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专业平面构成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张国权
(厦门理工学院设计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摘要:针对目前艺术设计专业平面构成课的刻板现状,建议进行较大调整,其基本教学环节及相关教学思路包括:由手至心的转移、对话绘画大师、对话自然和对话专业。此课程设计对教师的艺术修养和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平面构成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81(2015)01-0155-03
收稿日期:2014-10-09
基金项目:厦门理工学院教改项目“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教学整合与优化改革探索研究”,编号:JGY201218。
作者简介:张国权(1970— ),男,河南原阳人,厦门理工学院设计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Abstract:Currently, there are some irrational parts during the teaching of plane formation course.The study makes relatively large adjustment in terms of the traditional stylized and inflexible course structure. It provides the arrangement and ideas on the improving measures.
平面构成课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与抽象造型能力,对其设计思维的培养、丰富与拓展有着毋庸置疑的重要意义。然而,笔者在对许多院校的平面构成教学状况的调查中发现,目前的平面构成教学仍存在有许多不尽合理之处,其中两个问题的存在已严重地消减了此课程开设的实际意义。这两个问题分别是:局限于表层概念与既定规律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及其思维广度与深度的拓展;对作业表面效果的注重导致学生把大量时间与精力花费到作业的制作、描摹中,使课程面临着被体力劳动替代的危险。针对这两个问题,笔者在课程教学中对相对程式、刻板的课程结构做了较大的调整,其基本教学环节安排及相关教学思路如下:
一由手至心的转移
此环节包含所有平面构成基础理论的相关实践训练。以“由手至心的转移”作为实践训练的基本原则与思路,重创造力的培养而非手工技能的训练,重思考深度的引导而非工作强度的要求,要求学生采用在对已有作品进行拼贴、挪用、改装的方式来完成相关作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大脑、电脑、复印机,尽量把手工操作量降到最低,将学生的注意力从追求作业表面的“精”、“工”、“细”中解放出来,从如何不把颜色涂出边框、把颜色涂得匀整等注重细枝末节问题中解放出来,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如何理解与把握构成规律?如何分析与判别好的构成作品?如何在综合与打破他人已有作品基础上有所创新?
许多人会认为实践训练中大量的手工操作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做事严谨认真态度的培养。笔者不否定此观点有一定道理存在,但同时认为这种在尺规线迹、涂涂抹抹中忙活打转的活动,其投入与产出远远不成正比。所以,从效用角度而言,将这种时间精力过多投入的“手工劳动”归于一种无谓的能量消耗,应该算不得是一种过分之言。当然,不是所有的手工操作都是多余的,在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中,均有一些作业练习是需要学生必须动手完成的,但意义同样不在于手,而在于思考的展开与落实。
此环节教学应注意的两个问题:第一,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独立性相对有限,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课程讲解中,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调动、激发学生独立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讲授中;第二,为了防止可能出现的“偷工减料”的惰性行为,此部分的作业要求每个学生用PPT文件向大家展示并陈述其构思来源、作品实现过程。
二对话绘画大师
本环节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辅,学生的实践训练为主,以作业的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的点评为主,要求学生以抽象的思维与眼光去解读、剖析大师的经典绘画作品,并以抽象的点线面形态对其进行解析、翻译,在实践中消化、深化与拓展前一个教学环节的内容。此环节的教学安排基于以下原因:
首先,因平面构成课程一般安排在大学一年级进行,大一学生刚刚走出考前训练,而考前训练多偏重于对绘画的学习,对设计的认识非常有限,除了一些临时抱佛脚的应试技巧,基本还属认识的盲区。从剖析绘画的角度入手会使学生感觉较为亲切,更容易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其次,与绘画大师经典作品对话,不仅会使相对机械的点线面形式构成规律变得生动鲜活起来,更为重要的是,大师的经典绘画作品总是或隐或显地蕴含着极经典的平面构成关系,对大师作品的剖析与“翻译”,对学生建立一个高起点的形式审美水准有着特别的意义与价值。
最后,大学一年级中往往开设有绘画课程,对话大师经典作品,在开阔其艺术视野的同时,还有利于建立与绘画课的有效互动关系,使学生的艺术思维得到有效的沟通与延展。
欲使此环节教学真正有效地开展,有很多具体问题需要把握,其中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引起特别注意:
在大师作品选择上,应遵从以下原则:一是尽量剔除教师自身的风格喜好等因素,站在课程需要的角度来选择画家及作品。二是根据课程性质,作品选择一般主要放在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现代派绘画部分,在此基础上,如时间允许,可少量涉及西方古典绘画与中西当代绘画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在实践训练中,教师应有意引导学生加强对中国传统绘画经典进行学习与体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强调一方面是因其毋庸置疑的艺术价值,另一方面则是主要考虑到当下大学生成长于一个很大程度上被西化的文化背景下,从观看方式到审美标准都在一定程度上被环境同化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无论在认识深度或重视的程度上都远远不够。所以,有必要通过一定的专业实践使其寻找自己的“根”,认识到传统绘画的精华与魅力。作业训练应从抽象作品或抽象形态明显的作品入手,从客观上降低作业的难度,以便有利于建立作业与绘画作品间的快速链接,待学生的眼睛稍稍敏锐些后,再加入具象绘画的剖析、归纳。
当然,欲使此环节真正生效,任课教师自身必须对中西绘画有一个宏观整体的把握与深入的认识,否则很难选择出真正与课程问题相对应的绘画作品。
三对话自然
所有被归纳成形、记录在案的平面构成的规律及大师的绘画均属二手资料,而自然永远是我们获取知识的第一手资料。自然中蕴含着一切设计与绘画的真谛,所有形式美的法则无不来源于自然。此教学环节意在使学生面对自然,重新解读与体验所学的原则与规律。
经过前两个环节的训练,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形式思维能力及从具象形态到抽象形态的实际转化能力。此环节的训练一方面意在增加作业训练的难度,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及抽象造型能力在训练中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另一方面旨在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敏感度,引导学生返回艺术创造的母体以汲取健康生长的养分。
在对话物象的选择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自然万象,形态各异,有的物象抽象形态较显性与清晰,有的则表征没那么明显。所以,在作业训练中,需要教师根据难度对对话物象有一个渐进的把控与安排,否则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性。
其次,在前期的训练中,可选取黑白图片作为对话物象,这样可排除色彩对形态认识过程的干扰。之后再逐步选取一些色彩图片作为对话物象。
最后,对话实物是此环节难度最高的实践训练。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能力指导其选择适合的对话物象。
由于此教学环节难度较高,相对其他环节,更需要指导教师筛选大量的优秀范例启发引导学生的行动,如能同时躬身亲行则更佳。此外,考虑到实际训练难度,指导老师不应对作业呈现结果有过高的期望,应更加注重学生作业过程中的思考与努力,并给予及时的引导与肯定。
四对话专业
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针对学生的专业或其将要选择的专业安排一些相关的实践训练是非常必要的。这无疑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的建立与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当然,每个院校的情况都不尽相同,有些学校在学生进校后就已确定所学专业,但也有一些院校是在学生大学一年级结束后再选专业。第一种情况就相对好解决些,只需要老师具备某个专业的相应修养即可;后者相对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难度,任课教师需对学生可能要进入的相关专业都有一定的了解。不过,这也并非是超出教师能力的不现实的要求:一方面,各类设计表现在视觉语言层面存在许多的共性;另一方面,任课老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相应的专业教师进行一定的沟通与交流。
此环节具体的作业训练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由老师选取经典设计作品进行相关讲解(作品选择尽量覆盖学生将要学习专业),然后,学生根据兴趣方向结合为不同的小组,选取感兴趣的作业内容进行讨论、协商,共同完成作业。作业可采取图文结合的方式,以言尽其意为本;第二部分作业要求学生从日常的生活中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设计作品,从平面形态构成的角度给予相应的解析。
可以看出,以上教学环节的进行,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需要提出的是,除应注意以上各教学环节中所涉及的相关问题,在整个课程的进程中,还应重视每次作业的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点评环节。此环节不仅使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再次得到提高,尤为重要的是,在学生积极的互动中,其已有知识与技能将得到意想不到的强化、拓展与升华。所以,此环节有着与教师的课堂讲授及作业设计同等重要的意义。此外,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不仅要与课程教学目的与目标有一个良好的契合度,而且需根据教学的整体进程与状况进行随机灵活的微调。
通过以上分析与论述,我们会发现此课程的有效进行不仅要求教师必须有广博的艺术修养,而且要求教师对每个环节的每一次课堂讲授,每一次作业设计,每一次作业讲评都高度负责、极尽思虑,且有些环节又非任课教师一人之力所能为之。看来,基础课并非许多人心目中的“基础”那么简单,要使基础课真正地起到“基础”的作用,尚需更多心智的不断投入。
参考文献:
[1] 周至禹.思维与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张歌明.面对设计[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3] 孙慧霞,薛方明.对话: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基础教学[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
[4] 周至禹.形式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Several Thoughts on the Teaching of
Plane Formation Course for Art Design Major
ZHANG Guoquan
(School of Art Design and Clothing Technology, Xiamen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men Fujian 361024, China)
Key Words:art design major; plane formation; teaching
(责任编校:陈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