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孝行述略

2015-03-01 11:31王晓如
关键词:行孝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王晓如

(西安文理学院国际民生研究所,西安 710065)

【历史文化研究】

宋代孝行述略

王晓如

(西安文理学院国际民生研究所,西安 710065)

宋代是中国古代孝行演变到极致的时代,各种所谓孝行史不绝书,以至于孝行既是一个时代的提倡,也是一种社会的风气、社会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的反映,是官员能否对皇帝尽忠、百姓能否臣服于皇帝的重要标准,孝行成为宋代自上而下规范民众行为、为封建统治服务的重要内容。

宋代;孝行;述略

宋代是中国古代孝行演变到极致的时代,不仅统治者身体力行,重视与提倡行孝,而且极力宣扬百姓子民孝行,各种所谓孝行史不绝书,以至于孝行,既是一个时代的提倡,也是一种社会的风气、社会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的反映,是官员能否对皇帝尽忠、百姓能否臣服于皇帝的重要标准,孝行成为宋代自上而下规范民众行为的重要内容。

一、关于孝行

孝行是孝德的实践,孝德是孝行的提倡,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构成了我国古代伦理等级教化的核心内容,成为统治者利用道徳工具对百姓进行社会教化、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具。早在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对此就有了高度概括,“夫孝,德之本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故为德本,教之所由生也,言教从孝而生。”[1]卷1“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行是衡量人在社会行为规范中的最高伦理道德准则,社会教化也以宣扬孝德为出发点,以行孝为基础,即“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行突出表现在社会伦理最基础的家庭关系处理上,核心内容是子女对待父母的行为上。《周易象辞》曰:“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谓子在老人之下,能曲承其意,竭尽其力也。”[2]卷13其中,孝行有三层含义:一是“子在老人之下”,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生我劳瘁,……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3]卷13因为家庭中父母与子的这种血缘和生命关系,子女要懂得孝敬父母,尊重父母,奉养父母,顺从父母,“勤勉以劝之,孝顺以纳之,忠信以发之,德音以扬之。”[4]楚语上因此,在我国古代伦理社会中,极其重视子女的孝行,观人之道重视的是“幼则观其孝顺而好学,长则观其慈爱而能教。”[5]卷19将孝与慈作为衡量人才品行的重要原则,“凡观人之道,先视其所操之邪正,故曰视其所以所操正矣,未知其所行也,必博观其所行之实,故曰观其所由,犹愳其矫饰也。”[6]卷10

二是“能曲承其意”,亦即子女事事能按父母之意行事,“曲承其意”,懂得了解父母心意,按照父母意愿做事,对长辈尽到后代应尽的责任,这就是儒家思想传承者孟子刻意强调的所谓“无后为大”[7]卷5的关键,子女事事要及时通报父母,“君子以为犹告也”[8]卷7下才符合儒家强调的子女对父母行孝要求,否则即视为“无后”之大不孝。

三是能“竭尽其力”,强调子女对父母尽孝要不遗余力,“凡子孙所以显扬先烈而继其志者,靡不竭尽其力,可谓能孝矣。”[9]卷42竭尽其力对父母尽孝,包括了对父母生前与身后的尽孝,表现方式多样,内容极其丰富。

具备上述三个方面方为“善事父母者”,方符合儒家做人传统与行为伦理规范,才是子女对父母尽孝,才符合封建社会孝行。

二、孝行表现

宋代孝行表现中,皇帝孝行在史料中也有不少的记载。本文主要对见诸史料更多的官员孝行进行略述,以叶见秋,探讨提倡孝行对社会的影响。

(一)官员弃官行孝

“子在老人之下”是子女对父母行孝的重要方面。宋代官员中因为行孝而弃官者史料记载很多。具体主要有:

寻母弃官。宋代官员奉行封建社会孝德行孝屡屡见之于史料,其中有因母子分离而弃官寻母,最终动感天地,找到母亲的,如在中国古代二十四孝典型故事中,宋神宗时扬州天长人朱寿昌,即是其中代表,其行孝品行“以孝感致其母”,[10]卷117被列为君子品行,“士之所贵于天下者,以有君子之行焉。”[10]卷117能否行孝,是衡量士大夫做人的一种品质。史书记载,驾部郎中朱寿昌生母原为人妾,“方娠而出,寿昌生数岁始归父家,母子不相闻五十年”,[11]卷11朱寿昌“行四方求之”,[11]卷11熙宁初与家人辞诀,弃官入秦寻母,“遂得之于同州。(母)刘时年七十余矣”[11]卷11“悉迎以归京兆”。[11]卷11

守丧弃官。如内使任拱之父亲去世,“例遭丧满百日墨缞起就旧职,君以为独任先人后事,不可舍帷堂而从组绶,坚求终三年制。惟是衰麻窀穸之事无不以时者,当时士大夫称其知礼。”[12]卷58这种官员因守丧而不任旧职者,舆论评价很高,所谓“知礼”,即是符合封建社会道德提倡,符合做人要求,符合为官之道。

侍母疾弃官。如贾昌龄的母亲“太夫人寝疾,公执药饵不斯须去左右者数月。以忧解官,哀毁之过,宗党称嗟。”[13]卷13陆滋“以文辞试乡举,一鬻其业而售有司。母且病,不行。后三年复在选,察母面有难别色,先生亦绝口不忍出别语。己而自诀:夫仕不独为时,亦为亲。苟弃吾亲而去,得仕如勿仕,吾何为行哉?”[14]卷315母病在身边服侍,按照母亲心意决定自己的行为,是孝行的表现。

父母老弃官。中国古代传统的“养儿防老”、“父母在不远行”观念,在宋代孝行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如刘若虚的父亲“以母老辞不就禄,至今乡间称其孝廉。”[15]卷37包拯“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16]卷316蔡襄“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16]卷316王慎言任满留守监司列,上公孝行,诰许再任,“公以母老不可一日离去,力求乡任以便甘旨,……所得他郡官辄复辞避,平生更九任而七在洛,……以顺适亲志。”其母太夫人春秋亦高,“即置小榻于寝侧,昼夜候起居之节,凡九年未尝一夕改也……外除年巳踰六十,……即拜章求致仕,朝廷从之。”[16]卷14这种为老人尽孝行为,是社会崇尚的风气,因父母年老要在身边尽孝照顾的行为,在社会上被大力提倡,他们被称为孝廉、被里中父老劝勉,享有很高的威望。

移地任职就近照顾父母。如张“以母老,求归故官,得知绛州,改京西转运使。知邓州,又以母辞。”[16]卷320任拱之“性特孝谨,自以寡兄弟,由少及长奉养亲侧未尝远去。其从宦不择闲剧,必以便庭闱为请。”[12]卷58

官员各种形式的为尽孝弃官者,在宋代是被大力提倡的行为,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能保证这些官员对皇帝的尽忠,才能让皇帝放心。

(二)对父母“竭尽其力”

竭尽全力侍奉有病的父母,也是宋代极力宣扬孝行的重要内容。如中国古代二十四孝宣扬的黄庭坚涤亲溺器故事即是其中之一。黄庭坚,洪州分宁人,“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觧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16]卷444黄庭坚身虽贵显,然奉母却尽诚。梁旧“亲疾,无昼夜侍侧,医虽远必徒步自致之。”[17]卷13简绛“性至孝,自幼服勤亲侧,不懈晨夕。太夫人尝寝疾,寖亟,公忧悸不知所为,默祷于天,愿以己代亲所苦。怳然若神示其象,已而遂愈。”[12]卷52黄庭坚、梁旧、简绛这种衣不觧带、无昼夜侍侧、愿以己代亲所苦的行为,是宋代孝行提倡的范例。

不遗余力照顾父母,在宋史中这类材料俯拾即是。如祈神医病,王君章因其父“卧疾寖革,家人惶怛,忽忽不知所为”,[18]卷32王君章即暗地里向神祈祷,“密祷于神,愿减已算以起亲疾。一昔拜下至忘去寝食,而君之父果愈,方且以为有助。”[18]卷32

为母吮毒。朝奉郎赵某“母尝疾痈甚,呼声不绝。公吮其溃毒,痛即少止。母虑伤其意,后颇隐其状。公视母色戚,泣而吮焉。”[19]卷14

求人寻医。欧阳修曾因母病写信给梅圣俞请求帮助寻医,“为亲老久疾,乍进乍退,医工不可用,日夕忧迫,不知所为。盖京师近上,医官皆有职局,不可请他,兼亦傲然,请他不得。近下者又不知谁可用。亲疾如此,无医人下药,为人子何以为心?京师……当看有不系官医人,或秀才处士之类善医者,得一人垂报。待差人赍书帛去请他,幸为博访之。……如有所得,亦速遣此人回。”[20]卷149

床前侍疾。赵承庆父亲“寝疾,不脱冠带而养,上闻之,遣内人抚问厚赐以旌过人之行。”[21]卷12

斋蔬祈祷。程君“亲疾,斋戒蔬食以祷,后因而不茹荤二十余年。”。[22]卷15幼喜酒,病酲,而母戒之,自是终身不复饮。既老,得风痹之疾,药剂以有酒荐通行其力者,家人白之,君叹曰:`吾虽晚耄,敢忘亲言乎!'呜呼!食饮人欲之大,君能因亲之绝,可谓纯孝也欤?”[22]卷15嵇颖“母丧,常蔬食诵佛书,因洞其宗旨,视去荣利如脱屣寝疾。”[23]卷40

对继母尽孝。梁旧“性孝悌,数岁失母,职方公再室赵氏、柴氏,公事之皆以谨慎闻,而两夫人尤笃爱公……后继居丧,哀疾毁棘有以过人。”[17]卷13石熙载“事继母牛太夫人服勤竭力,虽躬负沉痼无一日废定省,甚则扶杖而前,不见疲曳之容。”[12]卷54蒲叔范“少失所恃,事继母朱氏封寿昌县太君礼孝尤至,故乡党称其词行。”[15]卷39陈孝若“亲疾而养不足,吾于子职将,择其力易而功近者。”[18]卷14乃独以治产自任,服勤劳,躬纤啬,微粟储而缕积之,辟田桑以植本至以富称乡里。

沈严“于家事其亲未尝违颜色”,[13]卷12蔡齐“门中奉亲,日视其亲色”,[13]卷12陈叔献怕母亲为自己担忧,“事太夫人每惧以已疾为忧,常强饭设精神以立左右。问之,答‘亡恙’,太夫人乃喜。”[24]卷38蒋偕“父病,尝割股以疗,父愈,诘之曰:‘此岂孝曰?’曰:‘情之所感,实不自知也’”。[16]卷38

在洪迈《夷坚丙志》中还记录了许多关于孝顺长辈得到善报,使长辈重病得愈,自身冤屈得伸的内容。

(三)褒扬孝行品行

如彭思永“居母丧甚,乡人馈之,无所受。”[16]卷320这种人往往受到乡里、族里、当地人的称颂。还有一种“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被称为孝友的人,张存“性孝友,尝为蜀郡,得奇缯文锦以归,悉布之堂上,恣兄弟探取。……收恤宗室嫁聘穷,不使一人失所。”[16]卷320曾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昏嫁,一出其力。”[16]卷319等等。《宋史·孝义传》中所讲更不下其数,真可谓孝行遍地皆是,人人有孝行。

(四)行孝减罪

如果因为行孝触犯了法律,可以减轻罪行或免除刑事责任。《宋史·孝义传》记载,李父及家属三人被陈友所杀,李“手刃杀友而遁去,自言复父仇,案鞫得实,太祖壮而释之。”反之,对不孝者官员轻者丢掉乌纱,断了仕途,重者一如百姓,刑律伺候。余靖为谏官时,“尝劾奏太常博士茹孝标不孝,匿母丧,坐废。”[16]卷320陈荐主管御史台时,曾上疏言:“李定匿所生母丧,不宜为御史。”这件事经过反复核准,以侍养解官。[16]卷322百姓中也是如此。如触犯“兄兄弟弟”的礼规,违背孝的原则,以刑法处置,决不留情。刘斌父为其叔父所杀,“斌兄弟挟刀伺志元(其叔父)于道,刺之不殊,即诣吏自陈。州县狱上请,诏志元黥面配隶汝州,释斌等罪。”[16](孝义传)

三、孝行的结果

宋代大量孝行的结果是感动了天地,带来了异兆,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社会的稳定与长久发展。

(一)孝行感动水泉

武信军节度使赵承庆,宋代宣祖皇帝之曾孙,“天资忠孝,……信厚恺悌世以贤”,“因真宗违豫公刺血书佛经以进高密王,寝疾不脱冠带而养,上闻之,遣内人抚问厚赐以旌过人之行。及扶护先王□,徃葬汝州,□天旱井涸,公夜致祷明,日乃水泉涌出,赐诏称其诚孝之应经,曰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孝悌之至,通于神明,于公见之矣。”[21]卷12赵承庆的父亲死后,护丧“往葬汝州,会天旱井涸,公夜致祷,明日乃水泉涌出,赐诏称其诚孝之应。”[21]卷12

(二)孝行召来祥瑞

兵部侍郎胡公“性至孝,自曲台丁太夫人忧,庐于墓侧,以终丧,纪有草木之祥。”[13]卷12因其在守丧期间一直“庐于墓侧”,其至孝行为感召来“草木之祥”,因此,不仅当地地方官被表彰,而且皇帝对“胡某为孝”极为赞赏,并以此“与以明劝”,其目的不言而喻。

(三)慈乌集聚田陇

周尧卿,道州永眀人,“年十二丧父,忧戚如成人,见母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母知而异之,谓族人曰‘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矣。’卒能如母之言。及母丧,倚庐三年,席薪枕块,虽疾病不饮酒食肉。既葬,慈乌百数衔土集陇上,人以为孝感所致。”[16]卷432

四、提倡孝行的目的

(一)“兴孝以教民厚”

孝德是中国古代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我国古代重视孝德,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而言,“兴孝”是要“教民厚”,净化社会风气,引导百姓遵守伦理道德规范,懂得等级秩序,所谓“先王兴孝以教民厚,民用不薄;兴义以教民睦,民用不争。”[16]卷456民风淳朴、百姓和睦,提倡“教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事。”[25]252)民厚、民睦,国家才能稳定,统治才能继续。因此,“违者罪之”。“先王之治道,务以孝敬为先,凡人子之欲尊崇父母者,皆徇从其情而与之。是故既郊而赦,虽非造廷之士而其亲耄矣,亦有以旌宠焉,庻几风劝吾俗而跻之礼义欤。”[26](卷9)

(二)“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宋代重视孝亲,重视的是一种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精神约束与道德规范,是以“孝亲”派生出来的强制封建人伦关系的等级观念维护封建统治,“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将对家长的绝对服从与对皇权的忠实密切联系起来,“以孝事君则忠”,使行孝成为对最高统治者的孝与对皇权的孝,继而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三)镇天下国家,非孝无以用之

宋代倡导孝行、以孝治天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通过行孝这个思想工具来达到震慑天下的作用。“圣人因天之明,仪物之则,所以镇天下国家、凝百度之体者,非孝无以用之。”[27]卷25

以孝敬为先,承颜养志。父母有事,为人子者代其动劳。使有疾病者,不脱衣冠而养。家庭中规定要当循次第,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子孝父慈,兄友弟恭,礼亦如一。背者以不孝、不悌论。“长幼有序,尊卑有别”是核心内容。“和其上下,使尊卑有别,先后有等,举皆和而无乖争也。”[28]卷40

五、结论

孝行是封建社会统治者利用伦理道德来调节人们行为维护社会稳定、用伦理道德教化来加强中央集权、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行为规范。“以孝治天下”,忠君孝父是其提倡孝行的核心。只要尽忠尽孝,社会才能长治久安,中央集权统治才能继续下去。因此,在舆论导向上,中国古代倡导二十四孝孝行,将各种善事父母的孝行事例演绎成孝德范本,给百姓进行孝行洗脑,倡导百姓行孝;在律法上,历代刑典对家庭中的不孝行为引申为政治上的“十恶不赦”之罪,用法律形式来保障孝徳与孝行的落实与推行;在儒家经典上,阐释封建孝徳的《孝经》被列入儒家的经典著作十三经中,作为人们学习孝德的理论范本。

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在阐释“天理”概念时,将“天理”与行孝两者之间的关系阐述得再明确不过了,所谓“天理”是产生万物的本源,“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讲得道理明时,自是事亲不得不孝,事兄不得不悌,交朋友不得不信。”[29]卷9天理的概念在封建道德范畴中,演变成人们必须遵守的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们必须要听命于封建统治教化,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事亲行孝,忠君行孝,为封建统治服务。

[1]郉昺疏.孝经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黄宗炎.周易象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杨简.慈湖诗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国语·楚语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吕祖谦.左氏博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戴侗.六书故[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李衡.周易义海撮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孙奭音义并疏.孟子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9]真德秀.西山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0]宋史全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1]王偁.东都事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2]苏颂.苏魏公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3]范仲淹.范文正公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4]强至.祠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5]蔡襄.端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6]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7]刘挚.忠肃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8]刘弇.龙云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9]尹洙.河南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0]欧阳修.文忠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1]杨杰.无为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2]苏舜钦.苏学士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3]张方平.乐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4]文同.丹渊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5]费成康.中国的家法族规[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26]吕陶.净徳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7]宋祁.景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8]陈经.尚书详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9]朱子语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 朱伟东]

Filial piety evolved to the ultimate in Song Dynasty of the ancient China.There are the various so-called pieties in historical records,which was advocated in the era,also shaped a kind of social atmosphere.Filial piety reflected the values of social ethics and important criterion of the officials or common people loyal to their emperor.Filial piety was the top-down specification in Song Dynasty,acting as an important partof the feudal rule services.Key words:Song Dynasty;filial piety

On Filial Piety in Song Dynasty

WANG Xiao-ru
(Xi'an University,Xi'an 710065,China)

D929;K244

A

1008-777X(2015)02-0017-04

2014-11-08

王晓如(1963—),女,满族,辽宁本溪人,西安文理学院国际民生研究所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猜你喜欢
行孝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邻父伐树
王祥行孝故事探析
登楼
考古是“神马”
“行孝”故事口头/书面表述差异与传播实践中的价值发生问题
浅谈小学生孝道文化的教育
孝顺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