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机械产品设计中的“直觉语义学”探析

2015-12-24 06:26:52王雪洁程建新晏群肖旺群
关键词:造物直觉产品设计

王雪洁,程建新,晏群,肖旺群

传统机械产品一直被人们认为是结构性产品,“功能至上”的理念长期主导着设计思想,片面强调“物”的“技术”与“性能”,忽略了“人”的“情感”与“关怀”,导致长期劳作者的疲乏与厌倦,使得 “人”与“物”的关系变得不“和谐”,违背了人类造物的初衷。近年来,诸多学者就这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如外观、色彩、人机界面、人机交互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解决了“外观情感体验”与“操作情感体验”两个层面的问题,为现代机械产品设计提供了较好的理论指导。但“人”与“物”的关系乃至“人—物—环境”的关系仍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需深层次思考东方传统造物智慧将不失为指明正确方向的一盏明灯。

一、现代机械产品设计研究现状简析

现代机械产品设计研究可归结为两大领域:一类主要以研究“物的技术性”为主体;一类则是以研究“物的精神性”为主体。

研究“物的技术性”这一领域可以说基本上贯穿了人类所有的造物历史,产业革命爆发加速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而信息化、全球化带来世界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类在“物的技术性”方面更是以无与伦比的速度在发展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闻邦椿先生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优化设计、智能化设计与可视化设计(局部虚拟设计)的三化综合设计法[1];中国机械工业部原部长何光远先生分析了中国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基本要求,并为中国机械产品设计的技术进步指明了方向[2];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荣誉理事长、两院院士路甬祥先生在《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中明确、清晰地提出了面向2030年机械工程技术发展的5大趋势和8大技术[3]。

在现代机械产品设计方面研究“物的精神性”比研究“物的技术性”所得到的成果要少很多,究其原因主要是人们对“技术”的过渡依赖与崇拜而轻视人类自身生存的法则。正如中国学者程建新教授在《东方文化与现代设计伦理》主题演讲中指出的:“西方发达国家技术发展非常之快,但是人的社会伦理未必能跟得上,由此产生了严重的‘技术反控’。”又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指出,“工业设计”给予的启示将引导人们走向制造与服务一体化的和谐制造[4]。还有学者从美学、心理学、人机工程学以及造型、色彩等各个角度进行了研究,如“美学与现代机械产品设计”[5]“基于使用心理的机械产品工业设计研究”[6]“基于人机工程学的机械产品设计”[7]“机械产品造型设计中的情感要素研究”[8]“机械产品设计中的造型学研究”[9]“数控机床色彩设计研究”[10]等等。

二、东方传统造物智慧中的“直觉语义学”溯源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传统造物文化与造物实践活动中早已形成特有的模式和先进的理念。无论是 《周易》《考工记》《天工开物》《营造法式》《山海经》等,还是侯风地动仪、水运浑天仪、指南车、记里鼓车、金银香囊等,都无不闪耀着东方传统造物智慧的光芒。

(一)《周易》中蕴含的“直觉语义学”

“古者包牲氏之王天下也,……于是始作八卦。”这表明在人类观察、体悟和感知世界的方法上,《周易》早已进行了经验性总结与描述,“八卦”便是这种直观与体悟的结果,抽象地描述了事物的变化与运动。在把握存在的方式上,《周易》是直观的;在先人的思维方式上,《周易》展开了经验描述,也是一种直观且形象的思考方法,是对事物本性的洞察与独到见解。《周易》力图通过“象”直观来把握思想和人之存在。以上都无不反映出《周易》内在蕴含的“直觉体悟”思想与“直觉语义学”信息。

(二)中国造字中的“直觉语义学”

中国在对事物的认知上,从苍颉造字开始: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从造字六法上,首当其冲就是“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风,上下是也”,就是从形象上能理解其情感、含义;又如象形造字法,“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11]“画成其物”,指通过绘画或描摹表达出客观事物的外形;“随体诘诎”,指的是在绘画或描摹时,不是简单复制,而是根据整体形貌加以取舍和发挥,也就是说看上去有形,想起来得义,即“以形写义、义随形转”。

图1 古代甲骨文典型象形文字

图1列出了中国古代甲骨文典型象形文字,对应于现代汉字分别为“日、月、牛、羊、天、人、大、犬、冢”,这些文字显然没有追求单纯的形似,而是立足于反映事物的特征。如“日”,描绘的是太阳,理论上应该是圆的,但在“随体诘诎”时,却并没有画圆涂实,反而以稍方形轮廓来表达,并在其中加一横线,取内涵充实之意;“月”有圆缺之分,古人取缺,像一轮新月之形[12]。由此不难看出,象形造字的精髓不但在于形似,而且更在于神似。这证明了中国古代先民就已经具有了“直觉语义学”或“直觉符号学”的思想并将此思想付诸于造物实践活动中。

(三)以候风地动仪为代表的张衡造物

图2 新的地动仪青铜复原模型

中国东汉科学家张衡于公元132年创制了候风地动仪——世界上第一台验震器,大约在公元312~418年(东晋末年)失传[13]。张衡地动仪的发明要比西方的同类仪器早约1 700年[14]。由于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早已失传,因此关于张衡候风地动仪的研究及学术争论也经久不衰[15]。图2为中国地震局和国家文物局的联合专家组提出了新的科学复原模型。

张衡造物形式思维受到汉代的象数理论的影响,通常善于借用符号的形式来表达器物的内涵与精神层面的意义。张衡在器物的装饰上主要运用的是图像性符号,象征性符号,并且这些符号都具有“直觉体悟”的含义,包括表层的功能意义、里层的象征意义以及深层的天道观。这些内容形象地丰富了造物的内涵,在器物功能之外增强了文化意境和美的感受,达到器物的功能与美观并重,增强了器物之意境美,睿智地解决了物质功能、精神功能与情感功能的统一,同时也表明了中国先人对“直觉符号”的理解与运用。

(四)金银香囊

据当前考古资料来看,现已出土的唐代金银香囊仅13件[16]。唐代金银器在艺术造型方面是颇具特色的,不仅注意外轮廓的变化,而且往往精美流畅[17]。其中唐代皇家寺院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纹样镂空银香囊,无论是工艺还是纹样都是目前出土的唐代金银香囊中最为精美的器物,堪称典范。

如图3所示的法门寺鎏金纹样镂空银香囊,是迄今国内发现最大的一个。据古典文献记载,唐代金银香囊既可以作为装饰物件,还可以拿在手上把玩,而冬天还有暖手的功效;既可以放在床上薰被,也可以悬于帐内或车上;有时还可作为情侣之间的定情信物。可以说,唐代金银香囊不仅完美地集功能性、审美性、装饰性、趣味性、情感性于一身,而且还具有让使用者一眼就明白其功用及用法的 “普适性”或“通识性”,相比较当今人们在使用现代物品时遇到的不知所措或种种尴尬而言,真的是难能可贵,也实证了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中就包含了对“直觉体悟”的领略与理解,蕴藏了“直觉语义学”信息。

图3 法门寺鎏金纹样镂空银香囊

三、东西方的断代史

(一)西方的精神断代

18世纪60年代始于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把人类社会带入了工业化时代,导致了技术与艺术的分离、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割裂。工业革命一方面虽然大大解放了人类的社会生产力,为人类社会的技术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另一方面也为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如卓别林的 《摩登时代》就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一个被大机器工业异化的小人物命运的故事,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一个人工作的意义被扭曲后的疯狂以及大工业背景下工人遭受无情压榨的悲惨生活。又如技术高度发展的当前社会,人们的精神家园却更加孤独、寂寞与失落;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因现代交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而变得更加隔阂与遥远等等。因此可以说,西方工业革命中赤裸裸的机器,仅以解决功能为主要目的,必然造成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割裂,从而导致了人类精神生活的断代;而技术的单纯发展,也必然造成了当今社会的“技术反控”现象以及“物质与精神背离”现象,违背了人类的初衷。

(二)东方的造物理念断代

中国的传统造物文化源远流长,通过几千年的发展产生了自身的节奏。既有保持数千年不变的传统设计风格,也有“洋为中用”融会贯通的新风格,积淀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传统造物理念中,古代先哲们早就提出“道法自然”的生态哲学观、“以天合天”设计思想等,主张顺应自然,善待自然,以自然无为的生命理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中国人自古就有用器物来寄托情感、陶冶情操的传统,习惯于自身的体悟,这也造就了中国丰富的传统造物文化。可以说,中国传统器物发展了人“与生俱来”的本质力量,中国传统造物观蕴含了人类对情感的寄托和对人性的尊重。西方现代机器大生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多的是将人推向物质的奴仆、使人异化,最终必将造成人类精神家园的崩塌。

然而,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东方大国,中国自身发展也存在着局限性。首先是过渡神秘、推崇 “悟性”,并且在造物文化及造物技艺等传承上表现出“传长不传幼”“传男不传女”等封建思想,导致有的优秀文化遗产失传。其次是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导致了古代帝王和士大夫们不自觉地养成了一种历史文化的优越感,自大唐开始便俯视一切,大国心态与闭关自守,造成了近代科学技术的落后,从而使得中国优秀传统造物思想被冷落,形成了中国造物理念的断代局面。

四、现代机械产品设计中的“直觉语义学”研究

《摩登时代》虽已过去近百年,但世界各个厂房里的机械产品却仍然在周而复始地运转着,无非是技术更加尖端、自动化与信息化水平更高而已,虽然人们已试图将“机械产品与人的关系”从工业革命时代“物对人的奴役”状态扭转过来,但放眼望去,“崇尚技术”“功能至上”却对人的“情感”与“关怀”熟视无睹的机械产品可以说四处可见。中国富士康近几年连续发生共计13次“跳楼事件”当属现代真实版的《摩登时代》,而这13条鲜活的生命应当是对“冷酷无情”的机械产品的血泪控诉。这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现代机械产品的设计理念,寻求一种“机械产品”与“人”和谐共处的美好局面。

几千年的中国传统造物活动,长期以家庭作坊、自给自足手工业形式发展,造物过程即是创作过程,无形中灌注了创作者的感情,造物作品自然流露出一种潜移默化的和谐气氛。造物中随意性与情感性的发挥,功利性与审美性的统一,是中国传统造物的必然特征。造物者与所创造的物品有着情感的沟通与交互,将人的情感倾注于物品,将人的因素无形中融入造物过程,最终造就了具有“灵魂”的器物,体现出一种和谐的人情味和朴素自然的亲和感。

而伴随着机械化批量大生产的到来,现代工业产品设计与制造进行了分离,造物过程中情感表达与物质生产被割裂。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对科学原理、技术原则有着很大的依赖性,必须以科学技术为基础。我们的时代正处于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的转折点。后工业时代的产品虽然也具有个性化,保留了手工艺时代的个性特征,但这是在标准化基础上的个性化,具有可复制性,这将大大削弱产品的个性特征与情感特征。

由此不难看出,在现代机械产品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造物思想,运用“直觉语义学”理论指导设计实践,以继承中国传统造物活动中“体验设计”“交互设计”“情感设计”及“通识设计”等内在思想,将有效化解高技术主导下机械化大生产所带来的 “机械产品”与“人”不相和谐的局面。

五、结语

以西方设计思想为主体的当今世界现代设计理念的单极发展已不能妥善解决“人”与“物”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尤其在机械产品设计领域更是带来困扰与难题,这促使我们应该深入探究从东方思维方式中找到更具情感魅力、更尊重人的解读智慧的设计新思维,更本质地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准则。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中从来就不缺这种“和谐”与“直觉体悟”的思想,只是由于过度神秘化、强调“顿悟”却不重视“科学总结”而导致这种思想的断代。因此,我们有理由要寻找祖先的先进造物思想,通过有选择地学习西方的科学思想与科学技术,并对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中“直觉体悟”信息或“直觉符号”元素进行科学总结,获得用以指导现代设计实践的“直觉语义学”理论,形成独特的东方设计思想,推进机械产品设计思想的进化与完善,使中国早日赶上甚至引领世界设计潮流。

[1]闻邦椿,周知承.现代机械产品设计在新产品开发中的重要作用[J].机械工程学报,2003(10).

[2]何光远.世纪之交的中国机械制造业[J].中国机械工程,1998(1).

[3]路甬祥.引领中国机械工程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J].科技导报,2011(25).

[4]杨叔子,史铁林.走向“制造—服务”一体化的和谐制造[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9(1).

[5]杨敬国,晋民杰,武英杰.美学与现代机械产品设计[J].山西机械,2000(4).

[6]江牧,徐庭丽.基于使用心理的机械产品工业设计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1(5).

[7]何春俐,张连军.基于人机工程学的机械产品设计[J].机械管理开发,2010(2).

[8]魏雅莉,钟蕾.机械产品造型设计中的情感要素研究[J].机械设计,2011(12).

[9]孙文涛.机械产品设计中的造型学研究[J].机械设计,2011(9).

[10]赵玺,邓茜程.数控机床色彩设计研究[J].机械设计,2014(3).

[1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2]刘本臣.象形造字法的文化内涵[J].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4).

[13]冯锐,武玉霞.张衡候风地动仪的原理复原研究[J].中国地震, 2003(4).

[14]Bolt B A.Earthquakes,and Geological Discovery[M].New York: Scientific American Library, 1993:1.

[15]范晔.后汉书·张衡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6]段丙文.唐代金银香囊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197).

[17]朱和平.中国工艺美术史[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造物直觉产品设计
智能产品设计
包装工程(2022年12期)2022-07-04 03:05:42
“好一个装不下”直觉引起的创新解法
《冷·暖》
中国宝玉石(2020年4期)2020-09-23 07:52:10
《教堂之夜》
中国宝玉石(2020年4期)2020-09-23 07:51:36
林文月 “人生是一场直觉”
海峡姐妹(2020年7期)2020-08-13 07:49:22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美育学刊(2020年2期)2020-04-08 01:55:46
一个“数学直觉”结论的思考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现代装饰(2019年7期)2019-07-25 07:42:02
造物美学
现代装饰(2018年5期)2018-05-26 09:09:26
以木造物
中华手工(2017年7期)2017-08-08 21: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