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哲学视阈下藏区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2015-03-18 11:01方磊蔡寅春贺斌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藏区协同区域

方磊 蔡寅春 贺斌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4)

系统哲学视阈下藏区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方磊 蔡寅春 贺斌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4)

系统哲学是研究各类复杂性问题的一种科学方法,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针对藏区经济发展这一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从系统哲学视阈探究了其要素组成、框架结构、层次结构和系统功能等复杂系统特征,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对藏区经济协同发展的路径、动力机制、技术组织等关键环节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藏区协同发展的思路。

系统哲学;协同发展;关键环节;藏区

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是我国实施区域经济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和途径[1]。现有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大多围绕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协同开展研究,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同质区域内部的协同发展研究,而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是集成了多层次的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各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动态变化的复杂性网络系统。因此,对同质区域内部的协同发展研究将有助于改变区域内部非均衡发展方式,推进区域内经济的一体化。藏区是藏民族集中居住的区域,地域范围包括西藏自治区和甘肃、青海、四川、云南4省的10个藏族自治州,约占总国土面积的24%[2]。与独特的高原环境相适应,藏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民族文化,整体上具有一致性。但受气候、土地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地域内部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整体上看,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因此,系统认识本区实际状况,研究区域内部差异,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构建藏区和谐社会,实现一区四省藏区经济、社会的协同与可持续发展,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

一、研究区概况与文献回顾

(一)研究区概况

本文所讨论的藏区是指传统藏族的居住区域,地域范围大致包括了西藏自治区的全部和青海省的6个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在内的以藏族聚居地为主体的高原区域,即通常所说的“十州一区”,地跨5个省(区),总面积约230万km2,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4%,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90%,常住人口仅占全国的0.82%,是全国人口最稀薄的地理区域(见图1)。

一区四省藏区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经济发展最好的西藏自治区为例,2013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57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23元,同期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89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出西藏自治区35.2%和34.6%[3-4]。自2006-2012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速为1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速为14.8%,藏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速约为1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速为10.7%[5]。此外,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藏区内部经济差距显著且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地区利益难以协调、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普遍,生产要素难以在区域内部自由流动或优化组合,地方政府间恶性竞争也时有发生。

(二)文献回顾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多不平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比较突出的如生产要素难以在区际之间自由流动或优化组合、区域间利益难以协调、区域内产业结构趋同等[6],这些问题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和思考。目前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基本涵义研究。如罗贞礼[7]认为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是地区之间以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和有序整合的方式“整体行进”。黎鹏[8]认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指区域内各地域单元和经济组分之间协同和共生,自成一体形成高效和高度有序化的整合。覃成林等[9]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流认识进行了辨析和再定义。在概念内涵的研究上,大多研究者认为“协同发展”与“协调发展”是不同层次但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

图1 一区四省藏区的地域范围

二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如谢志忠等[10]研究了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李亚玲等[11]对我国29个省份1993-2004年的人力资本基尼系数进行测算、比较后认为区域间人力资本不平等性的差距是区域经济差距的重要原因。汪存华等[12]分析了资源禀赋、区域政策、区位条件等因素对新疆南北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和作用。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自然资源、区位等自然环境因素和资金、人力资本、文化和历史等社会文化因素。

三是区域协同发展的评价研究。主要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和模型对协同发展程度进行定量评价,如覃成林等[9]借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方法,建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函数,采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实测值与期望值的比较来判断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达到了何种程度。冷志明[13]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区际一体化程度、区际人均GDP均等化程度、城乡人均消费水平差异程度四个方面利用AHP方法评价了区域空间协调发展程度。方磊等[14]利用多指标加权求和的方法对区域各单元的差异现状进行了量化评价。

四是区域系统发展的机制研究。任启平等[15]从条件、动力、反馈等方面对区域经济系统的演化机制进行了研究。谷国锋[16-17]提出了“合动力网络”的概念,构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并分析了动力系统模型作用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问题。国内外也有部分学者把系统思想运用于区域发展研究之中,如Edquits[18]、Cook[19]等学者提出了区域发展的创新系统。梁吉义[20]分析了区域经济系统的复杂性特点。王力年[21]等提出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有初级协同和高级协同两个关键环节。

五是对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与探索研究。如冉光荣对藏区的反贫困进行了思考,提出了综合性的反贫困措施[22]。陈金龙、朱永梅认为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应该走包容性道路,建立包容性的文化发展模式[23]。李清源[24]就藏区生态和谐发展与藏族生态伦理文化进行了探讨。李优树等[25]对藏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苏海红[26]对藏区的扶贫开发与和谐社会构建进行了探讨。

综上所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问题日益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内容。但研究大多从某一学科层面出发,缺乏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关键环节的研究,缺乏在系统思想指导下的顶层设计和寻求问题的本质解决之道。因此,本文尝试以系统哲学为指导,对藏区经济进行系统分析,运用协同理论,从顶层设计层面探讨藏区经济发展的管理模式。

图2 藏区经济系统组成与结构

二、系统特征分析

(一)系统组成与框架结构

从系统学的观点来看,一区四省藏区经济系统包括了自然、经济、人文、环境等四大子系统,各子系统分别由其组元和要素构成。以经济子系统为例,其组元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其中第一产业有农、牧等要素,第二产业有工业和建筑业要素,第三产业主要有旅游、金融、交通等要素。从系统的框架结构来看,经济子系统处于核心的位置,自然子系统为经济子系统提供自然资源条件,环境子系统为经济子系统提供发展的软、硬环境,人文子系统为经济子系统提供文化感召和制度保障。各子系统之间通过运动变异和反馈演化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具有一定结构、功能和特征的复杂系统(见图2)。

(二)系统的层次结构

图3 藏区经济系统功能

层次是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认识复杂系统结构的重要分析工具。一区四省藏区经济系统的层级结构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认知和分析:一是地域维度,主要由聚落点→乡镇→县区→市州→片区等层次组成,这是最为直观的层级结构。二是功能维度,如城镇体系的层级结构为一般城镇→重点城镇→中心城镇;产业体系的层级结构为基础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空间开发体系层级结构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生态保护区;规划体系的层级结构为总体规划→片区规划→专项规划。功能维度的层级结构是隐性的,不断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整合、发展,最终形成系统的整体层次,体现系统的功能特征。三是制度维度,如整个藏区的管理组织自上而下组成层级结构。以上层次界限具有模糊性,层级结构相互缠绕,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

图4 藏区经济社会系统协同发展的路径环节

图5 藏区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

(三)系统的功能

一区四省藏区经济系统的功能主要由其结构和环境共同决定。从其所处的环境来看,属我国三大阶梯的第一大阶梯,是亚洲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所以在区域地理位置上具有其特殊性,藏区系统在这一大环境中运行、演化。从现阶段来看,系统所要达到的整体功能可以概括为“扶贫攻坚示范区”、“跨省协作创新区”、“民族团结模范区”,在发展阶段主要是实现藏区人民的全面发展。各子系统通过不断调整、优化功能对象,与外围环境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逐步实现整体功能(见图3)。

通过上述对系统组成结构、层级、功能等系统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藏区经济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需要以系统哲学的高度作为分析问题的逻辑起点。

三、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

“协同”(synergetic)源于希腊文,是指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通过协调合作,达到系统整体功能大于各要素功能之和的一种系统过程[27]。“协同发展”与“协调发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协调发展”强调的是系统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状态和结果,而协同发展不仅有系统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状态和结果,更强调的是这些过程、状态和结果得以产生的内在根据,以及这些内在根据发挥作用的条件,从而创造有利条件,促使这些过程、状态和结果尽早地产生[21]。虽然区域经济系统的协同发展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但在协同发展过程中,协同路径、动力机制及技术组织共同构成了协同发展的几大关键环节。

图6 藏区经济社会系统分析的综合集成研讨厅

(一)协同路径

从协同的过程来看,一区四省藏区经济系统的协同发展将是一个从初级协同螺旋上升到高级协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协同路径首先表现为各区内的生产要素(如人口、资源、资本、科技、环境等)、各区间的管理体制、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博弈等因素的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和相互促进而形成初级协同,随着初级协同的良性循环和外部环境输入,系统内部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员流、资金流等经济要素合理高效运转,经济要素由独立运动状态向关联运动发展,区域内耗逐步得到遏制,地方政府间合作变得顺畅,公平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得以形成,最终达到高级协同阶段,经济发展主导模式形成(见图4)。

(二)动力机制

一区四省藏区经济的发展是多动力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单一要素在发展过程中起的作用和地位有别,但没有哪一种要素能够独立控制经济的发展[16]。因此,藏区经济的协同发展需要动力系统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形成系统合力。图5大致描述了藏区经济协同发展的动力系统与动力机制,在该动力系统中,自组织结构动力系统产生自组织系统动力,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等动力系统产生他组织系统动力,自组织和他组织两大系统动力共同作用于藏区经济系统,形成藏区经济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推动藏区经济系统的演化与发展。

(三)技术组织

从上文的分析可知藏区经济系统属于开放巨系统,因此系统分析是认识、监测、评价系统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需要运用一种综合集成的技术组织方式来管理和运作系统,而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是综合集成方法在处理复杂系统实际问题中的有效工具[28]。这种组织方式能将相关的理论、方法与技术集中起来,构建供专家群体共同研讨的工作平台(见图6)。

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由专家、知识和机器三个互相关联的体系组成,其中专家体系和机器体系是知识体系的载体,这三个体系构成高度智能化的人机结合体,不仅具有知识与信息采集、存储、传递、调用、分析与综合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具有产生新知识和智慧的功能,充分发挥研讨厅的整体优势和综合优势,能很好地解决藏区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组织管理问题。

结语

由于一区四省藏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基础等原因,具有贫困面广、经济发展滞后、区域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其发展已经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从全区来看,由于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错综复杂,加之藏区人口稀疏,教育科技水平落后,所以在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以及政策方针的制定上和全国各区相比有着其特殊性。作为一项结构复杂、因素众多的系统工程,探讨其发展问题应以系统思想作为指导。本文在对藏区系统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从协同路径、动力机制、技术组织等关键环节方面探讨了协同发展的思路,下一步将在内部经济差异评价、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等方面做进一步探讨。

[1]刘英基.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机理、问题及对策分析——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视角[J].理论月刊,2012(3):126-129.

[2]刘峰贵.中国藏区区域划分的若干问题[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6(3):120-122.

[3]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西藏调查总队.2013年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4-04-01).http://www.xizang.gov.cn/hyjh/77099.jhtml.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3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4-02-24).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402/t20140224_514970.html.

[5]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6]马广琳,刘俊昌.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5(5):25-27.

[7]罗贞礼.边缘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理论与实践体系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1,253(1):74-77.

[8]黎鹏.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及其理论依据与实施途径[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4):51-56.

[9]覃成林,张华,毛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概念辨析、判断标准与评价方法[J].经济体制改革,2011(4):34-38.

[10]谢志忠,赵莹,刘海明,等.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145-150.

[11]李亚玲,汪戎.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与区域经济差距——一项基于中国各地区人力资本基尼系数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12):42-49.

[12]汪存华,郝玉龙,马庆林.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新疆南北疆为例[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1(2):1-6.

[13]冷志明.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空间协调发展程度评价[J].地理研究,2012,31(3):521-533.

[14]方磊,王文明.武陵山片区县域经济差异分析及分类研究[J].民族论坛,2013(4):65-67.

[15]任启平,于政红.区域经济系统特征及演化机制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8(5):25-28.

[16]谷国锋.区域经济发展动力系统的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2008,28(3):320-324.

[17]谷国锋.基于动力系统模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8):108-112.

[18]Edquits,Charles,Lipman,ed.Systems of Innovation:Techno- logies,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M].London:Pinter, 1997.

[19]Cook P.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Competitive Regulation in the New Europe[J].Geoforum,1992(23):365-382.

[20]梁吉义.论区域经济系统与发展整体观[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2,10(1):41-45.

[21]王力年,滕福星.论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及推进原则[J].工业技术经济,2012(2):13-18.

[22]冉光荣.藏区反贫困再思考[J].财经科学,2006(2):107-117.

[23]陈金龙,朱永梅.包容性增长视野中的藏区和谐社会建设[J].前沿,2011(14):111-113.

[24]李清源.藏区生态和谐发展与藏族生态伦理文化[J].社科纵横,2008,23(3):24-26.

[25]李优树,苗书迪,陈丹,等.藏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探讨——以康定县为例[J].经济地理,2013,33(5):67-71.

[26]苏海红.论我国藏区的扶贫开发与和谐社会构建[J].青海社会科学,2008(6):18-22.

[27]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8]戴汝为,李耀东.基于综合集成的研讨厅体系与系统复杂性[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4,1(1):1-24.

A Study on Synergetic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ibetan Area Based on System Philosophy

Fang LeiCai Ying-chun He Bin

(Tourism College,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0064)

System philosophy is the latest scientific method to solve complex problems,and equally important to regional economy synergetic analysis.Focusing on the open complex giant system of synergetic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ibetan area,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its system components,framework,hierarchy and function of the system.On this basis,the article studies on the key factors of developing economy synergistically in Tibetan area in terms of pathes,dynamic mechanism and technology organization.

system philosophy;synergetic development;key points;Tibetan area

10.16249/j.cnki.1005-5738.2015.01.005

F061.5

A

:1005-5738(2015)01-034-06

[责任编辑:周晓艳]

2014-10-12

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传统聚落的生态智慧及当代发展”(项目号:14YJCZH030);2014年度湖南省和平文化研究基地资助项目“从文化漂移到文化浸入:和平文化旅游资源范畴的解析与重构”(项目号:HPJD2014-3);怀化学院2013年资助项目“民生导向下民族村寨旅游的转型升级研究”(项目号:HHU2013-22)阶段性成果。

方磊,男,汉族,湖南邵阳人,四川大学旅游学院博士研究生,怀化学院商学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

猜你喜欢
藏区协同区域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分割区域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打造人民调解升级版 维护藏区和谐稳定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区域发展篇
藏区包虫病防治缺长效机制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手机媒体的使用与藏区稳定研究*——基于迪庆藏区田野调查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