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华琼
(上海市长宁区天山第一小学,上海 200051)
公办学校的教育国际化办学实践探索
吕华琼
(上海市长宁区天山第一小学,上海 200051)
摘要:办学体制不变化,原有教师、招聘、引进等办学条件不变,作为一所公办学校如何实施教育国际化呢?要从“观念”和“行为”入手,既要“坚持优秀的传统”,也要“汲取他人的精华”。 不同指向的考察,让教师们在观念上感到碰撞和差异,在行为上得到认识与提高。考察是实现文化碰撞、引领学校教育国际化办学的主要途径。“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是实现教育国际化的校本实践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文化引领;考察;未来学习中心
一、国际化办学适应教育改革潮流的发展趋势
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到《上海市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都将教育国际化列为了新一轮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1]为了适应“精品虹桥、国际商都、智慧高地、活力城区”的发展战略,长宁区积极推动公办学校的教育国际化进程。笔者所在的学校地处长宁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毗邻外国人士聚集地的古北新区。2010年,学校成为区域内唯一一所公办教育国际化办学的实验校,我们确立了“联通儿童与世界”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具有中国情怀的世界小公民作为培养目标。学校积极探索,强化英语学科教学,创设英语教学实验班,聘请5名外籍专任教师,还成立了外教首席顾问工作室,由外籍专家管理和培训外籍教师,促进和加快外教的学校文化认同。同时在全校的31个教学班实践了美术、体育、音乐的双语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形成了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国际理解教育校本拓展课程。此外,一些国际合作和交流项目正在悄然形成,包括与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建立专业伙伴关系、与日本西常尾小学结成友好学校、三位数学教师应英国教育部邀请进行教学等交流互访等。
在深化公办学校的教育国际化办学的进程中,学校遇到的挑战和需要改变之处有许多方面,哪一个是关键点?也就是哲学意义上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以教育国际化办学的思想对教师进行文化引领。
什么是学校文化呢?学校文化是学校精神和学校氛围的集中体现,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淀和发展形成的,是以办学理念为核心所形成的学校价值观、章程、制度、教学目标、行为准则、物化环境等。[2](P74)学校要实施教育国际化办学,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校本课程等都会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改变,甚至是突破,产生一种新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学校转型发展,最大的资源、潜力和实力是教师。这就需要学校去挖掘和充分利用资源,引领教师去适应、认同,更需要教师的实践、思考去发展、突破和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
学校办学功能转型之初,教师普遍以为国际化办学就是要招外国学生了。他们倍感压力,认为与外国学生和家长打交道,首先是自己的语言就过不了关。之后在学校的组织下,教师们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要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提升上海教育国际化水平”、“让学生具备国际交流、理解、合作、竞争能力”这些文件,特别是得知招生对象不变、学校的师资人员不变,而是要加强英语学习、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教师又觉得学校开展教育国际化很“虚”,纲要的要求离他们很远,以为要实施教育国际化办学是个“噱头”,与他们没有多大关系。
面对这两种极端的想法,如何从文化的高度改变和引领教师尽快转变观念,适应和实施教育国际化办学呢?
二、国际化办学是教师培训的途径
把中外教育文化的碰撞作为教师培训的手段,达到转变教师理念、改进教育行为的目的。中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文化知识的基础性,美国比较重视创造性。中外教育的文化碰撞给两国教育注入了改革、发展的动力与方向。通过人的培养观念、行为方式的碰撞,两国教师都会坚持优秀的本国传统,汲取他国的精华。
让教师接受教育国际化办学的文化,需要各种引导和培训,学校除了组织教师学习外,把考察兄弟学校,特别是国际学校作为培训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学校用方案、评价、总结和制度的管理形式,每学期组织行政人员、教师到国际学校考察。考察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拓宽视野型考察。让教师初步了解国际学校的校园环境、学生学习、课程实施和学校管理。学校管理者通过电话等形式向教师反馈考察后的印象、感受。考察的教师也会与大家分享所见所闻,还会通过微博、微信发布国际学校的校园风貌和感触。学校在总结教师考察工作得出的结论是,教师普遍感到国际学校的环境漂亮、安静;学生文雅、礼貌;教室布满了几乎都是学生自己贴出来的作品、作业;课程丰富,个别化辅导和个性化学习明显。通过考察,教师不仅拓宽了视野,更是在观念上产生了碰撞,感到了差异。有位教师说:“今天考察包玉刚学校,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引导参观的人说,正在上课,课后再进教室看看好吗?这才是真正的尊重学生、尊重课堂,这才是为了每位学生更好的学习与成长。”
各国学校教育体现了国家意志,但一定还有相通之处,尤其是办学的规律是需要共同尊重的。换句话说,就是教育具有共性,中外教育彼此可以相互学习、借鉴的。
另一种是专项型考察。是指学校为了改进某项工作而组织一些教师有指向地深入国际学校学习的考察。例如,日本的孩子为什么会让人感到隐忍和特别的有教养,就是日常的生活习惯好。固然,习惯是靠养成的,需要养成教育。但教师通过考察还发现,日本学校的教师也特别有礼貌、讲礼仪。显然,教师的榜样作用,乃至社会上的人群也深深影响着学生行为习惯。
在专项考察了日本人开办的国际学校后,学校对学生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首先制订相关制度,要求教师更要做好。如开展学生的“餐饮习惯训练”,即在吃饭前养成习惯先洗手、自己动手把桌子擦干净。学校要求教师在食堂饭后,把剩余的饭菜倒在指定的桶里,碗筷分别放在指定的箱子里。总之,要求学生做到的,如上下楼梯靠右走等规定都要求教师发挥榜样作用。再如,大队部在考察了国际学校的学生服务后,在校门口,设了两个被师生们称为“魔盒”的小箱子。学校将师生们捡到的红领巾、绿领巾集中起来,收纳在红、绿色的两个小箱子内,摆放在校门口。如果有学生忘记佩戴,即可以在门卫的引导下借用,放学出校门时再进行归还。“魔盒”不仅提供借用服务,盒子上还贴着温馨提示,提醒学生们要注意保管好自己的红、绿领巾。学校希望通过这样的细节举措,帮助教师转变传统说教的教育方式,更细心、耐心地为学生服务,形成教育是引导、示范和服务的观念。
笔者以为,考察是学校文化引领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方法。考察的计划性、常态化,显示了开放办学的文化。考察有别于学校传统意义上的给教师布置任务。人接受任务的心理是被动的,常有不快的情绪,而考察后的感悟、感动和尝试学习别人的长处是愉悦的、主动的行为。文化的特点是具有自觉性、渗透性,“是对观念和行为的觉悟,是对观念和行为的扬弃与创造,是对观念行为自主性生成与确立。”
除了外出考察,学校安排所有外教与中国教师在同一间办公室一起办公,每学期换一批中国教师。让中国教师不仅当助教,还让外教与助教结成对子,用“契约”的形式约定中外教师相互沟通、帮助的内容;让外教参与校本教研、校本培训。例如,每节研究课结束后,都要组织上课教师和同年级的教师、外教一起反思。比较重要的研究课,还会请市、区英语教研员共同会诊,如课题研究、学校组织的重大教育教学活动,从策划、实施到评价都让外教作为共同主体参与。学校还成立了“江静枝外教首席顾问工作室”,由外籍教师管理和培训外籍教师,促进和加快外教的学校文化认同。
中外教师的融合,文化、教育观念的碰撞,促进了各自的发展,增加了彼此间的沟通、理解和信任。外教能更好地为学生,包括为教师服务,并在服务的过程中提升对中国文化、学校文化、教育教学的理解和喜欢。如比尔·盖茨基金会,从事国际比较教育研究的亚协会的10位专家到学校考察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发展;每年5月,学校的专业合作伙伴培拉大学派遣20几位实习教师来校蹲点学习两周。他们对学校以小蚂蚁为符号,提出“小蚂蚁大智慧”,培养小学生不怕艰苦、通力协作充满了童趣的蚂蚁精神特别感兴趣,认为对他们很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同样,中国教师也在与外教的工作中学到了语言、新的思维方式和教育教学的方式。如一位教师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学生普遍喜欢外教,开始,我以为是学生好奇,现在,外教给学生上课在我校已经成为常态,但学生仍然喜欢他们。外教的外显特点是教学语言,包括肢体语言夸张,表扬和鼓励孩子情感真实、及时,特别总是用表扬和引导的话语指导学生学习。看来,我的教学理念不比外教差,差的是我没有把理念内化为教育教学的行为。”
三、国际化办学是学校文化发展的载体
把“未来学习中心”建设作为学校文化发展的突破口和载体,达到教育转型、提升办学水平的目的。学校实施教育国际化办学,必定要传承、酝酿和逐渐形成新的标志性学校文化,而其中必然又有一定的载体。
学校在办学传承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未来世界公民的学生培养目标和文化诉求,形成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和多种活动形成叠加的整体效应来落实学生培养目标。学校新建了以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功能教室为支撑,以外语教学引领下的特色课程实施为保证,实现学生个性化、开放式、综合型的“未来学习中心”。
“未来学习中心” 是学校文化发展的突破口、载体和新标志。它从设计理念上就体现了一定的价值选择,一是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爱好,比如开放式阅览区就是从学生设计作品中遴选出来的;二是依据教师合理建议,期间5次书面听取教师的意见;三是依据学校课程、儿童心理学、信息化原理,注重光感、色感、体感、触感对学生高效学习的辅助作用。
它有两类功能区,一类是供学生学习的学习区,如英语学习功能室、创新实验室、个别化辅导区、乐高墙、创意图书馆;另一类是供中外教师研究、交流的,如外教首席顾问工作室、课程开发室。
未来学习中心的功能教室,能够满足教师创设语境、学生实验操作、课本剧演出、小型展览等需求。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原版片同步翻译、动漫故事、语音识别系统等,让学生体验和享受虚拟世界的学习乐趣,如快餐店就餐、机场办理出入境迁证等。两大功能区不只是一个师生教与学的区域,还是休闲、交流、阅读的场所,更是一种组织形态。如组织Mini讲座、学生艺术作品拍卖会等。学校的英语教学呈现出:立体化,即不是单一的讲授式;生活化,即在远程和虚拟的英语语境中学习;活动化,即在“英语节”、“我爱记单词”、“感恩节”、“汽车博览”等系列主题活动中实施。
在基础型课程实施上,改变教师单打独斗的局面,而是开放、合作式的。如英语牛津教材四年级上有一课“时间”。一位英语教师、一位数学教师和一位外教共同备课、上课。三位教师商定,数学教师着重时间、时区的算法,英语教师和外教着重教学环境的布置、学生的语言训练和跨文化教育。
在校本课程建设上,中外教师自主开发和实施了《英语情景写作》、《外教下午茶》、《机器人》等特色课程。建立了由中外教师组成的双语教师队伍,初步形成了以英语、双语教学为突破口的教育国际化办学模式。正是这一教育国际化办学的探索,学生的英语水平、国际交流水平以及理解、合作、竞争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成本降低,学习和校园生活愉悦感增强。
教育国际化一定是未来学校教育发展的方向,上海的基础教育两次在PISA测试中排名第一,就是上海融入世界和实施教育国际化办学的很好例证。[3]
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说:“文化是已经变成了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也就是精神价值变成了习惯的生活方式。”在教育国际化办学的征程中,学校只是一个初步的探索者,有了些许收获,但如何让教育国际化办学中的许多做法变成师生习惯的精神价值和校园生活方式,如夯实优秀传统文化、各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从学校文化的高度,特别是一所公办学校,引领教师从文化的高度发展,还有许多需要更广更深的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张民选.加强教育国际化是上海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上海教育,2010,(06A).
[2]盛雅萍. 文化立校,文化育人 上海市大同中学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 [J].上海教育,2013,(34).
[3]尹后庆. 见证变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Vol.19, Sept. 2015
A Focus 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Public Schools
LV Huaqiong
(Tianshan No.1 Primary School of Changning District, Shanghai 200051)
Abstract:While upholding its existing school-running system and its previous school-running conditions in terms of teaching staff, recruitment and brain gain, how does a public school practic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his paper believes the problem above can be solved by starting from idea and action, namely “sticking to excellent tradition” on one hand and “absorbing essence from others” on the other hand. Various observations, with their different orientations, allow teaching staff to experience ideas that collides with and differs from their previous views and 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improve their practice. Observation acts as the essential approach to realizing cultural collision and leading school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Building “Future Learning Center” serves as the important platform to realiz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 courses.
Key words: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ulture lead, observation, Future Learning Center
作者简介:吕华琼,浙江鄞县人,上海市长宁区天山第一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硕士,主要从事学校管理和教育国际化办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