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昆山市高科园小学 赵海琴
索引觅踪,察言观语,悟情生境
——学生游记散文写作能力的着力点
□江苏省昆山市高科园小学 赵海琴
从“整体入手,察言观语,景为镜像,分块琢磨”这四个着力点来探究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不仅懂得品读游记散文,提升自己的审美和认知能力,更能同时培养游记散文的写作能力。
线索 文辞 人文 审美 意境
散文素来以三大特点著称:语言优美而凝练,读之如行云流水,隽永脱俗;结构形散而神不散,虽取材广泛,形式多样,却万变不离其宗;内容贵在有自我,回味咀嚼,总能领略作者的情感体验和真实感受。而游记散文不仅包含了此类共性,更有独秀之处:贯穿全文的游踪是文章的一条引带,以游者为文章的主体,所游览之景物为文章的客体,主体的动向及客体的选择都是根据文章的精髓所定。纵观现在的游记散文教学现状,大多数老师都只能带领学生品味游记散文的语言文字之美,或是大致了解这类文章的写法,学完这样一篇文章,孩子们都知道这是游记散文,是作者按照自己的游踪展开的,文中写到了哪些景象;可是当我们真正放手让学生也来写一篇游记散文的时候,他们往往是不得其法。下面就学生如何习得游记散文的阅读能力,提升孩子游记散文的写作能力作以下探讨。
大多数游记散文都有一条自己的线索,一般都是作者游览的线索。在拿到一篇文章以后,教师首先要让孩子判断这篇文章属于哪一类型,在确定它是游记散文之后,就可以尝试着让孩子找到文章中的线索。散文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在还没有把握“神”的前提下,如果不找到文章的线索,那么学生就很难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思路会更加混乱,阅读会更加没有条理。简单的游记,大多数学生都可以轻松地找到文章的线索,因为这类文章总是会按照移步换景的顺序来展开;难的是有不少游记散文还有一条暗线,怎样让学生也能把握住这条暗线呢?我们可以尝试先让学生分析每一段的内容,然后再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些内容,进而发现隐藏在其中的暗线。
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早》为例,文章的明线当然是作者游览三味书屋的线索,暗线则是文中所提到的腊梅花。教学时教者可以进行一下设计:文章中哪里是在写腊梅花呢?学生会找到文章的第4自然段。因为这一整段都在描写腊梅花。这时可以再问学生,其实文章还有哪里也在写梅花?学生再找,会找到第2自然段,这里写到了梅花的香气。于是老师可以问学生,既然都是写腊梅花,为什么不把它们放在一个自然段来写呢?学生纵观全文,通过整体的把握,经过自己的分析和思考,会发现:第2自然段腊梅花的香气是为引出三味书屋的陈设做铺垫的,而后面第4自然段写到了腊梅花“早”的特点,则是为了引出“早”字的来历。作者的安排是按照自己游览的顺序来设计的。这时候教师可以作适当的小结:同学们有没有觉得这腊梅花就像一条长长的线,把文章所有的内容都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说到这里,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发现这条暗线。
一篇精妙的游记散文,必定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魅力。那么作者是如何让自己的文章拥有如此吸引读者的魔力呢?这就是值得学生学习的地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语言的方法,如修辞手法、夹叙夹议、虚实相承、详略安排等,让学生在品读中体会这些文辞的巧妙之处,而后可以就语言这一块引导学生仿写,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会迁移运用,将这些内化为自己的独特体验,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草原》一文,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先去读一读这篇课文,然后来说一说你觉得哪些文字写得特别美,到文章中去画一画,然后读一读,和老师一起交流读了这些文字以后的感受。接着就请教师根据学生找到的句子,通过引导、评读、想象等方式读出来,进而体会草原风光的美。与此同时,可以鼓励学生积累一定的语言。特别是文中多处运用的精彩比喻,启发学生反复诵读、品味,体会比喻句的意思及所传达出来的意境美,并且尝试运用迁移,让学生试着也运用这样的修辞方法来写一处景物,通过比喻等修辞方法,把这些景物写得生动形象。有了这样的能力,学生自然而然就对大自然的美有了更深的感悟。
如果说大部分的游记散文都是以写景为主,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神奇的自然美景的赞美,那么其实不少游记都并不是完全着力于景物的奇美,而更多的是在关注所游之处的人文情怀。作者所观之景,其实仅仅是一个镜像,他所要传达给人们的是一种人文气息;学生只有读懂了其中的人文内涵,也许才算是真正走进了作者笔下的这一处镜像,真正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也才算得上是真正跟随作者进行了一次深层次的游历,而并非是浅层次的,浮于表面的视觉旅行而已。
仍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早》为例,大家都知道这篇课文是记录吴伯箫老先生游览三味书屋经过的,有不少老师一上到这节课就自然而然地会按照吴老先生的游踪,先去欣赏三味书屋的陈设,然后带领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把三味书屋的陈设写清楚的,再请学生抓住三味书屋的方位顺序来反复介绍三味书屋,课后还会让学生用方位顺序来介绍自己的房间等,经过千辛万苦,教者终于结束了这一段的教学。接着再带领学生去品读梅花的段落,最后只能草草地学习了最后一个部分——“早”字的来历。大多数老师似乎都认为如果不这样分析,就不算是解读游记。然而,真正读懂这篇文章的老师都知道,这篇游记表面上是在写三味书屋,实际上写的是曾经在三味书屋中读书习字的鲁迅先生。文章中不论是陈设,还是腊梅花,其实都是在写鲁迅,只有让学生读懂了这一点,才算是真正明白了吴老写这篇文章的最终目的。因而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简单处理作者介绍陈设的方法,重点让学生在这一段中明白鲁迅身上“早”的品质也正是在这个书屋中培养出来的。而后品读腊梅花的特点,抓住它和鲁迅精神的相通之处,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超出三味书屋的景,感受三味书屋的人文情怀。
古人讲过:意在笔先,故得举止闲暇,看似胡乱说,骨子里却有分数。这就要求老师在带领学生分块琢磨品味完文章的语言文字以后,懂得提炼,懂得攫住这篇文章的“神”,抓住作者文章的精髓,找准落笔的终极目标,最后能够潇洒地游走在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学期的《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作者在文章中一会儿写颐和园里欢快的儿童,一会儿又去写玉澜堂的海棠花,似乎这海棠花和文中的儿童并没有什么联系,完全可以删去。老师这时可以让孩子们带着这个问题去学课文,在充分体会了儿童的活泼可爱、精力充沛和海棠花开的旺盛时,再让学生去思考这个问题,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儿童和海棠花的通性,那就是生命力旺盛。继而让学生思考作者写海棠的目的——借花喻人,从而体会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这时学生就能够走出文字的表征,很好地抓住这篇文章的“神”了。这是写好一篇游记散文的最终目的,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明白,整篇文章的谋篇布局、素材的选择,都必须和自己的写作意图相联系。
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到底应当让学生从中习得什么?这一直是教育者们不断探究的问题。在此,笔者就阅读教学中的一种体裁——游记散文的阅读方法进行了探讨,让学生通过抓线索、品语言、探人文、提文章之“神”来培养游记散文的写作能力,相信通过这四步的学习,孩子一定能够在不断的历练中写出一些能够震颤我们心灵的、闪现刹那间产生的思想火花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