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前路减压Cage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42例观察

2015-02-20 18:51
现代临床医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脊髓型椎间隙前路

罗 程

(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广东 广州 511400)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颈椎慢性退行性疾病,目前认为该病主要有由颈椎间盘退变及继发病理变化影响邻近的神经根、椎动脉、脊髓、交感神经等而引起。其中因脊髓受压,导致脊髓出现功能障碍,出现以慢性进行性四肢瘫痪为特征的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颈椎病的10% ~15%[1]。对于其中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症状持续性加重者前路减压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法[2]。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们采用颈前路减压Cage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2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其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33~75岁,平均53.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中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3]。经X线检查20例患者颈椎椎体后缘有骨赘形成,25例患者有椎间隙狭窄,25例颈椎发生颈椎生理曲度改变;MRI检查结果显示42例患者均出现颈椎椎间盘信号减退现象,脊髓受压;单节段病变者3例,其中 C4~51 例、C5~62 例;双节段病变者 34 例,其中 C3~4和 C4~5同时病变 4 例,C4~5和 C5~6同时病变 13 例,C5~6和 C6~7同时病变 17 例;三节段病变者 5 例,C3~4、C4~5和 C5~6同时病变 1 例、C4~5、C5~6和 C6~7同时病变4例;病程5个月至4年,平均18.5个月。所有患者均进行过3个月以上规范的非手术治疗,但症状未见明显好转,部分患者症状持续性加重。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术前1周指导患者开始进行气管推移练习。均采用全身麻醉,患者仰卧在手术床上,颈后垫枕。常规消毒、铺巾,均选用颈部左侧横切口。椎体显露后,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定位病变椎间隙,用撑开器适度撑开病变椎间隙,清除前纵韧带、病变椎间盘及上下椎体软骨终板,保留骨性终板。然后进一步撑开椎间隙,用刮匙清除椎体后缘骨赘,切除后纵韧带,以达到彻底减压。选取合适的Cage填充自体髂骨,植入病变间隙后用撑开器进行加压,使Cage与上下椎板紧密接触。按相同方法植入其余病变间隙的Cage后,选则合适长度的前路钢板,固定于上下椎体。再次透视确保椎间隙无过撑、内植物位置满意。最后反复冲洗手术野,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关闭切口。

1.2.2 术后处理方法 术后使用2~3 d抗生素预防感染,同时使用脱水剂、神经营养剂及糖皮质激素。2 d后拔掉引流管,在颈托保护下开始下床活动。7 d后拆线,3个月后去掉颈托。定期复查X线片,了解植骨融合情况及内植物的位置。

1.3 疗效评定 分别在术前和术后随访时采用JOA评分标准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利用术前和术后随访时的JOA评分计算改善率,并以改善率进行疗效评定:改善率=(术后评分-术前评分)÷(17分-术前评分)×100%,改善率≥75%为优,50% ~74%为良,25% ~49%为可,<25%为差[4]。

2 结 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31个月,平均24.5个月。患者手术时间45~105min,平均75min;出血量60~180mL,平均160mL。3例患者术后出现声音嘶哑,考虑为术中牵拉损伤喉返神经所致,未进行特殊处理,均在3周内恢复。术中未发生硬膜、椎动脉等的损伤,术后未出现螺钉松动、钢板断裂、椎间高度丢失等并发症。术后10个月X线片显示病变椎间隙均已融合,颈椎生理曲度良好,按术后10个月时的改善率评定优10例、良26例、可4例、差2例。

3 讨 论

脊髓型颈椎病是因病变节段脊髓受到各种压迫出现的以慢性进行性四肢瘫痪为主要表现的颈椎退行性病变。引起脊髓受压的主要原因包括颈椎间盘突出、颈椎椎体后缘骨赘形成、黄韧带增生肥厚及后纵韧带钙化等,而且压迫多位于病变的椎间隙水平[1]。病变节段脊髓长期受到以上因素的慢性压迫会引起不可逆性损害[5]。贾连顺[6]认为,89%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病情有发展或恶化倾向,病程越久、脊髓损伤程度越严重,治疗的效果就越差,发病后6~12个月为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本组患者中2例,术后10个月疗效评定为差,其病程均在3年以上。因此,对于确诊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如果经规范的非手术治疗效果欠佳,就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目的是解除压迫脊髓的相关因素,增大颈椎管矢状径和容积,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高度和稳定性。常见的手术方式大致分为前路减压和后路减压两种。一般情况下,通过后路减压即可解除病变节段脊髓的各种受压因素。但作为一种间接减压方式,后路减压对于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及后凸畸形的患者无法达到有效减压的目的,手术效果较差。而前路减压手术则可直接解除这些来自前方的压迫因素,治疗效果较好[7]。另外,从生物力学角度来看,椎体在人体活动中主要承担压缩载荷,其中中柱为主要承重区和运动中心,从前路固定,直接作用于脊柱的前中柱,固定更加稳定,而且更有利于骨融合[8]。

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和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是目前最常见的两种前路减压手术方式。张威等[2]通过Meta分析研究表明,这两种手术方式在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椎间融合率和术后并发症方面相当,但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颈椎曲度恢复方面优于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祁敏等[9]的研究也表明,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对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前者应慎用。本组患者的治疗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在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将Cage植入切除椎间盘的椎间隙中,可有效减少椎间隙的损失,有利于颈椎生理曲度和脊髓功能的恢复[10]。在此基础上加用前路钢板固定,可增强固定的稳定性,明显缩短患者术后颈部疼痛的时间[11]。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颈前路减压Cage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固定牢固、融合率高、脊髓功能恢复好及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1]吕书军,陈志刚,周广鑑,等.前路两种不同术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J].颈腰痛杂志,2010,31(3):182-184.

[2]张威,廖文胜,王利民,等.颈前路2种减压并钢板植入内固定方式治疗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Meta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17):3134 -3138.

[3]孙宇,李贵存.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解放军医学杂志,1994,31(2):156 -158.

[4]李建明,杨烈东,刘国庆,等.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及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40例[J].中医正骨,2009,21(11):59-61.

[5]高飞,阿日奔吉日嘎拉,武永刚,等.经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入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1,27(2):60 -62.

[6]贾连顺.颈椎病的手术时机与手术方案选择[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7,17(2):90 -91.

[7]李建光,苗军,夏群.前路椎间融合器在多节段脊髓型脊椎病治疗中的作用[J].中华骨科杂志,2007,27(8):576-579.

[8]赵筑川,曹永飞,彭智,等.颈椎前路钛网钢板内固定及自体髂骨植骨在不同颈椎节段中的生物力学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6,20(11):1076 -1079.

[9]祁敏,王新伟,刘洋,等.三种颈前路减压术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并发症比较[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2,22(11):963-968.

[10]杜青阳,徐展望.颈椎融合器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治疗应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1):106 -107.

[11]唐拥军,曾凡伟,池雷霆.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盒状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单间隙颈椎病-附86例随访结果[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5):355-357.

猜你喜欢
脊髓型椎间隙前路
超声与传统体表标记定位孕产妇L3~4椎间隙用于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
国医大师刘柏龄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用药规律探析
前路漫长,但值得期待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术中恢复椎间隙自然高度对术后疗效的影响
一脚踩空,引发全身瘫痪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与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对比研究
逐梦记·马
新型L5/S1前路钢板的生物力学测试
腰椎正中矢状面椎间隙的CT测量及临床意义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的预后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