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 [1]18
这是美国杰出的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和理论家伊里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半个多世纪前的一句格言,它深刻揭示了城市人文景观对人类城市文明的价值。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城市中的建筑、广场、园林等人文景观的发展历程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艺术(public art)主要作为当代艺术(contemporary art)范畴,正在成为建构当代城市人文景观体系的重要内容,甚至成为其中的引领性要素。在当今世界,城市的发展与竞争,已经从单纯的经济层面转变为全方位的发展与竞争,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城市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相对于以经济和硬件设施等内容为代表的硬实力将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国际著名城市无一不体现出以文化论输赢、比后劲的状况,城市的文化品格、人文特质对塑造城市品牌尤为重要[2]。
一、公共艺术与人文景观
(一)人文景观
在地理学中,景观一般指地球表面各种地理现象的综合体,可以分为自然景观(natural landscape)和人文景观(cultural landscape)两大类。自然景观通常指很少受到人类影响而基本处于原生态的河流、山川、树木等;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则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在自然景观基础上叠加了人类文化痕迹的景观,如联合国自然和文化双遗产的泰山、黄山;二是主要依赖人类自身的创造力而营造的具有文化审美内涵的非自然状态的景观,狭义上主要指城市景观、建筑景观、城市园林绿地景观、公共艺术景观等,广义上还包括宗教文化、民俗风情、文学与艺术、人物与服饰等,本文主要从狭义来理解。
吕勤智(2007)把人文景观分为以文化生态区、风景名胜区、城市景观为代表的宏观层面,以城市广场、公园、特色景观街区为代表的中观层面,以植物、水体、景观设施和公共艺术作品为代表的微观层面[3]。就公共艺术景观而言,仅限于微观层面,收得过窄;不但应关注长久物质存在形态,还应包含过程性、临时性的节庆和活动以及大地景观等多种负载形式。
(二)公共艺术的概念与范畴
公共艺术这个概念兴起于1960年代的美国,“向民众普及艺术”、“艺术在都市中”、“公共艺术百分比计划”等观念与主张,已成为发达国家普遍认可并实施的政策,极大推动了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对公共艺术的定义争议颇多,较具代表性的是孙振华(2003)的观点:公共艺术就是公共场所的艺术;公共艺术是公共空间的人的艺术活动;公共艺术是一个当代艺术的概念,应强调其“公共性”和制度支持,注重形态手段和物质载体的丰富性[4]。公共艺术强调公众的广泛参与和互动;强调对市民关注的社会问题的关注,扎根于社区而具有的持久生命力;既重视最终成果,也重视实施过程。
公共艺术的体裁(指表现形式或负载形式)狭义上指建筑、雕塑、景观小品、水体和园林绿地、城市设施等物质实体,尤其是城市雕塑和景观艺术所体现的公共艺术;广义上凡是能有效运用的时空手段、题材和形式都可用以表现公共艺术。如音乐、表演、行为艺术、公共节庆、广场艺术等公共空间中人们的艺术活动,又如大地艺术、光电焰火、新媒体艺术和装置艺术等,本文从狭义上理解[5]。
华 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
第6期杜宏武:以公共艺术规划推进城市人文景观体系构建
(三)公共艺术在人文景观中的地位与价值
公共艺术由于凝聚了更丰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而在城市人文景观体系中占据突出地位,与城市人文景观中的其它内容相比,往往具有更高的艺术品格,通常也具有更突出的地域文化的代表性、很高的艺术感染力。公共艺术作品往往是所在场所的视觉焦点,是城市人文景观之“眼睛”,画龙需要“点睛”,应凸显公共艺术在城市人文景观体系中的引领地位,通过公共艺术规划形成丰富而统一的城市人文景观形象,更好地诠释一个城市完整的人文精神。
很多学者都从不同视角分析了公共艺术的作用和价值,如Selwood、Shaw、孙振华、王中、时向东等。西方在早期比较重视公共艺术对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竞争力方面的对外价值,而近些年很多西方城市的地方政府开始重视激活城市公共空间、提升社区意识和社区居民文化等方面的对内价值[6]。我国公共艺术发展的公共性尚比较欠缺,目前多停留在地方政府主导的宏观尺度和城市重要节点(如广场、交通门户等)的对外价值阶段,其中观层面社区的对内价值需要更好发挥,尤其应重视公共艺术的教化功能,重视它对社区居民文化追求与发展的引领作用。
(四)公共艺术的发展概况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公共艺术在推动人居环境的人文景观构建方面有许多优秀案例和成功经验,与城市广场、园林绿地景观相得益彰,极大提升了城市形象,如北美的西雅图、亚特兰大、芝加哥、蒙特利尔,欧洲的雅典、巴塞罗那、巴黎,澳洲的墨尔本等。很多具有深厚文化历史传统的城市由于公共艺术的发展焕发了新的文化活力,而一些不具深厚文化传统的城市也由于公共艺术的引领而得以提升、转型和进步,众多案例中值得一提的是西班牙毕尔巴鄂市,由于兴建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这样一件受到广泛瞩目的公共艺术品,对引领这座衰败的传统港口工矿城市走向复兴起到了奇迹般作用。
如果把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主要形式之一,我国公共艺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之初,各地相继成立城市雕塑领导小组、城雕办等,城建部门所提的城市雕塑概念逐渐取代了艺术圈所说的室外雕塑,并在全国兴起建设热潮,诞生了深圳《拓荒牛》、广州《五羊》、珠海《渔女》、青岛《五月的风》等优秀雕塑作品,但总体看,优秀作品比例不高,很多缺乏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与城市环境缺乏协调,也有违反艺术规律一哄而上的情况。从新世纪前后开始,我国很多城市陆续编制了“城市雕塑总体规划”。
1999年《深圳人的一天》大型系列雕塑被很多艺术评论家认为是国内真正意义的公共艺术作品的开端,用“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和真正的公众参与方式实现可贵的“公共性”。
我国台湾、香港等地的公共艺术起步较早,发展较好,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文化的发展,公共艺术的概念逐渐从艺术圈扩展开,在很多内地城市实践和活动上也呈现繁荣的局面。
二、以公共艺术规划推动城市人文景观体系的建构
(一)公共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和园林绿地的本质统一
城市公共空间泛指城市中的园林、公园、街边绿地、广场、滨水空间等,是公共艺术天然的、最佳的布局空间,两者隐含的空间的“公共性”和“社区性”是一致的。单纯强调景观自然属性的城市园林绿地必然缺乏人文内核,尤其是可贵的地域文化内核;而过多强调公共艺术性也容易使园林绿地景观显得矫揉造作、失去可贵的自然品格。要使公共艺术与园林绿地和谐统一,除了作品须达到一定的艺术高度,还必须借助科学的规划。
(二)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的价值及其必要性
公共艺术能否规划、是否需要规划,这在传统的艺术圈子里存在争议,不少艺术家认为艺术创作是个性化的过程,规划或许会损害这种个性。然而完全借助艺术创作市场或者城市领导者与艺术家个人的艺术品位是不可靠的,尽管也能出一些好作品,却难以从整体上保证作品水平、作品与城市环境的协调、作品布局的科学性。
公共艺术规划对城市的价值在于:“它使人们对城市空间的认识更深入、更理想、更成熟;它促使现代社会对公共艺术价值有更深入的认识;它有利于把握城市发展的定位,形成城市的特点,突出城市的个性,使城市的文化面貌更加鲜明。”[6]
公共艺术规划的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提高艺术品的总体质量,拓展其艺术领域。比如墨尔本港区的Webb步行桥规划设计项目因艺术家的参与成为真正的公共艺术品;优化艺术品的空间布局。如美国亚特兰大的公共艺术规划重视艺术品布局的均衡性和公平性,尤其是从重视对外价值向重视对内价值转变,还制定了艺术品布局和安置的具体标准;加强艺术品的公共性。[7]
当下对公共艺术规划的探讨多集中在公共艺术界,将其纳入公共空间和风景园林的人文景观塑造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公共艺术规划不但应当成为城市规划师和景观规划师的重要规划手段和工具,还应成为文化人、艺术家开拓艺术视野的途径,成为公众接受公共艺术启蒙和参与的切入点。要区别于雕塑规划,就应面向大众、面向公共性、面向社区、面向当代性,强调对内价值。
(三)凸显公共艺术规划对城市人文景观建设的引领
一个城市需要核心形象资源,它建立在对城市的定位、城市精神、区域功能和属性、山水风貌和历史文化传承的综合理解之上,包括视觉形象和行为形象。城市公共艺术作品大多布局或发生于城市广场绿地,对塑造城市的人文内核和地域特色往往起着重大作用,正如《五羊》之于广州、《海的女儿》之于哥本哈根。
在以往的实践中,公共艺术作品的实施,往往以总体上无序的状态进行,尤其缺乏必要的时空规划协调、资金支持、人才储备和组织制度保障,使得作品的整体水平不高、与环境不协调。通过规划对公共艺术进行梳理和规范,有助于推动城市园林绿地中人文景观的建设。
公共艺术规划应突出对其它人文景观系统的带动发展,公共艺术规划要达到其任务和目标,除了规划界和艺术界专业人士的通力合作,公众在各个环节的有效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应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树立公众对城市园林绿地空间的主人翁地位,这也恰恰是发达国家公共艺术人文景观获得长足发展的关键一环。
三、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的实践与工作框架
(一)我国城市公共艺术规划实践的发端
2005年,国内第一个城市公共艺术规划《攀枝花市公共艺术总体规划》(2005—2020)编制完成;受原深圳雕塑院(2009年更名为“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之邀,笔者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编制工作。规划在严谨而深入的现状调研基础上,强调把科学性、社会性和艺术性紧密结合,探索了规划方法和理论框架,对公共艺术的总体布局、特殊城市形态与环境下的规划与创作等问题提出了控制原则,阐述了实施策略与方法,探讨了公众参与的途径和方式[6]。
台州市在推动公共艺术的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2004年即编制了《台州市城市雕塑规划》,2005年下发《关于实施百分之一文化计划活动的通知》并很快纳入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2009年《台州市区“百分之一公共文化计划”重点项目管理细则》发布,是国内第一个正式实施提取百分之一建设资金用作公共艺术的城市[8]。台州市还在建立公共艺术管理体系中走在前列,探索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技术规范、资质管理和执业注册制度、收费标准、组建工作机构、制定管理程序等[9]。
2008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7]21号)文件中明确要求落实百分之一社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2012年初《北京“十二五”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城市雕塑)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则是第一个大城市推进公共艺术的措施,尽管这个纲要有在“公共艺术”、“环境艺术”和“城市雕塑”概念之间折衷的明显倾向,但也进一步表明社会对公共艺术的认知、认可和推进。
(二)公共艺术规划的工作框架
规划实施的阶段包括:规划目标与任务——城市空间及公共艺术作品现状调研——公共艺术规划编制——作品的策划、设计与创作——建造或实施——评估与反馈。
规划内容主要是五个方面:
现状调研:城市发展情况与定位;城市公共空间、园林绿地的调研;主要相关规划、特别是园林绿地规划和重要地段城市设计的调研;现状公共艺术作品的调研(类型、分布、数量、质量、综合评价);居民空间认知及对公共艺术作品评价的调研。
空间与时间规划:各个空间尺度和空间层次下公共艺术的设置、题材、形式等的规划;按近期、中期、远期确定分期实施计划。
规划管理与控制导则:针对不同时空特点和作品题材类型等所需的规划控制原则。
政策、措施、机制:资金来源与投入计划(艺术百分之一计划、民间捐助等);人才(策展人制度和独立艺术家制度);组织实施(作品招标与委托制度等)。
行动预案与公众参与:相关部门各阶段各自任务的相互协调、组织保证、实施预案等;公众参与的方式和内容等;如何发挥非政府组织、艺术团体和艺术家的主动性。
在三个规划层次中,宏观层面,研究城市公共艺术规划如何与园林绿地规划等的紧密衔接;探讨资金来源、策展人制度等管理和体制问题;研究作品点线面的宏观布局结构、主题、形式、题材等,关注各区域布局均衡、可达性等;中观层面,研究公共艺术在城市分区或社区层面的布局、大型节事活动的策划(策展)、与城市设计和详细规划的衔接等;微观层面应研究作品的创作和实施,如何与城市具体空间的城市设计紧密结合,关注重要节点或近期实施地点的作品布置,规划师与策展人和艺术家紧密沟通等。
(三)公共艺术规划的性质及参与主体分析
公共艺术规划属于专项规划,必须服从于城市总体规划,充分借鉴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城市形象定位及城市风貌特色规划、城市园林绿地规划、文化发展规划,等,并与之协调一致。
目前国内公共艺术规划的约束力和指导性还不够,甚至被认为是概念规划。从规划的参与和实施主体看,规划部门、文化部门、艺术家、公众等在不同规划内容和层次上应扮演不同角色。根据规划的空间属性,建议行政上由规划部门牵头,文化部门、建设部门等参与。
题材问题主要是文化问题,其次是艺术问题。宏观上应由文化学者、社会学家和文艺理论家提炼城市的核心公共艺术形象;中观由艺术策展人主导,微观由艺术家决定。
布局问题主要是规划问题。宏观和中观由规划和园林专家确定规划布局问题,文化学者和艺术策展人参与,以城市人文形象、对内对外价值为依据,兼顾公平性问题;微观以艺术家为主导,但要遵守公共艺术品的安置标准和设计细则,规划和园林专家参与。
体裁问题首先是艺术问题,其次是规划问题。一般不存在宏观尺度的公共艺术体裁,中观上应发挥策划人的主导性,微观体裁由艺术家主导,园林和规划师起辅助作用。
资金来源、人才等政策和机制问题具有全局性,由政府主导,非政府组织参与。公众参与属于城市社会学问题,在规划过程、具体项目的落实中选择艺术家和作品的程序都保证公众参与和居民意见表达,实现全程公众参与。
四、结语
把公共艺术纳入城市规划是一个新课题,需要妥善处理公众、尤其是社区居民切实享有空间权力的问题,但也应防止打着公共艺术和空间民主的旗号,以媚俗的方式降低城市的文化品位。公共艺术规划要保证规划的严肃性,也应保持一定的“弹性”,不至于过分限制了艺术策划和创作空间。公共艺术与其它专项规划重叠、交叉的协调问题也需在实践中深入研究。
我们的城市,应该通过公共艺术规划和实践,让人们看到公共艺术引领的城市广场、绿地和街道的人文景观价值,进而让人们看到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的高品位追求。
参考文献:
[1]伊利尔·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M].顾启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单霁翔.关于“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思考[J].文艺研究,2007(5):35-46.
[3]吕勤智,于稚男. 以人文景观创造为主体的景观设计[J]. 城市建筑,2007(5):89-91.
[4]孙振华.公共艺术时代[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
[5]杜宏武,唐敏. 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由来·理论·方法[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10):248-251.
[6]杜宏武,唐敏. 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的探索与实践——以攀枝花市为例的研究[J]. 华中建筑,2007(2):95-101.
[7]董奇,戴晓玲. 城市公共艺术规划:一个新的研究领域[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147-152.
[8]黎燕,陶杨华,陈乙文.国内城市百分比公共艺术政策初探[J]. 规划师,2008(11):55-59.
[9]黎燕,张恒芝. 城市公共艺术的规划与建设管理需把握的几个要点——以台州市城市雕塑规划建设为例[J]. 规划师,2006(8):56-58.
Promoting Construction of Urban Cultural Landscape System by
Public Art Planning
DU Hongwu
(School of Architecture,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1,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Public ar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cultural landscape. There have been many excellent cases and successful experiences in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landscape for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in many countries and zones by promoting public art. Public art planning is an indispensable measure in promoting construction of urban cultural landscape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introduce public art planning into construction of urban public space and urban green space. In this paper, the practices of public art planning in Chinese cities in recent years are analyzed, and main contents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are discussed. The planning methods,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and ways and method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are discussed also. It is necessary and urgent to construct public art system in order to mold the core of culture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ities.
Key words: public art; public art planning; cultural landscape; urban public space; urban green space
(责任编辑: 邓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