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张仲景医学伦理思想

2015-03-17 05:44何清湖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张仲景医家伤寒论

刘 蔚,何清湖*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简析张仲景医学伦理思想

刘 蔚,何清湖*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医圣张仲景医德高尚,有着丰富的医学伦理思想。张仲景对于患者能持守“医道”原则:创六经之道救治患者;重视与患者疾病相关的一切因素;结合体质辨证;弘扬医家人文关怀。张仲景对于医学同行创“辨证”诊疗并无私传道:规范“辨证论治”,反对轻率诊疗;“考校以求验”,反对轻信医书;简明无私传道,反对藏私捂道。张仲景对于一般社会民众相和于“治未病”。这些思想具有一定现世价值。

医学伦理;辨证论治;规范诊疗;张仲景

医圣张机,字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因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任长沙太守,后世医家称“张长沙”,其方称“长沙方”,是湖湘中医药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物。今南阳市医圣祠尚存古墓碑题“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1]。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宋代据内容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传世。

《说文解字》注:“圣者,通也。”[2]张仲景被誉为医圣,其著作被誉为医中之本论,犹如儒家之“四书”。(清代张志聪言:“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者不可以为医。”)张仲景医道通达,医德高尚,有丰富的医学伦理思想,本文分别就其对患者、医学同行、民众所持道德操守进行分析,并思考其现世价值。

1 张仲景医学伦理思想

1.1 对患者的伦理旨归:持守“医道”原则

1.1.1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的创道初衷 《伤寒杂病论》序中,张仲景自述:“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公元196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3]可见张仲景著书创“平脉辨证”理论的创道初衷,是救治被伤寒等疾病折磨的诸多患者。

1.1.2 重视与患者疾病相关的一切因素 张仲景批评有些医家不重视患者:“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3],这样很难全面了解患者病情。《伤寒论》中对患者的种种临床特征进行了大量的具体描述:“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第358条)、“起则头眩”(第67条)等[4]116。 患者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以及病势的进退缓急和有无宿疾(其他旧病)等情况,书中都要求医家予以重视和关注。美国主流医学界学者主张在“另类医学”(如中医学)现代化的过程中要保存其传统,如对病人投入更多的关注与时间[5]。如果医家对患者不够重视,“日处千方、月为千治,”敷衍了事,则有违医德。

1.1.3 结合体质辨证治疗 《伤寒论》以“家”来归类患者体质共21处,表称“平素患有某种疾病或具有某种体质状态的人。”[6]如以宿疾命名“喘家”(第18条)、“疮家”(第85条)等[4]20。在缺乏患者病历档案的古代社会,分患者为某“家”,可提醒并方便医家分辨患者疾病新旧、有无宿疾,有利于针对患者的不同体质而加以治疗,有效抵制误诊。

1.1.4 弘扬医学人文关怀 对待患者,张仲景提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瘥防复”,注意预先防治疾病的不良发展趋势。《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有:“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同旺)不受邪。”为患者健康计于长久,反对“遗患以要财”,不根除疾病。《伤寒论·自序》中鄙视某些医家“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3]医家务必视患者的健康与利益高于自身名利。

罗伊·波特在《剑桥医学史》中曾指出:“(西方医学)考虑更多的是医学职业的发展而不是病人的利益。”主张从“东方医学传统(包括中医)中寻求另一种医学的智慧。”[7]张仲景改善中药的煎服习惯(改原来的每日一煎一服为每日多煎多服),在同等药量消耗下提高疗效,有利于降低患者用药费用,以“医学的智慧”关注患者经济利益。

1.2 对医学同行的伦理示范:创“辨证”诊疗并无私传道

张仲景创“辨证”诊疗并无私传道,促进中医学走上效率医疗的道路,注重提高社会整体医疗效率。仲景学说创立的开放式、规范化诊疗体系是中医学效率医疗的基石。

1.2.1 规范“辨证论治”,反对轻率诊疗 《伤寒论》有记载“中寒家”患太阳病被庸医误治后当表里兼顾(第163条)[4]93。张仲景由接触误诊病案,意识到有许多医生不能具体分析患者病情,准确开方用药,因而重新审视汉代以《黄帝内经》为核心的中医学理论体系。《黄帝内经》理论精深抽象,不太重视应用,因此医家个体医术高明,行业却效率不足。

张仲景由此而创的“六经辨证论治”,成为中医临床的重要支柱理论和精准实用的临床诊疗规范。仲景学说指导医家对患者疾病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双重精准诊断分析,在此基础上再规定医家用方和选药(涵盖种类与分量)的若干范围。这就化《黄帝内经》等形而上抽象理论的主客分离为理论结合实践的辩证统一,搭建理论框架,规范指导医家全面分辨病、证、人(患者体质)、病程长短、邪正消长、所处病程阶段诸多要素,再综合互参,实施诊疗。从而深刻地贯彻了以规范“辨证论治”为善、以轻率诊疗为耻的崇高医学伦理精神。

1.2.2 “考校以求验”,反对轻信医书 晋·王叔和《脉经·序》称赞:“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张仲景宗族死亡者“伤寒十居其七”,说明当时前人的医方医书已不足以对抗伤寒等疾病蔓延。此时还盲目轻信医书而不创新,实在有违医学伦理原则。

张仲景立足实践,对待前人的医方医书,不迷信,有斟酌。他反对医家不思进取,因循守旧,不精研医方医术。《伤寒论·自序》批评:“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3]主张求真务实,科学立论。

1.2.3 简明无私传道,反对藏私捂道 作为提出“六经辨证论治”理论的原创医学家,张仲景守德不争,无私传道。《伤寒论·自序》中批评某些医家常有“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3]的技术保密风气。医学家选择无私传道还是藏私捂道,选择封闭式医疗模式抑或开放式医疗模式,其医德境界,高下自分。晋代医学家葛洪批评:“医多成袭世业,有名无实,但养虚声,以图财利。”[8]医家“吝术以自贵”,有利于自身名利,却无益于医学发展与民众健康。仲景学说毫无保留传授医道与方剂,指导其他医家规范诊断与治疗。

张仲景著作,行文既简明又精确,如《伤寒论》原文第10条曰:“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3]27不虚言,不妄言。依其理论,医家可确定疾病的性质,细致了解患者病邪入侵经络、脏腑的深浅来确定疾病的程度,再确定药物的种类与分量,对症下药,就可期待良好的疗效。“六经辨证论治”的无私传道,有利于普遍提升中医临床诊疗的客观性,消减其主观臆断性,便于更多医家精进医术,以推进中医学效率医疗,造福广大患者。

1.3 对民众的伦理引导:相和于“治未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即应用食疗、运动等保健措施,预防民众疾病滋生。

倡导“治未病”的医家经济利益相对受损,旨在为民众健康而奉献,因医德之无私,《黄帝内经》誉治未病者为“圣人”。唐代孙思邈也有言曰:“余缅寻圣人设教,欲使家家自学、人人自晓。”[9]食疗、自救、养生保健与求医,都是针对疾病的手段。规模化培养民众医药、保健常识之后,民众面对疾病时可以选择医生,也可以选择自救。拥有入门医药、方剂常识的民众,“不仅占问病因、病情,”还初通入门的治疗。尤其是张仲景著作中入门诊断知识与具体药方的普及,能有效提高社会医药水准。宋·陈自明《外科精要·自序》中描述为:“病有闲人说药方。”文献记载,张仲景发明“娇耳”(即饺子),倡导民众在冬至前后食用祛寒。这一食疗,流传至今。世界卫生组织郑重宣布:“21世纪的医学不能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而应该以人类的健康为主要研究方向。”[10]治未病,便是以人类的健康为主要研究方向。

2 现世价值

张仲景的医学理论与医方至今在海内外广泛流传与应用,其医学伦理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医学伦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汉代中医理论创新与行业风气的发展均产生过重大的引导与规范作用。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仍具有一定的现世价值。

2.1 创新有效途径,减少误诊

误诊,是医家大忌。当前医疗行业许多恶性医患冲突常常与误诊有关。中医学理论主张医家在接诊患者时应根据患者疾病新旧、有无宿疾与不同体质开展诊断与治疗,即“同病异治”。而患者的这些情况必须依赖医家的仔细询问、检验、观察才能获得。一般而言,医家对患者的病历、体质资料了解得越详尽,诊断的准确率也越高;反之,轻率诊疗常常会扩大误诊出现的几率。现代临床医学以规范患者电子病历档案来帮助医家尽可能了解患者病历与体质。张仲景虽处在汉代,却也立足现实,创新有效途径来抵制误诊,倡导医家高度关注患者体质,郑重要求医家根据宿疾、病因、体质诸因素来归类患者为“喘家”、“疮家”等,以因人因病施治。

就性质而言,医家因轻率诊疗而产生误诊,属于医学伦理上的非道德现象,而非单纯的技术差错。当前医疗资源相对短缺,“看病难”的现象较为普遍,医家对患者的病历、体质资料了解尚有限时,就轻率诊疗现象依然存在。借鉴张仲景结合体质辨证的方法,是减少误诊的有效途径。

2.2 重视人文关怀,弘扬人文医学

社会不缺高明医生,但为病人着想的医生以及不功利的研究者一直是社会的需求。医圣张仲景,心怀患者,不仅包括自己的患者,还有其他医家接诊的患者,甚至包括潜在的患者,急患者之所急,多方面为患者考虑。他所在的东汉建安年间,伤寒肆虐,因而创新医学理论以急患者之所急,《伤寒杂病论·自序》曰:“以为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3]这种关注的原动力,来自于医家对患者利益的高度关注,对治疗患者疾病的使命感,不是受命于政府、师尊,更不是来自金钱、地位等诱惑。医家对患者之健康负有责任感的道德自觉,可体现医学伦理的自律本质。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基本涵盖了中医学治未病思想的全部内容:即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高明仁爱的医生不仅关注病人所患疾病,治疗疾病,还传授养生保健知识,让民众少生疾病,堪称圣人。

张仲景大力倡导中药每日一煎一服改为每日多煎多服。对于患者,同一处方开具的药材,仅仅通过多煎多服,就在同等药材的情况下,提高疗效,还可能缩短疗程,减少用药总量,可谓医学界的道德楷模。

2.3 求真对待前人医学理论

对待前人的医方医书,张仲景本着科学求真的态度,既学习,又实践,“考校以求验”,批判的继承传统医学理论。“不念思求经旨”,行医必为庸医;而读医书者,也不能一味迷信前人的理论与经验,尽量运用于临床实践,反对“始终顺旧”的全盘肯定态度。现在中医理论既需要从业者传承,也需要考校、求验与发展。

2.4 宏观与微观双重创新

张仲景所处的建安年间,伤寒泛滥的史实,暴露了当时中医行业的两大问题:(1)临床诊疗有待规范;(2)伤寒等疾病有待精研。宏观上,张仲景创新中医临床诊疗规范体系;微观上,张仲景创新伤寒等疾病的有效诊疗方案。当时,经典的《黄帝内经》等医学理论过于玄妙,医家技艺的精进常靠个人领悟,中医理论、技术、人员等各方面还没有开始效率医疗的准备。仲景学说之创立,以“辨证论治”简化、规范、明确诊疗诸环节,和民众分享保健、食疗、方剂经验,追寻医者及医学的至高境界:服务民众健康。

[1]傅景华,安迪光.谒张仲景祠墓并观摩古碑记[J].中医杂志,1982(3):71.

[2]汉·许 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250.

[3]汉·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线装书局,2012:1,27.

[4]湖北中医学院.金匮要略讲义[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63.

[5]Fontanarosa PB,Lundberg Go.Alternative medicine meet science [J]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1998(280):1 618-1 619.

[6]刘虓岭.《伤寒论》“风家”求是[J].中医药导报,2014,20(2):11-13.

[7]罗伊·波特.剑桥医学史[M].张大庆.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4-5.

[8]王 明.抱朴子内篇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6:72.

[9]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15.

[10]杨金运,何义霞.关于提升张仲景文化国际话语权问题的思考[J].国医论坛,2014,29(5):61-62.

(本文编辑 贺慧娥)

Briefly Analyses of Medical Ethics on Zhang Zhongjing Theory

Wei Liu,Qinghu He*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Hunan 410208,China)

Chinese medicine sage Zhang Zhongjing was with noble medical ethics,and had a wealth of medical ethics.Zhang Zhongjing in patients can keep principle of"Chinese medical knowledge":creating six channels morality to cure the patients;paying attention to allfactorsassociated with the diseases;treatmentby combining with body constitution; propagating humanistic concerns from doctors.Zhang Zhongjing in other physicians could create"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and selflessly preach:specification"syndrome differentiation"against hast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proofreading and research"in order to against credulity with medical books;selfless preaching in brief,against hiding selfishness and morality.Zhang Zhongjing could reach an agreement on"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for the general social people.All these thoughts show the secular values.

medical ethics;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standardiza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Zhang Zhongjing

R2-03

A

10.3969/j.issn.1674-070X.2015.08.003

2015-03-07

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重大专项资助项目(201157);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湘学研究专项资助项目(201204);湖南省湖湘中医药文化社科基地、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哲学重点学科资助项目。

刘 蔚,女,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医学伦理教学研究工作。

*何清湖,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E-mail:hqh1111@tom.com。

猜你喜欢
张仲景医家伤寒论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悬壶济世的张仲景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张仲景:经方善用姜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正统四象说” 与“医家四象说” 相关问题辨析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
张仲景脾胃理论探析
“医圣”张仲景临证之我见
《伤寒论》和法治疗脾胃病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