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文学思想简论

2015-02-26 15:59高琼燕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文学思想杜甫文学

高琼燕

(四川民族学院 教育科学系, 四川 康定 626001)

杜甫是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创作的伟大代表。他的一生处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重要时期,他在自己的诗作中广泛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历史变化,其中包括文学思想方面的矛盾冲突。

由于杜甫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分析杜甫的文学思想,既有利于了解杜甫本人的创作特色及成因,也有利于了解杜甫以后一些文学理论及一些文学流派的成因及主张,而且,其文学思想中的进步内容仍可以指导我们今天的创作实践,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基于此,本文结合杜甫的作品,对其文学思想从文学价值观、文学审美观、文学创作论、文学发展观和文学借鉴观五个方面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文章千古事”——杜甫的文学价值观

对文学的价值和地位的认识,往往会影响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社会价值。在中国,历来有“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1]和“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2]两种截然相反的文学价值观。

杜甫根据自己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提出了“文章千古事”(《偶题》)①的观点,既肯定了文学的重要价值和地位,也指出了文学创作的神圣性,反映出杜甫对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密切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有深刻了解。正是有了这种认识,他才要求自己的创作要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的程度。也正是有了这种观点,他才说优秀的文章能“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认为好的作品一定会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会具有不朽的价值。另一方面,由于个人怀才不遇的社会生活经历,使他对文学对社会能动作用的相对性,有朦胧的认识,认为“文章一小技,于道未为尊”(《贻华阳柳少府》),在社会发展规律“道”的面前,文章只是雕虫小技,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当然,这种有一定消极因素的朦胧认识,从杜甫的创作实践来看,决不是其文学价值观的主要方面,用科学的标准去衡量,正是有了这一方面,杜甫对文学价值的认识才更全面,才不失偏颇。

杜甫所谈论的文学的价值是通过文学的功用来体现的。一般来说,文学的功用可分为文学的社会作用和表达作者情怀的作用两个方面。

指导杜甫行为的思想主要是社会责任感很强的“儒家”思想(他多次称自己为“儒生”、“老儒”或“腐儒”),因此,在社会变化比较剧烈的中唐时期,他常常处于“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境地里,达到了“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江上》)的地步。杜甫特别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提倡为文应“贵切时务”(《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者》),主张写反映社会现实的诗,通过作者创造的形象表现现实生活,反映一定时期的情况,使读者对社会现实有所了解、有所感悟,形成思想情感上的共鸣而被文学作品所感动。但是,杜甫认为用文章来感动人的目的只有一个——“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即发挥文学的教育作用,使统治者贤明超过尧舜、使民风淳朴,从而使国家中兴。正是基于这种创作目的,杜甫作诗才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现实主义精神,才会在《前出塞九首》中发出“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的悲痛呐喊来表达广大人民对统治阶级发动的侵略战争的厌恶;才会留下“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有鲜明政治倾向的光辉篇章;才会描绘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感情色彩鲜明、生动形象的血泪画面。最终,杜甫用现实主义的方法真实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他的诗作被人们称作“诗史”,他本人也因其作品及其深刻的思想性被尊为“诗圣”。

文学不仅要用形象来反映生活,也以此来表现作家的思想和情感。对此,杜甫有过深刻的论述,他声称“诗尽人间兴”(《西阁二首》),认为“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可惜》),人的情怀可以用诗文来表达,人的感情可以用诗文来抒发,当一位作者在创作时,其情感也会从文字中流露出来。正是由于对诗文抒情性的深刻认识,杜甫才能从宋玉的作品中了解到“清秋宋玉悲”(《垂老》),把“悲”作为宋玉作品的主要感情色彩;才能在自己的作品中抒发自己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与担忧,并逐渐形成以“沉郁”为主要情感色彩的文学风格。

二、“诗清立意新”——杜甫的审美观

一个会创造美的人,实际上也是一个美的鉴赏者。杜甫没有论述美的专章,然而从他的创作和他对作家和作品的评价中,可以了解其文学审美观有两个方面内容:以意境美为美,以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为美。

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3]中国古代的作家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讲求情景交融,杜甫也不例外。从他认为李白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认为曹霸的画“幹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将军画善盖有神,偶逢佳士亦写真”,认为公孙大娘的舞“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等论述中可以看出,在艺术上,杜甫推崇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并在创作中积极实践,形成了除“沉郁”之外所表现出的或雄、或丽、或质朴、或轻灵等多种艺术风格。

对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的重视,是杜甫审美观中的重要内容。杜甫认识到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完美的文学形式对内容的很好表达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两个方面同时强调、同样重视,既有“遣词必中律”“清词丽句必为邻”“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等比较注重形式、追求形式美的提法,又有“铭而不韵,盖情至无文”“别裁伪体亲风雅”等注重文学思想性的观点,提出了“诗清立意新”(《奉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的主张。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相统一作为自己的审美标准,并在创作中积极实践,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选择古诗、律诗、绝句等不同形式,在遣词造句上力求完美。既创作了如《石壕吏》这样的叙事古诗,也创作了《登楼》这样的抒情律诗,既有长达数百言的长诗,也有四句的绝句。

三、“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的创作论

严羽曾说:“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唯李、杜得之。”[4]杜甫的诗之所以能“入神”,很大程度上源于他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诗神”,[5]即作品要表现出事物固有的神态,在艺术技巧方面要注意语言的锤炼。在杜甫的诗作中,经常提到“神”,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诗应有神助,吾得及春游”(《游修觉寺》)“文章有神交有道,端复得之名誉早”(苏端薛复筵薛华醉歌)“将军画善盖有神”(《丹青引赠曹将军霸》)等等。本其意,不外两种:一为名词,指神仙或精神。二为形容词,高妙、神奇。这些都是指作家创造了高妙的意境,使作品达到精绝的程度,浑然天成,不见人为的痕迹,只能怀疑是“神”之作。

在创作方面,杜甫除主张“诗神”外,还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提倡重视文学语言的琢磨和锤炼,使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也因此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如《水槛遣心二首》中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一个“出”字,把水中的“鱼”和空中的“雨”这两种没有关联的事物联系在了一起,再用体形较小的“鱼儿”和雨的“细”相配,从而描绘出一个较实较近的场景。而一个“斜”字,既把远处燕子的姿态写活了、又把看不见的“微风”形象化,一幅生动活泼、色彩鲜明、虚实结合的春雨图就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它不仅有义,还有音,语言的节奏变化是诗歌抒情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抒情,不得不注重声音的节奏,并使这种节奏呈现为一种律动,形成不同的韵律。对此,杜甫提倡以是否“中律”为标准去创作,因此认为“遣词必中律”(《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律中鬼神惊”(《敬赠郑谏议十韵》)。事实上,从杜甫常在一首诗中随着内容和情绪的变化,使用不同韵律,以及他“顿挫”的风格来看,“中律”不仅仅是指符合音韵,更指的是根据诗的内容和作者的情绪,使用合适的文字,使之形成一定的韵律,更好地发挥诗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四、“历代各清规”——杜甫的文学发展观

唐朝是中国文学发展完善的重要时期,也是各种文学思想斗争比较激烈的时期之一,特别是在如何对待前人的文学遗产上,许多作家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杜甫对文学的继承和发展的观点主要集中在《戏为六绝句》《偶题》《解闷十二首》《春日忆李白》中。总的来说,他主张批判地继承和发扬前人的优秀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具体讲,包括正确认识文学的发展规律、对文学作品要用正确的标准去评判、用全面具体发展的观点去评价作者三方面的内容。

文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个过程有一定的连续性,不同时代的文学之间总是有一定的联系。对此,杜甫有过深刻的认识和精辟的论述。在《偶题》中,他认识到“前辈飞腾入,余波绮丽为。后贤兼旧制,历代各清规”,看到了各种文体总是始盛终衰,后人总结吸收前人的经验,集合形成自己的规矩——即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因此,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创作特点。正是由于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杜甫才看到了六朝文学对唐初文学的影响,才看到初唐“四杰”未摆脱六朝堆砌词藻习气的原因,从而认为“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抨击了当时人轻薄、盲目讥笑“四杰”诗体的无知行为,正确评价了“四杰”对唐初文学的贡献。

对具体的作品,杜甫主张既要作到“别裁伪体亲风雅”(《戏为六绝句》)去掉那些在作品中模拟因袭、没有生命力的“伪体”而去亲近能抒真性的“风雅”,又要作到“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说“清词丽句”都可以学习,但必须达到与屈原和宋玉并驾齐驱,否则,仅追求语言形式的美丽,就不免步“齐梁”文风绮靡的后尘。由此可知,杜甫评判文学作品是以思想和艺术两个标准去评判,在思想上看作品表现的内容是否有价值,是否表达了真性情。

唐时,针对六朝以来颓靡浮艳的文风,文学界复古的声浪很高。因此,有一些人盲目地否定六朝及当时的文学,甚至连李白也提出“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6]的观点,完全否定六朝的文学成就,忽视了六朝文学对唐文学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杜甫提出要用全面具体发展的观点去评价作家,在《戏为六绝句》中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既看到了庾信早年文章有纤弱绮丽的风格但仍取得一定艺术成就的情况,又看到了他留居北方后文风一变而意气昂扬刚健、诗意纵横开阔后取得的巨大成绩。同时,他也用“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春日忆李白》),指出在六朝绮靡的文风盛行的大气候下,庾信文体清新、鲍照文风俊逸是有突出特点的。

五、“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的文学借鉴观

一个优秀的作家,往往需要学习借鉴其他作家的作品,杜甫很重视向其他作家学习,提出了“多读”和“多师”的文学借鉴观,取得了兼古今而有之、集各家之所长的辉煌成就。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句杜甫称赞自己的诗句成了有名的读书格言,千百年来,被很多人奉为座右铭。但是,不少读了万卷书的人,下笔却无“神”,究其原因是没有将书“读破”,没能将所读到的东西消化吸收、融会贯通罢了!杜甫所主张的多读书,一是要透过表面的文字形式去把握书的内涵,即将书“读破”,要将这些书中的知识融合成自己的东西,并熟练地去运用它们,二是要有一定的阅读标准,有选择有目的地读,力求做到“别裁伪体亲风雅”。如同他声称的“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戏为六绝句》)那样,杜甫在阅读时不是以“今人”或“古人”做为标准去选择“薄”或“爱”,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只要是“清词丽句”都学习和借鉴。

除了多读,杜甫主张作者要“转益多师”(《戏为六绝句》),即不断地向可以学习的人学习。一是因为他认为“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偶题》),每一个成名的作者都有自己独到的文学成就,不然,是不会轻易树立起名声的;再是因为“后贤兼旧制,历代各清规”(《偶题》)后来的贤士把旧时的文章体制兼容并包,独树一帜,这样使每代都有各自的写作规范和特色。所以,他才会“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是吾师”(《吹笛》)“李陵苏武是吾师”(《解闷十二首》),并且“颇学阴何苦用心”(《解闷十二首》),向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者学习,并且努力将这些知识融汇成自己的东西加以运用。

因为“多读”和“多师”,杜甫不仅具备了渊博的学识,也在创作上取得元稹所说的“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7]

六、结语

杜甫文学思想的五个方面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首先,正确的文学价值观是指导杜甫选择诗歌这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和不断钻研的指南,而这个观点的形成除与杜甫受“儒学”思想有关外,也同他对文学发展继承的深入研究和虚心学习借鉴分不开;同时,要实现在创作中体现自己的文学价值观的目标,就要求杜甫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在一定的创作论指导下形成的高超的创作技巧。其次,杜甫的创作论和审美观的形成,以及他对文学发展继承的看法,与他在虚心学习借鉴基础上形成的渊博学识有关,促进了杜甫创作技巧的提高,增强了他对作者或作品的鉴别力。最后,杜甫的审美观和对文学发展继承的认识也因影响了他对作者或作品的态度,而对他的文学借鉴观和创作观发生了作用。

正是在这五个方面构成的正确的文学思想的指引下,杜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他的理论和创作对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有直接的影响,他也被宋代“江西诗派”奉为“诗祖”。可以说,杜甫对唐以后中国文学的发展有过极其重大的影响。虽然他不是专门的文学理论家,他的有关论述也有极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但是,散见于其作品中的文学思想,在今天仍然栩栩生辉,具有巨大的指导性。

注 释:

①本文所引杜甫诗作均出自中华书局于1961年出版、2010年第5次印刷的(清)浦起龙疏解的《读杜心解》一书。

[1]曹丕.典论·论文[C]//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曹植.与杨德祖书[C]//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杨辛.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68.

[4]严羽.沧浪诗话·诗辩[C]//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5]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第2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6]李白.古风二首[C]//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7]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C]//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猜你喜欢
文学思想杜甫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红楼梦文学思想的现代阐释》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杜甫改诗
杜甫与五柳鱼
论元代散曲的文学思想和现实特征
关于纳兰性德文学思想的解读
耿直人格下的情绪和个性扩张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