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探究

2015-02-23 17:24徐造锋
教育界·上旬 2015年12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有效性

徐造锋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这一论述阐明了数学活动是智力的起源,是思维的起点。所以数学课堂上学生的数学活动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和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关键词】小学教学课堂 教学活动 有效性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变化:教师的讲解少了,学生的活动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课堂不再是教师个人的舞台,学生成了主角。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课堂上学生的数学活动变得生机勃勃起来。但是我们认真审视时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数学活动,不难发现,相当多的活动只注重生动活泼的“形式”,追求课堂气氛的“热闹”,却缺少活动中数学思维的含量;或者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了,但却没有将它用足、用好、用透。这样不仅达不到活动的目的,还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那么怎样才能提升课堂上学生数学活动的有效性呢?下面就从活动设计、关注生成、引导反思这几方面结合自身的教学案例谈一些浅见。

一、有效设计,激活学生探究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针对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科学地设计数学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活动的设计要适应学生各年龄段的特点,活动材料尽可能选用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活动过程也不宜太复杂。只有精心设计的活动,才会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

案例1:《圆的周长》这一课,为了让学生感悟和理解圆周率,教材中设计了先让学生在纸上分别剪出直径1厘米、2厘米、3厘米三个大小不同的圆片,然后运用直尺、棉线等学具量出三个圆片的周长,再通过周长除以直径计算得出数据,最后观察数据得出结论。但在实际操作时会碰到许多问题,首先在课堂上剪三个圆片会花费较长的时间,影响后面的教学;其次测量圆片周长的难度较大,由于多数学生所剪的圆纸片比较薄,导致测量出来的数据误差大。这样过于复杂的活动设计,不仅不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活动价值,还会降低学生活动积极性。

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我重新设计了活动内容:先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各种表面是圆形的物体,如硬币、杯盖、象棋等;然后学生测量自己小组内收集到的圆形物体的直径、周长,并作记录,由于学生所收集的物体都基本是圆柱体的,所以测量圆周长比较容易,精确;接着用计算器算出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最后在观察研究中得出结论。这样的活动设计,使得学生的活动变得简单,又节省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学生的活动素材是他们课前收集的,对学生来说熟悉且又感兴趣,测量出的数据也是五花八门,不单一,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升了数学课堂活动的有效性。那么如何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呢?

1.活动情境要联系生活

把数学课堂学生活动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可以使学生学起来更加自然、亲切、真实,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种心理体验,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情境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数学化的结果。

2.数学活动要难易适中

数学活动既要让学生感兴趣,又要具有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活动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学生轻而易举地得到答案,又不能过难,寻求不到答案。所以在设计数学活动时要精心策划,把握学生实际认知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现状,删除一些复杂且没意义的操作环节,突出重点,提升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二、关注生成,提高活动实效

教师在进行数学活动设计时,一般都要经过周密地考虑,主观上努力穷尽各种可能,但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面对这些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及时抓住,把这些有效的教学资源开发、放大,让它们“临场闪光”。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课本内容,让师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师生有更多的生活经验融入课堂学习中,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让“死”的知识活起来,让“静”的课堂动起来,变单纯的“传递”与“接受”为积极主动的“发现”与“建构”。

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时,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模仿,限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们的活动中去,及时了解活动情况,建立激励机制,适当评价学生操作中生成的亮点,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智慧地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创造性活动,提升活动价值。

三、引导反思,提升表达能力

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后,如何才能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提升语言描述呢?笔者查阅了许多资料,也与同事们进行了探讨,总结出了以下三个策略,供大家一起学习。

1.说写结合、完善思维

学生的数学活动是对数学知识的感悟,把这些感悟用科学的数学语言来描述,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操作后形成的初步结论。笔者常常将点名发言、小组交流和同桌两人对讲等不同方式结合起来,介绍过程,复述重点。当学生感到困难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思考,把思考后得出的结论在草稿纸上先写一写,再来描述。这样的说写结合,便于学生把操作后得出的想法科学化、数学化,从而使学生活动后形成的数学思维得到完善。

2.创设疑点、自由争辩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意思就是使学生在心理上造成生疑、质疑的状态。当学生通过活动后形成的结论有误时,教师不要轻易地去否决它,要创设一个让学生自由争辩的空间,在争辩中反思自己的操作方法,提升对数学规律、定义等准确的语言描述。

3.以书为本、反思定义

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基础知识的主要源泉,同时也是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事实的典范。当学生把操作后形成的思想、方法用他们自己理解的语言作了充分解释时,教师就不必再刨根问底、穷追不舍,这会耗费大量时间。教师应作有效引领,指导学生读读课本上的定义,重在反思定义,如划一划定义中重要的词语和语句,再进行解读。

总之,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内容有很多,教师要设计好方案,把握好时机,尽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评价学生的活动成果,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结论。这样才能提升学生数学活动的有效性,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充满智慧、焕发生机。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有效性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如何提高高中数学作业有效性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谈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教学活动
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贯彻教学的教育性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