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敏 (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绘画系 637000)
浅析青年亚文化对中国版画艺术的影响
周 敏 (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绘画系 637000)
中国的青年人在面对代际差异等问题时,产生了一系列的不适应甚至于是叛逆。这种与成人世界相抵抗的倾向,和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文化形态——青年亚文化相呼应。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版画艺术这一中青年艺术家较为集中的画种门类,势必会在青年亚文化的渗透下,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面貌。
青年亚文化;版画艺术;通俗化;卡通化;平面化
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是在我国转型阶段,受到西方多元化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版画这门艺术的主体力量是集中在中青年的群体里,那么中国当代版画艺术自然会受到当代青年亚文化的渗透。
中国的青年面对的问题是代际间的差异,具有叛逆与对抗的特征,也就出现了涂鸦文化、韩寒现象、摇滚浪潮、恶搞文化等现象。所以这个群体需要的是,在主流社会中争得一定的话语权。反映了群体存在感的需求。这样就决定了与主流文化形成对抗的格局。青年必须确立自我意识,同时要找到契机。所以,这样的文化形态,在青年艺术中找到了平台,势必影响到各个绘画门类,其中版画艺术呈现了不同的面貌。
下面我们分析、归纳一下受青年亚文化影响的中国当代版画的特征。
由于后现代主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年亚文化,所以这种文化带有波普文化的倾向,青年版画家的作品反映的是一种“现代都市”的文化景象,如青年艺术家黄恺的作品利用连环画这一通俗化风格的套色木刻描绘着幼时伙伴间的嬉戏。对照美国艺术大家利希滕斯坦的作品,利用美式漫画,取材美国大众生活中的通俗题材,通过丝网版印刷技术不断的复制,形成其独特的视觉艺术语言。这样的作品从表现手法到绘画题材都带有强烈的波普艺术的通俗性特征。从取材上来看,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艺术家都把目光集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当代的青年艺术家的版画作品中也出现了这样具有的通俗感的作品。
安迪·沃霍尔的丝网版画作品《玛丽莲·梦露》,通过照搬照片,改变画面的色彩,受这种简便快捷的成像手段的影响,在高等院校里也引起了风尚,在广州美术学院的毕业展上,版画专业毕业生的作品,都显示出青年版画学子在无形之中被亚文化影响了。如照搬照片转形于肥皂上、或者是印在废旧的铁锅上的等丰富多彩的版画形式;照搬对于电视屏幕上的影像图像。(见图1)
青年亚文化还体现了青年人追求一种“即时满足”的娱乐方式:表现在精神领域中,是流行的“快餐文化”“拼贴文化”。中国当代青年擅长模仿一种拼贴挪用等后现代式的表现方式,来解构一些传统的主流的绘画表现方式。西方的波普艺术家罗伯特·劳森伯格、詹姆斯·罗森奎斯特、吉尔伯特、乔治都是擅长挪用与拼贴的手法,再把这一手法通过丝网版画技术、摄影技术、暗房处理和照相制版等多种现代科技手段综合运用,充分体现了丝网版画在色彩表现上的优势,形成强烈的画面色彩关系来构成画面。这样的表达方式是带有短暂的、快餐式的审美观念。在中国美术类院校里,也常常使用这样的创作手法,深化了丝网版画艺术语言。可见青年亚文化的快餐式拼贴挪用特点,强化了版画艺术的表现语言。
当代的青年艺术家的主体力量是70后、80后。这一批人被称为“新新人类”,他们是在被影像图像包裹的环境下成长的,特别是生活在都市环境下的独生子女一代。他们生活中的一切,无不充斥着卡通、网游的动漫形象。这些都是青年一代精神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动漫语言可以反映青年亚文化的一个角度。同时动漫这种流行的文化现象也可以渗透到青年的版画创作中去,如青年版画家陆声设、卢嘉的版画作品。
陆声设是典型的70后艺术家,早在2004年在第十届全国美术展览版画评选现场,他的一幅藏族题材的黑白木刻《行走系列之一》以极强的视觉张力吸引了评委的目光,并被评为获奖提名作品他独特的版画视觉形态,借助了对原型记录的摄影照片,再参考卡通动漫画的手法加以对局部生理结构的强调、藏民外形特征的凸显,使形象在适度的夸张变形与强烈对比中,更富有力度、厚度与视觉冲击力。如《圣地的笑容系列》之《牧者》中嘴型笑容的夸大,活托出一位憨态可掬、傲视困苦的高原强者的形象。而《持家者》中对老人手关节与五官棱角、脸部肌肉结构及皱纹的主观强化,更使人联想到这位勤劳质朴的老人那沧桑的经历及险恶环境在他身上留下的刻痕。由于对局部结构的分割、变形,甚至使人有突兀不协调之感,而对明暗交界线及投影暗部的纯黑处理,更使光感增强,愈以显示出高原阳光的强烈。也正好与在人们脑海中的高原藏民受到高原强烈日照的印象交相呼应。作者既遵循一般的素描及黑白规律,又突破传统的写实法则,从而呈示出一种不一样的精彩。这是陆声设版画的特色之一,也是其艺术独具魅力的原因所在,给版画界带来了新鲜的一面。(见图2)
版画家韦嘉的石版画作品经常使用的是一种平面化或是涂鸦般的卡通漫画手法,体现出卡通化的视觉特征,同时假以这样的看似儿童化寓言,提出人生终极问题的哲学性,展现了当代青年表面愉快,内心却敏感、脆弱亚文化状态。正是中国当代版画受到青年亚文化渗透的表象。(见图3)
总体来看,我们从画面的特征归纳出;画面的人物形象带有卡通式的变形夸张,既有卡通式的形象,又带有“后儿童现象”的特征。
首先,所说的是造型方面的平面化,这一点回归版画艺术本体性的原点,版画艺术在与其他画种相比较而言时,它标志性的特点就是复制性、平面性。所以中国当代版画艺术相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版画向欧洲写实绘画靠拢,追求作品的立体感而言,已逐渐转向为平面化,这其中有东方艺术审美观念的影响,还有青年亚文化中的卡通动漫形象、图式的借鉴,以致一些版画作品最求画面的平面的构架,画面明快而轻松。
其次,青年亚文化是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分支,青年亚文化反映了现代青年逃避与无责任感脆弱的一面,逃避是对主流文化的叛逆,所以,部分青年人拒绝深刻甚至于解构历史的厚重,在这样的文化的影响下,版画的表现手法场借用拼贴、重置,让深刻的画面含义被稀释在重复的平面化的表达手法中。
中国当代版画面对青年亚文化的渗透与扩散式的作用发生了变化,引发了中国现代版画的表现手法的创新,使版画艺术呈现不同的面貌,为版画的语言拓展提供了新空间。但是我们用辩证的态度来对待这一表现手法,要闪避青年亚文化一些负面的因素,才能形成有特点的版画表现形式。
[1]方亭.从动漫流行语解读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心理症候——以“萝莉”“伪娘”“宅男/宅女”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1.01.
[2]代大权.论中国当代版画的现实与变化[J].中国美术馆,2008.04.
[3]苏文清.青年亚文化探微[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8.
周敏,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师,研究方向:版画、综合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