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课程交互教学模式探讨与实践

2015-02-21 10:10李丽春吴玲
关键词:英汉翻译译文建构

李丽春,吴玲

英汉翻译课程交互教学模式探讨与实践

李丽春,吴玲

以广西科技大学对外汉语专业的英汉翻译课程为例,分析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不利于培养能够胜任对外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工作的汉英双语复合型人才。引进交互式翻译教学模式,能解决传统翻译教学中学生被动听、机械学的弊端,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的改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在译中掌握规律,积累经验,建构知识,从而拓展自己的翻译体系,提高翻译技能。

翻译;英汉翻译;课堂教学;交互式教学法

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作为重要工具和载体的汉语正成为一种强势语言,日益受到外国学习者的重视,国外大学纷纷设立了汉语专业。全球范围内的“汉语热”持续升温直接导致了对汉语教师需求的激增,而高素质的对外汉语教师对汉语的普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中国许多高校都设立了对外汉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较高的英语应用水平,能胜任对外汉语教学与培训、对外文化交流的汉英双语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是否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和较高的英语应用水平,是衡量复合型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方式影响,在英汉翻译课程的讲授上,多数外语教师仍沿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这种传统的翻译教学方法。这种跟着老师走,依葫芦画瓢的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所培养的学生多为应试型学习者,他们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普遍低下,这与培养复合型的对外汉语人才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进行英汉翻译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交互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的语言学习创设真实的情景,鼓励学生主动参加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一、英汉翻译课程交互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交互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地位,反对将学习看成是一种刺激—反应现象,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发现与探索的过程,是“学习者综合运用已有经验、知识去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创造新知识,获得新经验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意义生成的过程”[1]。建构主义理论提出在教学活动中要重新定位教师与学生的作用,认为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看成信息的加工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学的任务是“教学生如何学习,如何从求知活动中发现规律,整理组织成属于自己的知识经验”[2]。教师是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应利用情境、协助、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翻译教学的启示为: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翻译实践的各个环节;翻译教学的重点应是培养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具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在做中学,在学中掌握翻译知识,在完成翻译任务的同时内化翻译知识和技能,提高翻译能力;并强调加强师生间、生生间交流互动的必要性,教师应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合作竞争的学习环境,加速学生翻译能力的生成。

二、交互式教学模式在英汉翻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解决翻译课堂效率不高、教学氛围沉闷、学生参与度低下等问题,笔者在对外汉语专业英汉翻译课教学中,有意识地采用了互动教学模式,坚持自愿原则,将学生按授课的自然班级划分小组(每组4~5人),组长由各组组员选出,实行组长负责制,小组得分均享制。并以翻译的流程和课堂内外的活动为核心轴,全方位、分阶段开展互动教学。

(一)译前交互阶段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增强翻译意识是翻译课堂上老师应做的第一件最重要的事。当下,许多学生都认为只要有足够的单词量,且阅读理解上了一定水平,翻译自然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此他们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翻译理论。事实上,翻译水平的提高是需要经过系统的翻译技能培训的,否则,翻译出的东西就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这也是许多学生在翻译时找不到或找不准切入点和翻译不到位的主要原因。在开学的第一堂课上,笔者便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对翻译的认识,希望在翻译课上学到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喜欢哪些翻译作品等,并与学生共同商讨本学期的课程作业量、完成方法和希望接触的翻译文体。最后,在综合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目标,制订出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和练习计划。在每次布置作业时,如果是翻译篇章,则在动笔翻译前都要提醒学生注意身份的转换,牢记此时他们的身份是翻译者,而作为一名译者,翻译前对翻译的目的、预期读者等问题应当做到心中有数。还鼓励全班学生就篇章的语言文体特征进行小组讨论,在理解的基础上选择翻译策略和技巧,并根据具体情景选择恰当的译文语气和措辞,这样就逐渐培养了学生的翻译意识,并帮助他们形成了一定的翻译思维定势。

(二)翻译交互阶段

建构主义倡导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4],并认为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学习才是有意义和有效的。所以,在翻译课堂上应该鼓励学生先译,让学生在译中学会学习。学生为了完成翻译任务,在翻译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查阅工具书和网络资源实现最大化的知识积累,从而实现有效的知识产出,这一过程便是学生建构相应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布置和讲授相应难度的教学内容。笔者的做法是:根据学期前与学生商讨的意见,采用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体育等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题材,并有意识地将翻译文本的训练范围拓展到非文学体裁之外,加强对应用文体的翻译,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而且在翻译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逐渐得到积累,也增强了学生对今后工作的适应能力。每次上课都有针对性地精选翻译内容(可以为300字左右的语篇翻译,也可以是针对本章节教学重难点的若干典型例句),还在动笔翻译前有意识地对翻译方法提出一些建议,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前获得一些感性认识,然后规定必须在10~15分钟内完成翻译任务,如遇到翻译难处可以查阅词典或baidu,google,有道等翻译网站以及相关翻译软件。组员根据自己对翻译素材的理解,结合多渠道收集到的译文资料,写出译稿后进行组内交叉修改,并签署修改人的名字,再由全组讨论选出一篇代表作,这一阶段的时间控制在30分钟内。然后,由各组组长将代表作在全班宣读,其它小组成员提出对译文的异议,本组成员进行抗辩。最后,由笔者提供自己的译文或参考译文,与学生共同讨论,并有针对性地引入该课的翻译理论和要点进行堂课总结。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生在寻找、评阅他人的错误中体会自己可能会犯的错误,而组内和组际间的评议过程则有利于学生在互助中学习,在寻找错译及误译的同时可以相互剖析原因,加深印象。这种共同合作可以避免学生的焦虑感和孤独感,多渠道的沟通协商提升了学生的翻译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变枯燥乏味的翻译课为生动活泼的课堂。

(三)译后交互阶段

每次翻译课后,由组长整理代表作并上交老师,该份作业作为小组分,而每份带有交叉签名的个人作业也必须上交,与学生的译后总结一起作为个人分数评定的参考依据。在译后总结中,学生要记录自己翻译过程中的难点和疑惑点,以及课堂讨论和交互修改中的心得体验。因为互动学习所积累的翻译技能只有经过学生自身的整理、归纳才能内化为自身的能力,译后思路的整理对建立学生自身的翻译知识体系尤为重要。一般来说,笔者会把学生在课堂讨论中有较多争议的部分、典型问题和疑难点进行收集,并做成ppt发送给各小组组长,由其组织组员进行课后共同学习。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还会在下一堂课布置新任务前进行全班集体学习。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而翻译的练习是一个长期艰难又枯燥的过程,课外交互活动是化解这一问题的重要方法。笔者利用internet的便利,建立起bbs、博客圈和微信这些当下最为流行的交流平台作为课内交互活动的重要延伸,在这些现代化的沟通平台上转载相关文章或资料,与学生分享优秀译文或翻译经验,而学生们也可以在浏览译文过程中留言或在线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师生间、生生间便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从而实现无障碍交流互动。

三、教学启示

第一,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翻译教学要建立在两者相结合的基础上开展。每次翻译练习形成译文后,教师要与学生共同思考,从客观的视角审视所采用的翻译技巧,引导学生从文本类型、翻译目的、读者需求、文化、社会语境等多角度来了解译文翻译策略的选定原因。而多维视角、深层次翻译理论的介绍,可深化学生对翻译的认识,开拓他们的理论视野,提高他们的翻译水平。

第二,翻译中最大的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因为“翻译是译者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文化语言活动过程”[5],不了解语言中的文化和背景,是不可能做好翻译工作的。英、汉属于不同的语系,分别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发展史和文化背景知识,只有搞清这些,才能翻译出符合目的语语言规范和习惯的译文。所以,在平时的翻译教学中,教师要多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引导学生从跨文化交际中去认识翻译行为。

第三,在实施交互式翻译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进行监控和指导。要特别关注懒散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督促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而对于一些由于害羞、不够自信、紧张而不敢发表自己意见的学生,教师要采用宽容的态度,运用有效的激励措施,采用多鼓励、多表扬的方法引导他们参与交互活动。教师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学习的环境,选择合适的学习任务,协调小组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并鼓励学生承担相应的学习责任。

四、结语

翻译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技能,翻译能力的提高必须历经日积月累的实践和领悟。翻译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主体认知意识,帮助其建构并完善翻译知识体系。以建构主义为基石而发展起的交互式翻译教学模式,强调翻译是一个非直线性的探索的生成过程,该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独立探索、群组相互合作的学习方式,对知识形成积极的建构,在交互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拓展,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培养,教学质量得到改善,而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交互活动中领悟翻译,树立翻译意识并提高翻译能力,最终达到了翻译教学的根本目的。

[1]封金珂.“互评互学”模式在翻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地科学版),2009(4).

[2]曹曦颖.翻译教学改革的新走向:任务型翻译教学模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3).

[3]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4]叶苗.翻译教学的交互性模式研究[J].外语界,2007(3).

[5]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J].翻译通讯,1984(1).

[6]钱春花.交互性教学对学习者翻译能力的驱动[J].外语界,2010(2).

(编辑:文汝)

G642.4

A

1673-1999(2015)03-0116-03

李丽春(1979-),女,硕士,广西科技大学(广西柳州545006)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和教学法;吴玲(1981-),女,硕士,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与教学。

2014-11-14

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方工科院校对外汉语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12JGB185)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英汉翻译译文建构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头韵的英汉翻译在《学术英语》的实践和研究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高校英汉翻译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译文摘要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I Like Thinking
The Impact of Media on 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