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马克思主义对普世价值的哲学批判解读

2015-02-26 15:59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克劳普世普遍性

陈 波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学部, 山东 威海 264209)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是否存在普世价值”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问题,尤其在20世纪后半期,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宗教、民族、国家间矛盾相继显现,以新文化运动为主的多样化斗争不约而同地挑战各种共同体和世界组织,使人们不断怀疑究竟人类是否存在共通之处。为此,德国神学家孔汉斯于1990年率先在《全球责任》一书中提出关于构建世界普遍价值的构想。自此,针对何为普世价值、普世价值是否存在、如何构建等问题成为讨论热点。

自普世价值提出以来,学术界一直未有明确定义,但主要指“符合全人类共同的需要和利益,对世界上所有人都有积极意义、普遍适用的价值”。[1]在此,我们不难发现,普世价值带有普遍性、永恒性和共同性特点,但在现实社会中是否真正存在能满足全人类共同需要和利益并带来积极影响和作用的普世价值呢?

以李崇富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不存在普世价值。首先,普世价值以社会上层建筑形式存在,受经济基础决定并带有一定的阶级属性。他指出,由于社会中不同阶级的存在,其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领域无法也不可能存在所谓超阶级、普遍化的共同意识形态。同时,其他学者也指出,具有普遍性和共性的价值忽视了作为个体的具体性和特殊性的存在,没有注重人类社会中不同主体的存在,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的需求和利益,无法用单一、普遍、共同的普世价值来予以概括和总结。相反,高扬、马俊峰等一些学者认为,构建普世价值具有现实可能性。他们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一些事关人类根本利益的如生态环境等现实问题正日益突出,构建具有最低限度的、最基本的普世价值势在必行。可以看出,针对“普世价值是否存在”国内学者各执一词,那么,作为国外学者的代表后马克思主义者拉克劳采取了怎样的态度呢?

一、批判性解读

首先,“主体死亡”。结合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拉克劳认为“主体死亡”即先前所有具体、有限、多样化的主体转变为单一主体的形式将不再存在,以多样化的形式取而代之。[2]正如种族运动、反全球化运动、女权主义运动等,在新社会运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冲破普遍化主体——“主体死亡”使多样化主体得以释放。还应看到,在主体多样化的同时也带来多样的社会认同,而多样的社会认同必然离不开多样化的主体,二者相互依赖。为更好地阐释“主体死亡”和多元化主体,拉克劳进一步否定先验主体,指出“历史是一个没有主体的进程。”[2]在他看来,话语具有决定作用,决定人类社会,那么将作为一个整体的历史看作经验和话语的客体,便无从知晓谁是其主体。同时,由于话语漂浮性能指的特性,其决定的身处话语语境中的社会主体必然带有多样化特征,致使普遍化主体将不再存在,以多元化的形式在社会认同中发挥其作用。与此同时,为更好解释该问题,拉克劳从绝对客体出发,指出:受客体中主体轨迹的异化和不透明性等特征影响,不存在绝对纯粹的客体,当该客体消失时,多元化的社会主体便显现,使“主体死亡”成为可能。既然“主体死亡”得以出现,那么普遍性、单一的社会主体必将为多样化的社会主体所代替,形成多样化的社会认同,所谓的普世价值无疑无法实现。

因此,拉克劳对普世价值的批判充满了理论依据和相应的新社会运动的实践经验支撑。普世价值所提倡的是普遍性、统一性和必然性,毋庸置疑地同“主体死亡”和多元化的社会主体相背离。而现时所推崇的普世价值无疑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维持自身统治、对其传统主导组织的一种维护。同时自1960年代以来,随着新社会运动的兴起、发展、壮大,种族纠纷、民族矛盾、移民组织斗争等各种社会冲突的日益显现,在他们不断冲破普遍主体的同时,使人类更加关注多元化的社会主体及其相关社会需求和利益,以满足全人类社会需求和利益的普世价值无法满足多元化主体的各种利益需求,相反,带来了主体间更加突出的矛盾和动荡的社会环境。这也无疑同国内学者李德顺所言“普遍认同的目标和结果,实际上也是主体性的、因人而异的”有异曲同工之妙。[4]所以,普世价值因“主体死亡”、多元化社会主体的存在、不同主体有不同的社会需求等因素无法得以实现。

其次,“普遍性和特殊性间无法逾越的鸿沟。”[2]普遍性只是某一时期内暂时的社会主导而非永恒,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一对永远无法调和的矛盾。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社会运动及各种政治斗争的不断发展,封闭的、必然的、单一的社会日益受到开放性、偶然性、多元性的挑战,特殊主义正在增殖,普遍主义正逐步成为集权主义的代名词。这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描述: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二者相互依存,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予以表现,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存在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二者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拉克劳以更加强调特殊性、个体的差异性对二者间的关系进行阐述,其在强调差异和忽视权利的过程中却并未完全反对普遍性的存在。在他看来,普遍性和特殊性需在先验和谐的情境下,才会出现带有差异性的、非对抗性的社会关系。那么,拉克劳对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概括的呢?第一,二者关系需在社会历史形式中进行,且二者并无明确界限。第二,他以认同普遍性为前提,指出普遍性具有独立性,永远无法成为能将所有特殊性、差异性个体进行缝合的封闭性总体。并且,普遍性作为“空的能指”与特殊性处在一个不断矛盾的运动中。[2]第三,不存在纯粹的特殊性。特殊性虽具有独立性但仍需借助于普遍性,完全脱离普遍性的特殊性无法存在,反之便会成为与自身相矛盾的普遍标准原则。因此,拉克劳将普遍性归结为集权主义,统治者为更好地实现集权便对特殊性予以镇压。

然而,普世价值在推广其普遍性的同时,也暗含着对其的社会认同。但拉克劳指出,任何认同都并非简单的社会认同,其中必然包括其他社会因素,如在文化认同和种族认同中暗含其具体历史环境等。所以,在他看来,由于带有具体差异的特殊性的存在以及普遍性和特殊性间永远无法调和矛盾的存在,带有乌托邦式的、普世性的社会认同最终无法在日益多样化和全球化的社会进程中得到实现。

再次,运用话语理论否定普世价值。以解构本质主义为主的拉克劳提出话语理论以反对总体性、单一性和封闭性,而普世价值则意味着标准化、普遍化和单一化,无疑同拉克劳强调多元化、个体化的观点相矛盾。他运用话语理论阐释必然性和偶然性间的相互关系原理,我们可以借此分析发现其对普世价值的否定。在话语理论中,拉克劳将“话语”定义为有差别的体系,存在对某一单一体系进行颠覆意义上的剩余。同时又将客体与话语相关联,认为话语领域的结构化对客体具有决定作用,并以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式对话语结构中的物质特征及固定话语的隐喻性予以肯定。在他看来,不存在完整的总体和具有单一原则固定的社会系统,它们始终无法达到完整的缝合,最终以差异系统形成存在。拉克劳将必然性以对偶然性的局部限制为其存在前提,以此来强调多元决定领域和差异的流动性,否定固定的同一性领域。因此,可以看出,拉克劳始终强调作为差异系统的、带有隐喻性和颠覆性特征的话语,并以其意义的剩余来否定固定性的存在,推崇开放性和多元性;否定必然性是偶然性的最终落脚,使必然性只以对偶然性的局部限制的形式存在。

所以,纵观其理论,不难发现,拉克劳反对普世价值。在他看来,构建普世价值即意味着承认社会是一个最终得以缝合的无差异的系统,在该系统中不存在差异和多元化,这无疑同其带有差异特征、漂浮性能指和隐喻性特征的话语系统相矛盾。同时,普世价值对必然性和普遍性的强调也无疑背离拉克劳所重视的偶然性和差异性,否定了其对“意义最终固定的不可能性意味着必须存在局部的固定”,[4]即必然性和偶然性间关系的论述。

二、意义

在当今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疑为全球化进程的最大受益者,这使其所声称的普世价值在世界范围内得以推广,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历史大背景下,虽然以拉克劳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者的一些理论观点在学界备受争议,其是否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偏向过度维护特殊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深渊,但其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对普世价值的推行及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上的渗透产生遏制作用。

作为西方左翼学者的代表,拉克劳在理论上对普世价值予以批判并提出要进行多元激进民主计划、夺取文化领导权等理论,以此来实现多元主体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民主和平等。结合新社会运动的不断发展,他指出新社会运动正是对普世价值进行否定的鲜明例证,充分印证了普遍性和特殊性间无法解决的紧张关系及其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他表明,新社会运动正以其多元化主体对自身利益和话语权的不断追寻,来逐步远离并突破欧洲中心论及其普世价值说。所以,拉克劳对普世价值的否定,不仅在理论中予以说明,并在社会实践领域也确有其意义。首先这无疑迎合了同质性社会转入异质性、非缝合的差异系统、多元化主体的出现、事件偶然性频发等社会背景。其次,西方普世价值的推广,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外扩张的一种手段,借此推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该意义上,拉克劳对普世价值的批判性解读可以认为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避免其受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过度影响。但是也应看到,拉克劳所言的多元化的差异社会系统并非赞同社会主义,而是以一种多元化的视角去平等看待每个社会形态,允许其共同平等发展。如女权主义者、反对种族歧视主义者等。最后,人类正处于一个未决定性的社会领域,在该领域中没有普世价值,没有其必然性和普遍性的存在,新的激进民主理论能够以新的姿态适应开放性、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如新社会运动的蓬勃发展。借此人类便能以新的激进民主向新的民主实践方向迈进,最终实现人类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民主和平等。

所以,在面对后马克思主义的旗手拉克劳对普世价值的批判性解读时,不仅关注理论背后的缺陷,更应以积极辩证的态度面对其合理部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社会主义社会在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普世价值中开拓前进之路,防止其在意识形态上的潜移默化,以“和而不同”的姿态在多样性的文化中博采众长,实现各民主、国家间的和平共处与共同发展,实现多元化主体间的平等及各主体的自由与民主。

[1]王晋京,耿国祥.如何正确认识普世价值[J].科技文汇,2011(3):28-29.

[2]Ernesto Laclau.Universalism,Particularism and the Question of Identity[J].London&New York:Verso,1996(1):93-94.

[3]李德顺.怎样看“普世价值”[J].哲学研究,2011(1):7-9.

[4]拉克劳·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M].尹树广,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克劳普世普遍性
何不炳烛
外星人咕咚
外星人咕咚
思想“陷阱”与消解之道——论“普世价值”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挑战冲击及策略应对
外星人咕咚
外星人咕咚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人体内的塑料微粒
普世价值论
普世价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