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龙岗区育贤小学 方楠
让心灵行走在路上
□深圳市龙岗区育贤小学 方楠
“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这是我特别喜欢的一句网络流行话。这句话散发着一股强大的能量,仿佛一看到它,就会有迈开脚步或翻开书本的冲动。我想,即便不为老师,我也愿拥有一个让灵魂时刻“在路上”的生活。何况,每天对着一双双求知若渴的小眼睛,就更应该“莫听风雨、竹杖芒鞋”地走在“路上”。
本月恰逢深圳“读书月”,我对与“阅读”相关的事物仿佛比往常更加敏感。在看电视时,央视推出的“读书”系列公益广告引起了我的注意,其中有一条广告语很温馨,让我印象深刻:“与书相伴的每一分钟,都是对人生最好的奖赏。”这样的话语,简直说到我的内心深处了,让我很庆幸自己从少年时代开始就养成了阅读的习惯。
夫读书将以何为哉?
培根说:“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阅读真的是一件和自己的内心交流的浪漫事,我们可以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它与健全人格、美好生活、完整的人生息息相关。
小时候,家里几乎没有课外书,偶尔有一本,必定翻来覆去地读。我常常感慨,要是童年时期能多几本课外书来读,也许我的视野和胸怀会更开阔,写作会有更深一层的造诣。
我在文学上的启蒙之师,应该算琼瑶女士,过滤掉那些过于缠绵悱恻的片段,她的古诗文底蕴非常深厚,给了我巨大的影响。小学时,我学业成绩很差,行为也很孤僻,在家里是比较不受宠的孩子,所以常常自卑、怯懦,很多时候都只愿意独处,还时常自言自语。小学四年级那年,《还珠格格》横扫九州,也攻陷了一个自卑少年的幼小心灵,给孤独的我提供了极大的精神世界。那年暑假,当小伙伴们都在看电视剧的时候,我却蹲在墙角根儿痴迷地看着书。还记得我的那系列琼瑶的作品,是我从治安大队摆放在我家屋后的一辆被没收了的盗版书商的三轮车上捡回来的,其中有几本受过潮,纸张都黏成一块,看完一页必须用指甲小心翼翼地掀开下一页。虽然阅读的过程有点曲折,但我醉心其中,很多成语和诗经中的经典之句都是在从琼瑶作品上学到的。读初中时,成绩平平的我,却在一次成语积累大赛中拿了年级第一名,这也跟读琼瑶的书有巨大的关系。
因为知道读书的好处,从初中开始,我就开始保持阅读的习惯,因而沉淀出对文学的热爱。可以说,是阅读拯救了我,它让我有重拾自信的机会。在坚持阅读的同时,我也学会“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因此获得了一个健康向上的思想和开朗乐观的性格,自身也从一个自卑怯懦的孩子,转变成今天这样一位健康、阳光的人民教师。
而今,作为教师,读书的意义则更上一层,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当教师本身没有一个完善的人格和一个“修己治人之体”,无法将自己的知识“善精义入神之用”,如何教给学生做人之道理呢?为此,我更要行走在阅读的道路上。
有人说,读书是一个获得自己的过程,能遇上让自己沉醉入迷的文字是人生的一大福分。我非常赞同这样的观点,每一次选择书籍,其实都是在发现自己内心最根本的喜好,都是在挖掘自己对生活和人生最深刻的理解。有时候,我们也会在阅读中体会自己不同的心境,有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怀会引起我们共鸣,而有时“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尔”的闲情则更令我们回味。其实无论“激扬”或“闲适”,不都是在阅读中消受知识的快乐,并从中找寻自己的身影吗?
此外,阅读不但教人发现自己,更教人追求做完善的自己。
据说,鲁迅的《阿Q正传》发表后,很多读者都觉得阿Q简直就是自己的影子。读过《阿Q正传》的人,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在阿Q这个集万千中国国民劣根性于一身的人物身上找寻到自己的缺点,从而进行反思。其实,阅读,不就是我们在和自己的思想、品行对话吗?不就是“见贤思齐,见不贤则内自省”的过程吗?我们在书中的每一个人物、每一种人格面前停留,进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行为,也就是在追寻自己人格的完善,追求做培根所说的“完善的人”。
我想,我非完人,漫漫人生路,我也在不断求索中。单单靠我一个人的言传身教是塑造不了一个个完善的人格的,但是如果让学生行走在书的世界里,却更可能让他们心灵纯净、人格美好。总是孜孜不倦、苦口婆心地絮叨,不如带着孩子们一起“上路”。何况,我曾经做过自卑的后进生,也体会到过阅读对自己人生的影响,所以我更希望孩子们能在阅读中找寻求知的快乐,收获博学带来的自信。
我愿一路上收集“豁达”的阳光雨露,使自己更加完善,更愿将阅读的习惯传递给我的学生,使他们在阅读中找寻自己、认识自己、肯定自己。
阅读的人从来不是孤独的,阅读不仅是在跟自己的内心对话,还可能跟“同行者”对话。这里说到的“同行者”至少可以分为两类:作者与志同道合的读者。
文艺评论家谢冕曾在他的《读书人是幸福人》中这样写道:“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闻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我想,这个“他人的世界”首先当属作者的心理世界。从古代各种“歌以咏志”的诗词歌赋,乃至今日的各种文学形式,作者们都在不同程度上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我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书籍,根据自己的思想积淀去理解文本,其实就是在和作者对话,就是在找寻思想的“同行者”。
爱读书的人,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因为看了某位作家的某部作品受到了启发,而满世界搜集他的其他作品。其实,读书也不必时时追求涉猎广泛,为一个与自己“同行”的作家而疯狂并不是坏事,我从来不刻意规定自己及学生阅读书籍的类型,当我们发现作者和自己的心灵有交流,就更能体会随心悦读的乐趣。
在课外阅读教学上,我主张老师与孩子们同读一本书。“师生同读一本书”的活动开展以来,每一次读书成果分享会,我都会有惊喜的发现。其实,别说孩子,我也常常在学生的分享中,贴近并窥探到孩子们的心理世界。
俗话说:“读万卷书,如行万里路。”让身体行走在路上,可获得许多的亲身见闻和直接经验。而读书,是让心灵行走在求知探索的路上。
人们通过阅读,“可以多识草木虫鱼之名,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换言之,读书既是认识自己,更是认识自己所存在的世界。所有身体不能到达的地方和领域,都可以通过阅读,让心灵去探知。读书,是让“自己”与“全世界”零距离的最佳方法。
我们通过阅读史书,了解过去时空里的人物与故事,了解到世界各大河流孕育出来的古老文明;我们通过阅读地理,获知世界的广博和不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我们通过解读科学,得知地球独特的生命力,得知宇宙的无穷与神秘,甚至可能预知未来世界的变化……
孩子们亦然,他们在书籍的帮助下,心灵可以到世界的任何角落去遨游,与各个地方的孩子“做朋友”,陪着主人公去历险,去认识世界和感受生活,因而也从中了解到全世界不同地方的儿童的生活及思维方式。
然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个人的学识与收获毕竟是有局限的,想要给学生一个完善、正确的世界观,作为教师自身就必须有一个尽可能完善而正确的世界观,因此就应当每天都“上路”,只有坚持行走在阅读的路上,才可能让自己与这个无穷的世界贴得更近。
开卷有益,当我们打开书本,一个或静谧安详或精彩非凡的世界就与我们连接起来了。我愿,我们的心灵一路同行,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