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3“L”模式新探

2015-03-11 14:06刘社欣
关键词:理论课育人政治

刘社欣

摘要:文章提出和论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的3“L”新模式及其三大实操方法论。指出在管理上要着眼于课程性(lesson)、研究性(learned)、持续性(lasting)的3“L”改革理念;在内容上要着力于3“L”实践育人场所的固化、实践育人环节的优化、以及实践育人效果的深化;在运作上要立足于实现课堂、校内、社会的“三位一体”,课内、课外、课后的“三课一线”,调动、调研、调演的“三调一抓”,以及自评、互评、点评的“三评一考”。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实践教学;3“L”模式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055X(2014)06-0115-06

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体系和运行模式意义重大,不仅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时提供必要的借鉴和参考,而且还可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在制定加强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政策和制度上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本研究从课程化、整合性、立体式的原则出发,提出和论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的3“L”新模式及其三大实操方法论。

一、3“L”实践育人管理理念:课程性、研究性、持续性

(一)要实现课程化

奥尔特加·加塞特曾经在《大学的使命》中说过,大学的教育包括下列三项职能:文化的传授、专业的教学、科学研究和新科学家的培养。[1]P74也就是说,人首先要成人,应该成为一个整体的全面发展的完人。他所指的完人不是那些仅仅只精通或专于一件事情而对其他任何事情都全然不知的人,而是那些有自己的所长并且又同时具有基本的文化修养的人。因此,如今面对政治观渐趋现实化、人生观渐趋个体化、价值观趋向多元化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发挥创造这种完人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科学的学科,目的是让学生形成一种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课程的编排、组织、体系就应该是很严密、很有逻辑性的,所以在我们探讨其实践教学运行体系时,应当也遵循上面所述的特点,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课程化。

实践育人课程化有利于实践教学的目标。实践教学的目标应包括思想素质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三项内容,思想素质目标是实践教学的核心目标。在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社会,接触各个阶层的人,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了解群众的疾苦和需求,明确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分析各种问题,从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促进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增强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知识目标,也就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的认识。通过实践,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通过亲身体验,直接感知课堂教学以外的知识,进一步印证、理解理论知识。并在积极主动的实践过程中,达到开拓思维空间、深刻认识社会、增强理论教学的实效性的目的。能力目标,是帮助学生完成从书本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要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除了学习和掌握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社交能力外,还要充分激发其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完成从书本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有了这次飞跃,再一次回到理论和书本上的时候,学生的认识水平会有质的升华。

实践育人课程化也有利于专业化发展。课程化是专业化的载体。国外“服务学习”的基本形式就是由各学科教师组织融入专业性与服务性的项目,这一点,对于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合格人才为主要目的的高等教育和以培养学生“又红又专”为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有启发意义。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由以“思政课”专业教师为主转为由“思政课”专业教师与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共同承担的操作模式,使实践育人活动更具全面性与专业性;社会实践应成为其中的一部分,由“思政课”专业教师进行设计,确立其专业化的学习目标与品格发展目标,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化专业知识、应用专业技能、健全专业情感、提升社会责任和服务能力。

(二)要体现研究性和持续性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一是因为只有课堂实践教学常态化,而非动态、零散的实施,才能为知识与经验互动创造条件,组织学习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构成学习的社会协作性,在学习的关键环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与搭建“脚手架”;二是因为只有定期与社区保持联系合作,促进对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反思及表述,才能更好地使经验转变为明确的知识和切实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认知能力及素养的提高,因此,更好地发挥思政课实践育人的功能,必须体现好研究性和持续性的理念要求,使研究性和持续性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两个核心要件。研究性的理念要求,是要以研究、以解决问题,特别是以解决理论认识问题、情怀情感问题、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问题作为实践教学的目的,在实际中重视研究,在实践中深化;持续性的理念要求,是要以持续性、持久性、阶段性作为实践教学的抓手,确保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活动,顾得了(有时间)、进得来(有基础)、下得去(有要求)、沉得深(有研究)和拿得出(有收获)。

二、3“L”实践育人改革要素:场所的固化、环节的优化和效果的深化

(一)实践育人场所的固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的新模式改革,要着力于3“L”实践育人场所——联合培养基地(linkage)、事件发生的现场(locality)、实验室(Laboratory)的固化。

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开拓和巩固,是一项基础性工程,是实践育人的重要依托。这种稳定的实践基地型模式,可以使实践教学的数量和质量得到保证。比如,博物馆、纪念馆、革命遗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改革开放成就显著的城镇、新农村、企事业单位,以及高校自己设立的大学生创业基地、就业基地、军民共建单位、科教合作单位等,高校内的校史馆、各种人文景观等,都是很好的实践教学资源。实践基地的建设目的是要提高社区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因而要将为学生安排的各种实践活动目标明确化、组织系统化,将此类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学生的知识学习和道德修养真正挂钩,“从做中学”并“学以致用”,将这些实践与学生的全面发展融合起来。

相对实践基地而言,事件发生的现场和实验室是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所容易被忽视的两大场所,也正是我们应大力挖掘和创设的重要资源。前者具有时效性、体验性、临摹性的特点,身临其境,亲身感受,其感染力、震撼力大,印象更深刻,教育效果更好。后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化的需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代化和科学化的需要,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性、虚拟结合性和创新性的需要,应当予以培植和促进。如通过专门的网络实验、实践平台进行实践教学,可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缺乏广泛性和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等弊端,开拓了实践教学的新途径。

(二)实践育人环节的优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的新模式改革,还要着力于3“L”实践育人环节---学生拟订好计划并提出实践性问题(lay)、老师带领好指导好学生实践(leading)、事后提交并交流好实践后的个人见解与收获(light)的优化。

实践育人运行,特别是育人环节优化是实践育人实施的枢纽,是实践育人得以长效运行的关键。其中,学生能提出实践性问题和拿出实践可行性计划,教师能有针对性的和全程性的跟踪指导,以及实践活动的总结性和反思性效果的实现,是实践育人三大关键性环节。为此,要编写好实践教学大纲、教材和指导书,制定出实践教学具体要求和成绩评定标准,设计好实践教学计划的实施方案和调研课题指南,有序外派好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有力落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经费,有效检查和监控好指导教师的实践教学活动,总结评估好实践教学的活动和提升好实践教学的效果。

这其中,一要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宏观指导和统一规划,将实践教学正式列入校教务部门和各学院的教学计划。二要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内容,使社会实践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三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方法。四要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传授现有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非常重要,它是实践教学有效实施的基础;教师需要从独立教学走向团队合作育人,开展实践育人在危机事件的防范与处理、实践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都是考验指导教师能力和责任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自身不断学习,注重自我发展,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注重教学和管理方法的训练;也要求管理部门一方面要抓好教师的自身建设和实践活动,让教师走出校门,更多地了解外部世界,以弥补自身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另一方面要整合实践育人教师队伍,使教师的指导到位和出彩。五要做好总结交流。杜威指出:反思是促进知识产生的关键。在杜威的学习和知识观中,他认为学习必然通过实践,从经验中产生学习。他提出了4个标准:实践必须具有教育性;必须产生兴趣;必须带着问题,引起创造信息需求欲;必须经历一定的时间,并能够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说明总结交流式的“反思”与学生的参与和行动一样重要,不可虎头蛇尾。

(三)实践育人效果的深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的新模式改革,也要着力于3“L”实践育人效果——受潜移默化的影响(leaven)、增强社会责任意识(liability)、提高实践和行动能力(live)的深化。

贾尔斯和克斯顿等人在他们的服务学习研究中表明:“即使在相对短暂的一学期内,服务学习程序的做法也似乎已经影响了学生的态度、价值观、技能和他们认识社会问题的方法。”Bruce W. Speck. Why Service-Learning? [J/OL]New Direc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 Volume 2001,Issue 114.4.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journal/89016426/issue. 借鉴美国服务学习的做法,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更加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立足于学生的思维特征、认知能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他们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并着眼于受潜移默化的影响(leaven)、增强社会责任意识(liability)、提高实践和行动能力(live)的3“L”实践育人效果的实现。因此也要立足于受潜移默化的影响(leaven)、增强社会责任意识(liability)、提高实践和行动能力(live)的3“L”实践育人效果的三个维度,来对学生进行标准化的考评管理。

三、3“L”实践育人的实操性:立体化、系统化、合力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途径的改革与探索,要体现立体化、系统化、合力化的原则要求,要实现“三位一体”、“三课一线”、“三调一抓”以及“三评一考”的途径方法。

(一)要立足课堂、校内、社会“三位一体”的结合性

首先要抓住课堂上的实践教学。课堂,除了理论培训的功能,还有模拟实践的任务。模拟实践就是要根据教学内容,按照教学目标和对教材的分析确定实践的内容,设置相应教学情境,确定教学方案,让学生在一种体验式、互动式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模拟实践在实施前,老师应该考虑,什么内容适合进行模拟实践、怎么样才能够达到教学的目标,实施过程是否具备可操作性,学生如何安排等,要制定详细的课时教学计划。[2]P29-30模拟实践的实施可以采用项目管理方式,鼓励引导学生自由组合,分工合作,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根据教学内容和项目要求,自主确定操作程序和步骤,老师从旁协助并指错误。模拟实践完成后,老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老师也要对模拟实践中的亮点和错误进行点评,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这样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扩展了课堂发挥的空间,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学生通过这种动态的模拟实践,通过自主搜集资料、小组讨论、确定实践方案、实施方案、总结讨论,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体验到实践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产生思想感悟,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其实践技能,增强其实践意识。课堂模拟实践教学通过完善的教学计划可以持续、有效的开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实现常态化、规范化的第一步。

其次要抓好校园的文化育人。校园文化是一种集体意识的外化的表现,包括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从物的方面来说,学校具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所需要的场所和设施、设备,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良好环境;从人的因素来说,校学生会、团委的领导老师的专业指导、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学校职工的配合,使学生能从中认识到实践意义和体验实践的成就感,很容易使学生把课堂的学到理论作为行动的指引,使知识回归生活,回归实践,并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自我成长、自我教育。

依托学生社团,构建校园实践平台也十分有益。在各个高校中拥有大量的学生社团,而这些社团有着广泛的学生基础,他们都是按照兴趣来选择性地参加社团的,所以以社团为单位来组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号召力也会更大,响应度也会更高。另外,社团内诸多的社团实践活动很适合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开展校园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因为各类社团活动直接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便于学生广泛参与,在这其中,政治理论教师可以大有所为。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参与大学生的社团活动,自身参与其中,可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校园文化与政治理论教育有机结合,使课堂延伸到更加广阔的大学校园中。

再者要抓实社会文化环境。维果斯基所提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亦即随意的心理过程,并不是人自身所固有的,而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受人类的文化历史所制约的。这指出了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对学习者认知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的实施也离不开社会的支持。社会及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做出信息反馈,有利于思想政治老师及时调整实践的组织形式和内容,完善教学实践实施的长效机制。在精神上,社会要认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意义和作用,给进行实践教学的学生和老师应有的尊重和价值认可,切实改变认为学生的实践教学只是走过场和把学生看做“廉价劳动力”、“免费劳动力”来随意支配的错误观念。在物质上,社会机构应积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场地、设备、技术和人员上的配备,关心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情况,帮助学生们出谋划策,在治理结构、人员培训、项目设计与管理、资金管理与运行等各方面提供建议,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自由宽松的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和社会的合作,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能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让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参与社会改造的过程,参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让学生从课堂模拟实践到校园活动实践过渡到生产实践中来。

(二)要坚持课内、课外、课后“三课一线”的实操性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配合理论教学的。因此凡是有利于学生理解思想政治性的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都应归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在课堂上走进大学生的思想世界和关注他们的人生问题,分析一些热点话题,紧密联系重点事件,使学生真正认识和体会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的理论成果是指导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唯一正确理论,也是他们自身内在的需求和根本利益,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深入人心、产生价值共鸣、成为理性信仰,得到大学生内心而不是表面上的认同,就是很好的实践教学活动。

具体来说,课内、课外、课后“三课一线”的实操性,需要满足以下两大特点和要求:

首先,坚持课内、课外、课后“三课一线”要有计划性和衔接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深入,必须在教学大纲做出明确的要求,在教学计划内,合理安排课内、课外、课后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其必须要互相衔接、互相联系,形成一个“三类型、五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式,才能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效果[3]P39-47。分阶段分层次的进行实践,有利于老师结合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细致的安排,按照教学计划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实践活动,也有利于学生由简单的实践活动慢慢过渡到复杂的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其次,坚持课内、课外、课后“三课一线”要有操作性和特色性。这种操作性和特色性实践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课堂的基本实践。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可以设置“基础知识分析——综合问题分析——研究解决方案”这种三个小层次的课堂基本实践。这个课堂基本实践安排力求在课堂学习的阶段就有意识的进行学生实践意识和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二是课外的综合实践。比如课程综合型实践。一般可以在一个阶段的课程结束后,结合学习过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选择一个思想性强,有意义的话题,做一个资料收集,或小型问卷调查等,写一篇小论文,鼓励学生综合课程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问题分析并提出建议。再就是专业综合实践。一般设置在寒暑假阶段,利用学生回家,分散到各地,可以进行一些综合的横向课题的研究任务,鼓励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完成既定的实践目的和任务,提升综合实践能力。三是课后的创新实践。比如可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主持的课题。课题一般是对目前学科的前沿问题进行研究,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学到全部知识,并在社会中进行详细、严密的社会调查活动,加上严谨的数据处理,周全的思考问题,才得到一定结论,提出一些建议。这是全方位的调动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在实践中不断自我成长、自我教育的过程。也可与社会机构合作进行社会公益服务;参与到社会服务的实践中,可以更广泛的接触群众,更深入的认识社会基层所有具有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观,了解国家的政策在基层运转的情况,具备第一手的材料,在这个实践过程中,更加形象具体的去感悟学习过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从而内化为自身的理念和为人民服务的动力。

(三)要体现调动、调研、调演“三调一抓”的功能性

调动学生参加实践育人活动的积极性是重要前提,调研活动的有效展开是关键,调演总结的组织是实践育人的必要环节。为此,要做好动员,要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和实践的主动性,调动其主动学习、主动实践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热情与求知欲;也要做好调演总结的组织,发挥好实践教学由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理论-实践-理论)的功能。

特别是“调研”环节,即调查研究的实践教学活动,要能够科学性、规范性地开展。“社会调查式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式实践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两类形式。社会调查式实践教学成果是指通过进行问卷、访谈或依据公开刊物的调查数据来展开的,就社会、人生等方面问题而进行的有理有据的报告分析与理论研究;社会实践活动式实践教学成果是指通过劳动、活动、体验、学习等方式而形成的收获的总结报告。

调演总结是实践教学的必要环节,自评、互评、点评的“三评一考”是有效方式。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强调:“要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4]。实践教学的考评尤其需要创新和规范。调演总结是一种评价,是对实践活动的系统总结,也是参与者之间互动提高的过程。

调演总结有两个重点应当加以重视:一是如何客观地评定学生的实践成绩,二是如何科学地评估实践的活动。前者是针对个体成长,后者是着眼组织发展。进行调演总结评定成绩时,可按自评、互评、点评的“三评一考”方式。“自评”、“互评”的优点是可使评价相对全面和客观;此“三评一考”方式的更大优点在于通过指导老师的“点评”可升华学生的认知,提高综合素质。

科学评估实践的活动,评价实践育人过程的得失,形成进一步改进教学的措施和计划,是十分必要的环节。构建稳定、科学、合理的实践育人评价体系,关键问题是四个方面:一是可行性。主要是实践教学课评估指标的可操作性。这就是说,指标必须简便易行,各项指标的设计便于获得,符合实情,对反映教学成果具有实际意义。二是方向性。实践育人考核指标制定时,必须与课程特点紧密结合,注重考察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认识能力的提高,如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观察社会的视角、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倾向等。三是整体性。实践育人评估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在设计指标项目时,必须注意整体性。实践最后结果(调查报告、问卷分析、观察体会等)是最重要的,但实践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也要有量化的办法,便于操作。四是反思性。评价的本质是一种认识活动,评价的过程就是一种对实践活动进行反思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吸取实践活动在开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确定有益处的新的领域和方向,对实践活动加以调整和改进。反思作为实践教学的核心环节之一,是大学生对自己在实践中获得的信息与观念进行整理与分析的过程。通过反思,学生分析概念、评价经验,形成观念,并适时调整工作思路,有利于实践育人的效果升华。

参考文献:

[1]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洪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三·二”实践教学模式探讨[D].苏州: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8.

[3]徐福荫,黄慕雄,张学波.创建“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促进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创新人才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8(10):39-42.

[4]莫岳云.试论理工科大学德育课程与人文课程体系的整合[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5):61-64.

猜你喜欢
理论课育人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