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IK共培细胞联合其他方法治疗肝癌的研究进展

2015-02-20 18:51许仲平吴传有龚建平
现代临床医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共培养免疫治疗生存率

罗 涛,许仲平,吴传有,龚建平

(1.重庆市渝北区中医院普外科,重庆 401120;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重庆 400010)

DC-CIK共培细胞联合其他方法治疗肝癌的研究进展

罗 涛1,许仲平2,吴传有2,龚建平2

(1.重庆市渝北区中医院普外科,重庆 401120;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重庆 400010)

肝癌是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特别是在我国慢性乙肝发病率非常高,因慢性乙肝最终发展成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数量也居全球之首。细胞免疫疗法近年来成为肿瘤治疗研究的热点,其中尤以DC-CIK细胞最为突出,将DC和CIK细胞共培养用于各种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目前国内临床医生也将DC-CIK细胞治疗与目前存在的各种治疗方法相结合,用于治疗原发性肝癌,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就DC-CIK联合其他方法治疗原发性肝癌做一综述。

肝肿瘤;细胞免疫疗法;DC-CIK细胞

肝癌是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特别是在我国慢性乙肝发病率非常高,因慢性乙肝最终发展成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数量也居全球之首。2008年全球约748 300例新发肝癌病例和695 900例肝癌死亡病例[1],其中半数死亡病例发生在中国。基于中国肝癌大国的国情,国内学者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研究肝癌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的革新。到目前为止,肝癌切除术仍然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最佳治疗方式,但其他如射频消融、肝动脉栓塞化疗、碘粒子放射治疗、细胞免疫治疗等治疗方法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取得更好的疗效,临床上探索将各种治疗方式相结合的方式治疗肝癌,形成了一些新的治疗模式。随着细胞免疫疗法在各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中显示出了突出的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成为了肿瘤治疗研究的热点,其中尤以DC-CIK细胞最为突出。DC细胞是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而CIK细胞是对肿瘤细胞有非特异性高度杀伤能力的一种异质细胞。将DC和CIK细胞共培养用于各种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目前国内临床医生也将DC-CIK细胞治疗与目前存在的各种治疗方法相结合,用于治疗原发性肝癌,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就DC-CIK联合其他方法治疗原发性肝癌做一综述。

1 DC-CIK细胞抗肿瘤的机理

CIK细胞是由多种细胞因子诱导产生的异质细胞群,在肝脏中分布最多,约占肝内T细胞的(23.6±4.1)%,而在外周血T细胞中所占比例<5%。在体外用多种细胞因子如干扰素γ、IL-1、IL-2、CD3单抗共培养14~21 d后CIK细胞比例可由0.10%~0.13%升高到19.0%~20.5%。CIK经体外诱导后高表达CD3、CD28、CD54、CD11a、CD56、HLA-DR等,其中CD3+、CD56+亚群是杀瘤活性最高的细胞群。目前研究[2]认为CIK的杀瘤机理主要包括:(1)大部分CIK的非MHC限制性细胞毒性作用是由NKG2D介导的,最终通过穿孔素与颗粒酶的作用造成细胞溶解;(2)通过不同的渠道识别肿瘤细胞,释放颗粒酶或穿孔素,导致肿瘤细胞裂解;(3)分泌释放IL-2、IL-6、TNF-α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细胞因子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并通过对机体的免疫反应进行调节而间接杀死癌细胞;(4)CIK在培养过程中表达FasL(Ⅱ型跨膜糖蛋白)通过与肿瘤细胞膜表达的Fas(Ⅰ型跨膜糖蛋白)结合,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虽然CIK细胞具有广谱的肿瘤杀伤作用,但不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3],故其杀瘤效果差强人意。Marten等[4]发现将DC细胞与CIK共培养可以相互促进彼此的成熟,主要机理是DC细胞分泌的IL-2、IL-12、IFN-7等可以促进CIK细胞成熟,使CIK细胞中的CD3+、CD8+、CD56+亚群不同程度增高。另外,DC、CIK共培养还可以使CIK细胞中的免疫抑制T细胞明显降低,从而增强CIK的杀瘤效果。而CIK细胞也能增强DC细胞和共刺激分子递呈抗原的特异性。

2 DC-CIK联合手术治疗

对于有手术指征的肝癌患者来说,肝切除术仍然是肝癌的最佳治疗手段。中山大学肿瘤医院902例肝癌肝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37.2%,<5 cm的肝癌术后5年生存率达到了53.5%。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恶性肿瘤的认识不断加深,现代的人们对肝癌的治疗效果要求越来越高。影响肝癌患者生存时间及质量的主要因素为肝癌细胞的复发与转移,而肝癌的复发与转移可能与肝内存在微小转移灶或多中心的原发微小病灶有关,也与术后机体免疫力受损有所联系。王郑[5]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癌切除术联合自体DC-CIK细胞回输治疗(实验组),与同期单独行肝癌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对照组)作对比,随访3年,结果提示实验组总体有效率为8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8%(P<0.01);实验组1年、2年、3年生存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马洪波等[6]的研究提示肝癌切除术联合DC-CIK治疗仅能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但在延缓患者术后复发时间及提高生存率方面并无优势,但这可能与作者随访时间不够长有关(此组患者仅随访1年)。目前仍缺乏这方面的大样本随机试验及长期随访,故暂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需进一步完善临床研究。

3 DC-CIK联合索拉菲尼

索拉菲尼是第一个用于肝癌治疗的分子靶向药物,已广泛用于肝癌的临床治疗并获得了良好的疗效。李卿、张丹等[7-8]的研究发现DC-CIK共培养细胞联合索拉菲尼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的抑制作用远大于两单独用药组,且存在时间-剂量依赖效应。用factorial analysisi分析显示两种药物联用具有交互效应(P<0.05),且为协同作用。DC-CIK共培养细胞与索拉菲尼联用时的质量分数及效靶比将会影响抑癌效应,当索拉菲尼20.8 μmol/L联合DC-CIK效靶比40∶1时对肝癌细胞杀伤效率最高,是索拉菲尼组的2.1倍和DC-CIK细胞组的1.8倍(P<0.01)[7]。该结果为分子靶向治疗联合生物免疫治疗原发性肝癌提供了理论依据。但目前对两者联合应用治疗肝癌的作用机理还不明确,仍需大量的基础研究进行探索。分子靶向药物因其良好的机体耐受性而被广大患者接受[9],但也面临着耐药性的问题[10]。而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在不同个体中疗效相差甚大,NCI统计显示其有效率为7%~40%[11]。联合应用能够优势互补,为肝癌的无创治疗拉开了序幕,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4 DC-CIK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

单纯的TACE治疗可能因为肿瘤动脉栓塞不完全或者侧支循环的建立和潜在的交通支影响栓塞治疗效果。而且研究表明肝癌患者经过TACE治疗术后免疫功能下降,可能引起残余肿瘤细胞的迅速扩散,导致肿瘤的复发和转移。DC-CIK细胞免疫治疗可以提高肝癌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机体免疫状态,并能杀灭微小肝癌病灶,从而弥补TACE的不足。Huang等[12]研究了85例TACE+RFA联合CIK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对照组89例肝癌患者仅接受TACE+RFA治疗,结果显示实验组疾病控制率为95.3%,而对照组为8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3)。但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实验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分别为56个月和31个月,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组和对照组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17个月和10个月,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郝明志等[13]对146例无手术切除指征的原发性肝癌分别予以单纯TACE或TACE联合DC-CIK治疗,发现联合组和单纯TACE组半年、1年、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2.2%、40.4%、25.3%和34.8%、7.7%、2.6%;联合组和单纯TACE组半年、1年、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0.3%、71.9%、62.4%和74.6%、42.8%、18.8%。故作者得出结论:联合DC-CIK细胞免疫治疗能明显提高TACE的治疗效果,能延长肝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尤振宇等[14]的研究却显示DC-CIK细胞免疫治疗联合TACE对比单纯TACE治疗并不能提高肝癌患者的疾病控制率和有效率,但实验组体质量增加率、卡劳夫斯基评分、AFP下降及疼痛缓解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提示DC-CIK细胞免疫治疗并不能提高TACE治疗术后患者的短期疗效,但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郭伟伟等[15]认为DC-CIK细胞免疫治疗联合TACE术相比单纯TACE术,有助于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但在总生存期方面2组无统计学差异。

5 DC-CIK联合消融手术

射频或微波消融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肝癌的最常用的两种消融方式,原理为通过不同的方式使局部组织产热,使细胞中的蛋白质在高热下凝固坏死,从而达到杀灭肿瘤的目的。消融手术治疗后大大降低了肿瘤负荷,但因为消融范围有限且无法精确控制消融范围,术后可能残留卫星病灶或消融不彻底,导致复发。Chen等[16]的研究发现微波消融治疗可以使消融区域免疫反应在短时间内增强,但还不足以彻底杀死残余的微小残余病灶,而联合DC-CIK细胞免疫治疗可进一步加强并延长全身免疫反应的强度和时间,使肿瘤细胞杀灭更为彻底,提高疗效。Cui等[17]研究发现射频消融术后联合细胞免疫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且与细胞免疫治疗疗程完成次数相关联。所以作者认为联合细胞免疫治疗对延缓肝癌患者射频治疗后复发时间有一定的帮助。Wang等[18]把7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TACE+RFA组和CIK细胞联合TACE+RFA组,随访10~88个月(平均44个月)。发现联合组和对照组1年、3年、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9%、26%、16%和71%、21%、8%,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联合组和对照组1年、3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2%、53%、26%和89%、42%、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CIK细胞免疫治疗可能对提高无瘤生存时间有帮助,但对长期生存率的影响不明显。

6 DC-CIK联合HIFU

目前HIFU主要用于肝癌的辅助治疗,因其无创性和可重复性而受到临床医生的欢迎。研究发现[19-21]HIFU治疗后肿瘤组织凝固性坏死可致肝内组织抗原表位增多,免疫原性增强,还能打破体内肿瘤抑制环境,增加免疫杀伤的效靶比,为细胞免疫治疗提供一个良好的内环境。可见,HIFU和DC-CIK细胞免疫治疗存在良好的协同治疗作用,为两者的联合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陈健等[22]对比研究HIFU加DC-CIK和单纯HIFU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结果提示2组患者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68%、40%、20.72±6.35个月和48%、16%、12.65±5.17个月,联合组优于单纯组(P<0.05)。细胞免疫治疗和HIFU治疗均为肝癌的无创治疗方法,比起无创的放化疗疗效更加确切,且对患者机体打击更小,有更大的应用前景。目前相同的研究国内较少,还需大量的临床研究提供更多的证据。

7 结语与展望

肝癌的生物治疗是继手术、放疗、化疗后的第四种治疗模式,包括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免疫治疗具有低伤害、相对高效,且对杀灭微小病灶具有独到的作用而被研究者广泛关注。在肝癌治疗中DC-CIK细胞治疗是应用最为广泛、研究最为深入的免疫治疗方法,在十多年的临床应用中优势逐渐显现,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手术切除、消融治疗、TACE能够处理大部分肉眼可见的肝癌组织,在肝癌治疗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肉眼无法分辨的微小病灶的残余、复发和转移仍然是目前肝癌治疗的瓶颈,DC-CIK细胞免疫治疗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为肝癌的根治提供了一种可能性。目前的研究显示DC-CIK联合各种传统的方法治疗肝癌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提高了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

随着细胞免疫学和分子靶向药物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及突破,分子靶向药物与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单独或联合应用必将在肝癌的治疗领域中掀起一股新的浪潮。甚至在未来DC-CIK细胞免疫治疗联合分子靶向药物可能成为原发性肝癌的最主要治疗方式之一。

肝癌的治疗经过了一次从开腹手术到微创治疗的技术飞跃,为广大肝癌患者减轻了很多痛苦,但在生存时间上并没有取得突破。而细胞免疫治疗因其不同于传统治疗方法的理论基础可能会在疗效上取得重大突破,而免疫治疗的发展必将引起下一场技术革命,为广大肝癌患者带来曙光。

[1]JEMAL A, BRAY F, CENTER MM,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J]. CA Cancer J Clin, 2011, 61(2): 69-90.

[2]SUN Shu, LI Xue-mei, LI Xiang-dan, et al. Studies on inducing apoptosis effects and mechanism of CIK cells for MGC-803 gastric cancer cell lines[J]. Cancer Biother Radiopharm, 2005, 20(2): 173-180.

[3]FRANCESCHETTI M, PIEVANI A, BORLERI G, et al.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are terminally differentiated activated CD8 cytotoxic T-EMRA lymphocytes[J]. Exp Hematol, 2009, 37(5): 616-628.e2.

[5]王郑.DC-CIK细胞联合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5):62-64.

[6]马洪波,黄涛,韩风,等.DC-CIK细胞联合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2,37(11):980-983.

[7]李卿,王新利,王杨,等.DC-CIK共培养细胞联合索拉菲尼对肝癌细胞体内外的杀伤效应[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0,17(1):46-50.

[8]张丹,何剪太.DC-CIK细胞协同索拉菲尼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1,27(6):664-667.

[9]顾健人,曹雪涛.癌症治疗存在的问题以及生物治疗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08,15(1):2-7.

[10]ROSENBERG SA, RESTIFO NP, YANG JC, et al. Adoptive cell transfer: a clinical path to effective cancer immunotherapy[J]. Nat Rev Cancer, 2008, 8(4): 299-308.

[11]EDWARDS BK, BROWN ML, WINGO PA, et al. Annual report to the nation on the status of cancer, 1975-2002, featuring population-based trends in cancer treatment[J]. J Natl Cancer Inst, 2005, 97(19): 1407-1427.

[12]HUANG Zhi-mei, LI Wang, LI Sheng, et al.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in combination with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an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atients[J]. J Immunother, 2013, 36(5): 287-293.

[13]郝明志,林海澜,陈强,等.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CIK细胞免疫疗法治疗肝癌的临床对照研究[J].癌症,2010,29(2):182-189.

[14]尤振宇,苏晓辉,刘洋.DC-CIK生物治疗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肝癌的短期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2013,35(11):1626-1628.

[15]郭伟伟,刘莉,吴德华.DC-CIK细胞免疫治疗联合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4,34(5):674-678.

[16]CHEN Jing, HUANG Xiang, HUANG Guichun, et al. Preconditioning chemotherapy with cisplatin enhances the antitumor activity of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in a murine melanoma model[J]. Cancer Biother Radiopharm, 2012, 27(3): 210-220.

[17]CUI Jiuwei, WANG Nanya, ZHAO Hengjun, et al. Combination of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and sequential cellular immunotherapy improves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for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 Int J Cancer, 2014, 134(2): 342-351.

[18]WANG Jian-peng, LI Wang, HUANG Zi-lin, et al. Value of CIK in the treatment of TACE combined with RFA for HCC in long-term survival and prognostic analysis[J]. Zhonghua Yi Xue Za Zhi, 2012, 92(43): 3062-3066.

[19]WU F, ZHOU L, CHEN W-r. Host antitumour immune responses to HIFU ablation[J]. Int J Hyperthermia, 2007, 23(2): 165-171.

[20]吴发伟,冯蕾,党亚正,等.高强度聚焦超声对转移性肝癌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J].现代肿瘤医学,2010,18(3):517-519.

[21]DENG Jian, ZHANG Ying, FENG Jun, et al. Dendritic cells loaded with ultrasound-ablated tumour induce in vivo specific antitumour immune responses[J]. Ultrasound Med Biol, 2010, 36(3): 441-448.

[22]陈健,张小玉,孙薏,等.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DC-CIK过继免疫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12,20(4):754-757.

龚建平,gongjianping11@126.com

R735.7

A

10.11851/j.issn.1673-1557.2015.03.003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1.1688.R.20150507.1716.004.html

2014-06-24)

猜你喜欢
共培养免疫治疗生存率
肿瘤免疫治疗发现新潜在靶点
“五年生存率”不等于只能活五年
人工智能助力卵巢癌生存率预测
癌症免疫治疗相关的PD1-PDL1通路作用机制及其研究进展
日本首次公布本国居民癌症三年生存率
紫锥菊不定根悬浮共培养中咖啡酸衍生物积累研究
“五年生存率”≠只能活五年
羊膜细胞共培养诱导人脂肪干细胞向表皮分化
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早期诊断及免疫治疗探讨
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临床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