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枫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孙 枫
长久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存贷款利息差,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快,商业银行需要不断创新,转化经营模式,开拓新的盈利渠道。
我国自1993年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初步构想后,2003年进一步将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明确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2004年央行宣布放开金融机构贷款上限,2007年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正式运行是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标志性事件。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场漫长过程,近年来改革步伐明显加快。2012年6月,央行宣布放开金融机构存款基准利率,允许机构类存款在存款基准利率之上上浮10%,这是央行首次放开存款利率限制,而贷款利率下限也从原来的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下降到0.8倍。仅仅时隔一个月,央行再次降息,并将贷款利率下限调整至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2013年7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自主决定贷款利率水平,贷款利率实现了市场化。2014年11月,央行为加速利率市场化改革,决定再次调整存款利率上限,将上限由原来的1.1倍调整至1.2倍,同时在月底发布了《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求关于存款保险制度的意见。
2015年3月,存款利率上限再次调整,由1.2倍调至1.3倍。5月1日,央行正式开始实施存款保险制度,这将进一步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同时更有利于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当月,央行再次降息,并将存款利率上限由1.3倍调整至1.5倍。完成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政策框架仅剩最后一步,即取消存款利率上限,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存款利率水平。
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势必会受到影响。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为商业银行带来挑战和机遇。
(一)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积极影响。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央行逐步放开存贷款利率限制,商业银行能依据商业原则自主决定存贷款利率水平,从而拥有了利率决定权。这有利于商业银行根据自身情况不受限制地制定出更合理的利率价格,提升盈利水平。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能够更加快速更加灵敏地对市场做出反应,并结合自身情况制定适当策略,在盈利的同时也能一定程度地规避风险,便于建立更加良好的金融环境。
同时,商业银行获得利率决定权,自主决定利率水平,也将大大刺激商业银行的创新积极性。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不再受利率限制,从而有足够的空间进行金融创新,这有利于商业银行推出更具个性化的金融产品,也有利于丰富金融产品的多样性。
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也必然会带来金融机构间的价格竞争,商业银行不得不通过改善内部管理,降低经营成本来逐步提升其在价格上的竞争力,使其在金融市场上得以立足。这就要求商业银行提升自身管理水平以及科学技术水平,以便具备充分的实力参与到价格竞争中去,并在市场竞争中稳健经营与发展。
此外,放开存贷款利率限制,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提高自主定价的水平和能力。长期以来,我国利率一直处于国家管制的状态下,商业银行在利率定价方面的实践较少,如今利率限制的放开能够加速培养商业银行自主定价的能力,在金融市场上提升其竞争力。
(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消极影响。
利差收入减少。利率市场化必然会在商业银行间掀起一场价格战。原本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由国家管制,利率一般稳定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而商业银行利率限制的放开意味着利率差异化加大。为争夺市场,商业银行往往通过更高的存款利率来吸引客户,这种价格竞争最终带来的是利差收入的减少。而利差收入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这就要求商业银行改革经营模式,开拓新的盈利渠道,迎接新的挑战。
利率风险加剧。我国尚未实行利率市场化时,存贷款利率相对稳定。而一旦完全放开利率,利率将在更大的程度上受市场影响,根据市场而波动,利率将频繁变动且带有较大不确定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利率风险。而且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普遍不够重视,对利率风险的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商业银行管理利率风险的难度相应加大。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加大。长期以来的利率管制下,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一向是供不应求。利率放开限制后,商业银行容易受利益的驱使,更倾向于将贷款发放给愿意承担更高利率的贷款人以及会带来更高收益的项目。然而,高利率高收益往往意味着高风险,再加上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很难有效了解和评估贷款项目的经营情况以及贷款人的道德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容易造成商业银行损失,形成坏账,增加不良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信用风险。
(一)加大创新力度。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商业银行的竞争愈加激烈。为在价格竞争中取得优势,商业银行的利差收入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缩水。此时,商业银行需要不断地创新,开拓新的盈利渠道,转化经营模式,方能在金融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当加大中间业务的创新投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不动用本行资产为客户办理的服务性业务。包括结算业务、信用证业务、代收业务、代客买卖业务、信托业务等等。通过开发中间业务来拓宽盈利渠道,不仅能够应对利率市场化下传统业务收入的减少,还能够加速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和经营模式的转型,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当加强经营管理创新,从经验管理转化为科学管理,建立科学经营管理体系,通过高效科学的管理降低经营成本,减少资源消耗。
(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
面对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加剧的利率风险,商业银行应当充分认识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积极探索控制利率风险的方式方法。
由于利率风险带有不确定性以及难预测性,商业银行应当建立科学的利率风险预测模型,这是准确预测利率的前提。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利率变动将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因而在利率预测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相关因素的变化,通过技术手段对利率变化趋势进行科学预测,为有效控制利率风险做好准备。通过科学预测得到相对准确有效的数据后,要选择科学的利率风险管理技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经验较少,研究相对也较少。因而应当积极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找出有效管理、控制利率风险的方法。
(三)积极防范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来自于交易对手,具体表现为信用违约。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商业银行容易只顾眼前利益,将贷款发放给高利率高收益却也高风险的项目,忽视了远期的后果,极易产生不良资产。对此,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更加完善的贷款发放审批流程,通过加强多环节多方面的评估审核来更加慎重地进行贷款发放。
综上,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收入减少,商业银行必须加强中间业务创新,加快盈利模式的转型,加强经营管理创新,尽可能降低成本,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大的效益;建立科学预测利率的模型并借鉴国外风险管理经验,结合自身得出合理的控制利率风险的方法;充分认识规避信用风险的重要性,通过完善贷款发放审批流程,更加慎重地发放贷款,尽可能降低信用风险产生的可能性。
(作者单位:农业银行无锡锡山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