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索兮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西安 710062)
【历史文化研究】
明清民国时期潼关交通形式变迁的初步探究
巴索兮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西安 710062)
潼关地处晋豫陕三省门户,地理位置险要,交通地位突出,历来在客运货运中所发挥的作用都不容小觑。潼关驿的设置在明清时期的通信、递运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民国初年西潼公路的开通也彰显了潼关交通要道的地位,陇海铁路延展至潼关则开启了西北地区铁路运输的新形式。对这一选题的研究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城镇发展与交通不可割裂的联系,潼关城交通形式近代化的变革给它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新的契机,但同时也应看到交通的便捷并不是城镇繁荣的决定因素。
潼关驿;西潼公路;陇海铁路
潼关自古便是交通要道、军事重镇,其“雄三辅而扼九州”之名早在先秦之时的桃林塞便有所体现,之后汉唐宋元时期潼关在军事上的战略地位及交通上的重要意义愈发凸显。从周的畿内地到秦函谷道通往东方的大道,汉时设潼关为隘口,唐时作为拱卫都城长安的屏障置潼关驿,宋元时驿站作为连接陕西与外省联系的桥梁不断丰富和完善,从公文的递送到人员货物的中转,潼关驿的职能也在不断拓展。随着明潼关卫的设置及清代以来交通形式近代化的影响,潼关的发展就处在了更大的发展平台之上。
潼关驿设于明洪武元年(1368),地址在华阴县城,明人张光孝曰:“潼关以卫治之,东至阌乡县界二里,西至华阴县界二里,南至洛南县界五十里,北至蒲州界三里,其驿曰潼关驿,所曰潼关递运所隶华阴县。”[1]卷2据今人杨正泰考证,潼关驿属西安府华州华阴县,明置,在今陕西潼关城内。[2]在传统的驿站设置之外,递运所作为明代新创的机构在货物运输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潼关所处的关中平原上其主要的运输方式是人力和牛车车的配合。据《隆庆华州志》载:“潼关驿额编中下马驴六十二匹头,中马十一匹,每匹该银九十两;下马十一匹,每匹该银八十五两;驴四十头,每头该银三十二两。递运所牛头二百名,每名该银;二十一两。”[1]卷八清咸丰《同州府志》:“潼关县潼关驿递运所所夫一百八十名,岁支银两千九百八十两八钱,雍正十年裁夫二十名裁银三百三十一两二钱,又十一年新增闰月银二百二十八两八钱,厅册现所役夫一百六十名,岁支银两千六百四十九两六钱。”[3]卷2从清代西安府潼关厅间的驿站数据可以看出(见表1),潼关驿与周边驿站相去不过几十里左右,而且从驿马与马夫数看潼关驿的重要性确实不容忽略。因此潼关在加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与外界的交流方面是不可多得的,这些机构也丰富和完善着潼关城的发展。同时,驿路的健全也不断催化着商路的发展,明代陕西就形成商路交通借助驿路,商业市场以此为依托,形成沿驿路走向分布的格局。[4]
明代的急递铺及清代发展成与其职能相似的铺司,这一类型的机构特点就在于设置密集,遍布县镇,接力传递,消息迅达。这样在传递信息方面就可以补足驿运的空档,同时更进一步带动沿线城镇的发展。咸丰《同州府志》载:“潼关厅总铺在城内西至华阴县杨桥铺10里,东至河南阌乡县七里,铺七里北至山西永济县田村铺八里,额设铺递一处,铺司兵九名。”[3]卷3铺递设置进一步开辟了城镇间联系的道路,遍布县镇的铺司带来了便利的交通,同时推动了贸易的进行,惠及沿线百姓。
表1
清光绪十五年(1889),筹设电报局;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月十八日,设潼关邮政局,隶邮传部;民国23年(1934),设电话局于电报局内;民国27年(1938),电报电话局合并称潼关县电信局。[6]新的信息传递形式逐渐兴起,传统的驿站驿递制度也走向衰落,但它们所开辟的邮驿道路对于城镇间的交通和联系尤为重要。民国11年(1922)西潼公路的通车给潼关的交通运输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西潼公路作为陕西省公路运输的发端,它的诞生与投入使用结束了古老的驿运方式,开启了陆路运输的新形势。“由潼关至西安自古有来之大道,道幅极广,地质多黄土少岩石,降雨一次水池泥泞即生。”[7,112]这一公路就是在原有西安到潼关的驿道上经过修建通车的,因此路况有了很大改变。这条公路起自西安,经临潼、渭南、华县、华阴终至潼关,全长170公里,“每日开一次或二三次不等,视搭客多寡而定,不过六个小时即抵潼关矣!”[8]16这比之前靠人力、畜力六天的行程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9]加快了城际间人员、货物的交流进程和运转周期。
陕西的公路运输尤其是西安潼关段早在西潼公路通车之前就在筹备,官商两种力量都在推进和尝试公路运输。1919年筹备的西堂汽车公司就是很好的尝试。这段从西安到河南观音堂段的汽车运输得到了陕西各界的积极响应,后由于官商势力不断发生变化,购买汽车款项巨大,沿线百姓对征路的反映巨大等等原因,西堂汽车公司最终也未投入运营。但公路运输建设势在必行,陕西地处内陆,陇海铁路还未通至陕西,人员货物运输不畅已应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时人云:“陕境交通论其形式,直在中古以上,陕西民智闭塞,欲求教育实业之发达,舍便利交通别无良策。然陇海路若修至西安,至少尚需六年,全路告通尚无时日。治标之法,惟多辟省道,多购汽车,交通自便,民智自开,不惟出口土货,销路日增;行旅往来,节省时日;而调兵运饷,迅捷无伦;匪患或亦因之消灭,愿陕人之急起直追也!”[8]19
1921年,冯玉祥到陕,重视公路建设,督修西潼公路。1922年初,冯玉祥设长潼汽车局,7月更名为陕西长潼汽车公司,8月,西安至潼关正式运营,下设西安总站、潼关分站,路警队、护路队和汽车修理厂,陕西长途汽车客货运输自此始。在其发展过程中,由官督商办到官商合办,长潼汽车运输的发展颇为波折,时局的动荡,资金的欠缺,加之各种力量的利益冲突,西潼路运输的尝试终于1927年。
潼关“街市繁盛,为百货云集之地,以各地杂货、铁器、棉花等为输入品,以土布棉布羊毛羊皮米等为输出品。”[7]1151932年,由于私营汽车运输力量的不断壮大,使之与官营运输机构的矛盾不断扩大,诱发了西潼路的官商营业权之争,此次风波所带来的是人员与货物的滞留,城市发展对公路运输的依赖更为凸显。公路运输独占鳌头的同时,铁路运输也在蓬勃发展,陇海铁路西延至潼关,潼宝段、西兰段铁路的通车使得潼关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了更大的冲击。
陇海铁路是贯穿中国东、中、西部最重要的铁路干线,也是从太平洋边的中国连云港至大西洋边的荷兰鹿特丹的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动工于1905年的古老铁路线,在今天仍承担着运输旅客和货物的重要职责。民国时这条铁路也被称作陇秦豫海铁路,西起兰州,东到大海,“为中原通西北之唯一干线,倘续展至新疆边境,则数千万里外而径若门庭,化旷野为通衢,变荒陬为大邑,其于经济国防关系之大,不可以言语形容。”①陕西省银行经济研究室编:《陇海铁路潼宝段沿线经济调查·潼关县》,民国32年。陇海铁路在时人眼中之意义非凡、功效之大不可不言。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盛宣怀奏开封洛阳之间铁路为芦汉铁路支线,视为陇海铁路之发端。为筹建汴洛铁路,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与比利时电车铁路公司签订贷款合同,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建成通车。民国元年,民国政府与比公司签订《一九一二年中华民国五厘陇秦豫海铁路借款合同》,设陇秦豫海公司于北平,分两路进行建设,开封至海州为东段,洛阳至兰州为西段。民国14年,东路到海州,西路到陕州(今三门峡陕县)均已通车,民国20年,陇海铁路展修至潼关,23年通至渭南,24年通车至西安。
陇海铁路至潼关的通车,给潼关的经济、风俗、生活方式带来很大的冲击。
“陇海铁路方入潼关,各公司银行纷来贷与农民,以图复兴农业。”①陕西省银行经济研究室编:《陇海铁路潼宝段沿线经济调查·潼关县》,民国31年。同时商业也在迅速繁荣。潼关辖地甚小又临近黄河,此地粮食作物都在自给自足的范围内,酱菜属本地特产,备受青睐。“本县农产略有小麦、豆子、谷子及日用蔬菜之类,未足与言出口,惟酱笋酱菜等为本地特产,旅此者购以作馈赠亲友之礼,诚价廉而物美也。”②《民国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汇编.陇海全线调查·潼关县》潼关酱菜始于清乾隆年间,有多家老字号,陇海铁路通车以后,以万新合家为例,30人在柜台前将酱菜打包,火车进站后旅客争相购买,批发零售的酱菜每年销售量在50万斤以上。③陕西省潼关县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潼关文史资料辑》铁路运输的便利对潼关经济的带动以及潼关饮食文化的传播都起了不小的作用。
潼关作为交通的枢纽在运输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一直不容小觑,西北物品的向外传送通过潼关中转运向东、北、南各部。朝邑、三原、大荔、高陵、泾阳、华县等地的棉花、药材,陕甘的牛皮羊皮等农副产品远销津沪,兰州青条烟也是西北输出的大宗。④《民国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汇编.陇海全线调查·潼关县》陇海铁路西段的通车不仅丰富了国内各地的市场,同时也减缓了这公路运输的压力。
铁路的兴起使潼关的城镇布局有了小小的变化。“本县辖境甚小,除县城外并无其他镇集,本路车站在西关外一里,距河岸不过数百步,以前一片荒原并无居民。自车站成立以后,大道两旁已陆续修盖房屋开设店铺,旅馆多设城内西大街一带。最近设立之中国旅行社有宿舍十间,比较清洁,招待尤见周到,征途得此足慰行役之劳,往来旅客咸称道。”[12]人口小范围随交通线的变化进行迁移,同时旅社的兴起正是潼关商客往来频繁的真实写照。
陇海铁路通车潼关给人们的物质世界带来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冲击着潼关淳朴的民风。“潼关虽当秦晋豫三省之交,然风俗之淳固称自古,昔近因铁路已通事变日多。娼妓纵横,良贱杂处,更有奸人假乱敛财,滋为煽诱。”[10]22这样一种精神状态的变化在时人眼中确属伤风败俗,但从中也可见风气在慢慢开放,社会阶层良莠不齐但也可相处于市井,社会在发展中的包容性也大大增强。
地处三省交界的潼关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完善和发展着自己的交通形式,从古老的驿递运输到近代化的公路铁路,潼关作为隘口和交通要冲与时俱进,完成着历史赋予的使命。抗战爆发后,日军的轰炸也给地处战略位置险要的潼关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民国27年,“敌寇占据风陵渡,在敌机炮轰之下,十室九毁,正在建设之潼关遂变为废墟。”[10]战火对处在交通线上的潼关毁坏是巨大的,之后时局的动荡也给潼关的恢复建设带来困难。
交通的兴盛给潼关带来了人口的迁移,商贸的发达,物品的繁盛,它的兴盛与发展依托着交通的进步,但同时也应看到,交通并不能成为城镇繁盛的唯一支撑。时至今日,潼关已不是当年交通线上最繁华的地段,运输方式的不断变革和多样性的存在也冲击着潼关的发展,城镇的狭小,城市特色不鲜明,物产并不丰富,工业产业的欠缺都给潼关的发展带来困境,这也使得潼关在未来发展途中有更深入的思考,探寻新的崛起模式。
[1]李可久修,张光孝纂.隆庆华州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2]杨正泰.明代驿站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35.
[3]李恩继,文廉修,蒋湘南纂.咸丰同州府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4]张萍,杨方方.明清西安周边地区道路交通建设及商路拓展[J].唐都学刊,2009,(3):63-70.
[5]王开.陕西古代道路交通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121.
[6]潼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潼关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58.
[7]刘安国.陕西交通挈要[M].北京:中华书局,1928.
[8]长安交通之现状.道路月刊[J].1923,(3):18-22.
[9]安进之.陕西公路运输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
[10]罗传甲修,赵鹏超纂.民国潼关县新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兰一斐]
A Study on the Change of the Form of Transportation during the M ing,Qing and the Republic Period of Tongguan
BA Suo-xi
(Center of Historical Environmentand Socio-economy Development in the Northwest China,Sh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China)
Tongguan located at the junction of Shanxi,Shanxi and Henan provinces,which geographic position is powerful and influential,meanwhile,it's status of transportation is so outstanding,Tongguan played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assenger traffic and freight transport during historical period.The establish of Tongguan stage came in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n communic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the start using of the Xi-Tong highway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also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Tongguan transportation,the Longhai railway reached Tongguan opened a new form of transportation in Northwestof China.Themodernize of the transportation in Tongguan city has already injected new vigour on the development,bring more chance,then compared with today's Tongguan letus to think more about the city development.
Tongguan stage;Xi-Tong highway;Longhai railway
F512.9
A
1008-777X(2015)02-0031-04
2014-12-16
巴索兮(1988—),女,河南郑州人,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历史经济地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