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第华
(福建中医药大学思政部,福建 福州 350122)
提高教育实效是所有教育实践共同关注的问题。作为立德树人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直接关系其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实现程度。教育不是教育者的独角戏,而是教学双方互动的过程。教育者要实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基于什么目的开展教学内容设计、以什么标准选择教学载体、围绕什么中心改进教学方法,这些都直接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实践证明,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需要,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人文关怀是从人的社会性存在出发,关注和关心人的合理需要、生存状态和发展前景,尊重和维护人的基本权利,肯定和助推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模式。人文关怀式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切实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能动性。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双重价值,无论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还是个人健全成长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价值是统治阶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动因,因为在保持整个社会集团的意识形态上的统一中,意识形态起了团结统一的水泥作用”[1],这也是各国都不遗余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具有社会价值,它在推动个体社会化、塑造健全人格、调控品德行为都大有可为。从当前教育实践看,思想政治教育明显对其个体价值重视不够,使不少学生产生了它只是一种外界强加的灌输活动,而与自己并无太大关系的错觉。
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当让学生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是与他们的成长成才密切相关的,而且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原功能上看,原本就蕴含着服务学生的向度。对个体价值有意无意的忽视,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大为削弱。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不是非此即彼的,它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一体两面。不追求社会价值,统治阶级就不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常抓不懈;不重视个体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可。个体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基础,社会价值是个体价值的延伸和验证。[2]脱离了个体价值的支撑,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也难以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是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对个体价值的强调,并不是否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而是强调必须实现二者均衡发展。人文关怀的根本就是要发挥它对人的需要和发展的重视与关怀,其实质是以人为本。[3]以学生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就应当在追求社会价值的同时,致力于实现学生的健全发展。
在市场化、网络化、全球化的社会,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和困顿。在此境遇中,一些学生将市场规则泛化为自己的行事原则、将经济利益为中心奉为自己的信仰;一些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对现实世界失去兴趣,人格出现偏差;一些学生被西方价值观所绑架,看待问题过于片面独断,敌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些都直接阻碍他们健全发展。人格缺陷和思想认识偏差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攻克的难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学生健全发展,也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
服务于学生的健全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在强化其意识形态性的同时,凸显人文色彩,思考并解决“教育为了谁”的问题,努力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目标具有导向性,以人文关怀为指引完善教学目标,将能引导教育者从片面强调意识形态性的教育中抽离出来,回归对学生的关注和关爱。健全发展是一个复合的目标,既有理论储备的提升,也有思想认识的端正、人格发展的完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提高学生与经济社会的自洽度,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脱离社会、不怨天尤人,积极进取、乐观向上。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社会变迁必然使人们的需要和精神价值世界也随之改变。教育作为改造人的精神价值世界的活动,必须与时俱进,以回应时代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期盼。人文关怀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大学生的处境,关注他们的期待和要求,以此作为完善教育内容的出发点,满足题目要求最迫切的需要。教育内容是服务于教育目标的,而它又必须以学生的需要为导向。只有保证教育内容契合大学生的需要,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以往学生所未曾经历过的机遇与挑战,尤其在面对挑战时,他们中不少人陷入了困境,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密切关注他们的现实处境,及时化解他们的现实困境,才能彰显其人文关怀,提高教育实效。当前,不少大学生都面临着人际不适、情感困惑和就业压力,这些是以往大学生所未曾经历和体验不明显的,但如今却成为了阻碍95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巨大障碍。
不少大学生都面临着人际不适的问题,而且这已成为影响大学生正常学习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95后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很高,他们的成长环境与上80后大学生有很大差异;强调利益得失、重视投入产出回报的市场意识也对他们的人际交往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网络成瘾加剧了大学生的人际不适,逃避现实世界使他们愈发难以与人相处。这些新变化使得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遇到了此前大学生所未曾遇到过的问题。然而,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类存活于世,必须与他人建立合作关系才能满足自己日益丰富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不计得失的亲情、亲密无间的友情和相濡以沫的爱情是美好生活的幸福之源。每个人都有丰富的情感需要,希望从情感生活中获取支持和满足。然而,情感是与功利无涉的,在情感中牵扯了太多的物质考量,将会使情感变味。爱情以物质为基础,但是单纯的物质考量并不是爱情,而是买卖;亲情和友情中也都有物质因素,但它只是其中的一个要素,而不是全部。市场化在推动利润观念普及的同时,也让功利取向悄然蔓延,一些大学生在面对情感时不由自主地表现出自我中心和精于算计,这就使原本强调无私的情感蒙上了功利的阴影,破坏了正常的情感交流。
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连年攀升,就业压力似空气般笼罩着大学生。在不少大学生及其家长看来,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要提高就业竞争力,为谋得“好”职位奠定基础,这种观念在市场经济社会似乎显得极为正当。在我国各领域急需人才的利好环境下,除一部分大学生自身素质偏差外,大部分大学生所遭受的就业压力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嫌弃工作不够“高大上”。因此,当前的就业压力更多是供需不对应,单位招不到人,学生找不到工作。
这些现实困惑是大学生亲历的,而这些往往是以社会价值为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所未关注的。忽视学生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自然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人文关怀并不是一个口号,而是切实的实践,这就体现在它在追求社会价值的同时,还应当将学生的需要置于高位。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从思想上端正大学生的认识,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人际关系意识、情感认知和就业观念。关注人际问题、情感问题和就业问题看似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相一致,但是这并非不务正业,而是教育内容与时俱进地更新。关注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的困境,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走出误区,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体现。“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尊重大学生的合理需要,遵循他们的本性开展教育实践,这样才能更好地建立积极的教学互动,提高教育效果。
与时俱进地优化教学方法是教育实践的必然要求。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不断根据学生的接受习惯创新教学方法也是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科学的教学方法不仅仅意味着它可以高效率地传播教育内容,而且还必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这是人文关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优化教学方法中最突出的特色。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教学方法的优化必须避免落入以教师为中心的误区。易言之,教学方法的优化不能以方便教师教学为导向,而必须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为指引。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教学方法优化并不等同于盲目地求新求异,其衡量的最终标准是是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因此,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并不意味着都无效,而新颖的教育方法也不意味着都高效。灌输法是思想政治教育最经典的教学法,但在新兴教学方法的冲击下,甚至一些教师都对它产生了误解,认为它是填鸭式的机械教学,不再适应新时期教学方法革新的需要。“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5]与工人阶级学习社会民主主义意识一样,在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中,灌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是随着大学生的要求日益提高,传统教师说学生听的灌输法效率已十分低下,灌输同样必须根据不同大学生需要和思想观念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展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大学生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此新趋势不能熟视无睹。必须强调的是,新的未必是合适的,更不代表着先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优化不能一味强调新奇独特,而应当确保新兴技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的确很受大学生欢迎,但是只有更好地利用其优势,才能避免教学活动被技术所绑架。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利用微博、微信开展教学可以实现个性化的私人订制。每个受教育者都应当受到同等照顾,但在传统的一对多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只能根据大部分学生而定,而无法关照少数优秀和后进的学生。尤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每个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都不一样,他们所面临的困惑也不尽相同,而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开展个性化教学,不仅内容多样、效率较高,而且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地教学,形成了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其实,教学方法优化最重要的应当是实现中心转移,即顺应大学生自主性发展的趋势,思考如何将教学活动由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转向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此基础上寻找更有助于发挥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法。诸如微博、微信,它们在实现教学过程多媒体化、即时互动的同时,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大学生可以借助它们与教师、同学、专家互动,在平等讨论中纠正错误,转变观念,而这种以学生为发起者的讨论过程将更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
人文关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活动必须更加关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为他们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然而,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不可能仅凭教师一己之力实现,更不可能单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教育就能达成。当前经济社会变革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入的,它不仅影响着高校教师和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还影响着社会文化和社会运行机制。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扩大视野,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寻找与整合教育资源,凝聚教育正能量,推动大学生健全发展。
当前经济社会变革,尤其是市场化改革不仅深刻改造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全面影响着高校教师的精神价值世界。市场经济追求效率、利润,但教育却是最排斥急功近利的高尚事业。市场经济对效率和利润的追求不仅影响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也悄然革新着高校教师的思想观念。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但是在经济市场化浪潮中,教师受到无处不在的经济利益的诱惑,如何甘于清贫、静心学术直接考验着他们对职业的坚守。高校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队伍中知识储备最丰富的群体,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者,社会对其期待更高。虽然在当前环境中,教师与其他群体一样面临着各种诱惑,但是只要坚持教师这一职业,就必须坚守教书育人这一根本职责。否则,一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中出现了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的现象,不仅将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说服力,还将误导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因此,高校教师在追求自身合法利益的同时,必须重视提升自己的职业修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要有比学生更丰富的知识储备,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以其人格魅力征服学生、引领学生。
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并非高校一己之力所能胜任。“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联系和观念联系的全面性。”[6]为了实现人的发展,必须从现实出发,在实践基础上把握人的社会关系。高校、社会、家庭是大学生社会关系的立足之基,然而,社会和家庭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面对现代社会变革对大学生精神价值世界带来的强烈冲击,离开了社会和家庭的支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必然会因无法得到社会和家庭的巩固而削弱。学习是一个需要不断强化的过程,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的思想观念与社会或家庭所传播的不一致时,学生就会无所适从,直接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产生‘新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单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7]高校、家庭、社会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力量的主要来源,这些教育力量要是合理布局,将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1] 转引自[希腊]尼科斯·波朗查斯.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M].叶林,王宏周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218.
[2]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73.
[3] 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74.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4.
[5] 列宁选集(第一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2.
[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3-134.