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油画创作平面化追求探析

2018-03-09 19:17杨小乐
艺术评鉴 2018年1期
关键词:平面化油画创作成因分析

杨小乐

摘要:平面化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油画创作的重要追求之一,既体现出了西方现代艺术发展对中国油画的深刻影响,也是中国油画创作者独特思考和个性表现的结晶。鉴于此,本文从油画平面化的含义和特征谈起,结合多部作品就其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就其成因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油画创作 平面化 艺术追求 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1-0042-03

一、油画平面化的含义和特征

所谓平面,是相对于立体而言的。传统西方油画创作中,立体化可谓是一个重要追求,诸多创作者都试图通过透视、光影等制造出一种假象的三维效果,使画面呈现出逼真性和雕塑性。而进入现代以来,伴随着艺术创作观念的变化,很多创作者纷纷认识到,一味追求立体化效果,很容易使个性化情感表现受到束缚,于是试图从多个角度跳出这种束缚。表现在画面效果上,则是不注重透视感和体积感,使用平铺的色彩和图案手法,并主动降低物象的明暗对比来消除画面的纵深性,呈现出扁平的视觉效果,并带有一定的装饰意味。具体来说,在构图上,所有物象都是在一个平面内的,而且仅保留必需的物象,尽可能去掉一切不必要的东西;在造型上,一般不对客观物象进行精准的描摹,而是注重细节刻画和整体效果,带有强烈的主观意味;在结构上,则是由创作者根据自身的主观体验进行分析和安排,不受视角和光源的限制,并追求画面结构和绘画语言的统一性;在色彩上,多采用平涂手法,不再考虑复杂的色彩关系,力求色彩语言的单纯化、秩序化和形象化。

二、中国油画平面化追求历程回顾

中国油画最早出现平面化追求,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留学海外的多位画家,如林风眠、关良等,正是油画平面化追求的先驱。他们在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影响下,创造性的将中西两种绘画相融合,获得了焕然一新的画面效果,有力推动了中国油画的民族化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国油画以写实为主,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等,都属于现实主义题材,虽然作者并未明确提出平面化追求,但是画面却呈现出了鲜明的平面化色彩。改革开放后,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和碰撞下,中国油画创作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开始从现实主义的单一化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2004年举办的“美术文献提名展”,是中国当代油画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参展的一百多位画家中,有半数以上的画家都认同平面化的创作追求,且画家的年龄比例也十分均衡。这就充分说明,平面化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画创作主流艺术追求之一,有着自身独具的价值和意义。

三、当代油画创作平面化追求的个案分析

(一)中西融合的吴冠中

作为林风眠的高徒,并师从关良和潘天寿,吴冠中一直是中西方绘画融合的倡导者,无论是水墨还是油画,都取得了为世界瞩目的成就。虽然吴冠中一直秉承中西融合的理念,但是真正在油画中表现出平面化色彩,还是在文革前后。当时的吴冠中被下农村劳动,并患上了肝炎,心情一度十分低沉,于是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绘画中。如该时期创作的《瓜藤》,色彩纯粹而鲜艳,并不十分讲究笔触,而是用大块平涂的手法来加快创作速度,给人以迫不及待之感。明暗光影变化、体面转折关系等都基本没有考虑,更多是一种主观情感的抒发。如果说文革时期的特殊经历是吴冠中油画创作平面化追求的开端,那么晚年的吴冠中平面化色彩则被发挥到了极致。创作于2002年的《秋瑾故居》,本是一幅水墨画,在移植为油画的过程中,更强调黑、白、灰之间的对比,使画面效果更加抽象,有一种悲情的意味,并以这部作品为起点,创作出了多幅江南民居题材的作品。可以看出,在林风眠、关良的影响下,吴冠中秉承中西融合的理念,通过写意性因素的融入,对油画语言进行了丰富和改良,为后来的油画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个性张扬的尚扬

20世纪90年代前后,西方现当代艺术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其中就包含著名的新表现主义,并对当时的很多画家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时的中国油画界仍然带有鲜明的学院派色彩,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画家的创作自由,所以便借助于新表现主义,更加全面和彻底的抒发个人情感,体现出个性的张扬和人性的回归。尚扬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其代表作《大风景》系列,从实际的画面效果来看,笔下的风景都是以“情景”入画,完全不是常规的油画创作思路和表现,似乎消解了具象性而只保留抽象性,与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创作理念和风格是一脉相承的。在后期的作品中,则彻底摆脱了三维的立体空间,摒弃了严格的透视规律,将二维平面性作为了终极追求。至此尚扬已经彻底完成了从再现到表现,从具象到抽象的变化过程,以独特的方式对当代人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描摹和思考,在当代画坛独树一帜。

(三)突出形式的魏光庆

波普藝术是20世纪50年代在英国和美国兴起的视觉艺术风格,主要通过一些带有强调、夸张、冲击力强的形象来表达情感。1985年,美国波普艺术家罗申伯格在中国举办展览,给了当时的中国画家以极大的触动。1989年王广义创作的《毛泽东像》则标志着波普艺术正式登上了中国艺术舞台。魏光庆也是波普风格的推崇者,堪称是中国波普艺术的代表,他的作品中,通常选用简单的、没有前后纵深感的背景,然后用高纯度的单色进行大面积的平涂,画面呈不均匀风格,色块和色块之间的界限也比较模糊。主题图示则是对其它现成图形的挪用,使画面看起来更像是一幅宣传画,如他的《增广贤文》。《增广贤文》是我国传统的儿童启蒙书目,为了表现出对传统道德观的批判,魏光庆先使用了大面积的红墙作为画面的主色彩和图示,红砖和黑线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并带有鲜明的装饰性风格。画面上方则是采用白描手法画出的两个玩耍的小男孩。也就是说,魏光庆画出的其实是一幅墙上的宣传画,直接模仿了招贴或海报的呈现形式,由此也就获得了极致的平面化效果。

(四)机械重复的丁乙endprint

丁乙是当代中国画坛著名的抽象派画家,并且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始终坚持十字和米字格的描摹,也正是这种长期坚持,使他在笔触、色彩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体系。以《十示》为例,作者采用了织布代替了常见的亚麻布,然后用绿色和黄色的十字形图案构成了整个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十”是印刷业中的术语,也是最小的单位构成,无数个“十”连接在一起后,织成了一张密密麻麻的网,虽然也有一定的透视关系,但是并不是传统绘画中的透视,而是一种没有中心的网状平均状态。在创作工具上也放弃了传统的丙烯、排笔等,而是使用瓦楞纸、粉笔、木炭等。除了形式上的特立独行之外,内容方面也是十分奇特的,没有叙事、情节和任何含义,只是机械的重复,这种井然有序的画面,所表现出的乃是一种冷静、理性的气质,更是作者对当下工业文明的反思。

四、当代油画平面化追求的价值和意义

任何一种艺术现象都不是凭空而至的,在有其特定成因的同时,也必定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作为油画平面化追求来说,其成因不外乎内外两个方面,即西方当代油画艺术发展对中国油画创作的影响,此处不再赘述。重点分析其价值和意义,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是对中国油画艺术发展的推动。中国油画在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历程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多元化发展时期。中国创作者从西方油画中获取启示和借鉴,并结合个人实际情况,提出的平面化追求,可以说是巨大的创新。要知道长期以来,中国油画创作始终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禁锢,既有理念方面,也有技法方面,由此所产生的单一化倾向,显然是不利于一门外来艺术发展的。通过平面化追求的树立,从客观上带动了观念和技法的创新,所表现出的乃是中国创作者对油画艺术更加自觉、主动、深入的思考。从世界油画范围来看,中国创作者做出的种种探索,也正是对世界油画这个母体的反哺。其次是对受众审美需要的满足。进入新世纪后,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化和发展,使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对于受众审美需求的满足,则是一门艺术发展的基础所在,油画平面化追求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符号化的画面表现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观众的认知难度,让观众在较短时间内就能够领略到作品的主旨,那些传统作品固然经典,但是却让人感到不接地气。当代人更喜欢的是一种带有时代气息,符合创作主体本我个性,打破常规,寻求突破的作品,而平面化追求的油画作品正是对这种审美心理的迎合。

综上所述,从20世纪算起,油画艺术在中国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发展历程,作为一门外来的艺术,在进入一个新的国度后,则势必要经历一个民族化的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当代油画平面化追求的形成,正是油画艺术在中国成熟发展的标志和见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更应该注重自身的思考,既不能隨波逐流,也不能仅做表面上的探索,更不能违背油画创作的基本规律,而是一种有理有据的个性化创新,体现出当代创作者对这门艺术发展做出的独到贡献。

参考文献:

[1]刘霞.油画空间平面化的创作体会[J].中国油画,2016,(03).

[2]徐晓庚,徐芳.平面化——20世纪西方绘画图式语言转化的潜在规制[J].中国美术馆,2012,(11).

[3]李晓斌,赵金秋.论色彩写生中的平面化表现[J].美术教育研究,2013,(07).endprint

猜你喜欢
平面化油画创作成因分析
平面与构成——主题性油画创作语境的空间际遇研究
平面的魅力
油画创作中的体验与反思
浅析油画写生与创作教学
论油画创作中潜意识作用及运用
杀人案件的动机与成因分析
道路桥梁结构加固措施与方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