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爱真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我国目前正在推进的新型城镇化,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民生不断改善、群众居住需求日益升级、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为了解决新生代群体(新生代农民工与新生代大学生)的就业和居住需求而实施的重大民生工程。
新生代农民工以异地务工为主、务农为辅。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客观上带来了三大问题:留守妇女(农民工夫妻两地分居)问题、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残缺)问题、留守老人问题。据推算,农村留守妇女有4 700万之多。农村留守妇女一般要照料三代人的吃、穿、住、行,其责任之重由此可见一斑。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留守儿童主要靠祖父祖母或外公外婆照管,隔代抚养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存在许多负面影响。对于留守老人而言,子女长期不在身边,生活与精神负担都会更重。城市化冲击着传统的 “孝文化”,动摇了家庭养老的文化基础,使家庭支持失去了文化依托,弱化了家庭对老年人的支持保障功能[1]。
由于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美欧市场的外需萎靡不振,西方各国变相推出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我国的出口受到很大限制。同时,随着国内劳动合同法的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的提高、环境保护的加强以及人民币升值、房价飙升等因素的影响,外资进入速度放缓,私人投资在低位徘徊,我国经济中出现了外需不振、内需低迷的不利局面,部分代工厂倒闭工人下岗,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也趋于困难。
大学生失业现象普遍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的失业率2008年为9.1%,2010年为12%,2011年为17.5%。现有的统计还很难包括隐性失业。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往往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就业”,因此实际上部分学生是处于“被就业”状态。
伴随就业难问题,新生代大学生的生存状况亦不容乐观,“蚁族”“蜗居”现象比较普遍。社会上还存在大学生与农民工身份相互转化的现象:部分农民工获得了学历文凭,部分大学生正从事农民工工作。大学生农民工现象会导致激励的错位感:感觉自己投入较多而所获报酬较少,感觉他人投入较少而所获报酬较多。
经济的外部失衡是导致新生代群体就业问题的重要原因。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头戏,率先实行改革开放的沿海地区是我国出口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连续多年保持在20%以上。2008年的经济危机使得外向型出口陡然减少,新生代群体就业的结构性困难加剧。
经济的内部失衡是导致当前新生代群体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经济内部失衡的表现,第一为区域之间的失衡,即不同省份间的增长不平衡问题。中国经济的增长更多地采用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路,类似于国外的“增长极”理论。深圳的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京津唐的开发,分别造就了发达的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这种模式的后遗症是打破了资源分配的平衡,造就了一些特大型城市、畸形的房价和优越感,出现了雾霾天气、交通拥堵、治安混乱等“大城市病”。第二是行业之间的失衡,即不同经济部门的增长不平衡问题,垄断行业增长过快,制造业一枝独秀,农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第三是投资消费的失衡,即投资的配置不当问题。1991-1995年我国的全要素生产增长率估计为3.7%,1996-2001年全要素生产增长率下降到0.6%水平。原因之一就是房地产投资过多,实体经济投资较少。
马克思说,推动农村的城镇化,不仅有利于城市的发展,也有利于农村的进步,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写道:“城乡关系一改变,整个社会也跟着改变。”城乡的对立将会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高度发达而走向城乡融合,而最根本的是要形成“农业和工业在它们对立发展的形态的基础上的联合”[3]。因此,要处理好城市和农村的关系、消除城乡对立,就必须通过一种新的方式来协调城乡关系,城镇化是一个必要的选择。
在十月革命以前列宁就充分认识到城市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在现代各个国家甚至在俄国,城市的发展要比乡村迅速得多,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4]他还指出:“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就意味着愈来愈多的人口同农业分离,就是说工业人口增加,农业人口减少。”[5]斯大林更加强调城市中心论。在《土地问题》一文中,他指出:“首先要说的是社会革命党人想从农村开始实行社会主义。这是否可能呢?大家知道城市比农村发达,城市是农村的领导者,所以任何社会主义事业都应当从城市开始。”[6]
新型城镇化是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的一种城镇化方式,更加强调产业支撑对人口就业的作用。新型城镇化不只是人口的城镇化,它包括有形城市化、无形城市化、外延城市化、内涵城市化和人口转移型城市化、结构转换型城市化等模式。新型城镇化是城市化内涵的一种扩展,是体现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城市化,集约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城市化,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化[7]。为适应城市化发展阶段的新要求与全球经济变化的新趋势,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必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8]。走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不仅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协调发展的必然需要[9]。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指出:“持续进行的新型城镇化,将为数以亿计的中国人从农村走向城市、走向更高水平的生活创造新空间”。
新生代群体的就业问题,最根本的是新生代群体的市民化问题。要想方设法让有一定经济基础、有一技之长的新生代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解决他们的户籍、住房、子女教育、养老保险等关切。同时,要使新生代大学生在城市能够充分就业,以实现他们的人生梦想。当然,新生代群体的市民化需要政府、社会、新生代群体的共同努力,需要结合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城市发展的现状来考量,要在城市选择、就业岗位选择、家庭因素、国家导向等诸多方面寻找契合点。同时,对新生代群体的市民化问题要制定长远规划,从而逐步推进、稳妥推进、有效推进。
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面对新的发展阶段提出的重要战略构想,其目标在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内需、提高居民收入、扩大新生代群体就业,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基于新型城镇化战略,现提出解决新生代群体就业问题的基本框架:
可以将新生代群体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在城镇有房有户籍的,可将其视为已经市民化;一类是在城镇无房无户籍的,我们认为他们尚待市民化。在城镇无房无户籍的新生代群体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较强谋生能力、在城市居住、有比较固定的工作;一类是谋生能力较弱、外出时间不长、以务农为主。新型城镇化主要解决有较强谋生能力、没有城镇户口而居住于城市、有比较固定的工作这类新生代群体的问题,而不是所有人的城镇化问题。
新生代群体的市民化过程复杂而艰巨,有关机制设计需要抓住重点,在重点突破的基础上,以点带面,形成合力。当前,应当主要解决有较强谋生能力、在所在城市租房、有较固定工作这类新生代群体的市民化问题。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通过搞好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增加就业岗位;重点培育和发展三四线城市,缓解一二线城市的就业难问题;地级市及以下城镇放开落户限制,解决新生代群体的城市户籍问题;做好耕地流转工作,推进农村住宅商品化。
1.抓好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
企业的使命是向消费者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企业要追求成本最优化就会带来生产的全球化、资本的全球化、信息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供应链的全球化等等。因此,企业一定是在全球流动的,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也就需要不断调整。随着国际化竞争的加剧,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个行业的多个企业不断流动,带来整个产业的转移与调整,世界制造业的三次大转移就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就国内市场来说,东中西部之间的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将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必然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大量引进外资,创新生产能力和技术,企业的成长进步明显,在国内市场获得了较高的占有率。然而,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土地价格的上升、生态压力的加大,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向生产成本更低的中西部地区转移。对东部沿海地区来说,转移后的“产业真空”必须尽快弥补,新引进的产业将呈现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等优势。对中西部地区来说,产业转移与结构调整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当前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正如火如荼、中部崛起战略目标日益清晰、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整个中西部地区都受到资本的青睐。抓住机遇,搞好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老企业将会焕发生机,新企业将会茁壮成长,适合新生代群体的就业岗位也会越来越多。
2.做好城市布局,重点培育三四线城市
苏东在其新作《中国房地产真相》中提出,社会结构的失衡是中国地产行业乱象的最重要根源。因此,改变当前的城市布局已迫在眉睫。推进新型城镇化,引导新生代群体向三四线城市(以州、市政府所在城市为代表)回流是当务之急。而要让他们回流,首先得有产业支撑,使他们回流后能找到就业岗位。其次要适当扩大回流地的城市规模、公共服务水平。过去更多的是通过政府计划手段去发展一片区域或几个城市,在一个城市内部也是有重点的先发展哪些后发展哪些。这种理念对企业实施主导产业的战略是可行的,但应用于城市发展的结果是初期成效明显、后期则困难重重。面对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难题,现有思路仍然是遵循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路线。在全国各大城市基本上都采用这种路线的时候问题就来了,各地积聚了大量的出口产能,要求必须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已使得这一路线无法持续。
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发展路线是:先进行对内改革,再进行对外开放,然后是对内开放,接着是对外改革,以拓展发展空间。面对经济发展的新时期新局面,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采用对内开放的新型发展战略势在必然,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战略就是其中之一。三四线城市应更多的吸引内资,增加对民营企业投资建厂的优惠,省级政府在三四线城市布局方面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投入。
3.推进农村住宅商品化,做好耕地流转工作
解决新生代群体的就业问题,除了进行产业的向中西部三四线城市转移,以使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均衡以外,还必须解决一个重要制度问题:农村住宅商品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各领域的市场化和商品化程度不断加快。20世纪90年代开始,各城镇先后进行了住房商品化制度的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大量的公有住房,通过“房改”逐步实现了居民住房商品化。其后商品房开发建设如井喷般爆发,大量新建商品住房被推向市场。住房商品化改革解决了城镇大多数居民的住房问题,我国住房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也带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然而直到今天,农村住宅仍然采用的是自建模式。由于没有统一的国家强制性标准,这些房屋在地震、泥石流、暴风雪、冰雹等自然灾害面前不堪一击。从雅安地震现场可以看到,多数垮塌的房屋是农民的自建房。李克强总理在农村调研时问及住房问题,很多农民的回答是“想到城里居住”,这种民意也为实施农村住宅商品化提供了条件。今天我们看到的现实是,很多新生代群体在外面打工挣钱以后都选择回农村自建住房,供“386199”部队居住,投资大,利用率低。在免费供应的土地上建立的农村住房流转起来很困难,因为很难到市场上交易,也找不到买主。
农村住宅商品化制度建立以后,新生代农民工可以通过选择乡镇、县城、地级市作为居住地和工作地,通过举家迁徙从根本上解决“三个留守”问题。同时,通过商品房交易平台,农村的住宅将会不断升值,农民工将能和城市人一样获得财产性收入。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阶段。目前农村的现有产业组织形式、生产关系状况是被动适应农村生产力水平的结果,而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又受到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限制,现代的耕作技术、运输设备、交通工具无法充分使用,劳动力无法真正解放。新生代农民工转为市民以后,原有耕地的处置问题就变得棘手。界定这些土地的所有权及使用权归属,加快这些土地的流转,实现大农业规模化经营,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4.三四线城市放开落户限制
学者指出,我国现行户籍制度存在五大弊端:首先是阻碍了城市的发展,阻碍了农业现代化,不利于农业人口城市化的顺利进行;其次,不利于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第三,户口管理使中国公民具有不同身份;第四,遏制了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启动;第五,现行户籍制度已不能对我国的人口流动进行有效的管理[10]。事实上,上述五大弊端在三四线城市显得不是那么明显,很多三四线城市已在推行“买房即可入户”的政策。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应该在三四线城市进一步放开落户限制,让新生代群体能够比较容易地在这些城市获得户籍。
[1]张友琴.城市化与农村老年人的家庭支持[J].社会学研究,2002(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30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22.
[4]列宁全集:第 1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64.
[5]列宁全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0.
[6]斯大林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199.
[7]王永昌.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合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J].中国发展,2007(1).
[8]陈甬军,景普秋.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理论及发展目标预测[J].经济学动态,2008(9).
[9]朱攀峰.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选择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9.
[10]曾文鸿.户籍制度五弊端[J].新闻周刊,20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