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素辨识若干问题的思考
唐厚广,周晓彦
(辽宁大学 文学院,沈阳 110036)
摘要:语素是各级语言单位的基础。语素辨识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词、短语的辨识,因此语素的辨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语素辨识又是极其复杂的问题,历来是学界的热点话题。文章试给语素辨识方法(替代法)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提出了辨识语素的新方法——组词法;另外,语素辨识应坚持共时原则和历时原则并重,不能忽视历时原则。
关键词:语素;组词法;历时与共时
收稿日期:2015-04-18
基金项目:2014年度国家社科
作者简介:唐厚广(1958-),男,辽宁营口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研究。
中图分类号:H146.1文献标志码:A
语素是最小的有音有义语言单位,是构词的备用单位。这是大家普遍接受的语素的定义。根据这个定义,语素的辨识很简单,只要符合3个标准:有音、有义、最小。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并非如此简单。现代汉语词汇,尤其是基本词汇大多都是从古代汉语传承下来的,到现代汉语中意义、结构已发生很大变化,而且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占优势,因此,现代汉语中词的语素构成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本文试就语素辨识的若干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1对替代法的理解及应用问题
目前判别语素通用的方法是替代法,替代法是陆志韦先生在《北京话单音词词汇》中提出来的。所谓替代法,就是用已知的语言单位来替代有待确定的语言单位的一种方法。陆志韦先生最初用这种方法区分词和短语,后来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发现运用这种方法来区别词和短语失误较多,就改为专门确定语素了[1]。但用替代法来确定语素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也存在诸多问题。
在替代法运用中,能够被替代的成分是语素?还是与替代成分组成新词后意义保持不变的成分是语素?即若AB为一个词,如果A能够被C所代替,组成CB,而B在CB中的意义基本保持不变,那么是A为语素呢,还是B为语素呢?在几本通用的教材中,都没有给替代法下一个完整、明确的定义,没有明确到底能被替换的语言单位是语素,还是在意义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与新替换进来的语言成分组成新词的语言单位是语素,这就给初学者理解、运用替代法带来诸多不便。如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表述为:
确定语素可以采用替代法,用已知语素替代有待确定是不是语素的语言单位。[2]
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这样表述:
确定语素通常采用“同形替代法”。例如“礼貌”、“馄饨”这两个词,要鉴定它们到底有几个语素,就看能不能用别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来替换其中的一个成分,如果替换后仍有意义,那么被替换的单位就是一个语素,否则就不是语素。[3]
胡裕树《现代汉语》(重订本):
要鉴定多音节语言单位是几个语素可以使用替代法。例如要检验‘汉语’可以用已知语素进行双向替换,能进行双向替换的是两个语素,有些语素只能进行单项替换,那就得视为一个语素。[4]
按照我们一般的理解,如:
明——明亮光亮发亮
亮——明亮明星明珠
在第一行中,我们用“光”“发”替换了“明”组成了“光亮、发亮”,在新组成的几个词中,“亮”跟“明亮”中的“亮”意义相同,因此“亮”是语素。同样,在第二行中,用“星”“珠”替换了“亮”组成了“明星、明珠”,在这几个新词中,“明”的意义与“明亮”中“明”基本保持一致,因此“明”是语素。由此可见,“明亮”是由两个语素构成的词。
但在胡裕树的《现代汉语》中,对替代法的理解和运用则是不同的。他举了“啤酒”这个词作了如下的替代:
啤——啤酒黄酒白酒
酒——啤酒啤?啤?
又认为“啤”可以在别的语言单位中被替代出来:
黄——黄啤黑啤生啤
啤——黄啤黄酒黄花
根据这样的代替得出“啤”是一个语素,“啤酒”是一个语素。这样的结论是自相矛盾的,这里作者明显根据“能够被已知语素替换的是语素,不能被已知语素替换的不是一个语素”判定“啤”是一个语素,因为有待确定的成分“啤”能够被已知语素“黄”“白”所替换,而认为“酒”不是一个语素,这是不符合常理的。“酒”有自己的音节“jiu”,又有实际的词汇意义“用粮食、水果等含淀粉或糖的物质经发酵制成的含乙醇的饮料”,又是最小的语言单位,而且在“啤酒”“白酒”“红酒”中的意义都保持一致,因此它一定是语素。
因此,我们认为“替代法”应该这样理解:替代法是辨识语素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用已知语素来替代有待确定的语素,能够与已知语素组成新词,并且意义保持不变的成分是语素,剩下的成分也是语素;若一个语言成分能与已知语素组合,但意义却发生了变化,则不能看作是一个语素,只能整体看成一个语素。
2替代法的原则问题
2.1替代法的不足
替代法是判定语素最通用的方法,现通用的现代汉语教材,如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胡裕树《现代汉语》,都采用这种方法。而运用替代法一般要遵循3个原则:同一性原则、双向替换原则、同位替换原则。近些年来,学术界对3个原则中的“双向替换原则”和“同位替换原则”提出质疑。
双向替换原则,即一个双音节词中的两个成分都能进行替换,两种成分缺一不可。董为光先生最早对这一原则提出质疑,他认为“这一鉴定程序无形中给语素定义附加了一个条件:至少参与构造词语一个以上……而一般认为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有音有义,至小而不可分,即可承认是语素,与构词能力无涉”[5]。也就是说,这个原则实际上涉及到了语素的构词能力问题。语素的活动能力有强有弱,像“苹果”“菠菜”中的“苹”“菠”活动能力都是极弱的,它们只能与“果”、“菜”组合,不出现在其他词语中,只能进行单项替换,有人把这样的语素称为“独一无二成分”“剩余语素”“一用语素”,虽然它们构词能力弱,但它们是有音有义的最小语言单位,因此仍然应看作是语素。可见,“双向替换原则”并不适用于所有词的语素辨识,它会排除一大批像“苹果”“菠菜”这样的双语素词,而将它们看作是由一个语素组成的词。
同位替换原则,即替换前后构成成分的位置不能发生改变。这个原则实质上限定了语素在构词中的位置。如“学习”,根据这个原则,“学”的位置必须在前,而“习”的位置必须在后,但是“习”在“习得”这个词中位置却在前,如果按照这个原则,“习”不能看作是一个语素。但在语素的定义中没有位置限定:“以语素在组合时位置是否固定为标准,结合时位置固定的语素叫定位语素,位置不固定的语素叫不定位语素。”[6]也就是说,不管位置如何,只要满足“有音、有义、最小”这3个条件,就可判定一个语言单位是不是语素。“习”有音、有义、最小,满足语素的3个条件,可见“习”也是一个语素,即“学习”是由两个语素构成的词。因此,这个原则会将许多不定位语素排除在语素的范畴之外,这也是不合理的。
2.2组词法的提出
综上可知,用“替代法”辨识语素,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具体的应用中,都有诸多的缺陷和不足。不少学者就“替代法原则”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质疑,但始终没有明确、系统地提出能够弥补“替代法”缺陷的新方法。我们认为,确定语素可以用“组词法”,既简便又可弥补替代法的不足。
所谓的组词法,即在两个成分中,只要其中一个成分能在意义不变的情况下与其他成分组词,那么这个成分是语素,另一个成分也是语素。以“苹果”和“学习”为例。“苹果”中的“果”能够与“水”“芒”组成“水果”“芒果”,而且意义基本保持一致,都是指“果实”,因此“果”是一个语素。根据“组词法”定义,另一个成分“苹”也是一个语素。组词法不要求“苹”和“果”都能够被其他语素替换,只要两个成分中任何一个能在保持意义不变的情况下与其他成分组合成词,那么这两个语言成分都是语素。这就解决了“双向替换原则”要求各个成分都能被替换,而将一大批像“苹”“菠”这样的“一用语素”排除在语素范畴之外的问题。同时,“组词法”也不考虑替代法的“同位替换原则”额外附加的对语素位置的限定,以“学习”为例,只要其中的“学”或“习”能够在意义不变的情况下与其他成分组合成词,如“学习”中的“习”可以跟其他语言单位组成“实习”“习得”等等。在“学习”这个词中,“习”的位置在后,而在“习得”这个词中“习”的位置在前,但组词法不考虑语素的位置,因此“习”也是一个语素。这样,组词法弥补了替代法的“同位替换原则”对语素位置的限制,将许多不定位语素排除在语素范畴之外的缺陷。因此,我们认为“组词法”不失为代替“替代法”判定语素的一个重要方法。
3语素判定的历时与共时问题
共时原则和历时原则是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来的。现代汉语词语很多是从古代汉语中传承下来的,因此在判别语素时也涉及到共时与历时的问题。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这样表述:“对于一种语言状态的描写,只能紧紧把握住语言共时性的原则去进行,丝毫不能牵涉到语言要素的历史演变。这好比人们照像,只能拍摄现有的模样,而不管他过去和未来的变化。”[7]
现在大多数学者甚至通用的《现代汉语》教材,也都完全采用共时原则来分析现代汉语词的构成。现代汉语中有许多词最初是由两个语素构成的合成词,但随着词义的发展演变,到现代汉语中,其某个构成成分的意义发生转移或者丢失,或者其构成成分不再分开单独使用,人们语感中已感觉不到它们构成成分各自的意义。
这种现象在汉语中大量存在,那么,这些词语在判别语素时,应该依据其产生时的意义、构造来判定呢,还是根据其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或者说现代人们的语感来判别呢?现在学术界大多认为,应根据共时原则来判定,即以现代人们的语感为标准来判定语素,但在现实的操作实施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窈窕”,在古代汉语中“窈”和“窕”各自都是有意义的。扬雄《方言·卷二》:“美心为窈、美状为窕。”随着词义的发展演变,由于“窈”“窕”很少单说单用,而是“窈”“窕”合在一起整体形容“女子妆饰、仪容美好”,在现代人的语感中,已经看不出“窈”“窕”各自的意义。因此,现代汉语教材中,都根据现代人的语感,采取共时原则,将其看作是由一个语素构成,而划入单纯词的范畴。
又如“琵琶”,《释名》:“琵,推手前”,“琶,引手却”。可见,“琵琶”最初是由两个语素构成的合成词,而在现代人语感中,“琵琶”这两个音节已经成为囫囵一团、依依不可分割的单语素词了[8]17。
仅仅根据现代人的语感来判定词的结构,而不考虑词产生时的意义和结构是否合理呢?
我们都知道,现代汉语中大多数词都是从古代遗留下来的,词义的发展演变也是在其本义的基础上进行的,我们在分析词的结构时,仅仅站在共时的角度,只看到其当前的状况,而忽视其产生时的情况,舍本取末是极不合理的。
另外,判别语素时,仅仅依靠现代人的语感是极不可靠的,语感是没有固定标准的。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对同一词语的语感也并不相同。如“窈窕”对有一定古汉语知识的人来说,是由两个语素构成的合成词,对于没有古汉语基础的人来说,它就是个单纯词。因此,如果仅凭语感来判定语素是不容易取得一致结果的。
赵元任先生曾经指出,辨识语素“比较可取的办法是采用读书识字的人的最大限度的分析”[9]15。因为,“采用语文修养较高的人最大限度的分析比较容易取得一致的结果”[9]16。赵元任先生的话实际上是承认在语素分析时历时分析的必要性。
共时原则主要是从现代人语感的角度来判别语素的,而忽视了词最初产生时的意义和结构。如果按照这个原则,那么现代汉语中许多偏义复合词似乎也应该看作是只有一个语素构成的单纯词,如“国家”“窗户”。因为从现在看来,“窗户”仅仅是指“窗”,而“户”的意义已经消失,在这里完全可以看作只起凑足音节、满足双音节节奏感的作用,那么也应该看作是由一个语素构成;但在现代汉语教材中仍将其划入合成词的范畴。如此看来,共时原则并不能贯彻于所有词的语素判定。
因此,我们在辨识词的语素构成时,既要站在共时的角度,又不能忽视历时分析。语言处于从古到今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中继承、发展而来的,割断历史、舍本取末,仅站在共时角度来看语言是有失偏颇的。正如沈怀兴先生所说:“语言的共时研究是语言科学的生命基础,语言的历时研究对共时研究有主导作用,是语言科学的‘保险公司’。不是以共时研究为基础的历时研究,至少可以说没有多少现实意义;缺乏历时研究的主导作用的共时研究,则至少可以说其科学价值不高,其可靠性不强。”[8]21
4结语
语素的辨识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本文提出的“组词法”相对于“替代法”不失为判别语素更为准确、有效的方法。但有些结构类型特殊的词如“狼狈、捣鬼、木耳”该如何确定语素的数量?一些词的变式如重叠、加叠音词缀如何判定其语素构成?“马里马虎、傻不拉几”这类词该如何确定语素的数量?有些外来词、缩略词的语素该如何判定?这些都是有待我们去思考和研究的。而对于语素判定的历时与共时问题,也不能一刀切,要坚持共时与历时相结合,这样才能使语素分析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刘萍.谈替代法的作用和局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4(1):43.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17.
[3]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12-113.
[4]胡裕树.现代汉语:重订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194-195.
[5]董为光.“语素替换确定法”献疑[J].语言研究,1994(1):30.
[6]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0.
[7]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51.
[8]沈怀兴.再论研究现代汉语也需要有点历史观点[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
[9]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责任编辑:柳克
ThoughtsonSeveralProblemsofMorphemeIdentification
TANGHouguang,ZHOUXiaoyan
(CollegeofLiberalArts,LiaoningUniversity,Shenyang110036,China)
Abstract:As the foundation of language units at all levels,morpheme is the smallest unit of a language.Whether the morpheme identification is correct or not directly affects the identification of words or phrases.Therefore,the morpheme identification has great significance.Being an extremely complicated problem,the morpheme identification has been a hot topic for scholars.This article tries to give the morpheme identification method(substitution) a clear definition,and presents a new way,namely word forming;In addition,the synchronic principle and diachronic principle should be thought in morpheme identification,and either of them can't be ignored.
Keywords:morpheme;word forming;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