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

2015-03-13 22:21杨芳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5年1期
关键词:教学实效创造性思维培养

杨芳

【摘要】面对中国学生书本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足这种现状,面对科技和经济形势的改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尤显重要,因此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就要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式;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质疑能力;以课题研究激发学科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习惯,不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培养 创造性思维 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066-02

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如果善于发现联系、利用联系,善于运用独创的、新颖的方式解决各种学习中的问题,同样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表现。诺贝尔获奖者朱棣文曾说:在美国的许多大学,中国学生都是最优秀的。他们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足。当前这种现状,启示我们面对科技和经济形势的改变,青年一代不但要拥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和技能,还要懂得创造新的知识,并以创新的手法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如何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政治课教学实效,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些体会和做法。

一、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式

正如诺曼·库森所说“我对于教育的看法是,要打破青年們头脑中的思维定势,使他们的智力思维像火一样燃烧起来”。为此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形成新的教育理念,从灌输式教育转变成为启迪引导式教育,学生的学习从定论接受式学习转变成为过程性的探究、发现和创新式学习,从注重学科知识的体系化的课程学习转变成为以实际生活需要为主题的具有综合化视野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性学习。而创新教育为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创新素质发展方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钥匙。

创新教育是对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超越。创新教育既没有忽视知识掌握的重要性,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了科学的途径:一基础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前提。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是基于坚实的地基之上的。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应先通过各种学习渠道,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夯实基础。否则,培养创造性思维无疑于空中楼阁。二为了有助于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更好地发展能力,要改变传统教育的知识学习方式,让丰富多彩的主体性活动,如调查、采访、讨论、辩论、实践等活动,走进课堂,代替过去那种单一的学习活动形态。三让学生做有思维价值的作业。必要的作业对于巩固知识是有益的,但学生必须把更多的时间用于那些具有挑战性的能够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作业上。

二、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质疑能力

程颐说“学者先会疑。”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超越教师的思维轨道的有价值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发问,提倡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有合理因素的猜想。教师的鼓励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师生处在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中有利于点燃学生智慧火花,有利于激发学生质疑能力。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所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课。但如果你学会用激发好奇心引导学生质疑的方法教他学习,他会一辈子不断地学习”。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问题教学法”,根据学情,创造适当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质疑精神,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如,讲授《生活与哲学》“量变与质变”,设计问题1:《棋盘与米粒》的故事体现的哲理是什么?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问题2:学生分组讨论:今天一次性给你100万;或是今天给你1元,连续30天每天给你前一天2倍的钱。你会选择哪一个?这样选择的哲学依据是什么?问题3:这道选择题给予我们深刻的人生启示是什么?紧扣该框、节的知识组织相关活动,激发学生质疑能力,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实现了统一,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当然,在“敢问”到“善问”这个飞跃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认真研究学生的思路,善于发现和捕捉好的提问和答问,同时,要引导学生自行释疑。学生有了疑问,如果都让教师回答,不但没有可能,反而会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最好的办法是教师引导学生自行释疑,以带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并及时引导求同存异的思维,从而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以课题研究激发学科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有人曾经问爱因斯坦,他和普通人的区别在哪里,爱因斯坦回答说,如果你请普通人在草堆里找出一根针,他们找到一根针以后就会就此罢手,而他则会把草堆翻个底朝天,找出所有可能找到的针。当遇到新问题时,我们往往专注于过去那些行之有效的办法,而不去考虑其他办法。与此相反,善于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人会问自己:“我能用多少种不同的方式看问题?我怎样才能重新考虑我看问题的方式?我能用多少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他们总是喜欢找出许多种应对办法,其中有的是超出常规甚至独一无二的办法。

要培养创造性思维,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为了让学生能从传统的思维习惯中解脱出来,摆脱单向思维的干扰,学会“多向”“逆向”“反向”“综合”“变通”“变异”思维。笔者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开展了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自主学习经验的学科课题研究活动。如讲授《经济生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课前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探究:深入社会实际,写调查报告;课题:中学生消费现象透视;研究目的:树立正确消费观并引导消费行为;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小组合作等。课堂上各组代表畅所欲言进行成果汇报,辩论中为达成共识设计了探究活动:[呈现情境]有一个朋友小a,最近特别烦恼,原因是他们家要买一辆小车。买车的事却形成了四种意见和方案。[引入探究]探究1:面对家人的各执一见,同学们可以来帮这位朋友解一下忧吗?分组进行讨论,一起来看看小a家人各有什么的行为,他们的行为有什么样的特点,我们应该怎样来评价这些行为?小a应该怎么在这四种方案中做出选择?(分别从心理类型、特点、评价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探究2:学生分析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把握拐点的积极意义,对我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有何启示?探究3:评析观点“社会进步、节俭让步,还是社会进步、节俭同步”,这启示我们树立怎样的正确消费观?课后布置探究性作业: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模拟一份家庭消费计划,同时完善前期的调查报告。学生在课题研究中培养了思维的多向性,增强了学科学习的兴趣,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四、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求异思維,提倡自由思考,大胆想象,灵活变通。如,讲授“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引用了中国俗语“三个和尚没水喝”,让学生运用本课哲理谈谈这句俗语的合理性。学生提出质疑“三个和尚怎能没有水喝”?老师继而抛出问题,你能否想办法,让三个和尚有水喝?这句俗语还体现了唯物辩证法部分的哪些哲理?这种递进式的问题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兴趣,积极进行创造性思维,小组讨论热烈,选派代表总结、发言。课堂教学中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教师稍加点拨,做到“知识让学生自己梳理,体系让学生参与构建;应用让学生充分训练,规律让学生探究发现;错误让学生互动争辩,方法让学生感悟提炼”。这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强化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同样的在试卷讲评时,注重从原题型引申多设问(多模块、多角度)指导学生审题、析题、答题的思路;还注意在评析之前整理出学生有别于参考答案但有独到见解的答点,在评析的过程中给予充分的肯定等。由此可以架起由已知达未知的桥梁,创造出新的思路和解题方法,能提高悟性,变知识为智力,真正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效果。如讲评“近年来,大气污染严重影响人类健康,治污迫在眉睫,急需政府发挥统领作用。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分析政府在治污工作中的责任担当。”在分析本道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设计问题和分析问题。通过讨论和思考,学生们从政治、哲学、文化等角度设计了许多颇有价值的问题。如:①结合材料一,从政党的角度说明中央提出“建设美丽家园”的依据。②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说明“建设美丽家园”的重要性。③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新形势下中学生在“建设美丽家园”中应如何发挥作用?整个过程,教师没有规定问题设计的范围和指向,学生可以尽情地发挥。因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活跃了学习氛围,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增强了课堂实效。

法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近几年的学习和教学实践证明,创新是当前教育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有待于我们今后不断深入细致地探索与研究,启发教育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造。

参考文献:

[1]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

[2]杨建华.现代教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8.

[3]胡海燕,贡和法.鲜活·丰富·有效(活用课程资源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策略例谈).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11(A)

猜你喜欢
教学实效创造性思维培养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基于高中语文诗词欣赏教学下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