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参与差异如何形塑爱国主义价值观认同

2015-03-11 14:08陶韶菁
关键词:集体行动爱国主义价值观

陶韶菁

摘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从个人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但这8字要求不仅仅是个人修养问题,个人作为国家和社会细胞,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践行的基础,更关乎民族复兴。爱国是8字首要要求,是每个中国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政治觉悟、价值规范和行为遵循。具体到高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爱国主义价值观认同可以操作化为大学生是否关心国家大事和是否讨论国家大事。一般来说,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关心国家大事的大学生,其爱国主义价值观就越强烈;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讨论国家大事的大学生,其爱国主义价值观就越坚定。某种程度上,大学生的爱国主义价值观还与他们的网络集体行动价值和实践有关,越是倾向于理性看待集体行动的大学生,其爱国主义价值观就越稳定。

一、问题提出与概念界定

(一)概念界定

古语有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源远流长,中国人一直怀有“治国齐家平天下”思想传统,有深厚的家国意识。在历史发展的曲折过程中,在近现代的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中,爱国主义历来是我国人民所崇尚的,是团结和动员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也指出“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将“爱国”作为个体层面核心价值观的首要内容,就是要增强人们的爱国意识和强国之志,提升民族认同感、凝聚力和向心力,自觉把满腔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转化为积极的报国之行。大学生作为具有朝气与活力的知识群体,担负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任,更应爱国。在本文研究中,爱国主义价值观操作化为两个指标:一个是指标是“是否关心国家大事”,一个指标是“是否讨论国家大事”。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经常关心国家大事或经常讨论国家大事,其爱国意识越强和爱国意志越坚。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随着信息社会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的爱国主义价值观受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和网络组织参与的影响日益强烈。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4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6.9%,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1],学生仍然是网民中最大群体。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大学生因学习、工作、兴趣或个人其他需要与网络中其他个体结成相对稳定、持续互动的关系——网络组织。在网络组织中,大学生们积极讨论包括国家大事要事等各类话题,网络组织成为大学生表达爱国情感、发表爱国言论和传播爱国思想的重要载体。

那么,作为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国家极其宝贵人才资源的大学生,他们参与网络组织、网络讨论是否有利于形塑爱国主义价值观认同?实体组织、网络组织对爱国主义观价值认同的影响有何差异?基于此,本研究在广州地区8所高校开展了相关问卷调研,为这些问题探讨提供实证基础。

二、调研设计与频数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情况

研究数据来源于本课题组于2013年通过配额抽样的方式在广州地区8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100份,最终回收2000份有效问卷。其中985高校1所:中山大学;211高校1所:华南师范大学;一般性高校5所: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工业大学、广东药学院、广州大学、星海音乐学院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涉及主要学科包括经济管理法学类、文史哲类、理工农医类和教育艺术类等。总的来说,所调查的高校既涵盖了不同层次和不同学科特色的高校,也基本反映了广东本科院校的基本结构,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基于调查所获得的结论可以进一步推论。样本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二)频数分析

1.大学生虚拟网络组织参与积极性普遍高于实体组织参与频率

当前,大学生组织参与主要依循实体组织和虚拟网络组织两种方式进行,在问卷中我们分别调查了大学生两种组织参与的基本情况:

一是虚拟网络组织参与情况。如表2所示,广州地区大学生参加网络组织的载体主要是QQ群、MSN和论坛、吧,有93.2%的受访者拥有QQ群或MSN,选择比例最高。其次是各类论坛和吧,有74.1%的受访者选择此类网络组织载体。微博和微信作为新的网络组织载体,有38.6%的受访者表示拥有自己的微博或微信。表2网络组织参与的载体选择情况

组织载体频数百分比(%)QQ群或MSN133693.2论坛、吧108874.1微博、微信56838.6网络游戏1137.7注:本题是多选题。二是实体组织参与情况。如表3所示,23.8%的大学生参加了院校学生会,分别有21.7%的大学生参加了院校团季和学校或学院协会或其他社会团体,19.7%的大学生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社团组织,10.4%的大学生参加了班团组织,1.8%的大学生参加了院校党支部,1.0%的大学生参加了全国或地方性的社团组织。可见,参加院校学生会组织的大学生比例最高,参加全国或地方性的社材组织的比例最高,此外,有近两成的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加入任何社团组织。

此外,将实体社团参与网络组织参与对比分析,不难发现由于网络组织拥有不受时空限制、突破身份限制、信息量大、方便快捷等实体组织所不具备的优势和特点,吸引了更多大学生参与。

2.互联网成为大学生关注、讨论国家大事的最重要载体

一是大学生关注和讨论国家大事的基本情况。如图1所示,32.7%的大学生表示会经常留意国家大事或社会时事新闻,54.9%的大学生表示有时会留意国家大事或社会时事新闻,还有12.4%的大学生表示很少留意国家大事或社会时事新闻。图1大学生留意国家大事或社会时事

新闻的情况(%)

如图2所示,10.1%的大学生表示会经常会与人讨论国家大事,67.5%的大学生有时会与人讨论国家大事,22.4%的大学生表示甚少或者没有与人讨论国家大事。图2大学生与人讨论国家大事的情况(%)

可见,当前大学生关心关注国家大事要事,会通过互联网等各种途径,了解国家形势,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和观点,饱含浓浓的爱国情怀。

二是大学生关注和讨论国家大事的载体。如图3所示,从大学生关注国家大事或社会时事新闻的途径来看,通过国内互联网站了解的比例为78.0%,全国性电视台占35.9%,全国性报章占34.5%,地方性报章占27.1%,地方性电视台26.7%,国外互联网站19.4%,国外报刊/电台/电视台9.1%,全国性电台7.6%,地方性电台7.1%。图3大学生了解国家或社会大事的载体(%)

3.大学生网络集体行动认知日趋理性

网络集体行动跟一般的集体行动存在较大差异,但都包含集体行动的价值判断和集体行动的实践参与两个层面。前者是指对网络集体行动的认知、态度和立场等等,后者是指对网络集体行动的有无支持,是否参与等等。此外,依托具有虚拟性、开放性网络平台的组织,成员间易于彼此交流,就共同关注的话题事件表达意见,在增进成员间的粘性的同时加剧了集体行动的发生可能,甚至产生在虚拟世界的在线集体行动同时在现实世界发生离线集体行动,而诸如爱国情怀等引发的价值、利益冲突常常成为网络集体行动事件的诱因。因此,调查对网络集体事件的态度是分析大学生爱国主义、国家认同的重要维度。

在问卷中,我们设计了从认知到行动的序列指标来测量大学生网络集体行动的价值和参与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我会参与网络集体事件讨论、我会以网上留言、转发、回帖等方式支持网络集体行为、我非常关注网络集体事件的发展的比较都较高,分别是40.3%、37.8%、35.1%。最认同网络集体行为是大家的事情并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成功,有五成三以上的大学生持赞同态度。

可见,广州大学生眼中的网络集体行动跟日常生活群体行动的发生规律相同,都需要广泛动员、组织发动,以群体意义建构才能够促成行动的成功。

表4大学生参与网络集体事件讨论情况

不同意说不清同意网络集体行为只有依靠大家的努力才能成功24.321.853.9参与网络集体行为与我以前的经历和看法一致32.335.931.8我会参与网络集体事件的讨论30.629.140.3我会以网上留言、转发、回帖等方式支持网络集体行为38.623.637.8我非常关注网络集体事件的发展37.227.735.1我非常支持网络集体活动3534.330.7我会介绍好友参与网络集体事件的讨论41.031.627.4

4.实体组织虚拟组织的关心国家大事,讨论国家大事倾向比较

大学生的爱国主义价值观在本文被操作化为“是否关心国家大事”“是否参与讨论国家大事”两个指标。为了更好地理解大学生关心和讨论国家大事的作用机理,本文还分别建立了以“是否关心国家大事”和“是否讨论国家大事”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年龄平方、年级、学生类型、上网时间、社团参与和虚拟网络参与”为自变量的Logit回归模型。

性别对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有显著影响。男性大学生较女性大学生更积极关注和讨论国家大事,其中男性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发生比女性大学生高47.5%,讨论国家大事的发生比女性大学生高57.5%。

年级和学生层次对价值认同有显著影响。高年级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发生比较低年级大学生高61.6%,讨论国家大事的发生比较低年级高40.2%;研究生关心国家大事的发生比是本科生的6.76倍,研究生讨论国家大事的发生比是本科生的6.74倍。

上网时间对大学生是否关心国家大事没有显著影响,但对大学生是否讨论国家大事有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上网时间越长,参与讨论国家大事的积极性越高。上网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大学生谈论国家大事的发生比较上网时间在1小时以下大学生高47.2%。

社团参与有助于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但对讨论国家大事没有显著影响。有过社团参与经历的大学生较没有社团参与经历的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发生比高14.7%。

网络参与因子有助于大学生讨论国家大事,而对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没有显著影响。有网络参与的大学生较没有网络参与的大学生讨论国家大事的发生比高17.2%。

实体组织参与更加倾向于关心国家大事;虚拟组织参与更加倾向于讨论国家大事。上网时间越长,大学生越有可能塑造讨论国家大事的价值。

三、结论与建议

(一)基本结论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虚拟网络组织参与的积极性普遍高于实体组织参与;互联网成为大学生关注、讨论国家大事的最重要载体;大学生网络集体行动认知日趋理性,网络集体行动参与积极性较高;实体组织参与更加倾向于关心国家大事,虚拟组织参与更加倾向于讨论国家大事。

(二)对策建议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美国政府认识到大众传媒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极为密切,美国著名学者J·希利斯·米勒(J.Hillis Miller)甚至认为“媒介就是意识形态”。[3]高校作为育人之所,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应学会适应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理念和方法,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针对当前网络组织参与对大学生爱国主义价值观认同的影响,应该从网络组织管理、互联网干预、网络集体行动引导等方面强化学校的管理和服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适应大学生虚拟网络组织参与积极性普遍高于实体组织参与的现实,将网络组织参与的引导和管理上升为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

长期以来,高校建立了较为严密和高效的科层制管理体系和引导模式,通过院系、年级、班级的科层制管理体系能全方位监管大学生的组织参与情况。而依托网络平台的大学生网络组织参与具有随意性、突发性、隐匿性、长期性和跨界性,对传统的组织监管和引导模式带来了挑战。因应当前大学生虚拟网络组织参与积极性普遍高于实体组织参与的现状,应创新组织引导管理理念。

从组织机构上,高校应建立一支网络组织管理队伍,人员构成可主要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方式,由分管学生工作校领导、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处、校团委、网络信息中心、学生骨干等组成,明确目标要求,落实责任,密切注意网络组织的发展导向,通过进行方向性引导,减少组织行为偏差。

从思想上,要借助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教师等各种力量,通过显性灌输和隐性渗透,提升大学生网络组织参与行为的理性认知。大学生网络组织参与并非无组织、无纪律,而是基于一定的目的和兴趣等。要充分利用线下实体组织参与的“在场性”特征,帮助大学生认识到线上网络组织参与同样具有“可追溯性”特征。

从管理上,将大学生网络组织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微信、微博、QQ群等,开展各种形式的网络竞赛评比活动,如优秀原创微博微信大赛、微信随手拍、微故事征集等,促进大学生网络组织有序开展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环境保护等有益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爱国主义价值观。同时,依托各种新媒体,建立党团组织新形式,使党团工作向最活跃、最具创新活力的组织拓展覆盖,创新党团组织服务方式和话语体系,传播党团文化核心价值理念。

其次,应强化对互联网的干预和约束,充分发挥互联网形塑大学生国家认同和国家主义价值观的正向功能。

不同于实体组织,网络组织的建立一般比较随意自由,不少网络组织没有明确的章程和宗旨,其管理较松散,成员身份也十分复杂。如不从根本上对网络组织依托的互联网平台加强干预和约束,任由网络组织成员自由传播不健康或虚假信息,就会偏离文明的轨道,污染网络空间。为此,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强网络立法,建立健全互联网政策法规体系,强化网络治理,减少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各种负面信息和黄色信息,对网上的违法犯罪行为予以坚决打击,从而为大学生参与网络提供安全稳定的网络大环境。

就学校层面来说,高校管理工作者要经常主动利用QQ群、论坛、贴吧、微博和微信等网络组织参与载体,对大学生网络组织成员进行网络法制道德教育、信息素质教育、价值观教育,逐步加强网络组织成员的行为规范,增强大学生的网络自信和网络互信。

要建立网络组织舆情监控机制,依靠学生管理工作者、网络中心、学生干部等,建立一支常态化的舆情监控队伍,密切关注QQ 群、微博、论坛、贴吧等,及时搜集、分析敏感和负面舆情,即时报送或督促相关单位线下处理,推动和形成健康、活泼、向上的网上互动秩序和网络行动空间,最终有利于和谐、有序的网络组织运行规则。

第三,做好正面引导大学生的虚拟网络集体行动,培育大学生制度化表达利益诉求的能力。

全球化时代人们之间的联系密切,使虚拟集体行动可能在地理上迅速扩散,并超越国界。因此,应加强对大学生虚拟网络集体行动的理性引导。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总是有意无意倾向于将美好的一面展示给学生,但现实世界并非如此,有时充满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变理论灌输、信息控制为思想引导,既深入阐释基本原理、又深入解剖典型案例,既讲清楚成绩,又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清社会热点话题和存在问题,学会辩证理性地分析、思考、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认识网络参与的本质,提高大学生辨别事物是非的能力,不传播谣言和虚假信息,不参与危害学校和国家利益的集体行动。

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4]82市场经济冲击下,利益导向牵动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要建立大学生与学校之间合理的沟通协商机制,引导学生通过制度化理地表达自身利益的诉求;要善用和巧用宽容倾听法,允许大学生的正常情感宣泄,避免因交流不畅、渠道不通、互信程度低,而将心理冲突、群体性观望诱化为实际的群体行动。

具体来讲就是,一是信息公开,减少因信息沟通不畅通而出现的非制度化冲突。当前,高校的信息公开有待改进和加强,仅仅停留在收费、评比等结果公示还不够,要加快管理过程的信息公示,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导致不满情绪与利益受损。二是建立专人接触和接待网络组织成员、意见领袖的制度。学校要建立专门的委员会,借助学生处和团委的平台和力量,定期倾听实体组织、网络组织学生代表的问题和建议,以柔性管理和情感沟通化解矛盾和冲突,使网络组织成为学生与学校管理者之间利益传达的重要媒介。

第四,强化实体组织引导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以虚拟网络组织引导大学生的爱国行动。

学生社团是爱国主义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因其有稳定的组织结构、日常的培训团队活动,经常开展的社团活动又具有选择自主、目标自主和行为自觉的特点,易被学生接受和喜爱。较网络组织比,学生社团相对严密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加上作为一种大学生身份在场的实体存在,对大学生的现实行为约束性、道德规范性更强,更易促使学生正确表达爱国热情。因此,在学生社团管理中,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团活动中,利用新媒体开展多样的爱国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使得学生社团不再以刚性的知识灌输的形式担当“思想政治说教员”的角色,而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及组织的规范管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使学生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勤学、修德、明辨、写实,努力成才报国。

网络因其开放性、跨地域性、匿名性等,为大学生在网上讨论国家大事、表达政治观点与政治诉求提供了便捷。但因网络的匿名导致政治责任感下降,网络讨论更加自由随意,一些人在网络中不负责任地传播政治流言、政治泄愤。一些重大事件、重要话题,网民关注、讨论地越多,就会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甚至被西方敌对势力恶意渗透、利用,危及社会稳定和国家形象。不过网络组织分布广泛和组织松散,监督管理较困难。为此要将网络组织纳入学校的日常管理体系,拓展网络舆情监控队伍、学生工作队伍等导向正确的力量在各类型网络组织的覆盖,通过经常的交谈、及时疏导,与网络组织其他成员建立良好的感情和互动关系,及时引导网络组织中的自由讨论、网络围观,以理性途径表达爱国之心,引导大学生以正确的行动方式爱国;要建立网络组织备案制度,给予备案的网络组织一定的扶持服务政策,并对优秀的网络组织设立活动基金、提供活动场地,促进网络组织的良性发展。

猜你喜欢
集体行动爱国主义价值观
几百万鲱鱼的集体行动
我的价值观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微博时代:参与集体行动对群体情绪和行动意愿的影响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爱国主义教育
什么帖子容易被“小秘书”删除
爱国主义教育
集体行动的博弈分析:基于相对公平相容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