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建国++林金容
摘要: [HT5”SS〗随着新媒体时代的迅猛发展,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并随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模仿而迅速传播开来。本文以“土豪”、“吐槽”等最新流行语为语料,从模因论的视角分析了网络流行语的两种流行和传播机制:基因型和表现型。然后,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多数流行于传统报纸媒体的网络流行语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网络流行语纸媒传播的特点,并为纸媒中恰当使用网络流行语提供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加深我们对网络流行语纸媒传播的认识。
关键词: 模因论;网络流行语;传播机制;纸媒
中图分类号:H085.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055X(2014)06-0071-04
互联网的普及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与盛行对传统的语言来说也是一场大的洗礼。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并逐渐从网络渗透到传统媒体和社会生活中,成为公众用语,这类现象引起了广大专家学者的关注,相关的研究也颇为多见。然而现有的对流行语的研究多限于对其特征、地位、结构类型、构成方式和规范问题等表层的关注,而很少从理论的深层对其进行系统的剖析研究。鉴于此,本文首先从Dawkins的文化模因视角对当前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机制展开分析,然后对其在纸媒中的广泛运用进行探究,最后本文为纸媒中恰当运用网络流行语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理论背景
模因(meme)最早由Dawkins提出,它与基因相似,可视为一种文化基因。这种文化基因的生存、发展与演化和生物基因极度相似:生物基因通过生物个体一代代地复制留存下来,而模因则通过“模仿”这种非遗传方式繁衍在人们的头脑观念里。现实生活中的模因现象可以说比比皆是,当看到某种现象出现并得到传播时,我们能够认出那是模因作用的结果 。[8]作为文化的信息单位,模因在人类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们的复制、传播能够快捷有效地丰富人类的语言系统。
模因论(memetics)是用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它的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可以渗透到各个学科,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语言学等等。[9]在语言学领域中,运用模因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语言的起源、传播、发展以及应用等问题。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成果。[1-2],[4-5],[7-10]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同时模因也寓于语言之中,所以有“语言模因”(linguistic memes)之说。语言的任何部分(词语、句段、篇章)只要通过模仿而得到复制和传播,都有可能成为语言模因。[9]69语言模因通过类似遗传的方式进行复制和传播,并以此丰富和进化人类的语言。产生于互联网并盛行于大众中的网络流行语,它们的复制和传播是典型的模因现象,和模因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像病毒那样被复制传播,像基因那样得到继承和变异。所以,运用模因论分析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机制可以让我们对其产生、发展及其在纸媒中的传播效应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二、网络流行语模因的传播机制
模因传播的途径是极其多元化的。从模因的传播方向来看,Blackmore将其分为纵向传播和横向传播,前者指代际之间的传播,而后者指同代之间的传播。[3]62传统的模因传播大多都是代际之间的传播,如文化、语言、宗教信仰等都是通过父辈向子辈传播。现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传播媒介应运而生,各种信息、事件等可以瞬时被传遍千家万户。因此,同代之间的传播更加占据当今模因传播的主流。在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中,纵向传播就比较少见,如“打酱油”一词,对于如今的小孩来讲已经丧失其最原始的意义,他们只知道其网络流行的新义。而从模因的传播机制来看,何自然[8]将模因的传播和复制分为两种:基因型(即“内容相同形式各异”)和表现型(即“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网络流行语的模因传播也可以分为基因型和表现型两种。
(一)表现型传播
如上文所述,表现型传播是有着相同的形式却以不同的内容意义进行的传播。下面,我们以土豪、吐槽、贾君鹏等网络流行语为例分析它们从产生到传播流行的过程,从而总结出其传播机制。
2014年最火的网络流行语莫过于“土豪”。它源于一款网络游戏,在该游戏中有一个职业叫“剑魂”,因必须花费很多钱用以升级游戏装备而被称为“土豪职业”,还有诸如“土豪装备”、“土豪玩家”等称号。紧接着微博上发起“与土豪做朋友”以及“为土豪写诗”的活动,随即诞生了“土豪,我们做朋友吧”这句流行语。此后,“土豪”一词流行于各大媒体,甚至登上了《纽约时报》,并且被BBC报道,这无疑让人感到其传播效果的强大。
“土豪”原指那些凭借自己的财势在乡里横行霸道的坏人,后来被网友引入网络虚拟世界来指代一些盲目消费的游戏玩家。而其在传播到现实社会中,便成为富而不贵群体的代名词。土豪本身可视为一种模因,靠着这种模因的复制而传播于网络。这个原本有着确切历史含义并带有贬义色彩的词语,通过被重新赋予新的涵义,像病毒一样风靡于网络。于是我们不难看出,在传播过程中,其形式并没有改变,而是以非传统意义的新涵义进行横向传播。土豪的这种传播方式就属于典型的表现型模因传播。
此外,起源于日本的“吐槽”,本是漫才(与中国的相声大致相似)里类似捧哏的角色。其本意接近“抬杠”、“掀老底”,意指从对方的话中找到一个有趣的切入点,提出疑问或者发出感慨,从而不留情面地揭穿对方。然而在其传播过程中,该词的意思被普遍误解为“发表看法、感想和抱怨”。如“小沈阳遭朋友吐槽:台下最怕老婆”(2009年3月)中的吐槽基本符合其本意,而“海南小姐三甲引起了网友集体吐槽”(2012年7月)中的吐槽一词的意思已演变为带贬义色彩的“揶揄”、“谩骂”等。
再如,流行语“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2009年7月16日)出现后,百度贴吧上随即涌现出很多类似该句结构却内容各异的句子。如:
“城环学院的同学,你老师喊你回来上课。”(2010-8-2920:15)(华大博雅bbs)
“路朝俊,你爸喊你回家刷碗。”(2010-4-420:24)
“张翰子,你妈妈喊你回家耕田啦。”(2010-4-220:34)
“贾君鹏,你老婆叫你回家跪搓衣板。”(2010-3-2117:10)
类似的网络流行语传播的例子数不胜数,例如:由江南style引发而风靡的各种“##style”,如“航母style”、“奥巴马style”、“中国style”,等等。上述网络流行语都是通过模因的表现型展开传播的。
(二)基因型传播
网络流行语的基因型传播方式主要是以复制信息内容为主,复制前后内容相同,但是形式改变了。这种传播方式也比较常见。例如,汉字谐音:“有木有”(意同“有没有”)、“酱紫”(这样子)、“表”(不要)、“粉丝”(fans)、“伊妹儿”(e-mail)、“童鞋”(同学)等;也有数字谐音:“1414”(意思意思)、“1314”(一生一世)、“886”(拜拜了)、“8147”(不要生气)等;更有字母缩写:“BC”(白痴)、“PLMM”(漂亮美眉)、“+U”(加油)、“CU”(see you)等等。这些都是与原始信息发音相似的语言单位通过变形而形成的异形同义传播。
三、网络流行语在纸媒中的应用
2012年11月3日,网络流行语“屌丝”登上《人民日报》十八大特刊,一时间引来网络热议。紧接着,11月5号《人民日报》刊登“‘回应:互动中筑牢信任的基石”一文,文中出现“元芳,你怎么看?”这一句流行语。其实,早在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就刊出了“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的标题。这让不少人既感到意外也感到兴奋:一向以严肃严谨著称的《人民日报》,居然也采用了如此“潮”的网络流行语做标题。诸如此类网络流行语被应用于报纸媒体中的频率随着网络流行语的火热度上升而上升。笔者在分析纸媒报道关注网络流行语的语料后,总结出网络流行语进入纸媒的主要途径如下:
只引用网络流行语而不牵扯到其热点事件。如《人民日报》单独应用“屌丝”、“元芳,你怎么看?”的新闻(2012年11月);《人民日报海外版》第一版刊登“微薄给力社会治理”(2010年12月10日)等。这些报道中就单独应用了“屌丝”、“元芳”、“给力”等网络流行语。又如《楚天都市报》中的“‘囧书大集合网上疯传,怪异书名‘雷翻网友”(2010年3月17日)也单独应用了网络流行语。
对网络流行语事件进行报道。这类应用也非常广泛,如《广州日报》刊文“‘404成2013网络热词”(2014年11月14日),对“404”进行了报道。又如《南方周末》的“70码?‘欺实马?”一文对杭州“富二代”胡斌飙车撞人案的整个事件进行了报道。《洛阳晚报》刊文“互联网十大热词”(2012年5月31日),对网络流行语进行报道。《赣州晚报》刊文“‘妈妈再打我一次网络爆红为哪般?”(2014年12月13号),更是对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原因进行了报道。
套用网络流行语的形式来报道所需的内容。这有点类似于网络流行语通过表现型来传播,让人在读到报道时既熟悉其结构,又对其内容的改编感到新奇。如:“老马不是刺客,是说客”(《潇湘晨报》2010年6月18日),该新闻就是从“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整改而来。又如,“亲,打败你的不是天真是无鞋”(《海南特区报》2014年2月24日),其中对一起离奇盗窃案的报道,就套用了源于2014年央视春晚小品的网络流行语“打败你的不是天真是无鞋”。再如,从2010年《合肥晚报》的3.15新闻报道,我们也可看出,纸媒中这种通过套改网络流行语来对新闻进行报道的例子数不胜数。
从以上三种途径,我们不难看出,纸媒中网络流行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纸媒业受到一定的冲击,其发展前景也令人堪忧。而网络流行语通过模因传播方式在纸媒中广为扩散,为报纸媒体注入了新的语言元素,对其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正面促进作用。在纸媒中应用网络流行语不仅能使其新闻报道语言更生动形象,让人读起来觉得幽默诙谐,而且有些流行语的有趣使用还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以此吸引更多的读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报纸媒体业扩大了读者市场。
由于网络流行语集简约明了、生动传神、精准犀利、不易混淆等特点于一身,所以很容易吸引公众的眼球。传统媒体中流行语的使用,不仅满足了公众快速获取核心信息的需求,而且还满足了纸媒精准传播的诉求。“资深媒体人康庄认为,热词一旦被传统媒体选用,传统媒体就会对其进行精英化改造,使之变得更精致,更合乎规范,进而将流行语言外之意的微妙之处表达得更到位,而传统媒体也借助流行语,改变过去的语言风格,来感染、吸引新生代读者,满足在互联网全媒体时代成长起来的读者的需求”。[6]5然而,在这种网络流行语与传统媒体互惠的情况下,我们也不得不对流行语的恰当运用进行深思熟虑。
首先,对运用到的流行语进行加注解释,这样更有利于其准确使用。如今,网络流行语成为互联网的交际载体,不懂网络流行语,则可能无法在互联网上顺利交流。纸媒更为如此。由于其读者群体各异,对于那些不为大众熟识的网络流行语,应该给予注解,以免造成读者误解,如“人艰不拆”(人生已如此艰难,有些事就不要拆穿),“喜大普奔”(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不明觉厉”(虽然不明白在说什么,但好像很厉害的样子),“杯具”(悲剧),“囧”(尴尬)等。
其次,正确规范地应用网络流行语,这样更有利于语言的健康发展。在网络流行语风靡的时代,不乏有很多低俗和不健康的表达形式存在,对此,人们就“网络流行语是否需要规范化”这一问题争论不休。其实,从模因的角度来看,我们就可以释然,因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语言词汇的良莠杂糅是其发展进程中的正常现象。[3]16当然,这并非说我们可以置之不理,而是当纸媒在应用网络流行语时,应当注意选用那些符合规范的词汇,并且对其加以正确引导,使其向更为健康的道路发展。对于那些不符合规范的流行语,在经历自然选择的过程后,自然会被淘汰,直至被人遗忘。
四、结语
本文从模因论的视角探讨了网络流行语的两种传播机制,揭示了网络流行语从产生到流行的整个过程,并分析了其在传统报纸媒体中的传播应用。在此基础上,本文为纸媒中恰当运用网络流行语提出了一些建议。网络流行语在这些具体纸媒中的应用也进一步向我们展示了其流行传播的动向。需要指出的是,网络流行语流行传播的原因并非仅仅局限于其具备模因传播的属性,这其中还有很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希望本文能够加深我们对网络流行语纸媒传播的认识,并引发更多的讨论。
参考文献:
[1]Aunger R. Darwinizing Culture: The Status of Memetics as a Science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2]Aunger R. The Electric Meme: A New Theory of How We Think [M]. New York: Free Press,2002.
[3]Blackmore S. The Meme Machine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4]Dawkins R. The Selfish Gene: 30th Anniversary Edi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5]Distin K. The Selfish Mem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6]白炜. 网络热词:民意与传播 [N]. 中国文化报, 2010-04-30(05).
[7]陈琳霞, 何自然. 语言模因现象探析 [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108-114.
[8]何自然. 语言中的模因 [J]. 语言科学2005(6):54-64.
[9]何自然. 语言模因及其修辞效应 [J]. 外语学刊2008(1):68-73.
[10]谢朝群, 何自然. 语言模因说略 [J]. 现代外语2007(1):30-39.
Analyzing the Spread of Internet Buzzwords in Print Media
from the Memetic Perspective
WU Jianguo,LIN Jinr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Guangdong,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there appears a great deal of Internet buzzwords, and they are rapidly circulated among people through their mutual imitation.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latest Internet buzzwords like “tuhao”, “tucao”, etc.,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wo transmission mechanisms of Internet buzzwords, namely, memetic genotype and memetic phenotyp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metics. Then it explores the buzzwords used in print media and points out their spreading characteristics. Finally, the paper proposes some advice on how to appropriately use Internet buzzwords in print media.
Key words: memetics; Internet buzzwords; transmission mechanism; print media
(责任编辑: 邓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