型代表之一,自2012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西藏自治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藏政办发〔2012〕2号)[2]以来,取得了良好效果。根据西藏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相关统计,截至2012年底,西藏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1%,参保农牧民人数突破200万人。[3]然而,新农保制度的社会效果有哪些?这些效果的衡量指标是什么?政府财政补贴对其影响的程度有多大?这些问题无疑关系着新农保制度的完善和进一步发展,需要通过深入的理论和实证检验才能得出结论。为此,本文通过对西藏新农保制度财政补贴的社会效果进行实证考察,无疑对进一步完善整个西部和全国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体系,实现老有所养,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快速发展意义重大。

二、相关文献回顾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为了解决政府公众信任危机,提高管理效率和更好地运用科技进步成果,西方国家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再造政府的改革运动,政府绩效成为公共管理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重点。这一时期的研究大多是从政府绩效概念上进行界定。例如1993年美国政府在《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中将绩效定义为产出和结果,并强调“法案”是以提高社会公众的满意度为核心任务。Kearney,Berman(1999)认为公共绩效由效率、效益和公正等多个标准引导及评估是其一个显著的特点;臧乃康(2001)则将政府绩效分解为政府效率、政绩、政治稳定、社会发展等。这些为后续研究奠定了良好理论基础。近些年来,有学者从政府投资结构方面来研究政府财政对农业及农民的贡献及效应,并通过调查和系统论证,进而得出最优效益措施的财政投资结构和方向。例如Liuxiu Zhang,Scott Rozelle,(2007);Larry Karp(2007);Richard Bird(2008)。

国外学者在政府绩效总体方面的研究相对已比较充分,但从现有研究成果看,并未形成一整套系统的财政绩效相关理论,特别是缺乏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新农保财政补贴绩效方面的实证研究。自2009年我国实行新农保制度以来,政府财政补贴的效果有哪些这一问题引发了我国学者的大量讨论及研究。大多数相关研究是通过定性分析研究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相关政策的社会效果及政府财政补贴对农民参保行为的影响效果,例如林义(2006),王晓洁、王丽(2009),张玉周(2011),潘明清(2014)。这些学者大多认为政府财政补贴的社会效果是积极的,其对农民参保行为也具有明显的正向效果,政府财政补贴提高了农民养老金领取水平,增加其对新农保制度及未来养老生活的积极预期。然而,这些研究和结论缺乏相应的理论分析架构,也没有基于理论所建立的模型及实证检验,说服力还有待加强。

目前有一些学者侧重于对新农保的绩效进行评价研究。但大多集中于理论方面,致力于对绩效的指标进行界定,这些指标包括效益、效率、成就、行为、责任、公平、顾客满意度及回应等(蔡立辉,2002;周志忍,2006;陈振明等,2009;卓越,2010;王欢明,诸大建,2010)。也有一些学者从经济绩效的视角进行探讨,认为财政补贴能提高农民的缴费能力和缴费意愿,且注重对农民的养老金替代率、收入水平等的考察(李艳荣,2009;王晓洁,王丽,2009;潘明清,2014)。也有少数学者运用绩效指标通过构建绩效评估体系对新农保的绩效进行评价,例如李静琪(2012);然而,这些研究更多是从考察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经济绩效,如养老金替代率、提高农村收入水平等进行研究。普遍缺乏对绩效标准的量化处理,更没有将政府财政补贴影响新农保绩效的程度进行实证分析,使得研究结果没有得到实证的有效检验。

归纳关于政府财政补贴与新农保制度社会效果方面的现有研究成果有以下特点:在研究主体上,要么侧重于研究新农保制度本身的社会效果,要么单独研究政府财政补贴对农民参保行为的影响,缺乏政府财政补贴对提升参保农民家庭社会地位、消费水平等新农保制度效果的效用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通常没有把理论基础和实证分析有效结合起来,因此,政府财政补贴对新农保制度社会效果的影响效应往往是间接得出的,更没有关于财政补贴对新农保制度社会效果影响程度的实证研究,例如林义(2006)。因此,本文将研究主体界定为新农保制度以及这一政策中的政府行为——财政补贴,侧重于研究新农保制度的社会效果以及政府财政补贴对其影响的程度,通过构建新农保制度绩效评价的理论分析框架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绩效指标进行量化处理,并将政府财政补贴作为自变量直接纳入模型中,对政府财政补贴影响新农保制度社会效果的程度进行实证检验分析,进而为调整和完善新农保制度的设计细节,促进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充分而可靠的依据。

三、相关理论界定与新农保制度社会效果分析

(一)政府绩效及绩效评价理论

政府绩效是指政府的业绩,包括行政效率效能以及政策执行的效果。范柏乃(2007)将政府绩效分为政治、经济和社会绩效等方面。政治绩效主要是指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经济绩效主要是指经济增长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其中将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失业、收入分配等作为重要的参数;社会绩效则指社会的稳定及发展状况,其重要的参考指标包括公平与正义、福利与贫困等。绩效评估能有效推动政府及相关部门承担各自相应的责任,政府绩效评估实践中强调以人为本、坚持公民导向是其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其基本原则是公民参与,而满意度则是其重要的衡量指标。因此,本文认为新农保制度绩效主要为新农保制度的实施效果,以参保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对政策的满意度等来衡量评价,并以新农保制度绩效表示新农保制度的社会效果。

(二)新农保制度社会效果分析

新农保制度绩效评价的关键前提是要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并准确把握每个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在指标选取的时候也应该遵循尽可能全面地涵盖新农保社会效果的关键性指标这一基本原则,这对于最终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基于指标选取的相关原理及前人研究的经验,构建了用于评价新农保制度绩效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客观效果指标和主观感受指标两方面。

1.客观效果指标界定与分析

新农保的运行效果最直观、最主要的指标是看广大参保农民真正从新农保这一政策中得到了多少好处,而农民参保后的人均消费支出变动额、参加农业时间变动量、家庭和社会地位改变情况及新农保替代率[4]是最直接体现参保农民受益程度的重要指标。反映的是参保农民能够从新农保制度中受益的水平及程度,这些指标变化得越多表明农民的受益水平越高,反过来越有利于新农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以外,新农保参保率反映的是新农保制度覆盖参保农民的情况,它是判断政府公共部门对新农保宣传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对政府新农保实施、管理职能履行情况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新农保的参保率越高,表明新农保覆盖到的参保农民的范围越广,政府对新农保的宣传越到位,新农保管理机构管理职能体现得越好。

2.主观感受指标界定与分析

由于政府绩效评价中强调以公民为中心,以满意为尺度,绩效评价的基本原则是公民参与原则。因此参保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主观感受可作为评价新农保制度效果的重要指标。分别设定参保农民对当前政策的满意度及对未来养老生活及政策的预期两大指标。参保农民对当前政策的满意度包括对新农保的补贴额度、对于发放的基础养老金标准、对于新农保个人账户余额以银行一年前定期存款利率计息的方式以及对于参加新农保手续的便捷性和经办管理服务的满意情况。满意情况的标准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满意、不太满意及很不满意五项选择。参保农民对未来养老生活及政策的预期包括对未来养老生活的预期和对新农保制度的预期情况,预期情况的标准分为非常看好、比较看好、一般看好、不看好及非常担忧五项选择。

3.新农保制度综合社会效果得分计算方法

根据前面的分析,本文研究的是新农保制度的实施效果,主要以对参保农民的影响效果来衡量,故选取农民参保后的人均消费支出变动额、参加农业时间变动量、家庭和社会地位改变情况、新农保替代率4个客观效果指标,参保农民对新农保的补贴额度、对于发放的基础养老金标准、对于新农保个人账户余额以银行一年前定期存款利率计息的方式以及对于参加新农保手续的便捷性和经办管理服务的满意情况5个满意度分项指标以及对未来养老生活的预期和对新农保制度的预期情况2个预期指标来反映新农保制度的社会效果。分别对各指标进行量化处理,依据每个客观效果指标的大小及主观感受的程度处理成5级得分形式的定序变量,并根据各指标的作用程度赋予其相应的权重。进而根据各指标得分值及相应权重进行计算加总得到新农保制度社会效果的综合效果得分。

四、实证模型与数据来源

(一)模型构建

本文假定新农保制度社会效果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政府财政的支持力度,反映政府财政补贴对新农保制度社会效果的影响。二是农民的自身情况,包括对缴费档次的选择、选择的缴费年限以及受教育程度。三是农民的家庭情况,包括家庭人口数、家庭人均收入以及是否了解新农保的缴费标准和待遇发放标准。根据前面的界定,新农保制度的社会效果是否与政府财政补贴有关,相关程度有多大,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在变量方面,本文以新农保制度综合社会效果得分Y为因变量,表示新农保制度的社会效果;自变量的选取中,以政府财政补贴额X1表示政府财政的支持力度[5],以农民选择的缴费档次所对应缴费额X2表示农民缴费选择,并假定农民以后对缴费档次的选择保持不变,以农民的受教育年限X3表示农民受教育程度。由于本文主要探讨政府财政补贴对新农保制度社会效果的影响程度,因此需要对表示农民自身情况及家庭情况的相关因素采取虚拟处理以形成控制变量。控制变量的构造中,分别对农民的家庭人口数及家庭人均收入采取虚拟处理,形成虚拟变量X4表示农民家庭人口数的多少,X5表示农民家庭人均收入的高低;引入虚拟变量D1表示农民选择缴费年限的长短,D2表示农民对新农保缴费标准和待遇发放标准的了解情况。设定回归模型为:

其中,ε为随机误差项。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16岁以上的农村居民。我们选取西部地区2012年实行新农保制度较好的西藏自治区10个村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农民家庭和自身情况、参保决策、政府补贴与新农保制度实施效果等情况进行了入户问卷调查。在西藏自治区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652份。本次调查访问农牧民652人。从性别结构看,女性占36.8%,男性占63.2%;从年龄结构看,30岁以下占9.8%,31~40岁占10.3%,41~50岁占40.2%,51~59岁占35.3%,60岁及以上占4.3%。样本的参保率为94.3%,总体上来说,与实际参保率相近,样本的分散范围较广,这能够满足研究的需要。

调查问卷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部分是被调查农牧民与其家庭的基本信息,包括参保农牧民受教育年限、家庭人口及人均收入等;第二部分是关于农牧民参加新农保的情况,包括是否知道政府给予补贴、是否自愿参加新农保、每年缴纳的保费及政府补贴额等;第三部分是农牧民参加新农保后的情况,包括参加新农保后农牧民消费水平的变化、参加农业时间变动量、家庭和社会地位改变情况、未来养老金领取额、对未来养老生活及政策的预期、对新农保制度的满意度情况等。

五、实证分析与模拟

(一)样本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中接受调查的农牧民平均年龄为46.50岁,他们接受教育的平均年限为6.58年,符合我国西藏地区农牧民的真实情况,因此,本次调研数据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所有被调查农牧民家庭年人均收入为6248.90元。通过调查发现参加新农保前后农牧民的消费水平、家庭和社会地位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参加农业时间有所减少;大多数农牧民对新农保制度的满意度较高、对未来养老生活及政策预期看好。在对新农保制度综合社会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中,除了参保农牧民人均消费支出变动额、参加新农保前后农牧民劳动时间改变量和新农保替代率为定距变量以外,剩余指标均通过五级打分法处理成定序变量,反映效果好坏程度的得分取值是由5到1依次递减的。对于人均消费支出变动额、参加新农保前后农牧民劳动时间改变量和新农保替代率,将依据各指标值的大小来进行赋值,消费支出增加、劳动时间减少得越多,新农保替代率越大表明新农保制度的社会效果越显著。根据统计结果,对农牧民消费支出增加1000元以上的赋值5分,500~1000元(不含下限含上限,下同)的赋值为4分,300~500元的赋值为3分,0~300元的赋值为2分,0以下则赋值为1分;新农保替代率大于35%的赋值5分,30%~35%的赋值4分,25%~30%的赋值3分,20%~25%的赋值2分,小于20%的则赋值1分;农牧民参保后每年劳动时间减少6~12个月的赋值5分,3~6个月的赋值为4分,1~3个月的赋值为3分,0~1个月的赋值为2分,未减少的则赋值为1分。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二)数据模拟与结果分析

在确定了各指标的得分值以后,还需要根据各指标影响新农保制度综合社会效果程度的大小赋予其相应的权重,对于作用显著的指标赋予其较大的权重,否则赋予的权重应较小。为了保证权重设计的客观性,本文的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效率评价指标权重设计采用的是传统的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新农保制度综合社会效果各分项评价指标及其相应权重见表2)。进而根据各指标值及其相应权重进行计算加总得到新农保制度社会效果的综合效果得分,并以此作为因变量新农保制度社会效果Y的取值。

根据西藏新农保试点方案的相关规定,按照被调查地区新农保制度实际运行情况进行缴费,年龄取两个节点值16岁、44岁(16岁代表最长的缴费年限,44岁则代表15年的基本缴费年限,低于15年的,政策鼓励进行补缴已达到15年,因此可视为15年),农牧民领取养老金年龄为60岁。对农牧民在不同缴费年限及缴费档次相应的政府财政补贴额、农牧民的自身和家庭情况等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当缴费年限为15年时,取D1=0;当缴费年限为45年时,取D1=1;若农牧民了解新农保缴费标准和待遇发放标准,取D2=1,反之则取D2=0;当农牧民的家庭人口数小于6人时,取 X4=0,否则取X4=1;当农牧民的家庭人均收入小于6000元时,取X5=0,否则取X5=1,运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1)进行回归,得到模型的回归效果不显著,而且存在异方差问题,D2也不能通过t检验。因此,为消除异方差性,最终运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LS)并剔除不显著的变量对其进行回归,得到的回归结果:

表2 新农保制度综合社会效果各分项评价指标及权重

其中:

在(2)式中,括号内的数值为t值,可见每一变量均至少在5%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从模型最终结果看,模型的回归效果非常好,农牧民选择的缴费档次、家庭人口数和缴费年限对新农保制度社会效果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政府财政补贴额、农牧民的受教育年限及家庭人均收入对新农保制度社会效果具有抑制作用。从模型的最终结果还可得出政府财政补贴额对新农保制度社会效果影响的力度较小,其对新农保制度综合社会效果得分的边际倾向为-0.0013,即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政府财政补贴额每减少一个单位,新农保制度综合社会效果得分将平均增加0.0013个单位;而农牧民选择的缴费年限越长,其选择的缴费档次越高,越有利于提高新农保制度社会效果。农牧民选择的缴费年限及缴费档次对新农保制度的社会效果具有促进作用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农牧民越早考虑养老问题,在其年轻有收入时尽早为未来的生活做充分准备和规划,越有利于提高新农保替代率,反过来增加农牧民对未来养老生活及新农保制度的积极预期。而新农保制度中政府财政补贴额对新农保制度社会效果具有抑制作用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政府财政补贴的力度较弱,且地方政府对不同缴费档次的补贴差额较小,不利于吸引农牧民选择较高的缴费档次,从而使农牧民的新农保替代率较低,反过来增加农牧民对未来养老生活及新农保制度的消极预期。

六、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构建了新农保制度绩效评价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客观效果和主观感受指标来评价和衡量新农保制度的社会效果,并对政府财政补贴影响新农保社会效果综合指标的程度进行了实证模拟。基于实证模拟的结果及分析表明,随着农牧民缴费档次及缴费年限的增加,有利于提高新农保制度社会效果。但由于政府财政补贴的力度较弱,且地方政府对不同缴费档次的补贴差额较小,不利于吸引农牧民选择较高的缴费档次,使农牧民的新农保替代率较低,反过来增加农牧民对未来养老生活及新农保制度的消极预期,从而对新农保制度社会效果具有抑制作用。

为了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增强新农保制度社会效果,政府应有所作为,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第一,鼓励农牧民选择较高及较长的缴费档次与年限。实证结果表明农牧民选择的缴费档次和缴费年限对新农保制度社会效果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其中农民缴费额对新农保制度综合社会效果得分的边际倾向为0.0021。因此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鼓励农牧民选择较高及较长的缴费档次与年限,从而提高其新农保替代率,增强农牧民对未来养老生活的积极预期。

第二,加大政府补贴力度,使不同缴费年限与不同缴费档次的补贴程度差异更加明显。实证结果显示政府财政补贴额对新农保制度社会效果影响的力度较小,其对新农保制度综合社会效果得分的边际倾向为-0.0013。根据调查,地方政府对每提高一个缴费档次的补贴差额极小,使不同缴费档次之间的差异化和层次化相对缺乏,大多数农牧民偏向选择较低档次缴费标准,从而使农牧民的新农保替代率较低,反过来增加农牧民对未来养老生活及新农保制度的消极预期。

因此,地方政府应在适度范围内调整补贴机制,在考虑到社会公平性问题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大补贴程度的差额,激发农民参保时选择较长及较高缴费年限与档次的积极性,从而增强新农保制度的社会效果。

注释

[1]资料来源: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文件)[S].

[2]资料来源:西藏自治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藏政办发〔2012〕2号文件)[S].

[3]西藏新农保参保人数占农牧民总人口九成[EB/OL].新华网西藏频道,http://tibet.news.cn/gdbb/2013-01/06/c_132 084112.htm,2013-01-06.

[4]新农保替代率是指参保农民退休时的养老保险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平均收入水平之间的比例,是衡量养老金待遇“充足性”的重要指标,本文假定可供农民选择的缴费年限分别为15年和45年,缴费档次则根据农民的自身情况自愿选择,并据此计算出参保农民的新农保替代率。

[5]本文以农民领取养老金之前所缴费年限内政府对其缴费补贴总额,按照个人账户月计发标准折算为年计发额,加上政府未来每年对农民的基础养老金补贴额之和,并且未考虑利息、通胀等因素,以此作为政府财政补贴额X1的取值。

[1]吴建南,温挺挺.政府绩效立法分析:以美国《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04(9):90-94.

[2]Richard C.Keamey,Evan M.Berman.Public Sector Performance:Management,Motivation,and Measurement.Boulder[M].Colorado:Westview Press,1999:1-2.

[3]臧乃康.政府绩效的复合概念与评估机制[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1(3):25-29.

[4]Liuxiu Zhang,Scott Rozelle.Elections,Fiscal Reform and Public Goods Provision in Rural China[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7,vol.35:583-611.

[5]Larry Karp.Income Distribution and the Allocation of Public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R].Background for 2007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2007.

[6]Richard Bird.Fiscal Reform and Rural Public Finance in China[R].Lincoln Institute of Land Policy of Cambridge,2008.

[7]林义.农村社会保障的国际比较及启示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94-112.

[8]王晓洁,王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财政补贴效应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12):52-53.

[9]张玉周.河南省农村人口年龄结构对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1(5):75-79.

[10]潘明清,高文亮.扩大内需:我国居民消费宏观调控的有效性研究[J].财经科学,2014(4):72-81.

[11]蔡立辉.政府绩效评估的理念与方法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5):93-100.

[12]周志忍.政府绩效管理研究:问题、责任与方向[J].中国行政管理,2006(12):13-15.

[13]陈振明.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建构与应用分析[J].理论探讨,2009(5):130-134.

[14]卓越.绩效标准:政府绩效管理的新工具[J].中国行政管理,2010(4):20-23.

[15]王欢明,诸大建.基于效率、回应性、公平的公共服务评价[J].软科学,2010(7):137-139.

[16]李艳荣.浙江省新型农保制度中的政府财政补贴及其效应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09(8):92-99.

[17]王晓洁,王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财政补贴效应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12):52-53.

[18]潘明清,等.我国城镇化对居民消费影响效应的检验与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4(1):118-125.

[19]李静琪.江苏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绩效评价[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12:1-47.

[20]王春婷.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与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1-155.

[21]范柏乃.政府绩效评估与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5.

[22]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政府部门绩效评估研究报告[R/OL].人民网,2006-05-09.

The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of the New Rural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 for Social Effects of Government Fiscal Subsidy-A case study of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Zheng Jun Zhu Tian-tian
(Financial School,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ngbu,Anhui 233041)

To study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new rural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 has very important meaning to the perfection of the new rural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design and governmental responsibilities.Based on the related theoriesabout government performance,and taking Tibet as an example,this article evaluates and measures the social effects of the new rural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 by constructing indicators of objective results and subjective experience.It also quantizes and integrates various indicators so as to implement empirical simulation of government fiscal subsidies to the new rural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payment and payment years which farmers choose have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social effects of the new rural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the fiscal subsidy is a key factor to influence the new rural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But own to weak strength of government financial subsidies and the small gap of local government to different classes of pay cost standard,it’s so difficult to attract farmers to choose higher payment standard that substitute rate of the new rural endowment insurance is low,which then increases farmers’negative expectations to future life of endowment so as to have inhibitional effect to the new rural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Finally,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on improving the rural old-age security regime and social affection of new rural endowment policy.

government fiscal subsidy;social effects;the new rural social endowmentinsurance;performance evaluation

10.16249/j.cnki.1005-5738.2015.01.003

F323.89

A

:1005-5738(2015)01-017-08

[责任编辑:蔡秀清]

2014-12-10

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西部地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中的政府责任研究”(项目号:11XSH029),2013年度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政府财政责任的综合评价体系研究”(项目号:13SA0109),2014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安徽省农业巨灾风险保障体系构建研究”(项目号:SK2014A155),安徽钰诚融资租赁研究中心项目“保险业参与农村融资租赁服务三农模式研究”(项目号:YB2014003)阶段性成果。

郑军,男,汉族,重庆开县人,安徽财经大学保险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

猜你喜欢
财政补贴新农农牧民
太行山深处的“新农人”
新农人时语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新农人时语
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增长变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问题探析
财政补贴不是产业发展的唯一路径
今年财政补贴社保逾9741亿元
湖北:村卫生室费用纳入财政补贴
“新农合”县级统筹弊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