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以物游,自在无碍——析《庄子》对当代人的哲学启示

2015-03-15 01:47吴彬英徐艳兰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南昌330013
名作欣赏 2015年35期
关键词:庖丁解牛功利性庄子

⊙吴彬英 徐艳兰[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南昌 330013]

作 者:吴彬英,硕士,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艺术;徐艳兰,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3级语文课程教学论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写作教学。

马克思曾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①《庄子》一书也是如此,它既继承了《周易》以及老子的《道德经》中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又标新立异地标榜了“绝对自由”的逍遥游思想。虽然过去了两千多年,但其思想对当代社会仍然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散发着清新的思想光芒。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的理论经典是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的《南华经》(即《庄子》)这两部著作。也就是说《庄子》是奠定中国文化根本的作品之一。道家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八个字“道法自然,死生双美”。无论是《道德经》里第64章所说:“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还是《庄子·至乐》篇所云:“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都强调超越自我的肉体,注重探求宇宙和生命的永恒。品读《庄子》这部伟大的哲学著作,就好像徜徉于天地之间,尽力驰骋想象,获得的是一种美的艺术的享受。《庄子》一书的创造构思就像西晋的陆机在《文赋》中所说:“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②,有一种“大而无言”的美。《庄子》虽是一部哲理性和思变性非常强的哲学著作,但它却通过寓言故事这种趣味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因而,从情感上来说,也就更容易被人所接受。庄子三十三篇中,《逍遥游》《庖丁解牛》以及《庄子·山木》集中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对我们当今社会仍有重要的哲理性的启示意义。《逍遥游》启示我们人生应该超越自我,达到自在自得的绝对自由;《庖丁解牛》启示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审美自由;《山木》篇启示我们要克服功利主义的思想,超越功利主义,提升自我的道德境界。下文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逍遥游》自在自得的绝对自由。庄子的《逍遥游》在诸子散文中,可谓是卓尔不群的,他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追求自在自得的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逍遥游》一文中指出大至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唯有消灭了物我的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才能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才能享有绝对的自由。这个观点与现代哲学大师冯友兰所倡导的人生四境界中最高的“天地境界”虽时隔千年,但却交相辉映。

法国的哲学家卢梭曾在其著作《社会契约论》中写道:“人是生而自由的,而无往不在枷锁之中。”③我们的人生有太多的负累,为了家庭、为了事业、为了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不得不努力奋斗着。这是梁漱溟所说的中国传统的家庭本位主义。而庄子的《逍遥游》却告诉我们大凡要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必须人格是独立的、思想是自由的、精神是快乐的、生活是自适的,道法自然,死生双美。它既超越了传统的家庭本位主义,又强调了个人的人格独立,既肯定自我的价值,又强调超越自我,道法自然,通向一条自在自得的绝对精神之路。在先秦时期,他第一个举起了标榜“个人”与“自由”的伟大旗帜,不可不谓是一项惊世骇俗的创举。在现实社会中,人往往会迷失自己,尤其是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为了追求金钱而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原则。人的生活虽然离不开金钱,但说到底,金钱只不过是身外之物,我们一味地追求得到这些身外之物,却忘记了自身的存在,这便是本末倒置了。

二、《庖丁解牛》审美的自由。美是什么?黑格尔这样说“:美是理性的感性显现”。李泽厚先生认为“: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④但到底什么是美,我们并不能透过这些抽象的概念直接感知。而在《庖丁解牛》一文中,庄子通过一个可感的形象的寓言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美。“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砉然响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这俨然是一场出神入化的技艺表演,它融音乐、动作、艺术于一体,给人一种愉悦的审美享受。武汉大学朱哲教授如此阐述这个故事:“我认为刀是个体的生命本我、刀刃是人心,牛是外在世界的结构,庖丁之所以游刃有余是因为他参透了整个外在世界的道,同时又使自己的心与外在合而为一,心无旁骛,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此时已分不清我是牛,还是牛是我,这与庄周梦蝶的故事有相通之处。”即是说,庄子认为美应该是“自我、人心、外在世界三者的有机统一”,但如何来做到这三者的统一呢?庄子认为,关键在于“化”,他为我们描绘这个出神入化的故事,就是为了强调“化”的重要性。庄子所讲的“化”,绝不同于儒家所谓的“化”,因为他们二者是截然相反的两方面。儒家讲的是“自然的人化”,道家讲的是“人的自然化”,前者讲人的自然性必须符合和渗透社会性才成为人,后者讲人必须舍弃其社会性,使自然性不受污染并扩而与宇宙同构才是真正的人,这是两种不同的美学观念。庄子所谓的“化”强调的是一种生命境界的提升与转化。这种提升和转化,并不要求人为地去改造自然万物,而是齐物,物与我同。后世苏轼在赤壁赋中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这是对庄子“化”的最好注解。现在我们国家正提倡走绿色生态化道路,要求人们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去科学地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生态环境已经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这都是因为我们没有认识到自然的重要性,长期自以为是地把自然当作人类的奴仆,肆意地虐待与驱使的后果。其实我们的先人庄子已经启示我们: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毁灭自然的同时也就是毁灭你自身,唯有认识自然、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由向外的征服转到向内心的开拓才是天下之大道,才能领略自然的大美。

三、《山木》超越功利性的自由。春秋战国时期,庄子是个颇有声望的人,但他十分推崇许由,仰慕他的高士之气,这在他的作品也有所体现。如《庄子钓于濮水》中写道:“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叁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用神龟曳尾于涂中的逍遥自在推却为官,便是仿效许由洗耳的经典故事。难道以庄子之才,不能胜任一国之相吗?显然不是的。因为在庄子看来,一个人的价值,即有用无用,并不是通过别人来体现的,而是通过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来实现的。人们总是以社会的成见去判断人和物的价值,无论是人还是物都是从功利性的角度来审视的,这样便迷失了人的本性。他在《山木》篇中写道:“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其中木以不材而终其天年,雁以不材死,材与不材都是相对于人的利益而言的,是一种典型的功利性境界。而庄子回答说他将处于有用无用之间,为什么呢?“有用”是其个体本身觉得自己有价值,而“无用”则是世人眼中觉得他无用,便用功利性的眼光来看待它。就好比文中的大树虽然不能当作木材,但在酷热的夏季,却默默地为行人织起一片阴凉,不求任何回报,这即是一种超越世俗功利性的价值追求。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也会发现真正高明的人是摒弃世俗的,他从不会炫耀自己世俗的一些东西,如金钱、房子、车子;他从来不把自己摆在高人一筹的位置上,他所专注的目标则是为整个人类谋幸福,而不是个人的得失,事实上,越是放低自己、不计名利的人,越不缺少人们发自内心的尊重。这便是《山木》篇中超越功利性对当代人的哲理启示。

四、结语。庄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家,其思想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如何将经典与现代社会连接起来,吸收庄子的优秀思想来武装现代知识分子的头脑,是一件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只略从《逍遥游》《庖丁解牛》《山木》三篇文章入手来浅析庄子的思想对当代社会人们的一点哲理性启示,提醒人们在享受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时不要忘了提高精神文明修养,以达到“神以物游,自在无碍”的人生境界。

①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03页。

② 李建中:《中国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6页。

③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页。

④ 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5页。

猜你喜欢
庖丁解牛功利性庄子
寓言故事与道理
警惕功利性支教
最有价值的阅读,恰恰是非功利性阅读
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性倾向调查
好的评价如“庖丁解牛”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庖丁解牛:牛和马的较量
《庄子说》(十五)
庄子《庖丁解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