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总督姚启圣对清初平台事业的历史贡献

2015-02-22 05:41:17张俊
关键词:台湾

张俊

福建总督姚启圣对清初平台事业的历史贡献

张俊

摘要:福建总督姚启圣在清初平定台湾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为清初的平台事业做出了历史贡献:平定海袭,提出平台策略;对郑氏集团施以“招抚”;壮大福建水师,举荐施琅;稳定福建后方,发展地方经济。姚启圣的这些贡献,为平定台湾,维护和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功绩是不容抹杀的。

关键词:姚启圣;台湾;施琅;清初

在清初的平台事业中,有两位历史人物是功不可没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位是万古流芳的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另一位则是福建总督姚启圣。而姚启圣的功绩似乎往往被人们遗忘,后人在谈论平台的功绩时,也只知有施琅,不知有姚启圣。这是不公平的,作为福建总督的姚启圣对于平台事业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清史稿》中说“上念其劳。”[1]卷260,9861这个“劳”是什么?可以说是既有苦劳,也有功劳,而且是不亚于施琅的,我们可以试想,如无姚启圣之运筹帷幄,施琅想一战而定乾坤是万万不可能的。

一、姚启圣平定海袭及提出平台策略

姚启圣(1624—1683年),字熙止,浙江会稽人,籍隶镶红旗汉军,康熙二年(1663),八旗乡试第一,授予广东香山知县,康熙十五年(1676),提拔为福建布政使,康熙十七年(1678),擢升为福建总督,专门负责平台事宜,姚启圣上任后第一件要务便是着手平定台湾郑氏集团的海上侵袭和制定平台策略。

(一)姚启圣临危之际平定海袭

康熙十二年(1673),吴三桂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了“兴明讨虏”的口号,起兵叛乱。随后,“又致书于平南、靖南二藩,及黔、楚、秦、蜀官吏之相识者,商约党附,共起兵反。”[2]1504康熙十三年(1674)三月,靖南王耿精忠在收到吴三桂的书信后,即于藩下部将在福州举起了反清大旗。四月,吴三桂与台湾郑经互通书信,共约出师,“早建匡复之业。”[3]卷6趁机侵扰闽粤沿海地区,由于清政府当时要集中力量平定三藩之乱,主力被牵制,致使沿海地区沦丧于郑氏集团之手。康熙十五年(1676),耿、尚二藩先后归降于清,清军这才腾出手来对付郑氏集团。康熙十七年(1678),郑军在刘国轩的率领下,大败清军。此后在郑军的攻势下,清军屡屡战败。在这种情况下,总督郎廷相、提督段应举,“因庸懦无才,职业不休”[4]302,均被解任。随即擢升福建布政使姚启圣为福建总督。刚刚接手福建总督的姚启圣对于郑军的攻势也曾是一筹莫展,不知所措。海澄危急时,姚启圣上奏康熙皇帝“事机已经败坏,卒难挽救。”[4]303

姚启圣毕竟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并没有被眼前的不利形势所吓倒,而是冷静地分析当前的形势,着手恢复福建局势。姚启圣认为:“要进取台湾,第一步便是击退郑军的进攻,清除其在福建沿海一带的势力,迫使郑经退守台湾孤岛。”[5]康熙十七年(1678)七月二十八日,永春、德化、安溪诸县失陷,郑军刘国轩部,分兵镇守,姚启圣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高兴,大喜曰:“贼兵不过三万虑其聚而势雄,今既得诸邑,必当分众拒守。众分,则势弱;势弱,则破之易也。”[4]308姚启圣抓住郑军这一弱点,开始进行反击,屡屡收复失地。八月十五日,姚启圣上疏奏报:“平和失陷,臣会商海澄公黄芳泰,调遣参将吕孝德等进剿,大败海寇,恢复平和县城。”[6]卷76九月十九日,康亲王杰书、姚启圣分别疏报进击郑军刘国轩部获胜,并且收复惠安、永兴、德化、漳平等城。九月二十日,刘国轩的十七镇兵一万三千余人紧逼漳州,在蜈蚣山下营驻扎,姚启圣等分兵迎战,收复了长泰县,二十五日收复同安县。清军的不利局势在这时开始被扭转。康熙十九年(1680)正月二十八日,姚启圣奏请“先攻海坛,取郑经门户,然后进取金门、厦门。”[4]358之后又克复海澄。至此,“福建沿海诸岛均已收复。”[4]362

姚启圣自担任福建总督以来,经过了两年的不懈努力,终于解决了台湾郑氏集团侵袭沿海的问题,为他的平台事业扫清了第一个障碍,迈出了平台事业的第一步。但姚启圣所考虑的不仅仅是平定海袭的侵扰,而是如何收复台湾的问题?正是在这种动机的指导下,他的平台策略便应运而生。

(二)姚启圣提出平台策略

姚启圣是一个非常有抱负的人,“少年颇有图王定霸之想”[7]卷18,也是一个“事业心极强的人,在福建总督任内,克己奉公,殚精竭虑,鞠躬尽瘁”[8],始终以平台事业为己任。

早在康熙十八年(1679),姚启圣就上疏平海逆机宜十四疏,其第七疏为“请调荷兰国船只助战”[2]1637,此疏为战,其第十疏为“请先用投诚文武官员,以鼓励归降。”[2]1637此疏为抚。金、厦收复之后,姚启圣又向朝廷上奏,提出了“台湾断须次第攻取,永使海波不扬”[2]1697的平台策略。姚启圣的平台策略,有人概括为“三必剿、三必抚”。“一必剿”是剿其心;“二必剿”是剿其兵;“三必剿”是剿其海路;“三必剿”是威服之道。为了使台湾能够长治久安,还有“三必抚”:“一必抚”首在抚慰郑氏祖上之功;“二必抚”是抚其民;“三必抚”是抚慰延平王郑经;“三必抚”是恩服之道。姚启圣的平台策略是以政略为主,战略为辅,剿抚并用。康熙皇帝对此评价为“恩威相济,剿抚并用”。

姚启圣对于平台事业早已是胸有成竹。这一平台策略,成为他平台事业的指导思想,而姚启圣也正是这一策略的积极实施者,对台湾的平定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姚启圣的“招抚”

纵观中国历史,有很多在战争中运用离间计的例子,如明朝末年的袁崇焕在明金战役中就中了后金皇太极的离间计。孙子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9]作为福建总督的姚启圣自然也是深谙此道。他的“谋”就是“招抚”,不过他的“招抚”之策,实为离间、分化以削弱郑氏之策。

(一)“招抚”政策的实施

在姚启圣上任之初,就曾向康熙皇帝上疏建言:“贼党繁众,败必归海,一时难以进剿,若听其悠游,迁延岁月,势必复聚,其为后患无穷。非宣布皇仁,广行招抚,以散其党,而孤其势,不能平巢覆穴……”[10]可见,在姚启圣看来,此时朝廷对于郑氏集团一时是难以进剿的,唯有“广行招抚,散其党,孤其势”,才能使“台人反为吾用,而后贼可亡”[11]卷15。康熙二十年(1681),姚启圣上奏:“一面先遣能员开示祸福,多方招抚。若复冥然不顾,则散遣间谍离其腹心,会合水陆官兵审机乘便直捣巢穴,庶儿再借国威廓清外岛,亦可永奠闽于社席之安矣。”[10]为此,姚启圣派遣间谍,远赴台湾,侦探消息,以离间、瓦解郑氏集团。对于招抚来的投诚者,姚启圣历来也是十分重视的,在姚启圣看来,如果对投诚者处理不善,则“我处少一投诚,海上多一盗贼,此消彼长,关系匪轻”[12]卷1。姚启圣甚至连应对之策也都想好了,主张妥善安置投诚者,“投诚官给俸、兵给饷,此事最得投诚之心;……投诚候选官寄凭闽,此事最得投诚之心;……将投诚官兵发往外省屯垦,此事最伤投诚之心,应将本省界外田地给予开垦。”[12]卷4姚启圣对“招抚”政策的思考,可谓是面面俱到,无一遗漏。

早在康熙十七年(1678),姚启圣就在福建四处发布文告,告示招抚的条例,其主要为:(1)制造银牌,对前来投诚者给予赏赐。(2)发动沿海人民,动员其乡邻亲戚前来投诚。(3)规定了带马匹、武器、士兵、战船等前来投诚的各种奖赏条例。(4)安置好前来投诚的官兵,愿意归农的就令其归农,不愿意归农者,“每月给疏莱银一两,米三斗,以为口粮,按月给放”[13]。从中可以看出,姚启圣对于前来的郑氏官兵,已经安排好了一切,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安心地前来投诚,这对郑氏集团内部的官兵而言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诱惑。此文告一出,便在福建广为流传,姚启圣甚至还特地派人送往澎湖和台湾。使得“踞守澎湖逆贼,纵有万余,内多思叛。”[14]

此后,姚启圣于康熙十八年(1679),把“漳州卫改为修来馆,用黄性震董理”[3]卷22,招降郑经部众,“凡文官降者,以原衔题请;武官降者,题请换札。兵民各予赏银50至20两不等,愿入伍者给饷,愿归农者回籍安插。”[4]320以扩大对郑氏集团的影响,进一步分化、削弱郑氏集团。

姚启圣还特别注意对郑氏集团内部的高级将领如刘国轩等人进行招抚,康熙十八年(1679)正月,姚启圣上疏:“郑锦(经)以台湾为穴,必不降,招抚无益。其伪武平侯刘国轩为贼渠魁,请赦罪,许授公爵,并赦伪将军吴淑罪,许授侯爵。若二人解体投诚,则锦势孤,海寇可立灭。”[4]320为此,康熙皇帝下旨:“刘国轩等果谕诚立效,率众来归,当赦其前罪,仍行论功。”[6]卷83批准了姚启圣的建议,使郑氏集团内部的将领离心离德,为郑氏集团的瓦解埋下了隐患。

(二)“招抚”政策的实施效果

在姚启圣“招抚”政策的号召之下,取得的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郑氏集团的力量受到极大的削弱,“投诚者络绎相继。”[4]320自康熙十七年六月至十一月,招抚郑部军官1 237人,兵11 639名[4]320;之后,又零星“招抚伪官兵12 277名”[12]卷3;十八年三月十九日,“廖琠等即率伪官300余员,兵12 000余人,诣军前降。”四月十八日,“木武镇伪总兵陈士恺、率伪文武官55员、兵1 431名投诚。”十九日,“海逆伪总兵郑奇烈率伪官53员,兵丁1 000余名投诚。”八月十一日,“招抚郑部蔡冲琱等3员,官85员,兵12 517名,招回岛民3 190余名;共获大小船67只,分拨水师营用。”[6]卷80十月四日,“伪总兵都督同知纪朝佐率众归诚。”[6]卷85十九年五月,郑氏集团的官兵投诚者与日俱增,郑军总兵朱天贵“率文武官员600余员,兵20 000余人,大小战船300余艘,抵海澄投诚”[4]367,并被朝廷授予左都督。前后共计招抚郑氏集团以及和郑氏集团有联系的官兵在130 000人以上,被瓦解的尚不在其中[15],这对郑氏集团军事实力的削弱和军心的动摇,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此外,姚启圣的“招抚”政策在与郑氏集团有联系的各方割据势力中收到的效果也是十分可观的。康熙十九年(1680),“据守闽、浙、赣三省交界处并联合郑经之江机、郭如杰率官1 138名,兵43 629名,难民24 681名投诚……之后,邵武山区之杨一豹部官兵31 000余人也投诚。”[4]367致使郑氏集团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姚启圣的“招抚”政策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手段,不仅动摇了郑氏集团的军心,分化了郑氏的阵营,而且对于郑氏集团的军事力量也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三、姚启圣“壮己荐才”

要想打赢一场战争,尤其是海战,水师力量的强与否是硬实力,直接关系着整个战争的结局,以当时的军事实力来讲,大清的八旗劲旅在陆地上无疑是最强的,傲视各方,但面对着茫茫大海却也只能是望洋兴叹。

(一)壮大福建水师

当时清军水勇的状况是“即有船只,不过偏裨统领,调集各营之兵,凑成一师,操舟水战,既无久练之功,官取相同,又无总统之任。”[5]再加上存在着“绿旗武官多以兵丁充伴书记、军牢等役,以致临阵十不得七。”[4]307的严重现象,打击郑氏集团显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姚启圣认为,郑氏集团之所以纵横于海上而无惧清军,就在于拥有一支实力强大的水师部队,因此,要想收复台湾必须壮大福建水师。

姚启圣从平台事业的大局出发,向朝廷建言,裁汰杂员,自行招募兵士,“督标亦有军牢等役,现已革去,另募入伍,以足兵额。”[4]307获得了康熙皇帝的允许,“以绿营乃经制额兵,专为战守而设,该管官必实足兵数,命严禁用兵丁充杂役。”[2]1620康熙十七年(1678),朝廷准许姚启圣“增兵10 800人,须募有资力精健者充补,同安、漳浦,俱设总兵官。”[2]1620并从姚启圣标下调拨14 000人[5],康熙皇帝还命令从江南选调炮手2 000名赴福建水师军前[4]349。此外,康熙皇帝还命令姚启圣着手加强军备,“速遣士卒修整舟舰”[2]1659,“所遗兵缺,速行募补。”[6]并从江、浙选取战船100余艘,从湖广拨发新式西洋火炮20具,一同编入福建水师部队,并且还“自己捐钱与赉塔一道修造了74只战船。”[5]不仅如此,姚启圣还将投诚的郑氏兵官用来充实清军。自康熙十七年(1678)六月起至康熙十九年(1680)六月二十六日止,姚启圣招抚到的投诚官兵除归农之外,还有官5 153员,兵35 677名,这些官兵大部分被安置在被闽省八府各营[13]。

这些措施使得福建水师的人数、装备等都大大胜于从前,到康熙二十一年(1682)福建水师已经拥有“精兵20 000余名,战船300艘。”[6]卷105清军的战斗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为日后的平台事业奠定了军事基础,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一场战争只有兵士、粮草、装备是不够的,还需要军纪严明,士气高昂。为了严明军纪,赏罚分明,提高军队士气,姚启圣制定了赏罚条例。姚启圣认为,如果对冲锋陷阵者不给予奖励,对临阵退缩者不予以惩处,则军纪不明,士气低落,则“败走者何所畏而不败走,用命者何所为而再用命。”[16]因此,姚启圣制定了“跳船赏格”、“临敌进船罚例”、“陆路过兵赏格”、“陆路进兵罚例”[5]等来鼓励和惩罚士兵。这些条例上奏朝廷之后很快得到了批准。福建水师的军容得以焕然一新。

(二)力荐海霹雳施琅

一支强大精锐的水师劲旅,还需要一位“习海上事”,“治军严整,通阵法,尤善水战”[1]卷260,9868的统帅。这位统帅就是后来流芳百世的福建水师提督——海霹雳施琅。施琅,字琢公,从征广施琅是顺治三年(1646)跟随郑芝龙投降清朝的,而并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是由姚启圣招抚降清的,后由于要裁撤水师提督而被授为内大臣。一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才官复原职。施琅之所以能够官复原职与姚启圣的力荐是分不开的。

福建水师提督一职是福建水师部队是否能够“决战千里”的核心人物,姚启圣认为,福建水师提督应该是一位“廉勇优长,威名素著,深谙水性,谙练才能者”[17],而在他心中,唯有施琅是上佳之选。但在康熙十八年(1679)四月,朝廷已经任命万正色担任福建水师提督,“统辖全闽水师营务,以专职掌。”[6]卷80姚启圣不惜冒犯天威,上疏举荐施琅。同年六月,姚启圣上疏,请求起用施琅,他指出:“施琅即有一子在海,尚有六子在京。其京中家口数百,岂肯为一子而舍六个儿子与数百口家眷乎?”[18]七月初一,姚启圣上平海逆机宜十四疏,其第三疏就是保举施琅为水师提督[2]1637。十九日,姚启圣再一次上疏,“以施琅为将军总统水师。”[4]331并以全家性命作为担保,“以百口保烺必无他。”[11]但是,由于施琅此时尚有一子、一族侄在郑氏集团中供职,康熙皇帝由此对施琅抱有疑虑,不敢重用。此外,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此时“效力茂著”[2]1697,康熙以此为由,驳回了姚启圣的请求。直到康熙十九年(1680)二月,事情才出现了转机,“郑经部总兵施亥(施明良)与其族侄施齐等密谋于厦门擒郑经献姚启圣,归顺朝廷,事泄,两家七十三口均被杀。”[4]360这一事情的发生对于打消康熙皇帝的疑虑起了关键的作用,也为姚启圣再一次保举施琅提供了条件。

康熙二十年(1681),郑经逝世,姚启圣、李光地奏请,趁机进取台湾。康熙皇帝得知郑经的死讯之后,“谕姚启圣与巡抚吴兴祚,提督诺迈、万正色等及将军喇哈达、侍郎吴努春分领所部,趁机进取台湾、澎湖。”[4]396但是水师提督万正色“却仍言不可平,并有‘三难六不可’之疏。”康熙皇帝看后大怒,“我仗他有本事,委之以重任,而他却畏服贼敌,不成说话。”[2]1697姚启圣再度上疏保举施琅,这一次康熙皇帝又听取了大学士李光地的建议,终于在同年的七月二十八日下旨“今诸路逆贼、俱已歼除。应以见在舟师、破灭海贼。原任右都督施琅、系海上投诚、且曾任福建水师提督、熟悉彼处地利、海寇情形。可仍以右都督、充福建水师提督总兵官。加太子少保、前往福建。到日即与将军、总督、巡抚、提督商酌。克期统领舟师、进取澎湖、台湾。”[6]卷96经姚启圣的力荐,施琅终于得以官复原职。施琅的起用对于整个平台事业的进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福建水师如虎添翼。这时,清政府的水师部队成了一支真正的虎狼之师。而这一切都与姚启圣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四、姚启圣稳固后方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打的是经济,福建作为平台事业的大本营,就必须是粮草充足,以资前方。此外,后方稳定与否,除了经济的发展,还在于人心的向背。

福建地处沿海之地,交通便利,应是水乡富饶之地,但其经济的发展却严重受到郑氏集团海袭的影响。加之清政府的“迁海令”政策,使得沿海人民的生产、生活更加困苦。身为总督的姚启圣有责任也有义务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发展福建地方经济,减轻人民的负担,安定人民的生活,稳定人心,为平台事业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群众基础。

(一)请撤八旗兵

姚启圣为此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请撤福建八旗兵,以消除兵害,清军在与郑氏集团作战的过程中,大批八旗军队进入福建,这些官兵视百姓如草菅,为害地方,任意强抢、凌辱当地百姓,“无所得居则以民屋居之,无所得器械则即以屋中之器械供之,无所得役则即以屋中之民役之。朋淫其妻女,系其老幼,喑哑叱咤,稍不如意,棰楚横至,日有死者。”[11]而且军费浩大。康熙十八年(1679)七月,姚启圣上疏,“请撤福建八旗兵,以节省军费,……可为朝廷节省银一百万两。”[4]329十月,康熙皇帝下令,将福建满洲兵的一半撤回京师。次年八月,又再一次将福建八旗兵1 000撤回京师。保证了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安定了民心,为平台事业赢得了稳定的后院。八旗兵撤走以后,沿海百姓免于兵害,使清政府赢得了沿海百姓的心,同时也有利于百姓从事生产,为平台事业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经济基础。

(二)展界诸岛

第二件事情就是展界诸岛,康熙帝为了切断沿海地区对郑氏集团的供应,下旨实行海禁政策,“严禁奸民贸易、潜资寇粮。”[6]卷81同时,实行“迁海令”,“逐百姓重入内地,或10里20里,凡近水险要,筑寨驻兵,于是滨海数千里无复人烟。”[4]320然而,这两项政策不但没有真正的切断郑氏集团的大陆供应,反而使“迁海之民尽失故业”[4]62,严重影响了沿海人民的生产、生活,使得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而且朝廷的赋税收入也大大减少,这是不利于整个平台事业大局的。

康熙十九年(1680),福建沿海诸岛陆续被收复后,姚启圣就开始奏请展界诸岛。这一年三月,姚启圣召集福建官僚议论关于福建展界的问题,众人都一致认为应当照前例就界筑壁,唯独姚启圣认为不可,姚启圣说:“诸岛由来悉系版图,渔盐田土,年计国赋数十万,前日失策轻弃,致郑经乘甲寅之变猖獗横行”,“一旦克复,得寸守寸,岂可复议轻弃以资贼手?”[4]363于是,姚启圣和万正色等人联合上奏,奏请展界诸岛,并获得了康熙皇帝的批准,下旨“自福建福宁至诏安,尽许百姓复业”[4]364。

既然福建都已经展界了,那其他地方也应该相继展界。之后,姚启圣又上疏朝廷:“南海一带俱有阨塞城寨可以列戍,俱有田可耕,而鱼盐蜃蛤之利尤大,若分屯设卫,令之开垦,得与鲛人蜑户参错而居,所以安内而攘外也。由福清而南,臣已相度经营,了然可措,将开商市,给牛种,为国家恤流亡而收瓯脱自然之利,保无患焉。”[11]康熙二十年(1681)二月初七,姚启圣等先后上疏,厦门等沿海要地都已经设防,沿海边界地方也应当予以开放,使迁移的沿海人民复业,姚启圣在奏疏中称:“若一还边界,则上可以增国课,下可以遂民生,并可以收渔盐之利,以饷新兵,安投诚之兵永无反侧,远可以使台湾之众望风来归,近可以使春夏之交米不腾贵,是还界一事,实今日闽省第一要务也。”[2]1691这一建议也得到了康熙皇帝的批准,但是严禁与台湾郑氏集团来往,同时不许与各国互通贸易。展界诸岛之后,“闽人得耕鱼衣食之资,相与狂号喜跃曰:姚公活我!”[11]姚启圣这一举动为清政府赢得了人心,也使清政府的赋税收入大为增加。

除此之外,姚启圣在福建总督任上还采取了许多有利于福建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诸如解除海禁、教化闽民、整顿吏治、主持汀州盐政等,福建的社会风气为之大开,经济得到了发展,为平台事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和坚实的经济基础。康熙二十二年(1683)、海霹雳施琅率领福建水师部队在姚启圣充分保障后勤军需的情况下赴海攻台,一战而定乾坤,成功收复了宝岛台湾,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五、结语

“时势造英雄”,一个历史人物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要坚持历史分析的原则,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中,依据他在那种历史环境中所起的实际作用来对他作出客观而公正的评价。历史已经证明,在整个平台事业中,姚启圣与施琅是一个“运筹帷幄”与“决胜千里”的关系。没有姚启圣“运筹帷幄”,施琅也决不可能轻而易举地“决胜千里”。尽管姚启圣也曾犯有过失,如引发了“督、提之争”,但是人无完人,我们也不能对历史人物太过于苛刻,应辩证地看待之,今之视昔,亦犹后之视今。总之,姚启圣自任福建总督以来,一直以平台事业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正是有了这个信念的支撑,使得姚启圣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为清初的平台事业和维护国家的统一做出了应有的历史贡献,这是不容抹杀的。

参考文献:

[1]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戴逸,李文海.清通鉴[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

[3]江日升.台湾外记[M].台北:众文图书公司,中华民国六十八年.

[4]林铁钧,史松.清史编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章慕荣.论清政府统一台湾斗争中的姚启圣[J].台湾研究,2002(4).

[6]马齐,朱轼.圣祖仁皇帝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7]李光地著,陈祖武点校.榕村续语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8.

[8]孟文镛.论姚启圣对统一台湾的贡献[J].绍兴师专学报,1990(3).

[9]孙武.孙子兵法谋攻篇[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

[10]孙国政.论姚启圣对郑氏集团的招抚[J].贵州文史丛刊,2008(1).

[11]全祖望.鲒埼亭集[M].北京:国立编译馆,1981.

[12]邓孔昭,孔立,陈在正.论姚启圣[J].台湾研究集刊,1984(1).

[13]吴玫.论姚启圣的招抚活动[J].台湾研究集刊,1983(2).

[14]施琅.靖海纪事:上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15]邓孔昭,孔立,陈在正,论姚启圣[J].台湾研究集刊,1984(1).

[16]侯军义.论姚启圣与清初统一台湾[D].厦门大学硕士论文. 2007.

[17]张森奉.清代名臣姚启圣[J].政协天地,2011(8).

[18]邓孔昭.李光地、施琅、姚启圣与清初统一台湾[J].台湾研究集刊,1993(1).

(编辑:张齐)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5)11-0111-05

作者简介:张俊(1993-),男,西南大学(重庆400715)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隋唐五代史。

收稿日期:2015-08-29

猜你喜欢
台湾
台湾都市诗的阶段性发展与蜕变(1930—2015)
华文文学(2016年6期)2017-01-06 09:53:52
“一带一路”战略下台湾产业转型初探
从实施成效看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探析台湾文化创意产业思维对苏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借鉴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19:12:36
捍卫“台湾”?美学者炒作旧书有蹊跷
环球时报(2016-12-14)2016-12-14 12:21:25
台湾家庭责任医师制度的经验与启示
上海医药(2016年22期)2016-12-13 11:29:23
台湾地区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福建食品农产品出口情况调查
中国经贸(2016年19期)2016-12-12 19:47:20
台湾地区高等教育现存问题的比较研究
高度警惕美国对“台湾”的小动作
环球时报(2012-07-24)2012-07-24 14:37:01
高度警惕美国对“台湾”的小动作
环球时报(2012-07-24)2012-07-24 07:5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