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荣平
【摘 要】文言文在高中教材里已占有越来越重的分量。如何讲授文言文?这是摆在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难题,而难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处理“文”“言”的关系,历来出现了不同的教学主张。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力求实现“文”“言”并行。
【关键词】“文”“言”并行;读;译;赏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块硬骨头,许多同学面对文言文是不知所云。在传统的课堂上,为了应对考试,老师过度注重词、句的落实,从而导致课堂的结构松散,文言文的教学方式也变得非常刻板,一些传统的美文根本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更无从谈起领略文言文中所含的深刻意蕴了。在现在的课堂上,多媒体技术被广泛运用,老师可以设置很多的情境帮助学生领悟文意,可是又容易忽视文言文词、句的教学。如何把词、句的基础教学融入对文言文的赏析中,即如何实现“文”“言”并行呢?这引起了很多老师的探讨。
下面我以《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的教学为例,说明我是如何通过读、译、赏,力求实现“文”“言”并行的。
一、读
文言文的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分为三个层次。在教学过程之前,学生要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合句子的意思处理句读,做到文从字顺,自然上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反复诵读,熟读文本,理解文章。在教学结束时,学生了然于心,美读全文。我们高中教材上选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经典名篇,通过对课文的反复诵读,进而体味文章运用语言文字的妙处,感受文章蕴含的文化精髓。《寡人之于国也》篇幅短,句式整齐,富于情韵,语言优美,表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细细品读,可以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
二、译
学生充分预习,凭借旧有的文言知识,课本中的注释,手头上的工具书,以及同学间的探究合作,可以大致理解全篇。这一阶段,我大概分两个步骤完成。首先是掌握重要实词,可以通过学生考核来完成。其次是难句解释,将学生分成三组,每个小组负责课文的一小块。结合注释分组翻译,找出难句相互考核讨论,讨论不出结果的,教师和学生集中加以讲解,讲解的过程中,会渗透对文意的理解。如在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问题:
生:“养生丧死无憾”的“丧”,该怎么读?
师:这个问题有难度,你自己认为怎么读是对的呢?
生:我不确定。
师:有没有同学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呢?文言文在理解意思的时候可以结合语言环境。“养生丧死”,我们可以把这四个字看成什么结构?
生:并列结构。
师:很好,那“养生”是什么意思?
生:供养活着的人。
师:那词性上呢?
生:“生”“死”处于相同的位置,是作名词。“养”和“丧”的词性应该也是相同的,作动词。
师:所以“丧”的意思是“为……办丧事”。非常好!疏通文言文字词时,有时要学会从临近的字词入手,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千万不要拘泥于单个字词。
三、赏
是文言文教学的另一重要环节,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融“言”以“文”,营造教学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形成互动的教学氛围。赏的过程中,我提出了一个合作探究题:
师: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孟子是一个什么家?从哪里看出来?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把小组的想法总结出来,派一个代表来分享。
生:我认为孟子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师:“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谁能翻译一下这个句子。
生: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师:翻译时顺序发生了改变,这是什么句式?老师提示一下,注意“申”“负戴”的词性。
生:状语后置。
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段文字也很好地表现了孟子的思想,可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词。
师:有同学可以帮帮他吗,这里表明孟子是什么家?
生:经济学家,因为这段话表明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师:非常好,请同学们把这段文字很有感情地读一遍。要文从字顺,读出句读。
师:还有同学有补充吗?同学们,这是一场君臣之间的对话,孟子在向梁惠王宣传他的仁政,他做到了吗,从这里你看出了他是什么家?
生:外交家。
师:春秋战国时期,这些外交家也称为纵横家。纵横家是很擅长辞令的,从哪里能体现出呢?
生:在回答梁惠王的问话时,他并没有马上说该如何治理国家,而是先用了一个比喻,而且选择了梁惠王喜欢的作战作比喻,充分了解梁惠王的心理,也使梁惠王更易于接受他的见解 。
生:孟子还很善于打比方。“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含蓄委婉地指出了问题所在,起到了很好的劝谏作用。
师:对,“非我也,岁也”,判断句式。
师:通过我们的讨论,我们总结出了孟子是教育家,经济学家,纵横家。
本篇的教学,我力求从读、译、赏来实现文言并行。以“言”为基础,在掌握好“言”的前提下加强对“文”的感悟,同时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的过程中,总结文言现象,对某些有代表性的文言词句有针对性目的性地总结归纳;以“文”为主,课堂上,我预先设计探究题目“你认为孟子是一个什么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讨论答案的过程中疏通文章,解决字词句式的问题。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文”“言”并行的前提下,老师可以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勇于创新,找到适合自己的文言文教学方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